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幻IP影视化的成功之路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y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流浪地球》被誉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作品。它改编自刘慈欣的原著《流浪地球》,是一部成功的、里程碑式的科幻电影。本文通过IP影视化角度的文本选择、剧情独立等因素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科幻小说;影视化;《流浪地球》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02
  近年来,本土电影数量激增,但是科幻题材却是电影制作人们较少涉及的领域,尤其是所谓的硬科幻领域,长期被西方优秀电影所占据。国外导演将优秀的剧本与高超的电影拍摄技术相结合,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硬科幻作品。电影《流浪地球》改编于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流浪地球》,将优秀的文本与先进的电影工业相结合,填补了国产科幻电影的空白,并为科幻IP影视化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成功之路。
  1 选取成功文本,充分引发观众共情
  对于科幻电影来说,拍摄手法及特效是文本内容的可视化表达手段。基于此,文本的科幻硬度决定了其被影视化的高度。刘慈欣的《流浪地球》讲述的是太阳系在不远的未来将迎来毁灭,人类为了延续生存与文明,决定通过科技手段向遥远的外太空移民的故事,在此过程中,人类由团结到互相猜忌,最终分裂为不同的派别。“故事由伟大的人类改造行星计划开始,而结束于人类目睹太阳波澜壮阔的毁灭。”[1]电影选取了故事的开头部分,即人类开始建造行星发动机以及流浪地球计划的前期部分——“刹车时代”。
  1.1 情节起始和人物设定与现实联系紧密,并非完全架空
  开头部分详细阐述了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的原因,背景与现实生活并没有产生很强烈的冲突感,观众可以逐渐进入剧情而并不会因为各种科技元素而感到突兀。电影开头的一段话引人深思:“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2]在电影上映后的一年,即2020年,发生了很多充满危机感的事件,如澳洲森林大火、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等等。生存与未来,这对于21世纪的人类来说是正面临着的现实问题之一。
  同时,刹车时代中的人物能引起观众的共情。剧中设定因环境恶劣导致地面环境无法生存,人类移居地下城之后依然保留着现代人的生活习惯。随着剧情的进一步推进,各处推进器出现危机、救援队陷入不同的麻烦,这样的困境促使了角色成长,使得角色更加丰满与立体。
  1.2 受众对于新概念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对于影片中的“逃逸时代”概念,受众的好奇心理是广泛存在的。人们可能时常会好奇如果地球离开了自己的轨道会发生什么,也恐惧其后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这一恐惧与观众的思考充分适配,这也是编剧将电影中主要的冲突点与情感爆发点放在逃逸时代初期的原因。如剧中刘启的爷爷就是一个经历过刹车时代和逃逸时代的老人,这样的承接时代的特点在情感塑造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电影《流浪地球》充分考量比较了各段剧情的优劣之处,选取了刹车时代以及逃逸时代初期的故事背景进行创作,充分引发了观众的共情,让他们能由现实生活逐步进入电影的节奏中。”[3]这样做也为之后有可能拍摄的续集留出了剧情空间:地球第一次的危机已经解除,即将开始漫长的星际旅途。
  2 架空故事背景,创作独立剧情
  对于《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来说,它的剧本与刘慈欣原著《流浪地球》有着显著的区别,原著并没有大篇幅地对刹车时代进行描述,人物关系也不复杂。电影中的重要角色——主角的父亲刘培强,在小说中几乎是一笔带过的人物。在电影中,刘培强不仅作为剧情上拯救地球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主角亲情线的主要人物,即由刘启质疑父亲到刘启谅解父亲,“在情感上丰富了电影的内容”[4]。由此可见,科幻作品的影视化需要进行一定的再创作。
  《流浪地球》作为刘慈欣笔下的著名科幻作品,与《三体》《球状闪电》这一系列作品相比,其故事背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也不乏科技感和史诗感。电影中救援队营救损坏的发动机、点燃木星等剧情皆为编剧在架空流浪地球背景设定下做出的创作。而原著中的剧情为逃逸时代中地球出现了一些“大灾难”,与木星擦肩而过的片段描写得格外壮观,但木星的引力被精准计算,地球有惊无险地掠过了这一段航程。电影中对此进行了艺术处理,将其塑造成这部电影的“大BOSS”,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影片中人类因此面临巨大生存问题,如果失败地球就会被毁灭,这是全片的高潮部分。此处叙事节奏紧凑,特效制作精良,背景音乐恢宏,各种科技元素打造视觉冲突,让观众获得非常好的科幻电影观赏体验。
  而除了高潮部分之外,影片中设置了大量的独立彩蛋,如独创的“行星绕日”的联合国logo、运输车上的“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语音提示等等,都让观众感受到电影立志于打造一个独属于“流浪地球”的世界。这个世界借用了刘慈欣原著《流浪地球》中的各种设定,并与现实生活进行充分融合,从而做到了即使是没有看过《流浪地球》原著的观众也可以轻松地接受电影的背景设定[5]。这些独立剧情既能够帮助影片充实内容,又能够让荧幕前的观众感到亲切。
  作为一部由科幻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平行的独立剧情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及最终上限。值得一提的是,同为刘慈欣笔下的作品,动画导演神游八方所制作的《我的三体》系列,利用了《我的世界》这一游戏对科幻小说《三体》进行影视化改编,相对于动画,它几乎没有創作独立剧情,而是将《三体》的剧情原样搬上了荧屏,这与电影《流浪地球》所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编完全不同。
  观众知晓故事的经过和结局,只对其影视化水平抱有期待,这给一部影视剧的评价带来了不定因素。而《流浪地球》在剧情上的独立设定使得观众在接受了初始的剧情设定之后能够更加关注于编导想要表达的主题。更重要的是,正如《流浪地球》电影最后的结尾——前方是无尽的宇宙,意味着“流浪地球”这个IP具有无尽的开发与上升空间[6]。   3 洞察人性,国民度高,区别于欧美的个人英雄主义
  在《流浪地球》之前,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电影输出西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著名的“漫威超级英雄”系列,刻画了一个个具有非凡能力、能够击败坏人拯救地球的超级英雄;在著名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中,男主角库珀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拯救了地球,它们都蕴含了非常浪漫的个人英雄主义[7]。而《流浪地球》以中国人为主视角进行叙述,所表达的情感与西方价值观有所不同。
  在初始的设定上,流浪地球就展现出了更宏大的格局视界。相较于大部分科幻电影中地球面临毁灭危机时的做法,刘慈欣做出了更大胆、更恢宏,也更具有乡愁的设想:带着地球一起出发。这是一个全人类一起参与的巨大项目,所有人以及他们的后代都与之息息相关,而在后续的剧情中,这一点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相较于《星际穿越》中主角及其小队孤独的远行,《流浪地球》中刻画了不同国家的、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角色,并且都是充满性格特征的原型人物[8]。
  在剧情的高潮处,主角一行人历尽艰辛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任务已经被其他救援队完成,这里所出现的“饱和式救援”的概念充分体现了人类集体在面临危机时的团结与奉献,这在之前的科幻电影中极少出现[9]。在电影中,韩朵朵做完请求支援的广播之后,来自不同国家的团队纷纷拾起希望,施以援手[10],在这种科幻背景之下,任务的关键环节竟然是在困难条件之下集结人力、团结一心而完成的,让人感慨集体力量的伟大。
  《流浪地球》对于人性的洞察是深刻的,在大危机面前人性会被赤裸裸的暴露出来,总会有完全沮丧或是苟且偷生的人[11]。西方电影中大多忽略了这一点,着重讲述主角如何逆转乾坤,抑或将其设置为反派,做主角救世道路上的拦路虎[12]。在《流浪地球》中也存在着这样悲观的角色,但这种角色在大环境的感染之下,也表现出了斗志[13],这与《流浪地球》的主题息息相关。不同于西方英雄电影“爱”的主题,不管是原著还是电影,流浪地球的主题都是“希望”。电影开始时借由韩朵朵之口说出的“希望”贯穿了全文[14],这不是一个人生存的希望,而是整个地球的希望,是地球上所有人的希望[15]。刘培强最后选择自己驾驶“领航员”号撞向木星换取地球的一线生机,让原本肾上腺素飙升的观众在这里潸然泪下。他的选择超越了自身的生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16]。
  正如原著中所表达的一样,生命的伟大是令人神往的:“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一天,但如果人類得以延续万年,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这颗叫作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17]这句话与马克思的表述有着高度的相似:“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中国人会永远被这样的精神影响,世界上高尚的人追求着这种伟大的人格。
  《流浪地球》作为科幻IP影视化的成功案例,是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电影。同时,正如上文所述,它给其他的作品提供了一条鲜明的道路。中国有着巨大的经济市场与舆论场,也需要更多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传播中国的价值观[18]。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电影《流浪地球》进行研究,思考其剧情设置的用意,将其与国内外同类型的影视作品进行对比,并综合观众观影反馈,探讨科幻IP影视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当然,成功之路可以借鉴但不可复制,《流浪地球》的成功也离不开各个团队的精心制作。《流浪地球》在2019年春节档取得巨大成功,获得了良好口碑的同时,也激励了我国文化工作者在科幻题材小说及电影创作上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白帆.论科幻文学的影视化转型——以《流浪地球》为例[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05):80-83.
  [2] 郭帆,刘慈欣.电影《流浪地球》剧本定稿[EB/OL].原创力文档,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223/
  8031116130002007.shtm,2020-05-11.
  [3] 李晓薇,郑仁霞.浅析《水形物语》的叙事策略及主题表达[J].艺术评鉴,2019(15):157-158.
  [4] 顾雯清.浅析电影《如父如子》中的父子之情[J].戏剧之家,2019(23):94-95.
  [5] 姚佳.浅析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J].戏剧之家,2019(29):96,98.
  [6] 李晓薇.浅析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隐喻视角及主题探究[J].汉字文化,2019(10):97-98.
  [7] 王新宇.基于《流浪地球》和《星际穿越》浅析中西方价值观的异同[J].戏剧之家,2020(27):174-175.
  [8] 杨元元.浅析电影《无名之辈》的艺术特色[J].汉字文化,2019(12):69-70.
  [9] 刘彦汝.浅析影片《流浪地球》之突破点[J].汉字文化,2019(08):140-141
  [10] 朱卉.由《楼下的房客》浅谈人性的悲哀[J].汉字文化,2019(16):121-122.
  [11] 张小琦.论《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体制化”与现实的联系[J].汉字文化,2019(15):176-177.
  [12] 雷澳佳.浅析电影《驿路》中人性的隐恶[J].戏剧之家,2019(23):109,111.
  [13] 雷澳佳.浅谈电影《釜山行》中人性的两个对立面[J].汉字文化,2019(10):93-94.
  [14] 洑阳靓.女性,需要刚柔并济——以《活着》中的女性角色为例[J].汉字文化,2019(16):28-29.
  [15] 王珺.浅析《挪威的森林》中的生死情结[J].汉字文化,2019(12):80-81.
  [16] 关欣瑜.浅析电影《入殓师》里的生死观[J].汉字文化,2019(11):99-100.
  [17] 刘慈欣.流浪地球[M].太原: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77
  [18] 相德宝,王静君.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流浪地球》国际媒体传播效果及策略研究[J].全球传媒学刊,2020,7(04):59-71.
  作者简介:宋伟(1999—),男,江苏扬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胡铭(2000—),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指导老师:邹虎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当代小说影视化的再生意义及其传播效应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NFUSPITP0318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和扩张,以往处于城市近郊的独立工矿区已经进入城市规划范围,成为城市用地的一部分。资源型城市工矿区的废弃地占有大量土地,对这些废弃地进行重新利用可以解决城市可利用土地不足的问题,对废弃地利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白水县南井头矿的煤炭型独立工矿区对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的工作为例,分析工矿区怎样以生态修复为前提,利用生物修复技术降解污染物,改良贫瘠土地的土壤,怎样通
期刊
摘要:社会实践是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实践创新精神。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古镇开发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在模式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古镇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高校设计类学生古镇研学工作的开展,对于解决古镇建设千篇一律等问题有一定积极作用,对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分析高校设计类学生社会实践活
期刊
摘要:本文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探讨城市中心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研究,基于黑川纪章的新共生思想,从3个共生视角解读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大明宫遗址公园很好地协调了公园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与遗址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承载了唐历史信息和象征文脉传承的城市遗址公园。本文为城市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研究提出不同的视角,旨在更好地建立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遗址公园景观环境关系。  关键词:共生共融;
期刊
摘要:本文以南京市莫愁湖街道为例,通过调研得到绿感度、绿视率、绿化率数据,结合斯蒂文斯幂定律对绿感度和实测绿量进行回归分析,拟合得到幂函数为绿化率、绿视率与绿感度的相对最优模型,并结合研究结果,对街道老旧社区绿化提升提出改造策略。  关键词:老旧社区;绿感度;绿视率;绿化率  中图分类号:TU98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2  1 概况  日本
期刊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工作要求,基于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的线上教学方式得到普及。而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高校的教学安排也需要随着疫情的防控态势随时调整。本文结合扬州大学针织服装设计课程的线上教学实践探索,通过对不同教学情境下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提出面向不同教学情境的针对性教学策略,并思考和分析如何更为有效地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协同教学。  关键词:疫情防控;协同教学;教
期刊
摘要:在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日益提高的新时代,精神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保护各种作品知识产权的法律数不胜数,但电影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却因偷拍盗摄行为规制的现实困境裹足难前。对此困境进行剖析不难发现,主要存在电影院的法律定义不明确、应予保护的电影范围界限不清与偷拍盗摄行为类型难辨三方面的违法性认定困境,以及法律责任承担不明确的法律责任承担困境,而将遵循平衡协调原则的完善立法与遵循有法
期刊
摘要:大众媒介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掌握着话语主导权,随着现代不同媒介间竞争的加剧,大众媒介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去农化”趋势。文章通过对G镇社区传播的个案考察,发现大众传媒的农村社区传播功能出现错位,涉农信息日趋减少,影响到了农村社区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大众传媒;农村社区;社区传播;“去农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0-02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人们户内活动时间的增加,室内植物景观设计已经成了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限的硬质空间中充分发挥植物的观赏、组织、生态等功能是室内植物景观设计的目标之一。本文对南京水游城内的植物配置情况做出整理与评价,并总结关于商业区室内植物配置的要点。  关键词:水游城;室内植物;主题绿化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02
期刊
摘要:新媒体给乡村民宿文化传播带来了转机,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乡村活力,振兴了乡村文化。本文以皖南宏村民宿文化及其传播实践为依据,探讨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民宿文化的发展之路,提出有关乡村民宿文化传播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民宿文化;乡村振兴;文化传播;宏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02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压力下,乡村民宿
期刊
摘要:丝绸之路在使汉朝国威远扬的同时,也传播了西域地区的民族文化。在开放包容的唐代,人们进一步吸收各种极具西域风情的服装元素,服装的人性化程度和艺术审美都实现了新的突破,给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款式、纹样色彩、配饰三个方面分析丝绸之路上服饰的特点。  关键词:汉唐服饰;形制;纹样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02  上至皇亲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