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世间存在很多距离。
人类不辞辛苦,从地球跑到月球上,是空间上的距离;孔夫子站在河岸上,望着浩浩汤汤的江水,说“逝者如斯夫”,是时间上的距离;以指尖轻触,月上柳梢,人约黄昏,是身体上的距离;转身是天涯,再见是陌路,半句多、千杯少,是心灵上的距离。都说距离产生美。可是,要知道,距离产生多少美,就会带来多少煎熬。
看看电影《敦刻尔克》望穿英吉利海峡的英国士兵的眼神,就知道了。家园就在26英里之外,却要动用船、战斗机,还得忍受德国人的鱼雷和子弹,太煎熬。
沈从文苦苦追求张兆和,写下了无数类似“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的情话,想必“求而不得”的距离也是一种煎熬;李白月下饮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怎么都不如“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来得痛快。
所以,为了这些距离,我们往往要付出一点努力。
比如,空间上的距离,要征服。
牛顿从苹果砸到头上的距离,灵光闪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哥白尼发现“日心说”,颠覆了基督教鼓吹的“地心说”,但因为害怕被报复,毕生心血《天体运行论》压了36年才出版;麦哲伦全球航行,不惑之年,志在千里,不料把生命搭在了半道上。这都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比如,时间上的距离,要抓住。
曹操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年少轻狂终会老,相比于十六七岁二十出头,人到中年,不过少了酒酣耳热时的吹牛骂街,而是更加珍惜这副皮囊,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惜时如命,抓住好奇心,大抵是抵抗时间距离的利器。
至于身体和心灵上的距离,有时,可以统称为情感上的距离。
情感上的距离,要懂,要懂得。
前两天深夜读沈从文。这个出身湘西乡下、爱听咿咿呀呀野调子的汉子,追求出身名门、爱听昆曲的张兆和。苦追而不得,写下无数情话,死缠烂打,最终抱得佳人归。可惜,两个人最终还是有距离的。他感性,她理性;他幻想婚姻的浪漫,灵魂惺惺相惜,她务实,满足于平淡的亲情;他喜欢收藏古董,她说他是打肿脸充胖子;他广交朋友,仗义疏财,她为了柴米油盐犯愁;他指责她不够爱他,她指责他不够贴补家用;他写动人的句子,她连看都不想看;他不懂得妥協现实,她不懂得理解他。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是这么微妙。你以为向前迈个十来步就能到达的地方,在对方眼中,也许还在千里之外。不,也许还未能入境。
人类能飞天,上月球,跨越38.4万公里,却穿不透皮肤到心脏5厘米的距离;阿姆斯特朗登月,用了7天6小时,而到达人心,可能需要一辈子。不懂得,就是不合适;哪怕再爱,于彼此,也是一种消耗品。
张兆和不懂得,像是一团火苗,促使沈从文熊熊燃烧,写出了《边城》里的翠翠,《长河》里的夭夭,还有《三三》中的三三。这几个充满生命力的女子,热情、泼辣、单纯、有劲儿,是张兆和生命里不曾有过的性格,填补了他和她情感里的距离。而直到沈从文去世,张兆和才后悔,有生之年,未能理解对方。
这种感情上迟来的懂得,跨过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让人有一夜白头的味道。
【评点】
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行文过程中,主要将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与心灵的距离进行对比,精心选取例证,以沈从文与张兆和一生的爱情为主线,穿插牛顿、哥白尼、阿姆斯特朗等人的事例,旗帜鲜明,恰当贴切,很好地凸显了中心论点。此外,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值得称道,名著名言的引用极大丰富了文章的内蕴,虽是着重表达情感,却不显得矫情,而是细腻中透着理性。刘加雨
【书摘】
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刘瑜《送你一颗子弹》
人会死,花会谢,看似有价值的东西实际上毫无意义。最终留下的是一个影像,模糊的影像,供我们回忆。
——莉丝·默里《风雨哈佛路》
人类不辞辛苦,从地球跑到月球上,是空间上的距离;孔夫子站在河岸上,望着浩浩汤汤的江水,说“逝者如斯夫”,是时间上的距离;以指尖轻触,月上柳梢,人约黄昏,是身体上的距离;转身是天涯,再见是陌路,半句多、千杯少,是心灵上的距离。都说距离产生美。可是,要知道,距离产生多少美,就会带来多少煎熬。
看看电影《敦刻尔克》望穿英吉利海峡的英国士兵的眼神,就知道了。家园就在26英里之外,却要动用船、战斗机,还得忍受德国人的鱼雷和子弹,太煎熬。
沈从文苦苦追求张兆和,写下了无数类似“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的情话,想必“求而不得”的距离也是一种煎熬;李白月下饮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怎么都不如“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来得痛快。
所以,为了这些距离,我们往往要付出一点努力。
比如,空间上的距离,要征服。
牛顿从苹果砸到头上的距离,灵光闪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哥白尼发现“日心说”,颠覆了基督教鼓吹的“地心说”,但因为害怕被报复,毕生心血《天体运行论》压了36年才出版;麦哲伦全球航行,不惑之年,志在千里,不料把生命搭在了半道上。这都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比如,时间上的距离,要抓住。
曹操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年少轻狂终会老,相比于十六七岁二十出头,人到中年,不过少了酒酣耳热时的吹牛骂街,而是更加珍惜这副皮囊,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惜时如命,抓住好奇心,大抵是抵抗时间距离的利器。
至于身体和心灵上的距离,有时,可以统称为情感上的距离。
情感上的距离,要懂,要懂得。
前两天深夜读沈从文。这个出身湘西乡下、爱听咿咿呀呀野调子的汉子,追求出身名门、爱听昆曲的张兆和。苦追而不得,写下无数情话,死缠烂打,最终抱得佳人归。可惜,两个人最终还是有距离的。他感性,她理性;他幻想婚姻的浪漫,灵魂惺惺相惜,她务实,满足于平淡的亲情;他喜欢收藏古董,她说他是打肿脸充胖子;他广交朋友,仗义疏财,她为了柴米油盐犯愁;他指责她不够爱他,她指责他不够贴补家用;他写动人的句子,她连看都不想看;他不懂得妥協现实,她不懂得理解他。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是这么微妙。你以为向前迈个十来步就能到达的地方,在对方眼中,也许还在千里之外。不,也许还未能入境。
人类能飞天,上月球,跨越38.4万公里,却穿不透皮肤到心脏5厘米的距离;阿姆斯特朗登月,用了7天6小时,而到达人心,可能需要一辈子。不懂得,就是不合适;哪怕再爱,于彼此,也是一种消耗品。
张兆和不懂得,像是一团火苗,促使沈从文熊熊燃烧,写出了《边城》里的翠翠,《长河》里的夭夭,还有《三三》中的三三。这几个充满生命力的女子,热情、泼辣、单纯、有劲儿,是张兆和生命里不曾有过的性格,填补了他和她情感里的距离。而直到沈从文去世,张兆和才后悔,有生之年,未能理解对方。
这种感情上迟来的懂得,跨过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让人有一夜白头的味道。
【评点】
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行文过程中,主要将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与心灵的距离进行对比,精心选取例证,以沈从文与张兆和一生的爱情为主线,穿插牛顿、哥白尼、阿姆斯特朗等人的事例,旗帜鲜明,恰当贴切,很好地凸显了中心论点。此外,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值得称道,名著名言的引用极大丰富了文章的内蕴,虽是着重表达情感,却不显得矫情,而是细腻中透着理性。刘加雨
【书摘】
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刘瑜《送你一颗子弹》
人会死,花会谢,看似有价值的东西实际上毫无意义。最终留下的是一个影像,模糊的影像,供我们回忆。
——莉丝·默里《风雨哈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