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质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伯乐”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y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承担着为国家提供合理开发与使用人才之“伯乐”人才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专业培养,阶段实习”计划来初步探索“特质开发,学练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与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伯乐”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人力资源;特质开发;培养模式;伯乐人才
  作者简介:宋淑丽(1972-),女,黑龙江庆安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颜丽娟 (1973-),女,黑龙江大庆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优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NDJY092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人力资源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一“伯乐”人才,直接关系到有限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使用上的优化。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界定
  人才培养依据培养阶段的不同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几个重要的阶段。每一个培养阶段都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的一种组合。高等教育作为人类的高层次教育,根据其所具有的教育设施或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专业的需求,会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通常通过确定专业方向、专业范围、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划、课程内容、教学计划等必要的硬件、软件条件等来实现。因此,多数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结合学生的需要及学校与学生具备的条件基础上,为实现一定培养目标而构建起来的人才培养的结构、策略体系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作规范,它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操作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说法,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论点。靳秉强、郭爱英、王立校(2001)提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式是:培养以勤奋敬业精神为核心,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为立足之本,具有不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市场运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表达能力强的新型人才。陈万思、姚圣娟(2006)提出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为导向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思路。梁金印(2002)认为: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学科专业特点,初步确定人才。
  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时间短、师资弱、专业新的特点。该专业于2006年设立,已经招生四届。所以在培养模式上仍处在探索阶段,尚没有十分成熟的模式可循,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 “伯乐”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专业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匹配程度,现有的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存在矛盾;专业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没有突出特质开发,导致“伯乐”人才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实现伯乐人才专业培养,“特质开发,学练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特质开发,学练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奥尔波特在其著作《人格的模式和成长》中认为:“特质”是人格结构的单位,是指在我们的环境中,对刺激的稳定、持久的反应方式,是一种明显的、可以区别的特性或性质。人格特质是与生俱来的,赋予人们去寻求合适刺激的动机,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决定并产生人的特定的行为。课题组成员经过对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详细调查和客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特质开发、学练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是基于特质内涵,从入学开始,注重开发学生正直的品性、战略的眼光、沟通能力、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等“伯乐”人才所必备的人格特质为准则设置相关课程,以学生操作能力逐步提升为导向,在教学中采用“专业培养,阶段实习”计划:大一阶段,适应期,培养学生自立、自知、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开发其正直的人品特质。大二阶段,认知期,培养职业认知能力,探索个人职业方向,开发学习、沟通能力特质。大三阶段,规划期,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做好职业规划,开发组织、计划、协调、知人善任的特质。大四阶段,见习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实际操作能力及毕业设计的能力,开发其“伯乐”人才所应具备的全面特质,以引导产生各种与“伯乐”人才相关的全面积极行为。
  2.通过“专业培养,阶段实习”计划实现“特质开发,学练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及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是具体从事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协调等的专业人员。据其从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特质开发、学练结合、阶段性实习,以便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协调沟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服务意识、增加亲和力等。
  (1)基础课程的学习加上品德教育,树立学生正直做人的理念与科学的价值观。正直的人品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为人处事的基础,通过品德教育,进行侧重引导来实现。
  大一阶段,适应期。入学教育时以“德育教育”、“人际相处体验”、“自我角色的认知与转换”等为主题,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引导树立正直做人的理念,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自我定位。现在的大一新生,大多第一次离开父母,所以人际关系及生活的打理上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加之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会一时无法适应,集体教育可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次,在大一期间开设思想品德教育基础课程,利用1~2周时间进行以物质及人际关系争议为主题的案例教学模拟训练,通过与大庆市劳动仲裁部门的协调带学生列席旁听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全过程,而后讨论并作出模拟处理决定,培养学生理性分析能力,不做感性判断,引导学生产生客观办事、正直做人的积极行为。此外,利用近1周时间以参观访谈的形式带学生到企业去初步体验职业岗位场景,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现实及企业的氛围,为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解决学生不能在企业的背景下理解学来的理论,不能把理论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个人能力的问题。
  (2)进行顶岗实习,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在于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员工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劳动关系协调等,是“伯乐”人才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及能力,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标志。
  大二阶段,认知期。通过情景式教学与体验式互动活动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利用1~2周时间到企业相应职位顶岗实习,要求每位学生均以一名正式“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工作岗位上严格遵守所在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认识“真实”工作,认真完成实习任务。通过实习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与职业岗位实际相结合,增加感性认识与深层次的体验并实践职业岗位,开发学习、沟通能力特质,实践操作能力,通过顶岗实习一定程度上达到开发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特质、引导产生积极行为的目的。
  (3)组织模拟实习,贯穿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现实条件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自身的中长期的职业发展所做的整体计划。
  大三阶段,规划期。正确的职业选择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步,通过专业基础课学习与实践,充分发现自身的特质与开发潜在的能力,总结作为“伯乐”人才的不足,结合自身条件做相应的职业生活规划。利用3~4周时间以实际企业环境为背景,由教师指导,学生主办开展岗位工作模拟,如工作分析、模拟招聘、绩效管理等。这一模拟在人力2006级取得较好效果。通过与大庆市企业联合,由学生联络用人单位及用人岗位,负责整个招聘活动每个环节,在校园内举行,在各专业的毕业生参与下圆满完成。这一模拟检验并印证所学知识在现实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积累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充分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巧,开发组织协调及知人善任的特质。在模拟实习阶段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增加对未来从事工作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与把握,使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
  (4)全面投入企业实践,理论与实践切实结合,在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企业实践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必经途径,毕业论文的写作又可以将实践中感性的认识提升到理性的高度。
  大四阶段,见习期。由校方或学生自主联系实习企业,赋予学生做一名见习人员的机会。边实习边做毕业论文,增加论文的客观材料,感性认知的同时提升理性认识,增强毕业论文的实践性,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在正式就职前的工作经历及经验的积累。大多数企业在用人时更多的是侧重于有一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对象,不愿在线培养,以节省人力、物力。所以,通过一年期企业实践,使学生正确估价自己及进行角色转换,实践的经历及对企业环境、社会环境的了解及认知使学生在现实与理想中明确了职业选择方向,逐步形成顺应社会发展与岗位需求的择业理念,进入一个准职业人的状态。使学生更加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工作环境,掌握基本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全面开发一个“伯乐”人才所必备的全部特质。
  通过“特质开发,学练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伯乐”人才特色,符合“伯乐”人才具体从事工作的岗位要求及需求人才的特点。通过“专业培养、阶段实习”计划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加深了专业认识。顶岗实习深入到企业一线,与企业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对企业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怀与职业精神,对培养既适应社会需要又满足市场需求的“伯乐”人才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如何能让这种培养模式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笔者认为还应在以下方面继续加以探讨:
  首先,要重视新生特质测评。特质决定行为,性格内向不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特质的学生不宜进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习。后天对特质的开发是有限的,“伯乐”人才的特点要求其必须具备战略的眼光及良好的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完善初选的测评方法及手段,从入口处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选择的正确性,是后续专业培养得以成功的关键。
  其次,探索并建立以实践和拓展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注重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个性和特长的校企合作体系,保证各阶段的实践活动得以有效进行,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训贵,邵国良,刘楚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2002,(11).
  [2]文汉.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1,(4).
  [3]靳秉强,郭爱英,王立校.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2001,(8).
  [4]孟慧.企业管理者大五人格特质、特质目标定向和变革型领导[J].2003,(3).
  [5]林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述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7).
  (责任编辑:张中)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现代排球比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教练员在临场指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教练员不但要把握排球比赛的规律,更要根据临场上的变化有艺术地进行临场指挥,充分利用教练员的指挥能力不失时机地对运动员进行指导,牢牢把握比赛的节奏和把控比赛场面,以争取更大的胜利。  关键词:排球;教练员;比赛;临场指挥;艺术  作者简介:黄力艳(1969-),女,广西钦州人,广西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朗读能够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存在很多的问题,因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日趋深入的教育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不得不让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着更高的教学要求.语文这门科目从小学至高中乃至到了大学,都是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之一.高中语文的教学不仅承担
个人信用档案是反映公民在社会活动中信用关系的原始记录,是社会信用档案体系的组成部分。加强个人信用档案建设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是大势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平台  作者简介:聂章龙(1974-),男,安徽霍邱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陶洪(1964-),男,江苏武进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教版小学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课程之一,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在课程教学中极为重要.我们要
语文作为教育体系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其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生活的工具,通过语文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说加强对学生语文的教学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对学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