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dups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设好的教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的展现。但由于教学进展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的存在,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课堂上转瞬即逝的“生成”,把它作为擦亮课堂的神奇火种,为我所用,进行生成性教学,使生成让课堂“出彩”。
  
  学会观察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要学会不断观察学生的表现,适时采取措施。
  教师要观察学生,他们是昂首挺胸还是低头垂肩,是跃跃欲试还是没精打采;目光是无忧无虑还是毫无希望,是充满自信还是软弱无力。比如看到一名学生无精打采,碰上老师的目光马上躲开,显得无所适从,这时教师就应该感觉到这位学生需要帮助,就该走到他的面前,可以摸摸他的头,给予一种理解,同时给予启发和引导。
  最近,我有幸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校长执教的《老人与海鸥》,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洗礼。其中有一个镜头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中,给我的课堂教学点明了一盏灯:
  孙老师请三名学生分别读海鸥对老人的情义的三个自然段,比一比谁读得有情义。其中有一名学生读书时腿抵在凳子上,弯曲着,身体没有站直,让人感觉缺乏自信。细心的孙老师发现了,俯下身子微笑着把凳子朝后移了移。继而和蔼地说:“首先站正、挺拔、挺胸。”开始朗读了,这位学生很紧张,声音似乎有些颤抖。孙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导着,终于,这位学生读得充满自信,感情充沛……
  这节语文课可能会令那位学生终生难忘,也可能让他爱上语文,成了他学习语文的新起点!
  
  学会倾听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的时候,教师应允许不同的声音同时存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教师应该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提供适宜的环境。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发现,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理解语文,会用各种不同的声音诠释发现。
  记得我在教学《灰椋鸟》一文时,对于“灰椋鸟归林”这部分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读读课文,找一找你最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你的理由。”
  学生1:“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理由是: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让人感觉灰椋鸟很有人情味。”
  这位学生的回答与我的预设不谋而合,因而我赞叹道:“你真会读书,体会得好,说得也好!”
  学生2: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先回来的鸟——”
  我打断了他的话:“你与别人说的一样就别说了。”
  学生2:“老师,我与刚才那位同学找的是同一句,但是理由不一样。”
  “好吧,那你说说看。”
  “我的理由是:灰椋鸟配合得很默契,他们会合作。”
  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
  学生3:“我找的也是这一句,理由是:灰椋鸟热爱集体。”
  学生4:“我的理由是:灰椋鸟非常友好、和睦、相亲相爱。”
  ……
  这时,孙双金老师的话又萦绕在我的耳畔,“还有不一样的吗?我喜欢听不一样的声音。”是呀,我的武断差点放走了一颗颗“美丽的流星”。假如我也能像孙老师那样善于倾听,学生创造的“火花”更会绽放异彩。
  倾听是一门艺术,倾听是一种尊重,倾听是一种修养。教师应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个孩子的发现,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
  
  学会宽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流动已成为师生碰撞和接纳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學氛围中,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一些“意外事故”,教师要学会宽容、善待这些“事故”,要善于用爱和宽容善待学生的错误,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因宽容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认为,当学生出了差错处于尴尬的境地时,教师若能善待学生的错误,给予他激励,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一次,我聆听了于永正老师为灌南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上的作文“大红花”一课,感触颇深。课上一位学生积极地朗读了自己的作文,可以说这篇作文就是对一些事情的简单罗列,如果让我们下评语,很多老师肯定会说是“记流水账”!而于老师并没有否定这位学生,相反,却表扬了这位学生:“虽然不具体,但事很多,像诗一样简洁,让我们为他的简练鼓掌。”那位学生乐开了花。
  
  学会“延时”
  
  “延时”不仅有利于教师应对,促成精彩,而且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充裕了,更有利于学生缜密地思考问题,还可以让教师利用规律帮助学生搜集更丰富的信息,从更多的角度寻求问题的答案。
  翻开《福建教育》2006年第9期,只见卷首叙述到:“记得几年前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应邀到青海某地上课。课始,他发现大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所学的课文竟读不上来。他立刻重打锣鼓另开戏,放弃了预设的教案,同时也放弃了听课教师期待出现的种种精彩,开始一字一句领着学生读书。经过口口相授,实实在在的即时‘传染’,一节课下来,学生都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教案有人,字字玑珠;教案无人,废纸一张。”这节课把“以人为本”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位特级教师宁愿放弃预设的教案,延长读书时间,把时间“耗”在刀刃上,也要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扎实有效。
  
  学会应变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情况随时作适应性的变化和调整就是应变。它是教学机智和语言机智的结合体,对教师调控课堂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理念下,语文课堂一直处于一种活跃的多边交往的动态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善于应对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问题的功夫。
  春天里的一天,我正在上作文课。天气很怪,原本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却突然飘起了鹅毛大雪,雪飘如絮,轻舞飞扬,一下子把同学们完全吸引住了,他们不住地往窗外看。我看着兴致勃勃的同学,觉得这节课无法上了,干脆顺水推舟让学生先认真观察雪,全班再交流观察心得,最后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下来。学生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们三五成群,有的在教学楼楼道里伸手去接雪花,去感受,去数“花瓣”,去看“花形”;有的跑到教学楼下,在雪中边看边指手画脚,小声议论,个个眉飞色舞……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时此刻,我没有平时那种“大家安静”“大家集中精神”之类责备的话语,但却能随机应变,利用课堂上临时生成的自然资源,捕捉住教育时机,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虽然习作内容不一样了,但却完美地完成了作文单元习作内容的教学。我感到这节课虽然临时转移了教学内容,但却意外地达到了平时作文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
  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学会观察,观察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学会倾听,“听懂”学生的每句话;学会宽容,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学习资源;学会“延时”,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会应变,化被动为主动……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湖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奥地利著名作家恩斯特·杨德尔的《第五个》展现了儿童情绪与认知的特征,一种以感性为主导,略带神秘与未知、恐惧与兴奋、孤独与渴望并存的情绪形式。这样的情绪形式是生命的心智原型。心智原型按心理学家荣格所述,是由生命的无数意识经验积攒而来,并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在人类延续着。尽管一个个小动物获得新生般从关着门的,黑漆漆透着灯光的小屋子里走出来,那个断了鼻尖的小木偶依然怀着越来越忐忑不安和孤独的心情,等待自己
在去郧县南化镇罗堰教学点的路上,邹贵芬从教学点打来电话,因山洪暴发,滔河涨水,沿途中的一座桥被冲垮了,山路泥泞不堪,让我们不要去了。一位女教师在深山里坚守了33年,上万次地背着学生过河都过来了,我们去一趟怕什么?下车上船欣赏了近50里的库区风光,再下船走了近10里的山路,终于来到了白云深处的罗堰教学点,见到了朴实无华、默默奉献、播种希望的邹贵芬老师。    脊背搭起求知桥    “我刚送完孩子们回
随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施行,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当前课程改革关注的一个热点。笔者自2009年起,尝试组建电声乐队。这个想法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并积极为校电声乐队的组建提供物质条件,同时对电声乐队组建这项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实践策略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一、电声乐队的组建  我校的电声乐队“星忆乐队”成立于2009年10月,前身是我校为丰富学生课外活动所进行的社
“教师是谁?”这是一个极为普通又很不寻常的提问。说其普通,是因为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予以回答,而且心底里会涌起一股真情;说其不寻常,是因为这一提问,涉及教师的专业身份,充满着深刻意义的阐释。  面对着这一提问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回答,尤其是关于“教师像什么”的比喻。这些比喻曾经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教师。不能说这些比喻已经“老去”,但也不能说这些比喻已触及教师专业尊严和专业价值的实质。即使是“平等对话中
山东省2007年进行了首次新课程高考,实现了高考的平稳过度。首次全面自主命题并将“基本能力”测试列为高考科目,这是全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基本能力”测试命题应该说是一个“亮点”,也是一个令人难以琢磨的难点。它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的第一次,也是山东省全面实施自主命题的第一次,同时又是实施“3 X 1”新高考模式的第一次,开创了新课程改革、新的命题组织形式和新的高考模式
有消息称:教育部起草《教师教育标准》的专家指出,现在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这则报道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对此观点也各持己见。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还是比较认可这种说法的。当前很多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确实存在“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的问题。“三不”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和影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伤”。专家的忠告,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反思。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讲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生涯中,有很多特殊学生和我一起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使我深深地被自己从事的工作所吸引。    用爱心和耐心拨动弱智生求知的琴弦    夏口尊先生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是天职。作为班主任,我们就更应该有爱生的情感。爱一个活泼聪明的孩子,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在深爱个体学生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特殊群体——弱智生,多给他们一点爱的阳光
随着某地区经济的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者流向这里。这些外来务工者的子女随着自己的家长漂泊在不同的城市之间,穿插于不同的班级之间,这些现象在小学比较多。外来打工者子女不同于一般的插班生,他们在语言、生活和学习习惯上与本地学生有着诸多的差异,文化的差异更容易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在面对外来务工者子女受教育问题上,我们更应该发扬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和“博爱”精神。  一、外来务工者子女学习现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无论是科学概念的建立、科学规律的发现,还是学生兴趣的培养、科学素养的提升,都必须让学生经历实验和验证,在亲历中获取和养成。因此,科学课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活动,除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外,还应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课外探究活动,让学生把实验带回家,也即指导学生创建“家庭实验平台”,在家里开展各种实验活动。  “家庭实验总动员”的概念界定    家庭实验总动员是指科学课
自主性班级文化的建设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必然需求。然而,自主性班级文化建设是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它既包括纯粹的学生主体行为,也包括师生合作中的学生个性彰显。笔者亲身感受到,自主性班级文化活动,可以从自娱自乐型、常规引导型、环境熏陶型、项目创生型等层面上有针对性地加以构思、引导、实践,达到班级文化在自主中和谐、在自主中发展、在自主中提升的预期目的。  一、常规引导,激发自主潜能  常规教育是班主任各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