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7-000-02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短跑的训练方法与手段进一步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国内外高水平优秀运动员的技术显得更加完善与规范,特别是随着高弹性塑胶跑道的出现,对短跑技术进行了一次大革命,短跑技术理论也随之相应的发生深刻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短跑运动途中跑力量来源和技术理论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更加直观,观点更趋于理性分析。该文分析对多位学者在短跑途中跑力量来源和技术原理的观点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述评,并提出短跑途中跑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短跑运动技术 现状 发展趋势 探讨
一、现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屈蹬技术”和“摆动腿技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对短跑运动途中跑力量来源和技术理论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更加直观,观点更趋于理性分析。观点主要集中在“屈蹬技术”和“摆动腿技术”。
通过对短跑运动中人体生理解剖学和人体运动特点的深入分析,研究者认为屈蹬技术会更加经济。他们的观点是在短跑的过程中,腾空时间和蹬地角度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后蹬阶段产生的蹬地力的特点是由大到小,高水平短跑运动员在脚离地时后蹬腿的膝关节之所以没有充分蹬直,是因为如果后蹬腿继续后蹬,后蹬腿产生的后蹬力使人体获得的有效支撑反作用力小于人体运动的阻力。后蹬过程中过度伸直膝关节虽然能起到增大步长作用,却贻误了跑的频率、损害了步长与频率的合理配置,从而影响了提高跑速的综合效益。而“屈蹬技术”不仅适应跑道的性能,而且服从跑的整体技术需要。这对保持跑的向前性、连续性、平稳直线性十分有益,从而可以获得步长、步频的双重效益。
徐萱俊通过肌电图实验,显示在后蹬过程中,膝关节角度超过155度,肌肉活动强度明显下降。从实验上验证了“屈蹬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短跑技术。李强从解剖学和肌肉生理学对“屈蹬技术”优越性的描述为:“屈蹬技术”能避免髋关节出现主动不足的现象,能充分发挥主要关节的力量;有利于减小后蹬角,并可协调步幅与步频的关系;有利于肌肉的弹性成分储存能量,使收缩成分产生的张力变化趋于缓和,防止肌肉的损伤。
相对于“屈蹬技术”的研究,“摆动腿技术”则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他们甚至于把“摆动腿技术”称为现代短跑技术。为了能进一步证明摆动腿技术的重要性,一些研究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王拮夫通过对美国著名的短跑运动员迈克尔·约翰逊的途中跑动作进行实例分析,认为摆动腿的快速下压动作是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快速有力的下压不仅使步频提高,而且还能取得良好的支撑效果。徐茂典在1999年通过采用高速摄像系统对国内高水平运动员短跑途中跑进行研究得出同样结论。故摆动腿的快速摆动、制动与支撑腿的快速蹬伸是提高支撑期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关键。这充分说明在快速的跑动中,支撑腿与摆动腿具有良好的蹬摆效果和身体重心向前性较强的技术特征。
摆动腿快速而大幅度地前摆,使支撑腿着地缓冲的时间缩短,相对延长支撑腿后蹬的作用时间,有助于加大两腿之间的夹角和后蹬的工作距离。因此,在摆动腿积极前摆的配合下,支撑腿在着地后便开始积极地伸展髋关节,在着地前及整个支撑过程,支撑腿的伸髋后展是一个连续积极发力的过程,不存在髋的“缓冲”。而有关“支撑腿在整个支撑时期首先承受身体向前下方的冲力,然后通过髋、膝、踝的弯曲进行缓冲”的提法有待商榷。
二、摆动腿技术是今后人们研究的主要方向
博尔特的整个途中跑技术动作特点告诉我们当今短跑训练趋势是:两大腿的剪绞速度更快、幅度更大。在比赛中博尔特表现出摆动腿在空中积极前摆,摆动的速度快,幅度大,腾空时间短,大小腿充分折叠,事实研究表明途中跑摆动腿的最大摆动速度是影响步频和提高途中跑速度的重要因,是当今短跑速度突破的一个重大的突破口。
过去的短跑技术理论认为,后蹬是跑的唯一或主要动力,蹬地腿后蹬的反作用力是人体跑动时快速前移的决定因素,摆动动作只是起协调,配合作用的次要因素。把整体运动系统划分为缓冲、后蹬、前摆、后摆4个功能和作用主次分明的不同动作阶段。并明确提出“后蹬是人体前进的动力阶段,后蹬力量越大,产生的加速度越大,速度越快,跑时要加大后蹬力量”。实际上这种认识破坏了人体调整跑动中各运动环节的系统性、衔接性与和谐性,不利于认识跑的周期运动的连贯性,把跑的摆动式着地技术看成是“屈蹬式”或“蹬伸技术”,忽视了跑动动作协调配合的整体效益。事实上短跑技术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已形成科学的“摆动式”技术。加拿大专家从能量角度提出,途中跑腿的摆动动作所消耗的能量大大高于其它动作所消耗的能量,在极限速度跑时能量储备的8O%用于摆动肢体加速和制动。优秀运动员摆动时髋关书功率最大达到4100W,膝关节功率达到2500W,而蹬地阶段髋关节功率为640W,膝关节为720W。可见,加强摆动达到能量节省,更利于充分发挥摆动能力。
现代短跑运动技术注重摆动效果,强调在高速运动中的整体运动环节的协调配合,注重腿与臂,腿与腿,以及臂与臂的摆动与配合,协调与放松。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只有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才能高质量完成动作。以摆带蹬、以摆促蹬的“摆动型”短跑技术,使短跑技术更经济、更实效、最优化。所以,把摆腿技术动作置于一个整体中去认识蹬与摆相结合,以摆促蹬,相互快速交替进行,同时注重摆腿与摆臂的协调配合完成动作,突出加强摆动腿的摆动幅度与速度,并与其它环节密切配合,是提高跑速的重要途径。
三、结束语
人体运动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需要人体的各个部位高度协调配合。人体运动既服从物理定律,又受生物学规律支配。随着人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短跑理论知识认识的深入,开始对其进行深化研究。短跑途中跑中身体运动获得的动力来源应多方面进行分析。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要靠身体后面的后蹬产生动力,这—点是不容置疑的。当进入途中跑以后,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重要地位。当人体质心还处于后腿充分蹬伸后着地点与人体质心的距离之内,后蹬对地面产生的支撑反作用力对人体质心运动起推动作用。当人体质心速度大于后腿着地后蹬时,此时的主要动力应考虑到现代理论中动力来源论。因为,当人体质心以一定的速度移过垂直投影点后,后腿还没来得及蹬伸时,人体质心以超出其蹬伸的距离范围,此时后腿后蹬已无意义,只有采取积极的前摆,跟上人体质心的平移速度,才能在其他动力来源的基础上加快速度。
从系统论上分析,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运动系统,而任何系统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所构成,各要素不能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例如,运动员脚触地时与跑道表面相互作用可产生的能量一部分被用于运动员身体的向前运动,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因运动员骨骼肌肉系统的坚固性不足而被吸收了。因此,增加运动员整个身体的坚固性应能提高短跑的实效。
从组成结构上分析,人体力量是一个复杂的、受多因素影响的素质能力。从生理机制上来看,力量主要受神经——肌肉系统和能量代谢系统的支配和影响;从力量素质的结构上分析,力量不仅与其它素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本身又被分为多种拥有相对独立结构的力量子能力,这些能力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在人体中,肌肉收缩的速度还受到活体运动部分质量惯性的限制。日本金子公有教授通过对屈肘肌群工作的研究指出:在人体肌肉实验中,影响肌肉缩短速度的不只有肌肉负荷,同时还应加上肢体的惯性力(阻力)。这就告诉我们,肌肉的收缩速度除与肌肉负荷有关外,还与如何合理地利用运动惯性力,也就是与运动技术有密切关系。因此,途中跑的动力来源应该从辨证关系来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鲁克.现代短跑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6(3):33-35.
[2] 徐开春.试论现代短跑技术的发展趋向[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2):14-16.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短跑的训练方法与手段进一步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国内外高水平优秀运动员的技术显得更加完善与规范,特别是随着高弹性塑胶跑道的出现,对短跑技术进行了一次大革命,短跑技术理论也随之相应的发生深刻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短跑运动途中跑力量来源和技术理论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更加直观,观点更趋于理性分析。该文分析对多位学者在短跑途中跑力量来源和技术原理的观点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述评,并提出短跑途中跑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短跑运动技术 现状 发展趋势 探讨
一、现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屈蹬技术”和“摆动腿技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对短跑运动途中跑力量来源和技术理论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更加直观,观点更趋于理性分析。观点主要集中在“屈蹬技术”和“摆动腿技术”。
通过对短跑运动中人体生理解剖学和人体运动特点的深入分析,研究者认为屈蹬技术会更加经济。他们的观点是在短跑的过程中,腾空时间和蹬地角度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后蹬阶段产生的蹬地力的特点是由大到小,高水平短跑运动员在脚离地时后蹬腿的膝关节之所以没有充分蹬直,是因为如果后蹬腿继续后蹬,后蹬腿产生的后蹬力使人体获得的有效支撑反作用力小于人体运动的阻力。后蹬过程中过度伸直膝关节虽然能起到增大步长作用,却贻误了跑的频率、损害了步长与频率的合理配置,从而影响了提高跑速的综合效益。而“屈蹬技术”不仅适应跑道的性能,而且服从跑的整体技术需要。这对保持跑的向前性、连续性、平稳直线性十分有益,从而可以获得步长、步频的双重效益。
徐萱俊通过肌电图实验,显示在后蹬过程中,膝关节角度超过155度,肌肉活动强度明显下降。从实验上验证了“屈蹬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短跑技术。李强从解剖学和肌肉生理学对“屈蹬技术”优越性的描述为:“屈蹬技术”能避免髋关节出现主动不足的现象,能充分发挥主要关节的力量;有利于减小后蹬角,并可协调步幅与步频的关系;有利于肌肉的弹性成分储存能量,使收缩成分产生的张力变化趋于缓和,防止肌肉的损伤。
相对于“屈蹬技术”的研究,“摆动腿技术”则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他们甚至于把“摆动腿技术”称为现代短跑技术。为了能进一步证明摆动腿技术的重要性,一些研究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王拮夫通过对美国著名的短跑运动员迈克尔·约翰逊的途中跑动作进行实例分析,认为摆动腿的快速下压动作是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快速有力的下压不仅使步频提高,而且还能取得良好的支撑效果。徐茂典在1999年通过采用高速摄像系统对国内高水平运动员短跑途中跑进行研究得出同样结论。故摆动腿的快速摆动、制动与支撑腿的快速蹬伸是提高支撑期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关键。这充分说明在快速的跑动中,支撑腿与摆动腿具有良好的蹬摆效果和身体重心向前性较强的技术特征。
摆动腿快速而大幅度地前摆,使支撑腿着地缓冲的时间缩短,相对延长支撑腿后蹬的作用时间,有助于加大两腿之间的夹角和后蹬的工作距离。因此,在摆动腿积极前摆的配合下,支撑腿在着地后便开始积极地伸展髋关节,在着地前及整个支撑过程,支撑腿的伸髋后展是一个连续积极发力的过程,不存在髋的“缓冲”。而有关“支撑腿在整个支撑时期首先承受身体向前下方的冲力,然后通过髋、膝、踝的弯曲进行缓冲”的提法有待商榷。
二、摆动腿技术是今后人们研究的主要方向
博尔特的整个途中跑技术动作特点告诉我们当今短跑训练趋势是:两大腿的剪绞速度更快、幅度更大。在比赛中博尔特表现出摆动腿在空中积极前摆,摆动的速度快,幅度大,腾空时间短,大小腿充分折叠,事实研究表明途中跑摆动腿的最大摆动速度是影响步频和提高途中跑速度的重要因,是当今短跑速度突破的一个重大的突破口。
过去的短跑技术理论认为,后蹬是跑的唯一或主要动力,蹬地腿后蹬的反作用力是人体跑动时快速前移的决定因素,摆动动作只是起协调,配合作用的次要因素。把整体运动系统划分为缓冲、后蹬、前摆、后摆4个功能和作用主次分明的不同动作阶段。并明确提出“后蹬是人体前进的动力阶段,后蹬力量越大,产生的加速度越大,速度越快,跑时要加大后蹬力量”。实际上这种认识破坏了人体调整跑动中各运动环节的系统性、衔接性与和谐性,不利于认识跑的周期运动的连贯性,把跑的摆动式着地技术看成是“屈蹬式”或“蹬伸技术”,忽视了跑动动作协调配合的整体效益。事实上短跑技术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已形成科学的“摆动式”技术。加拿大专家从能量角度提出,途中跑腿的摆动动作所消耗的能量大大高于其它动作所消耗的能量,在极限速度跑时能量储备的8O%用于摆动肢体加速和制动。优秀运动员摆动时髋关书功率最大达到4100W,膝关节功率达到2500W,而蹬地阶段髋关节功率为640W,膝关节为720W。可见,加强摆动达到能量节省,更利于充分发挥摆动能力。
现代短跑运动技术注重摆动效果,强调在高速运动中的整体运动环节的协调配合,注重腿与臂,腿与腿,以及臂与臂的摆动与配合,协调与放松。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只有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才能高质量完成动作。以摆带蹬、以摆促蹬的“摆动型”短跑技术,使短跑技术更经济、更实效、最优化。所以,把摆腿技术动作置于一个整体中去认识蹬与摆相结合,以摆促蹬,相互快速交替进行,同时注重摆腿与摆臂的协调配合完成动作,突出加强摆动腿的摆动幅度与速度,并与其它环节密切配合,是提高跑速的重要途径。
三、结束语
人体运动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需要人体的各个部位高度协调配合。人体运动既服从物理定律,又受生物学规律支配。随着人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短跑理论知识认识的深入,开始对其进行深化研究。短跑途中跑中身体运动获得的动力来源应多方面进行分析。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要靠身体后面的后蹬产生动力,这—点是不容置疑的。当进入途中跑以后,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重要地位。当人体质心还处于后腿充分蹬伸后着地点与人体质心的距离之内,后蹬对地面产生的支撑反作用力对人体质心运动起推动作用。当人体质心速度大于后腿着地后蹬时,此时的主要动力应考虑到现代理论中动力来源论。因为,当人体质心以一定的速度移过垂直投影点后,后腿还没来得及蹬伸时,人体质心以超出其蹬伸的距离范围,此时后腿后蹬已无意义,只有采取积极的前摆,跟上人体质心的平移速度,才能在其他动力来源的基础上加快速度。
从系统论上分析,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运动系统,而任何系统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所构成,各要素不能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例如,运动员脚触地时与跑道表面相互作用可产生的能量一部分被用于运动员身体的向前运动,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因运动员骨骼肌肉系统的坚固性不足而被吸收了。因此,增加运动员整个身体的坚固性应能提高短跑的实效。
从组成结构上分析,人体力量是一个复杂的、受多因素影响的素质能力。从生理机制上来看,力量主要受神经——肌肉系统和能量代谢系统的支配和影响;从力量素质的结构上分析,力量不仅与其它素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本身又被分为多种拥有相对独立结构的力量子能力,这些能力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在人体中,肌肉收缩的速度还受到活体运动部分质量惯性的限制。日本金子公有教授通过对屈肘肌群工作的研究指出:在人体肌肉实验中,影响肌肉缩短速度的不只有肌肉负荷,同时还应加上肢体的惯性力(阻力)。这就告诉我们,肌肉的收缩速度除与肌肉负荷有关外,还与如何合理地利用运动惯性力,也就是与运动技术有密切关系。因此,途中跑的动力来源应该从辨证关系来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鲁克.现代短跑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6(3):33-35.
[2] 徐开春.试论现代短跑技术的发展趋向[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