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色彩作为当代中国画的构成要素,是艺术情感交流的媒介,赋予其人性化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人们丰富的精神内涵。中国画中表现性色彩的美感结构关系,情感抒发表达,是追求艺术家个性的理想色彩。作为画家通过变色、变调,在色彩运用上突破传统工笔画中以物象的固有色作为基础,以单纯的渲染、平涂,单色相、色块与背景空白对比关系达到画面色彩和谐统一的审美情趣。在世界多元化、自然多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画的发展、变化和创新同样也是艺术韵味交融。当代中国画作品通过色彩表现着带有强烈思想性、反观社会性和表现现实性的创作。
[关键词]工笔画;色彩;随类赋彩;情感
中图分类号:F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8-0330-01
色彩是感性的情感表达,也是理性的逻辑思维,是画面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古代,中國画被称为“丹青”,它强调绘画是通过色彩来描绘,显示了色彩的重要性。敦煌壁画通过精美的色彩向后人展示了特殊的、有内涵,有底蕴的传统色彩文化。中国传统色彩观奠定了中国绘画色彩的基础,在对色彩的认识与运用上,包含了多元的文化气息,形成了非常丰富的且具有包容性的审美色彩观。中国传统色彩观以“五行”学说为基础,主要体现在儒释道的学说之中。中国画作为世界艺术中重要组成部分,在讨论中国画色彩革新过程中,有墨重于色的阶段,这个时期的艺术主张切中了中国画色彩问题的要害,值得研究。在普通的词典中,“色”与“色彩”是同义词。但是,在绘画领域,“色”与“彩”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两个词:色,指的是颜色;彩,指的是色的搭配、色的层次与色的情感性。我们先谈“彩”是两种以上“色”的搭配。《考工记》说:“画绘之事,杂五色”。所谓“杂”,就是错杂,即两色相搭配。两色经过很好的搭配,便有了文彩,所以《考工记》接着说:青与赤搭配“谓之文”,赤与白搭配“谓之章”,白与黑搭配“谓之麟”,黑与青搭配“谓之献”。这里所说的文、章、前、献,就是文采,即彩。两种色的搭配不是杂乱无章的。那么两种以上不同的色按什么规律来搭配才是美的呢?一般说来,两种在色谱上的距离较远的色互相搭配才是美的。所以我国民间画诀曰:“红间绿,花簇族;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由于自然界物体的颜色与人类制造的颜料有成千上万类,再加上每个画家的色彩和谐感觉的差异,所以颜色的搭配没有现成的公式,在使用中极其灵活多变。
中国传统色彩风俗也影响了工笔画的用色,传统色彩风俗具有浓重的象征性,如:常常把红色比喻为喜庆的色彩,在婚嫁、庆祝场合使用;黑色则是丧葬的标志等。传统绘画讲究“意在笔先”,所以,在择“色”上,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他们不在意物体本来面貌,在画面中往往融入画家自己的思想、观点、态度等个人意志,强调先有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工笔画的线条是作为画面的筋骨,在谢赫的“六法”中,“骨法用笔”是排在“随类赋彩”之前,因为中国画首先强调的是水墨交融之“气韵生动”,幅画面要给观赏者带来的是水墨纸张在翰墨里的那份静谧,抑或还有撩拨情感的磁场。这是在工笔画中最容易找到的气息,但在工笔画的画面上想要寻找的应该是线条飘逸妩媚,色彩莺歌燕舞。这使得中国画具有了主观性与装饰性,是一种非写实的理性色彩,具有人文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感。
中国早期壁画在色彩使用上,黑白色的使用比重很大,除了轮廓结构线使用外,在渲染方面也被大量用到。这一时期受到儒释道文化的影响,在传统中国画中,能成功体现民族特色的因素,就是对待和应用黑白两个色彩上,它们是中国绘画样式和色彩理论的灵魂。黑白色的使用不仅对当代工笔画重彩艺术有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在服装设计、室内装修和建筑学等方面有了重大的影响力,这些色彩运用与搭配都是永恒的经典。
中国画自古以来就是重视线条,以颜色辅助的理念。线条与色彩两个元素相辅相成,工笔画中同样如此,没有笔力的线条是经不起时间上推敲的,敦煌壁画年代久远,加之的不恰当保护,画面上有些线条已经剥落或褪色,这样的一种毫无设计的变化使画面产生一种特殊的斑驳效果,厚重而有力量,由此反而把线条隐藏起来,现代重彩画家们以这种无意间的效果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新的画法“没骨画法”。这种隐去线条,以色为线,色彩在画面中既是“骨”又是“肉”,完全起了主力的作用。这样的画面呈现与矿物色的自然属性有关,矿物色的色彩明度,色彩纯度都很高,化学性质也比较稳定,不易与空气发生化学反应,加上有粗细颗粒的变化,使得辨识度也非常高,用于画面中,很容易吸引观者的视线。这样的工笔画在当代书画界已经行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以蒋采萍、胡明哲等画家为首的,形成了当代岩彩画派。吸取了敦煌壁画中画面的残破美感,引用这种残缺美的效果,并把这种美放大处理,并融入当代艺术的自由表现。这是可以说既继承了创统,又在传统中融入当代的审美意识。利用了矿物色材料的粗糙颗粒感和透明物体的细腻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层层的叠加颜色,让颗粒状的颜色有了透明的质感,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在当代工笔画的创作上,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同时还要有创新性,才有继承的意义。色彩应用的变革不是否定传统,而是对色彩的再认识和发现。在一些工笔重彩作品中,墨色的线条刻意的画的很淡很细,这就是色彩的扩展带来的线的收敛,给了现代重彩画新的机遇,加上西方当代艺术思想理念的影响,使用技法不断被发现,这些都给色彩表现的丰富性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庄子注译及评介[M].中华书局,1983.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3] 丁明.随类赋彩的情感诉求——工笔画艺术创作中色彩感知[J].艺术百家,2015.
[4] 陈孟昕.由中国画色彩表现引起的思考[J].艺术百家.2016.
[5] 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孙贺(1980—3),性别:女,民族:汉,籍贯:辽宁,学历:硕士,职称:讲师,工作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
[关键词]工笔画;色彩;随类赋彩;情感
中图分类号:F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8-0330-01
色彩是感性的情感表达,也是理性的逻辑思维,是画面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古代,中國画被称为“丹青”,它强调绘画是通过色彩来描绘,显示了色彩的重要性。敦煌壁画通过精美的色彩向后人展示了特殊的、有内涵,有底蕴的传统色彩文化。中国传统色彩观奠定了中国绘画色彩的基础,在对色彩的认识与运用上,包含了多元的文化气息,形成了非常丰富的且具有包容性的审美色彩观。中国传统色彩观以“五行”学说为基础,主要体现在儒释道的学说之中。中国画作为世界艺术中重要组成部分,在讨论中国画色彩革新过程中,有墨重于色的阶段,这个时期的艺术主张切中了中国画色彩问题的要害,值得研究。在普通的词典中,“色”与“色彩”是同义词。但是,在绘画领域,“色”与“彩”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两个词:色,指的是颜色;彩,指的是色的搭配、色的层次与色的情感性。我们先谈“彩”是两种以上“色”的搭配。《考工记》说:“画绘之事,杂五色”。所谓“杂”,就是错杂,即两色相搭配。两色经过很好的搭配,便有了文彩,所以《考工记》接着说:青与赤搭配“谓之文”,赤与白搭配“谓之章”,白与黑搭配“谓之麟”,黑与青搭配“谓之献”。这里所说的文、章、前、献,就是文采,即彩。两种色的搭配不是杂乱无章的。那么两种以上不同的色按什么规律来搭配才是美的呢?一般说来,两种在色谱上的距离较远的色互相搭配才是美的。所以我国民间画诀曰:“红间绿,花簇族;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由于自然界物体的颜色与人类制造的颜料有成千上万类,再加上每个画家的色彩和谐感觉的差异,所以颜色的搭配没有现成的公式,在使用中极其灵活多变。
中国传统色彩风俗也影响了工笔画的用色,传统色彩风俗具有浓重的象征性,如:常常把红色比喻为喜庆的色彩,在婚嫁、庆祝场合使用;黑色则是丧葬的标志等。传统绘画讲究“意在笔先”,所以,在择“色”上,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他们不在意物体本来面貌,在画面中往往融入画家自己的思想、观点、态度等个人意志,强调先有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工笔画的线条是作为画面的筋骨,在谢赫的“六法”中,“骨法用笔”是排在“随类赋彩”之前,因为中国画首先强调的是水墨交融之“气韵生动”,幅画面要给观赏者带来的是水墨纸张在翰墨里的那份静谧,抑或还有撩拨情感的磁场。这是在工笔画中最容易找到的气息,但在工笔画的画面上想要寻找的应该是线条飘逸妩媚,色彩莺歌燕舞。这使得中国画具有了主观性与装饰性,是一种非写实的理性色彩,具有人文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感。
中国早期壁画在色彩使用上,黑白色的使用比重很大,除了轮廓结构线使用外,在渲染方面也被大量用到。这一时期受到儒释道文化的影响,在传统中国画中,能成功体现民族特色的因素,就是对待和应用黑白两个色彩上,它们是中国绘画样式和色彩理论的灵魂。黑白色的使用不仅对当代工笔画重彩艺术有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在服装设计、室内装修和建筑学等方面有了重大的影响力,这些色彩运用与搭配都是永恒的经典。
中国画自古以来就是重视线条,以颜色辅助的理念。线条与色彩两个元素相辅相成,工笔画中同样如此,没有笔力的线条是经不起时间上推敲的,敦煌壁画年代久远,加之的不恰当保护,画面上有些线条已经剥落或褪色,这样的一种毫无设计的变化使画面产生一种特殊的斑驳效果,厚重而有力量,由此反而把线条隐藏起来,现代重彩画家们以这种无意间的效果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新的画法“没骨画法”。这种隐去线条,以色为线,色彩在画面中既是“骨”又是“肉”,完全起了主力的作用。这样的画面呈现与矿物色的自然属性有关,矿物色的色彩明度,色彩纯度都很高,化学性质也比较稳定,不易与空气发生化学反应,加上有粗细颗粒的变化,使得辨识度也非常高,用于画面中,很容易吸引观者的视线。这样的工笔画在当代书画界已经行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以蒋采萍、胡明哲等画家为首的,形成了当代岩彩画派。吸取了敦煌壁画中画面的残破美感,引用这种残缺美的效果,并把这种美放大处理,并融入当代艺术的自由表现。这是可以说既继承了创统,又在传统中融入当代的审美意识。利用了矿物色材料的粗糙颗粒感和透明物体的细腻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层层的叠加颜色,让颗粒状的颜色有了透明的质感,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在当代工笔画的创作上,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同时还要有创新性,才有继承的意义。色彩应用的变革不是否定传统,而是对色彩的再认识和发现。在一些工笔重彩作品中,墨色的线条刻意的画的很淡很细,这就是色彩的扩展带来的线的收敛,给了现代重彩画新的机遇,加上西方当代艺术思想理念的影响,使用技法不断被发现,这些都给色彩表现的丰富性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庄子注译及评介[M].中华书局,1983.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3] 丁明.随类赋彩的情感诉求——工笔画艺术创作中色彩感知[J].艺术百家,2015.
[4] 陈孟昕.由中国画色彩表现引起的思考[J].艺术百家.2016.
[5] 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孙贺(1980—3),性别:女,民族:汉,籍贯:辽宁,学历:硕士,职称:讲师,工作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