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

来源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uang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嘭!”一瞬间的彩色在空中绽开。秋日的天空,白得耀眼,婚纱膨胀着洁白而纯净的光,附着在新娘身上,仿佛生来沾染贵气,隐隐含着不可一世的傲慢与神圣。轻点绛唇,妖艳却带着清纯,美得天地黯然失色。新郎自是被晃得片刻震惊,旁人更是不放过这揶揄新人的机会。一时间耳边的嘈杂声此起彼伏。
   悄悄躲开,却在不经意间望见新娘父母房间,空荡冷寂,朴素如初。阳光拂开碧绿,倾泻在窗台上。大伯身着西装,修长的身子背对人群,远离喧嚣,一手搭在椅背上,一手紧攥发皱的稿子,口中念念有词。从未见过在商场游刃有余的大伯如此狼狈。
   等到敬酒时,大伯的形象却毫无征兆地跳出,嘴角微抿,满脸通红,外人以为是高兴,可我却看出锐利的双眸中清晰的不舍——那是我第一次见他哭……
   我曾和父亲在嬉笑间谈起儿女的归宿,他却不愿多聊,只是淡淡地一提。是啊,对于一个父亲而言,女儿的出嫁,意味着孩子羽翼渐丰,不仅只是自己的掌上明珠,还是他人的妻子、母亲……就像生命的一部分被剥夺。
   幼时的我总喜欢围着美美的新娘打转,长大以后,关注的,却是新人父母的微微哽咽与热泪盈眶。
   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父母便失去了过二人世界的权利,孩子几乎成了全部。他们抛弃自己的任性与执拗,包容孩子的固执与坚持。
   我1岁,他们将我轻轻举过肩头,让我感受飞翔的喜悦。
   我5岁,他们扶起痛哭不止的我,掸去身上的尘土,眼中充斥着满满的疼惜与后怕。
   我10岁,他们加班加点地工作,为的只是亲眼目睹我的双手在黑白琴键上跳跃。
   我15岁,他们忙里忙外地为我打点住校的用品,忍受着羽翼渐丰的我不住的抱怨,却一如从前,慈爱地叮咛。
   岁月总是那样狡黠,在我以为父母正值壮年,有大把力气挥霍时,那刺眼的白色已悄悄爬上發梢,时光的烙印也渐渐刻入脸颊。可他们依旧像那不灭的灯塔,努力刺破前方的阴霾,守望着儿女乘坐的小舸愈漂愈远。
   父母和子女就像彼此的追随者,不知谁前谁后,但永不能同行。然而结局,必定是我们回望,感叹世事变迁;父母守望,看尽生活点滴。也许,这就是宿命的忧伤吧!
   忆起第一次读《目送》,还是上小学,当时只是羡慕安德烈有一个会给他写信的母亲。再次读来,已时隔八年,却感触颇丰:在校门口目送欢脱的表妹上学,在宿舍楼目送担忧的父母回家,在殡仪馆目送慈祥的祖父入殓——看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仿佛缘尽于此,一生便这样走完,却只能叹息,这就是宿命了。
   突然有些恐慌,当我们长大,他们的孩子成了别人的父母,他们却过着从前相伴、如今目送的痛苦——以及,永久的等待。父母与我们之间不仅是血缘关系,不仅是生养之恩,还有的是在一次次陪伴、目送与等待中的舐犊之情。我想,有那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应该称之为,甘之如饴吧!
   初见,便已知是宿命,相伴,便深知是守望。
  【评点】
   文章的立意看似抽象,其实主题极为鲜明,通过姐姐结婚大伯的反应和自己成长的脉络,以细腻的语言展示了父母对于孩子浓浓的爱。层次清晰,细节刻画精彩,情感丰沛,感人至深。孩子与父母在彼此的守望中将生命紧紧连在一起,这就是本文传达给我们的真挚的感悟。黄宝镄
其他文献
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说:“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的确,努力去满足他人,使自己成为一个被需要的、有用的人,是人类的一种自尊、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这种渴望被需要的心理是积极的,也是我们能拥有奉献精神的前提。  《礼记》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孔子还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当一个人满足了“礼尚往来”的需要,并选择了与有仁义的人交往时,我们自身也同时获得了
期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   B.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   C.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   D.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   2.下列对文中加
期刊
人们不仅关注自身需要,也时常渴求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当今社会,空前丰裕的物质条件足以满足自身需要,而能够被他人需要、承认,反倒成了最为紧要的精神追求。对今天的年轻人,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参加高考的00后而言,更是如此。  不过,反过来想想,人们之所以渴求被他人需要,恐怕是出于对自身被遗忘、被忽视的担忧。这并非杞人忧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世界的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正在原子化的
期刊
我家新来了一位客人。它是一只鹦鹉,色彩斑斓,身形优美,看上去很漂亮。   这只鹦鹉给除我以外的家人带来了不少欢乐:它会学人说话,母亲让它说什么,它便说什么,而且,那说话的腔调使人忍不住发笑;此外,它还挺忠心,别人碰它一下,它便用尖尖的喙啄那人的手几下,而母亲怎样碰它都很温顺,它还经常蹿到母亲身上,在母亲肩上搏来来往往的人一笑。   我却早就想将它送走了。其因有二:首先,我并不喜欢母亲在一只鸟的身上
期刊
近几年乡村变化实在太大,一年一个样。才刚到18岁,便难以回忆起孩提时代的往事。昔日那些熟悉的景,熟悉的人已不知去向,只剩下灰白的水泥建筑,掩埋了那段淳朴的岁月。   比较有印象的,大概是三爷爷家屋后的那口老井吧。小时候因性格孤僻,没什么玩伴,电视里播放的是重播了几十遍的《西游记》,看了十几遍,实在看不下去了,只好到爷爷抽水的老井旁,帮爷爷守着抽水机。当然,这只是让自己能留在老井旁乘凉的借口。当老式
期刊
摇落江天欲尽秋,远鸿高送一行愁。  音书寂绝秦云外,身世蹉跎楚水头。  年貌暗随黄叶去,时情深付碧波流。  风凄日冷江湖晚,驻目寒空独倚楼。  【表达赏析】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秋天景色写起,寥廓江天,一行北雁,令人生愁,“欲尽秋”三字将伤感基调融于其中。   B.首聯后句将本与自己无关的雁寓于主观情感色彩,“一行”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生动可触。  
期刊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  ——赫拉克利特   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是虚拟的,所以无用。如果自己不去做,那就不会有希望。  ——柴 静   世界上有两条路,一条有形 的横着供人前行徘徊或倒退,一条无形的竖着供灵魂升入天堂或下地狱。只有在横着的路上踏遍荆棘而无悔,方可在竖着的路上与云霞为伍。  ——迟子建   看海看久了想见人,见人见多了想看海。  ——村上春树 
期刊
老樊决定到乡下老友周健家去住上几天,散散心,消消火。   周健是个能人,经营着一家渔家乐,吃住都方便,再说老樊和他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还沾亲带故,没啥好拘束的。   老樊刚从局长位置上退下来,立马感受到“人一走,茶就凉”简直是千古以来的至理名言,他眼下正被这六个字折磨得心烦意乱,恨得牙根痒痒。   那天老樊在家里实在憋得慌,就出去转转,鬼使神差竟走到他原来就职的单位。   老樊首先看见的是传达室老
期刊
关键词:文化遗产、炒作、保护与传承  我国史学大家柳詒徵先生的后人因遗产分配不均,闹出意见,竟然一把火将老先生留下藏书中的精本全部烧毁,剩下的普本则以4000元钱20斤卖掉了事。此事在网上传开,听闻者无不痛心疾首。  不过,也有消息表示怀疑,称图中并无文字证明是柳诒徵先生的藏书,这更像是一些书商为哄抬书价,刻意炒作的手段。此事的是非曲直,恐怕需要相关方面进一步回应或调查。但无论如何,人们对此表达的
期刊
【考场原题】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態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要点】   关键词“被需要”,指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身价值的一种心理需要。“需要”是一种“想得到”的心理,而“被需要”是一种给予他人、帮助他人的心理,体现个人的获得感。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