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嘭!”一瞬间的彩色在空中绽开。秋日的天空,白得耀眼,婚纱膨胀着洁白而纯净的光,附着在新娘身上,仿佛生来沾染贵气,隐隐含着不可一世的傲慢与神圣。轻点绛唇,妖艳却带着清纯,美得天地黯然失色。新郎自是被晃得片刻震惊,旁人更是不放过这揶揄新人的机会。一时间耳边的嘈杂声此起彼伏。
悄悄躲开,却在不经意间望见新娘父母房间,空荡冷寂,朴素如初。阳光拂开碧绿,倾泻在窗台上。大伯身着西装,修长的身子背对人群,远离喧嚣,一手搭在椅背上,一手紧攥发皱的稿子,口中念念有词。从未见过在商场游刃有余的大伯如此狼狈。
等到敬酒时,大伯的形象却毫无征兆地跳出,嘴角微抿,满脸通红,外人以为是高兴,可我却看出锐利的双眸中清晰的不舍——那是我第一次见他哭……
我曾和父亲在嬉笑间谈起儿女的归宿,他却不愿多聊,只是淡淡地一提。是啊,对于一个父亲而言,女儿的出嫁,意味着孩子羽翼渐丰,不仅只是自己的掌上明珠,还是他人的妻子、母亲……就像生命的一部分被剥夺。
幼时的我总喜欢围着美美的新娘打转,长大以后,关注的,却是新人父母的微微哽咽与热泪盈眶。
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父母便失去了过二人世界的权利,孩子几乎成了全部。他们抛弃自己的任性与执拗,包容孩子的固执与坚持。
我1岁,他们将我轻轻举过肩头,让我感受飞翔的喜悦。
我5岁,他们扶起痛哭不止的我,掸去身上的尘土,眼中充斥着满满的疼惜与后怕。
我10岁,他们加班加点地工作,为的只是亲眼目睹我的双手在黑白琴键上跳跃。
我15岁,他们忙里忙外地为我打点住校的用品,忍受着羽翼渐丰的我不住的抱怨,却一如从前,慈爱地叮咛。
岁月总是那样狡黠,在我以为父母正值壮年,有大把力气挥霍时,那刺眼的白色已悄悄爬上發梢,时光的烙印也渐渐刻入脸颊。可他们依旧像那不灭的灯塔,努力刺破前方的阴霾,守望着儿女乘坐的小舸愈漂愈远。
父母和子女就像彼此的追随者,不知谁前谁后,但永不能同行。然而结局,必定是我们回望,感叹世事变迁;父母守望,看尽生活点滴。也许,这就是宿命的忧伤吧!
忆起第一次读《目送》,还是上小学,当时只是羡慕安德烈有一个会给他写信的母亲。再次读来,已时隔八年,却感触颇丰:在校门口目送欢脱的表妹上学,在宿舍楼目送担忧的父母回家,在殡仪馆目送慈祥的祖父入殓——看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仿佛缘尽于此,一生便这样走完,却只能叹息,这就是宿命了。
突然有些恐慌,当我们长大,他们的孩子成了别人的父母,他们却过着从前相伴、如今目送的痛苦——以及,永久的等待。父母与我们之间不仅是血缘关系,不仅是生养之恩,还有的是在一次次陪伴、目送与等待中的舐犊之情。我想,有那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应该称之为,甘之如饴吧!
初见,便已知是宿命,相伴,便深知是守望。
【评点】
文章的立意看似抽象,其实主题极为鲜明,通过姐姐结婚大伯的反应和自己成长的脉络,以细腻的语言展示了父母对于孩子浓浓的爱。层次清晰,细节刻画精彩,情感丰沛,感人至深。孩子与父母在彼此的守望中将生命紧紧连在一起,这就是本文传达给我们的真挚的感悟。黄宝镄
“嘭!”一瞬间的彩色在空中绽开。秋日的天空,白得耀眼,婚纱膨胀着洁白而纯净的光,附着在新娘身上,仿佛生来沾染贵气,隐隐含着不可一世的傲慢与神圣。轻点绛唇,妖艳却带着清纯,美得天地黯然失色。新郎自是被晃得片刻震惊,旁人更是不放过这揶揄新人的机会。一时间耳边的嘈杂声此起彼伏。
悄悄躲开,却在不经意间望见新娘父母房间,空荡冷寂,朴素如初。阳光拂开碧绿,倾泻在窗台上。大伯身着西装,修长的身子背对人群,远离喧嚣,一手搭在椅背上,一手紧攥发皱的稿子,口中念念有词。从未见过在商场游刃有余的大伯如此狼狈。
等到敬酒时,大伯的形象却毫无征兆地跳出,嘴角微抿,满脸通红,外人以为是高兴,可我却看出锐利的双眸中清晰的不舍——那是我第一次见他哭……
我曾和父亲在嬉笑间谈起儿女的归宿,他却不愿多聊,只是淡淡地一提。是啊,对于一个父亲而言,女儿的出嫁,意味着孩子羽翼渐丰,不仅只是自己的掌上明珠,还是他人的妻子、母亲……就像生命的一部分被剥夺。
幼时的我总喜欢围着美美的新娘打转,长大以后,关注的,却是新人父母的微微哽咽与热泪盈眶。
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父母便失去了过二人世界的权利,孩子几乎成了全部。他们抛弃自己的任性与执拗,包容孩子的固执与坚持。
我1岁,他们将我轻轻举过肩头,让我感受飞翔的喜悦。
我5岁,他们扶起痛哭不止的我,掸去身上的尘土,眼中充斥着满满的疼惜与后怕。
我10岁,他们加班加点地工作,为的只是亲眼目睹我的双手在黑白琴键上跳跃。
我15岁,他们忙里忙外地为我打点住校的用品,忍受着羽翼渐丰的我不住的抱怨,却一如从前,慈爱地叮咛。
岁月总是那样狡黠,在我以为父母正值壮年,有大把力气挥霍时,那刺眼的白色已悄悄爬上發梢,时光的烙印也渐渐刻入脸颊。可他们依旧像那不灭的灯塔,努力刺破前方的阴霾,守望着儿女乘坐的小舸愈漂愈远。
父母和子女就像彼此的追随者,不知谁前谁后,但永不能同行。然而结局,必定是我们回望,感叹世事变迁;父母守望,看尽生活点滴。也许,这就是宿命的忧伤吧!
忆起第一次读《目送》,还是上小学,当时只是羡慕安德烈有一个会给他写信的母亲。再次读来,已时隔八年,却感触颇丰:在校门口目送欢脱的表妹上学,在宿舍楼目送担忧的父母回家,在殡仪馆目送慈祥的祖父入殓——看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仿佛缘尽于此,一生便这样走完,却只能叹息,这就是宿命了。
突然有些恐慌,当我们长大,他们的孩子成了别人的父母,他们却过着从前相伴、如今目送的痛苦——以及,永久的等待。父母与我们之间不仅是血缘关系,不仅是生养之恩,还有的是在一次次陪伴、目送与等待中的舐犊之情。我想,有那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应该称之为,甘之如饴吧!
初见,便已知是宿命,相伴,便深知是守望。
【评点】
文章的立意看似抽象,其实主题极为鲜明,通过姐姐结婚大伯的反应和自己成长的脉络,以细腻的语言展示了父母对于孩子浓浓的爱。层次清晰,细节刻画精彩,情感丰沛,感人至深。孩子与父母在彼此的守望中将生命紧紧连在一起,这就是本文传达给我们的真挚的感悟。黄宝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