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yhuan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0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中之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创造性,是我国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帮助我们营造和谐有序的文化氛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承发展民族精神,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应对众媒时代多元文化冲击为意识形态构建带来的种种挑战,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有内涵、有活力的东方文明大国。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华民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多次论述:“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在党的十九大作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了全面部署。报告中8个部分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了相关论述,其中73次提到“文化”,其中7次提到“傳统文化”。随着“文化自信”被正式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坚定地走中国道路,让世界人民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此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将更好地帮助我们营造和谐有序的文化氛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承发展民族精神,应对众媒时代多元文化冲击为意识形态构建带来的种种挑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
  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中共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一切文明都是人类为了应对环境与挑战所产生的。中华文明也正是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协作生产、生活方式之后而创造的精神文明,它决定了一种相应的崇尚和谐安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必然符合当下时代发展,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国家和平崛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努力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以互联网为媒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突显文化魅力的有力措施,用贴近大众生活的表现形式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使中华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社会各个领域,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人人学习、人人传播、人人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局面,达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和精英意识,也是支撑大一统中国和精英主义的一党长期执政的,不可或缺的传统思想资源。在中国群体成员凝聚力的来源在于群体成员的整体配合效能与归属心理对立统一。中华传统思想在现在也是中国各阶级能够结成和坚持强有力的长期联盟不可或缺的前提。我们一路以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提升国民文化自信,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因素。
  二、传承发展民族精神的需要
  我国自古以来,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国长期和谐共处,文化丰富多彩。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传承的物质精神,是民族凝聚的原动力。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对于中国而言,地理环境的特点就是天然适合农耕,并且具有封闭性。中国大陆是个内向的闭合体,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之中,人们很容易形成世界大同的观念。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因为吃的、穿的、用的,很多都是上地给的,对其抱有深厚的情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在那些肥沃的河谷地带开始了定居生活。于是,久而久之,在中华民族人们的内心埋下渴望安宁,渴望天下太平的种子。定居农业把人们牢牢地束缚在血缘网中,人血缘网格使众多小家庭被紧密的编制成了一个有着严明纪律的大家族。全体人的生活整齐划一,个人的自由也被压制在集体需要之下。高度集体主义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中国“重和合”的思想形成,中国更加强调父母兄弟之间的那种亲情关系,人们崇尚和谐安定不仅代表了生活态度也是社会心态的大势,这种社会心态也促发了人们的对土地与国家的热爱,至于现在也是。每一株人类文明之树的成长与壮大除了受整个世界文化氛围的熏陶以外,还是离不开本国土壤的滋养。这种地理生长环境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正如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指出的那样,助成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长久以来,古老的东方文明教会了我们内敛、含蓄、谦虚、谨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无论我们身处何地,这种烙印始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这是一种骨子里的中国作风与中国做派。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是依靠这种自强不息、艰苦耐劳的民族精神一路披荆斩棘,走向复兴富强之路。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大力拓展文化渗透与传播,更是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养分,为民族精神获取长久的生命力,使之真正的活下来,传下去。只有人民有信仰,才使得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三、培育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
  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合作日渐密切,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交错,彼此影响,文化正面临同质化的危险。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掌握在世界、国际上的话语权,充分发表本国的价值观念。不仅如此,各个国家用文化渗透的方式通过网络传播意识形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大强国都已经打起了文化牌,利用文化便利来渗透到其他国家国民的生活中,试图改变当地的风俗习惯,从而实现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这种和平演变的方式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改变着世界全球各个地方的发展。面对这种霸权主义的文化侵蚀,习近平主席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重要的就是强调大众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作为支撑,倘若失去文化的引领,其大脑必然会受到错误思想的诱导,各种问题也将得已显现。此外,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以及国际地位的迅速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的关注,感悟中国文化是正确认知中国的重要途径,因而,我国必须从软实力的发展角度出发,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文明,在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同,塑造一个兼容并蓄的良好的国际形象,这也是世界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互联网作为先进的传播技术具有开放、虚拟、跨时空等特点,网络时代为培育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创造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我们更应该利用互联网保护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求我们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发话行事,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使全球华人堂堂正正,活着有人格,有尊严,赢得世人的友好和尊重,继承和发扬先民的勤劳、勇敢、智慧和富有创造的精神和传统,为人类做出重要贡献,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文化大繁荣在世界的确立而得以实现。向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讨教智慧,向历史和过去讨教经验,是两千多年以来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思想纽带,是平治天下的必经之路,对于我国对外关系的改善和祖国的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但同时,坚定文化自信之路并不是一味地封闭,自给自足,我们始终坚持的都是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文化繁荣旨在实现世界优秀文化的大繁荣,只有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才能充分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只有立足国际视野在异中求同,并以和平发展,团结合作,才能创造国际社会共荣双赢,让中华民族的光辉再现于世界。
  总体而言,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谓意义深重,在历史的长河,正是这种中华精神、中华文明带领亿万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最终屹立于世界潮头,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同时也将担负着新的文化使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精神、理念,结合新时代,新发展,继承创新,革故鼎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心得光芒与色彩,展现出永久魅力和风采,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王仕民.论传统文化对民族的凝聚功能[J].社会科学家,2006(2).
  [3]邢福生.多元文化格局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人民论坛,2016(30).
  作者简介:彭宇宁(1994—),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育部门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如何完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成为了各个学校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音乐作为小学教学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音乐教学  前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
期刊
摘要:我国在小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与实际的要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使小学生拥有更加客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学习精神,从现阶段小学生心理教育的实际问题出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强大的内心,是一个人得以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说完善和提高小学心理教育
期刊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装饰画的需求越来越明显,而对于装饰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装饰画,顾名思义,装饰画必须具备装饰性。要使一件作品具有装饰性,首先它得具有美感。具有美感的作品才是被大众所欣赏的。它应该是集装饰功能与美学欣赏于一体的艺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与人们创新意识的提高,装饰画的载体与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整个装饰画的组成
期刊
摘要:声乐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通常的声乐训练教学中,教师一般依赖经验和感觉进行教学,教学方式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掌握声乐的发声技术,学习效果不佳。而基于人体肌肉记忆到神经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能够将抽象的教学转变为具体动作的操作化训练,学生更容易接受,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1]。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目前声乐训练的现状和基于人体肌肉记忆到神经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策略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声乐训
期刊
摘要:“山寨文化”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独特的现象,既表现出消解性、反叛性等后现代特征,也表现出追求符号消费、资本推动生产的现代性特征。在各项山寨活动火热发展的进程中,山寨文化凝合了创新和模仿,而这种凝合在实现对现代性消解的同时又与现代性难解难分;在闹腾中赢取众多草根群众基础的同时,又始终带着追求资本的烙印。  关键词:山寨文化;现代性;后现代性;消解;消费  一、基于模仿的山寨文化  “山寨”一次
期刊
摘要:书法临摹与书法创作息息相关,具备一定的书法临摹基础和审美能力,才可以创作出更好的书法作品。如果一味的临摹,能力总是受到桎梏,只有创作才可以更好的找出自己的不足,提升书法水平。不同的人在创作过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的环境之中创作出的作品也是不一样的。要善于观察古人留给我们的传世佳作,体会他们的心境,努力达到自己创作的最佳情境,从而创作出自己风格的书法作品。 
期刊
摘要:胶州秧歌舞蹈具有与其它秧歌舞蹈不同的特色,要想跳好胶州秧歌舞蹈,必须进一步了解其民族文化特征,找到舞蹈内涵中的精髓。本文对其文化特征的研究,能给胶州秧歌舞蹈的表演者以帮助。  关键词:胶州秧歌;起源;舞蹈特征;民族文化特征  前言  胶州秧歌起源于胶州地区,又被称为“地秧歌”、“跑秧歌”、和“扭断腰”。一直是胶州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最具地方文化特征的一种艺术。想要学好胶州舞蹈,并不是舞蹈动作形
期刊
摘要:文博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收藏、保护文物,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四项基本功能。在继承、展示、传播、交流文化、顺应生产力的发展、促进进文化的发展,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文博事业是传承中华文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措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 
期刊
摘要:徐州的彭祖文化、东坡文化、战争文化和戏曲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极具地方特色。徐州市政府以两汉文化为中心文化产业,以战争文化、戏曲文化等为特色文化产业,大力推动文化建设。因其过于注重“两汉文化”资源的开发而忽视其他特色文化资源的发掘与保护、传承,所以,本文重点探究徐州特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及传播路径。  关键词:徐州;特色文化资源;开发  一、徐州特色文化资源发掘整理  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纷繁
期刊
摘要:每一种艺术形式背后都有它独有的历史渊源,从诞生到发展再到流行,历经了时间的沉淀,包涵了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每一个时期都会出现一些具有代表性象征意义的艺术家和作品形式,水彩画也不例外。水彩使用的颜料质地细腻,成分由植物、矿物和化学成分组成,用水稀释后大多呈现出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状态。这种属性使水与色在交融的过程中,能够一种产生清明亮丽、轻快流畅、滋润流动的韵律美;另一方面,由于水彩颜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