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老师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但是,在大胆创新、追求学生个性、强调独特教学风格的同时,有的教师课堂教学犹如一盘散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放任自流的现象,那么,到底课堂教学该怎么办呢?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教师精心备课,课堂以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为主
合作学习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做到心中有数。
二、探究要把握时机
学习《圆的面积》,老师整堂课基本上都是让学生在探索体验,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过程由学生完成,结论由学生得出,教师基本上没有讲授,也没有进行引导、点拨,结果是学生结论还没有得出应试已经下课了。所有的数学知识单靠学生探究、体验就能获取吗?何况一节课40分钟,过度的探究在教学时间上允许吗?“做数学”是人教版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改变了以往数学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但学习方式的改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一种方式去代替另一种方式,让小学生每节课或者整堂课都去自己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既无必要,更不现实。如负数的表示,在数字前面加“-”号,告诉学生就行了;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也是不好操作和体验的,这类知识就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完成。
适时抓住学生的发现,积极创设适于探究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因此,在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条件,该探究则探究。
三、教学既要突出主体,也要体现主导。
目前,一些老师在教学中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就形成了一切让学生说了算的教学理念。不管学生如何理解、如何想、如何表达,总是一味地肯定和表扬,或者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就用什么方法学习”……这些做法表面上看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教学。
过去,我们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现在,我们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又出现了“放羊式”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课堂教学“松而不散”。教师在重视学生的独特理解,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时,也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感受”,该否定的就不予以否定,该引导的就不予以引导。对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对一些是非分明的问题,教师要毫不含糊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学生指点迷津。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为一个“导”字,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偏差,走入误区时,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维卡壳时,要“辅导”。
四、课程整合不能形式化
学生初步认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让几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余学生模仿顾客,在文具柜前购物。学生争先恐后地“购买”铅笔、本子、橡皮等。10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仍兴致勃勃地摆弄着“买”来的物品,旁若无人地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改变以往教学忽视学生时间和感性操作的倾向。应该肯定,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本节课中,设计购物场景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但活动不应该只注重外在的表现方式,更多的应该注重内在品质,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用活动这一外显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教学内容。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用“生活味”去取代数学教育特有的“数学味”,而应该借助有趣的活动沟通场景与数学本质的联系,实现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实际教学中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一味地强调活动的情趣而冲淡甚至忽视了主题,知识与技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必须要改进的。
一、教师精心备课,课堂以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为主
合作学习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做到心中有数。
二、探究要把握时机
学习《圆的面积》,老师整堂课基本上都是让学生在探索体验,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过程由学生完成,结论由学生得出,教师基本上没有讲授,也没有进行引导、点拨,结果是学生结论还没有得出应试已经下课了。所有的数学知识单靠学生探究、体验就能获取吗?何况一节课40分钟,过度的探究在教学时间上允许吗?“做数学”是人教版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改变了以往数学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但学习方式的改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一种方式去代替另一种方式,让小学生每节课或者整堂课都去自己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既无必要,更不现实。如负数的表示,在数字前面加“-”号,告诉学生就行了;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也是不好操作和体验的,这类知识就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完成。
适时抓住学生的发现,积极创设适于探究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因此,在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条件,该探究则探究。
三、教学既要突出主体,也要体现主导。
目前,一些老师在教学中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就形成了一切让学生说了算的教学理念。不管学生如何理解、如何想、如何表达,总是一味地肯定和表扬,或者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就用什么方法学习”……这些做法表面上看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教学。
过去,我们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现在,我们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又出现了“放羊式”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课堂教学“松而不散”。教师在重视学生的独特理解,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时,也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感受”,该否定的就不予以否定,该引导的就不予以引导。对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对一些是非分明的问题,教师要毫不含糊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学生指点迷津。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为一个“导”字,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偏差,走入误区时,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维卡壳时,要“辅导”。
四、课程整合不能形式化
学生初步认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让几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余学生模仿顾客,在文具柜前购物。学生争先恐后地“购买”铅笔、本子、橡皮等。10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仍兴致勃勃地摆弄着“买”来的物品,旁若无人地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改变以往教学忽视学生时间和感性操作的倾向。应该肯定,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本节课中,设计购物场景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但活动不应该只注重外在的表现方式,更多的应该注重内在品质,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用活动这一外显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教学内容。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用“生活味”去取代数学教育特有的“数学味”,而应该借助有趣的活动沟通场景与数学本质的联系,实现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实际教学中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一味地强调活动的情趣而冲淡甚至忽视了主题,知识与技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必须要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