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鬼畜视频自其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本土视频网站AcFun之后,便受到了网络大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欢迎,鬼畜视频以其癫狂的声像表现形式将反叙事、无厘头的网络娱乐推向了新的狂欢,其洗脑的魔力更甚于中国早期的网络恶搞视频。本文以网络热门的鬼畜视频为例,对该类视频在传播过程中的消解与重构现象进行解读,并结合鬼畜视频产生的背景简要分析其现状和特征。
关键词:网络;鬼畜视频;传播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14-01
2008年《最终鬼畜蓝蓝路》这一视频从日本弹幕视频网站NicoNico搬运到了中国,从此“鬼畜”这种影像表现形式逐渐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互联网大众影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鬼畜视频被称为“音MAD”,顾名思义,“声音的疯狂”,在《最终鬼畜蓝蓝路》中,反复运用蓝蓝路的声音填入乐曲的旋律之中,造成神奇的洗脑魔力与喜感[1],此外,该视频还使用极为细碎的剪辑使人物动作的在短时间内反复连续播放,甚至造成卡帧效果,而背景音乐随着画面“抽搐”的节奏行進,因此,观众用“鬼畜”一词替代了“音MAD”,使得“鬼畜系”这一在ACG文化中原指残酷的、非人道的虐待类内容作品,拥有了新的意义所指。
一、鬼畜视频方兴未艾
(一)鬼畜视频产生的技术背景。
早期的视频剪辑需要按照信息记录顺序,运用模拟技术对磁带中的影像进行编辑,需要一系列外部设备如特技发生技、字幕机、放像机等,而随着人类进入数字时代,在一般性能的PC机上就能使用Premiere pro等数字剪辑软件、音频软件对原素材进行非线性处理。这种艺术创作工具的可普及性和操作便捷化,使得非专业人士也可以用较低成本进行视频创作。依托于互联网媒介平台的交互性与开放性,出现了所谓网络艺术,大众艺术[2],而鬼畜视频,正是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产生。
(二)鬼畜文化形成的后现代背景。
鬼畜视频的内容表现出青年受众,尤其是伴随中国互联网发展的90后、00后对于经典叙事模式、宏大崇高主题以及传统文化规训的反叛、消解、颠覆、重构的欲望[3],这具有典型的“后现代性”。后现代思潮在艺术和文化上向来以反叛的姿态出现,这种反叛,主要是对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反叛,如内容去中心意义化、弱化叙事以及反叙事、消解经典形象、规避痛苦灵魂与深刻思考等,网络流传的鬼畜视频很多都具有类似特点,呈现出后现代时期的网络艺术创作倾向。
二、鬼畜视频传播中的消解与重构
鬼畜视频属于二次创作,需要对其它素材进行摄取。以国内最大的年轻人潮流文化娱乐社区bilibili弹幕视频网为例,我们发现动漫、影视、广告、新闻事件都可以成为鬼畜视频创作的素材库,这种二次创作,不是对原视频的再现模仿,而是对原视频的消解重构。消解意味着原有意义的部分或者全部丢失,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王朗的阵前辩论,或是制作成各类鬼畜风格的MV,或是被重新剪辑成各种“脑洞大开”的无厘头剧情视频,原始作品中的严肃感与历史感被完全消解,再如以“元首”为素材的鬼畜视频,运用“空耳”的娱乐形式,将一位历史罪人消解并重构为极具喜感的人物形象,仿佛具有一种电影《大独裁者》的喜剧讽刺风格。
三、“娱乐至死”的危险标签
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指出的“文化精神枯萎”的两种方式,包括文化的禁锢导致精神自由的失去以媒介技术迅猛发展下的庸俗内容的充斥[4]。对于鬼畜视频的风靡,一部分人持忧虑及悲观看法,他们引述尼尔波兹曼的观点即“娱乐至死”,认为网络恶搞文化从十多年前《一个馒头的血案》开始,到《红军版》,再到如今热门的鬼畜视频,秉持了恶搞文化一以贯之的庸俗倾向与恶趣味,呈现出消费主义时期大众的浮躁心态与宣泄诉求,并认为,这种宣泄与俗趣味,时至今日,转向了鬼畜这一视频形式。
笔者认为,对于鬼畜文化的理解,不能简单采取贴标签的形式。尼尔·波兹曼的警世危言,向来被媒介悲观主义者奉为圭臬,但应当注意的是,这位伟大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所处的时代与地域特点。波兹曼先生的经典著作《童年的消逝》(成书与1982年)与《娱乐至死》(发表与1985年),主要总结并反思了西方媒介转型时期电视声像的泛娱乐化潮流,“娱乐至死”这一理论的实践基础主要来自于当时西方电视媒介的传播,它是对电视媒介内容庸俗化与大众被动接受的担忧。而鬼畜视频传播的技术背景则是具有交互性的互联网媒介,这与电视媒介的单向被动、缺乏创造性存在区别。
鬼畜文化属于网络亚文化范畴。一方面,鬼畜视频具有对传统叙事的反叛与颠覆,但没有出现无下限的恶搞,对于原始素材中人物与事件的意义消解与重构,不涉及人身攻击,而是以一种喜感式的影像风格表达大众对于人物与事件的看法。例如,鬼畜视频《此物天下绝响》在娱乐之余引发了观众对与诸葛亮“鞠躬尽瘁”精神的称颂,这个5分钟短视频在bilibili网具有8万弹幕和370万的播放量,它以鬼畜的形式辩论三国世态,让我们发觉鬼畜视频亦可“载道”,鬼畜文化尚不至于跌落“娱乐至死”的深渊,而视频《我的洗发液》显然隐含社会大众对于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指责,喜剧化的讽刺让我们发现鬼畜新的功用。但从目前来说,鬼畜视频内容的娱乐性还是压倒了内涵,原始素材意义的消解更甚于新的富有价值内容的重构,娱人娱己依然是该类视频创作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音MAD”的定义[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794615.htm.
[2]李四达.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2版)》[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美)詹克斯. 《现代主义的临界点:后现代主义向何处去?》[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美)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 章艳译,中信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孙双珺(1991- ),男,汉族,宜兴;硕士研究生,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创作
关键词:网络;鬼畜视频;传播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14-01
2008年《最终鬼畜蓝蓝路》这一视频从日本弹幕视频网站NicoNico搬运到了中国,从此“鬼畜”这种影像表现形式逐渐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互联网大众影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鬼畜视频被称为“音MAD”,顾名思义,“声音的疯狂”,在《最终鬼畜蓝蓝路》中,反复运用蓝蓝路的声音填入乐曲的旋律之中,造成神奇的洗脑魔力与喜感[1],此外,该视频还使用极为细碎的剪辑使人物动作的在短时间内反复连续播放,甚至造成卡帧效果,而背景音乐随着画面“抽搐”的节奏行進,因此,观众用“鬼畜”一词替代了“音MAD”,使得“鬼畜系”这一在ACG文化中原指残酷的、非人道的虐待类内容作品,拥有了新的意义所指。
一、鬼畜视频方兴未艾
(一)鬼畜视频产生的技术背景。
早期的视频剪辑需要按照信息记录顺序,运用模拟技术对磁带中的影像进行编辑,需要一系列外部设备如特技发生技、字幕机、放像机等,而随着人类进入数字时代,在一般性能的PC机上就能使用Premiere pro等数字剪辑软件、音频软件对原素材进行非线性处理。这种艺术创作工具的可普及性和操作便捷化,使得非专业人士也可以用较低成本进行视频创作。依托于互联网媒介平台的交互性与开放性,出现了所谓网络艺术,大众艺术[2],而鬼畜视频,正是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产生。
(二)鬼畜文化形成的后现代背景。
鬼畜视频的内容表现出青年受众,尤其是伴随中国互联网发展的90后、00后对于经典叙事模式、宏大崇高主题以及传统文化规训的反叛、消解、颠覆、重构的欲望[3],这具有典型的“后现代性”。后现代思潮在艺术和文化上向来以反叛的姿态出现,这种反叛,主要是对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反叛,如内容去中心意义化、弱化叙事以及反叙事、消解经典形象、规避痛苦灵魂与深刻思考等,网络流传的鬼畜视频很多都具有类似特点,呈现出后现代时期的网络艺术创作倾向。
二、鬼畜视频传播中的消解与重构
鬼畜视频属于二次创作,需要对其它素材进行摄取。以国内最大的年轻人潮流文化娱乐社区bilibili弹幕视频网为例,我们发现动漫、影视、广告、新闻事件都可以成为鬼畜视频创作的素材库,这种二次创作,不是对原视频的再现模仿,而是对原视频的消解重构。消解意味着原有意义的部分或者全部丢失,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王朗的阵前辩论,或是制作成各类鬼畜风格的MV,或是被重新剪辑成各种“脑洞大开”的无厘头剧情视频,原始作品中的严肃感与历史感被完全消解,再如以“元首”为素材的鬼畜视频,运用“空耳”的娱乐形式,将一位历史罪人消解并重构为极具喜感的人物形象,仿佛具有一种电影《大独裁者》的喜剧讽刺风格。
三、“娱乐至死”的危险标签
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指出的“文化精神枯萎”的两种方式,包括文化的禁锢导致精神自由的失去以媒介技术迅猛发展下的庸俗内容的充斥[4]。对于鬼畜视频的风靡,一部分人持忧虑及悲观看法,他们引述尼尔波兹曼的观点即“娱乐至死”,认为网络恶搞文化从十多年前《一个馒头的血案》开始,到《红军版
笔者认为,对于鬼畜文化的理解,不能简单采取贴标签的形式。尼尔·波兹曼的警世危言,向来被媒介悲观主义者奉为圭臬,但应当注意的是,这位伟大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所处的时代与地域特点。波兹曼先生的经典著作《童年的消逝》(成书与1982年)与《娱乐至死》(发表与1985年),主要总结并反思了西方媒介转型时期电视声像的泛娱乐化潮流,“娱乐至死”这一理论的实践基础主要来自于当时西方电视媒介的传播,它是对电视媒介内容庸俗化与大众被动接受的担忧。而鬼畜视频传播的技术背景则是具有交互性的互联网媒介,这与电视媒介的单向被动、缺乏创造性存在区别。
鬼畜文化属于网络亚文化范畴。一方面,鬼畜视频具有对传统叙事的反叛与颠覆,但没有出现无下限的恶搞,对于原始素材中人物与事件的意义消解与重构,不涉及人身攻击,而是以一种喜感式的影像风格表达大众对于人物与事件的看法。例如,鬼畜视频《此物天下绝响》在娱乐之余引发了观众对与诸葛亮“鞠躬尽瘁”精神的称颂,这个5分钟短视频在bilibili网具有8万弹幕和370万的播放量,它以鬼畜的形式辩论三国世态,让我们发觉鬼畜视频亦可“载道”,鬼畜文化尚不至于跌落“娱乐至死”的深渊,而视频《我的洗发液》显然隐含社会大众对于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指责,喜剧化的讽刺让我们发现鬼畜新的功用。但从目前来说,鬼畜视频内容的娱乐性还是压倒了内涵,原始素材意义的消解更甚于新的富有价值内容的重构,娱人娱己依然是该类视频创作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音MAD”的定义[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794615.htm.
[2]李四达.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2版)》[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美)詹克斯. 《现代主义的临界点:后现代主义向何处去?》[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美)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 章艳译,中信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孙双珺(1991- ),男,汉族,宜兴;硕士研究生,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