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的空间叙事与抒情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16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空间叙事与抒情是通过对空间场景的布设,形成特定的故事环境,且融入相应的情感,最终展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叙事空间。本文通过对留园的空间设计探讨,展开对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叙事性特征与抒情研究,从点状、线性、网状、诗意空间四个方面揭示了古典园林的叙事空间与其情感蕴予,为当代景观设计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提供了新角度,从视觉审美到情感深入提升当代园林空间的意蕴与品质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苏州园林;空间叙事;视觉审美;抒情;留园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全面发展,中国景观设计行业也越来越趋于国际化。一方面是国人对国外景观的盲目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国内景观设计长期模仿国外园林景观发展模式,导致我国园林逐渐失去了民族自身的印记。如今,随着国学的大热,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中国的景观设计也开始向本土、传统回归。如何发掘并继承古典园林的优长并使之为现代景观设计所用,越来越成为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1]。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一个重要代表,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留园作为苏州大型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具有苏州园林典型的艺术特征,对其进行研究,能起到由小见大,由此及彼的作用。本文就是对留园中具有代表性的空间叙事抒情空间进行探讨,将人们普遍对园林的视觉审美看法提升到情感深入高度,并希望把这种认知应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使其具有传统意蕴,保有本土精神。
  一、从视觉审美到情感深入
  对中国园林特征的描述之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个词就是“步移景异”,产生“步移景异”的视觉空间不同于透视空间,这不仅因为人的运动,同时由于在观者和景物之间有一个构“景”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情景交融”的审美经验[2]。拙政园中与谁同坐轩一景,单论视觉景观,只有一亭,一水,一树,一石而已,可其中蕴含的情感却尤其醒人,与谁同坐?唯明月、清风、我。这种景致结合了情感越发的引人深入,产生共鸣。
  二、留园叙事空间与抒情
  留园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化载体,是一个故事荟萃地,其中的每一幕景观除了配合园林的“审美功能”之外,更要体现其特殊的“表达功能”[3]。
  (一)“開放”“亭”点状空间与抒情
  《释名释亭》所说:“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这里“停”字指出了亭子的空间功能,身体的停留是为了让思绪在这里蔓延开来,它的目的就是创造一个模糊的、无意义的空间形体,让人在这里去思考去欣赏。留园舒啸亭,位于留园正西方向的小岗上,背倚青山,绿树环绕,风景秀丽,并且亭子右侧有一瀑布,流动的水拍打着水岸,哗哗的声音不绝入耳,亭子取名舒啸亭更是“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一幅画面滚滚而来,抒发了园主人洁身自好,志趣高远。
  (二)“压抑”“廊”线性空间与抒情
  在场所中,空间序列的组织就是如何将环境场所中的信息与另一个信息,图像与另一个图像,场景继之另一场景,按照一定空间内容的叙述顺序来表现的一种叙事方式,精心设计过的空间序列可以形成叙事空间的连续性、跳跃性、反转性、偶然性,从而形成空间特殊的动态链接,使得场景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提供给游人更多的好奇心与趣味性。
  留园入口就是精心设计过的事件集合,通过不断的变化方向,变换空间,从而为获取更多的视觉经验争取更多的可能性,并且在此路径时间维度的叠加,增加了视觉经验的摄取长度;同时,也通过视线的变化换来了更多样的视觉经验[4]。留园大门空间开敞,随即通道变窄,方向转换,阴暗,往前能看到一点光明,走之却又要转向,令人些许压抑,直到古木交柯,眼前大亮,入口处这一收一放,一明一暗使整个空间抑扬顿挫,充分将抑扬、明暗、疏密运用到佳处,古木交柯是终点,更是此段感情的宣泄处,古木交柯象征夫妻,一路坎坎坷坷,最终大放光明,由景及人,代入感强。
  (三)“渗透”“墙”网状空间与抒情
  童舊先生将“圜”字拆而解之,“口”者围墙也,院墙围合而成的天地,所有的景致构建都在这围墙之内铺陈展开。在这围墙之内要做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空间意境,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必不可少,这种渗透式的变化首先是建立在空间分隔的前提之下,被分隔的空间本来处于一个隔离状态,一经连通之后,随着相互之间的渗透,打破了原先的静止状态,产生了一种流动的感觉。传统园林中典型的“对景”处理手法,就是通过门洞位置的精心选择,从而形成景在画中框的效果,使得原有的景多了一个层次,更显深远的同时,门洞与景之间的渗透也就多了一层叙事性。留园又一村,墙体、亭子、月洞门共同构成,在此处,一个洞门不仅打通了空间的流通,同时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来解读景物的存在。“又一村”意味着翻过此去便是另一番天地,是对陶渊明桃花源的崇高向往,打造属于园主人的桃花源,同时又一村内天然的田园景观又与之呼应,情景交融,感同身受。
  (四)“意境”“题”诗意空间与抒情
  传统园林通过自身空间起、承、转、合的丰富变化,与许多景致的精巧处理,塑造出具有诗意的空间,追求的是一种创作者内心的意境。而在这种意境表达的过程中,由于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文化背景与心境的不同,在欣赏这些物化的表达时,有时难以参透作者想传递出来的那份意的真谛。因此,园林建筑之中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就是用最为易懂的文字来传递情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题”所解决的正是园林空间艺术抽象性所带来的晦通难懂,它通过精炼易懂的文字艺术,直接沟通了欣赏者与创作者在园林意境层面的意义表达,从而更好的引导了观赏者对园林的理解。留园中“留园”取其“长留天地间”之意,“舒啸亭”“又一村”“闻木樨香轩”“涵碧山房”“冠云峰”等等都有其诗意的蕴予,感情的流露。
  三、结语
  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艺术的最杰出代表,其空间叙事手法独树一帜,通过继承传统,在起承转合中恢复空间叙事的活力,为空间塑造提供多种可能性,为使用、体验提供多种可能性,使空间更加富于趣味性、人情味,从而提升空间的文化品位、人文气息,并最终沉淀为一种场所精神和历史记忆。[5]
  今天,充斥于周围的多数建筑园林仍是以功能主义为指导而完成的,大量的中小学校、大学新校区仍然是一条巨大的轴线穿起了一系列功能空间,缺少对人情人性的关怀,缺乏精神性维度,缺乏叙事的可能性,更缺乏情感的蕴予。如果设计者能够借鉴传统古典园林的空间叙事,并在公园、中小学校、大学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中积极实践,细致划分不同的“散点”,积极为每一“散点”创造意义,并仔细推敲其衔接方式,发掘其叙事潜力,则必能为此类设计打开一片崭新的天地。虽然对这种叙事空间与抒情的探究并没有涵盖园林中所有层面的深层语义,但是可以提供一个新的线索与角度来洞察传统园林中的空间内涵,为构建当代景观空间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关系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鲁安东.中国城市的视觉之旅:从《闲情偶寄》谈起[J].艺术当代,2006(01).
  [2]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3]黄丽花.苏州留园景观的叙事性表达方式初探[D].中国美术学院,2009.
  [4]刘启明,董雅.浅析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叙事机制[J].古建园林技术,2015(01):11-15.
  [5]杨明慧,赵炳双.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的文学溯源及其现代意义[D].青岛理工大学,2015.
  作者简介:言攀(1992—),男,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地景观修复。
  范宇轩(1992—),男,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与园林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社会保障支出,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保障体制。通过介绍我国与部分OECD国家社会保障支出绝对总额与相对规模增长的情况,将我国与国际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概括出我國社会保障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关键词:社会保障支出;国际比较  一、社会保障支出情况的国际比较  (一)社会保障支出总额的比较  通过对部分OECD国家2010-2016年社会保障支出总额的测算①,可以发现:随着GD
期刊
摘要:茶叶产业一直是恩施州的传统支柱产业,富硒这一特性,更让恩施富硒茶在竞争激烈的中国茶叶市场获得优势。恩施富硒茶享恩施富硒之地利,赢富硒之优势,富硒价值就是其核心竞争优势所在。然而中国茶叶市场“百茶齐放”、竞争激烈,因而探索恩施富硒茶的出口之路,发展国际茶叶市场就显得必要了。本文从恩施茶叶产业的现状出发,通过数据整理研究了恩施富硒茶的产业规模、技术进步、出口贸易发展的客观条件,探索了恩施富硒茶出
期刊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商业性房产开发的热度不断提升,历史性城市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改造热潮,传统建筑逐渐拆除,并建设一些与历史街区建筑不相符合的现代建筑。不仅对历史文化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而且为历史性城市带来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问题需要有正确的意识和对策,避免历史街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消失。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和开发;中央大街  历史街区不
期刊
[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依托“英语社团”帮助学生摆脱“青春期心理危机”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B150501090]  借用一句话,“教育”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办学”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分数,还要有为未来谋划的诗意和眼光。“父母之爱子,教育之爱生,则必为之计深远。” 郑州市教育局2016年提出了“做有未来的教育”,要求我们站在学生和国家的未来,安排现在,
期刊
摘要:现传为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与《西园雅集图记》的文本记载略有出入,文本中的雅集场景中有“孤松”、“凌霄”符号,在《西园雅集图》中不见记载,在后世的关于雅集的场景作品中屡有表现,是文本的再现还是符号的借用。通过对文献的对比,梵隆的《述古图》即为传为李公麟《西园雅集》,从流传收藏的时间和图中符号对比,基本可以确定其为参照文本和李公麟原作的符号修订而来。  关键词:西园雅集;梵隆;文本;符号  关
期刊
摘要:《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者各有侧重,均在文学史和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记》与《汉书》均以写人艺术见长,人物传记中都表现出历史人物的鲜明个性特征。但是,受司马迁、班固二人治史的时代环境、个人经历和史观笔法等因素的制约,二书在人物评价方面迥然不同。本文从《史记》与《汉书》中五十五篇重叠篇目中选取《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以汉高祖
期刊
摘要:《詹姆斯 穆勒一书摘要》是马克思立足现实社会经济领域并对其进行分析的重要著作。本文主要基于对此的研读,试图从经典文本入手来对社会显现的某些问题进行哲学分析,尤其是对人在交往活动中人格与现实经济社会中人的社会关系的哲学探析。  关键词:交往中介;社会关系;人格  一、交往中介——货币到人格  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必不可少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发展,使人本身脱离了除了
期刊
摘要: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日趋深入,传统的中国画面临着新的挑战。有人认为中国画的传统部分桎梏了其发展,西方的艺术才是最先进的艺术。有人认为中国画不应被西画与时代影响,要坚持其固有的画法。中国画大师刘国松在中国画的发展道路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成功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将从刘国松的创作着手,分析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该如何继承传统。  关键词:刘国松;中国画;传统  徐悲鸿曾经说过:“古法之佳者守之,垂
期刊
摘要:作家迟子建以女性特有的敏锐、温情、宽容的胸怀关注并书写着北国的原始风景和淳朴敦厚的民俗风情。她熟悉世间的悲欢离合,坚定地守护着人类善良的秉性,看似朴素的文字下却蕴含着脉脉温情,这种温情来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憧憬。在小说《白银那》中,作者用全知视角和日记体交互呼应的方式叙事,温情书写的同时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加之朴素的生活化语言,使小说呈现了独特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迟子建;白银那
期刊
摘要:在人类不断追求高效的社会中,任何慢的事物都被认为是低效率的。在唯效率至上的社会里,人类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人们更多地认同“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成为现代生活的口号,所以人们开始探索制衡快设计方法,慢设计理念由此诞生。“慢设计”是一种反潮流的理念,它强调一种环保、舒适的生活方式。对于不断改善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设计方法具有重大的作用。通过不断追寻“慢设计”理念的脚步,我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