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后,历史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必须明确教材改革的目的,并根据教材的变化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要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教学目标。问题教学法是广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运用这种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问题中不断探究,不断创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问题教学;问题意识;学法指导;研究性学习;课堂气氛;自身素质
新课标颁布后,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材也实行了改革,如增删了部分内容,调整了一些篇章结构。但是,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的改革是“换汤不换药”,知识点还是那些,只需要注意增加了哪些内容,删掉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要讲,哪些内容可以不讲,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其实,教材的变化是有着很大的学问的。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结构上的突出特征 , 是由教学的恒定时间模式,代之以模块的时限模式 , 出现了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等特点。这就使得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 , 既要完成一个模块教学 , 又要实现历史新课程标准目标 , 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问题式教学法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 成为当代教学法中的一朵奇葩 , 成为教学方式变革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一、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 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 , 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 教师精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 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技能 , 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 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 实现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探索。例如在讲授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时 , 导入新课后用幻灯片逐步向学生展示围绕国家如何走向近代化的系列问题 : 结合所学知识 , 回答你所理解的近代化的含义 ; 当国家走向现代化成为一种历史发展趋势时 , 先进与落后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 当时中国各种政治力量态度如何 ? 中国是如何走向近代化的 ? 结果怎样 ? 日本如何走上近代化道路的 ? 请结合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比较说明两国开始走向近代化 , 最终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课堂实践证明 , 一个优秀的问题情境 , 往往产生“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 ,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 促进师生合作 , 教学合作 , 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 也激发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 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使其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二、教师借助点拨示范 , 达到学法指导
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和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有机地统一于历史问题之中。教师通过点拨示范 , 将大难点化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 , 然后指点迷津 , 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策略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 指导学生启动思维 , 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 , 关键是引导学生从分析问题的条件入手。为此 , 教师进行问题教学过程中 , 既要设计好问题 , 又要有明确指向的诱导、点拨、示范 , 实现教学方法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可引导学生质疑 :“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商人的利益 , 如果林则徐没有虎门销烟 , 英国是不是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 而《南京条约》的内容是否能体现其侵略意图呢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 对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鸦片战争的性质及其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有益的 , 达到启发学生思维 , 提高课堂效率的功效。
三、开展问题式研究性学习 ,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问题式研究性学习 , 即在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 , 紧紧围绕着探究的问题而展开 , 让学生带着课题问题“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中 ,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 ,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 体验和感受历史等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 , 在讲授《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一课时 ,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研究性学习 :“在近代中国 , 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关系的表述 , 只有一组是准确的 , 请加以判断 , 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论证你的判断 : 第一组——争锋相对、势不两立 ; 第二组——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 第三组——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然后让学
生以小组为单位 , 根据所学知识及其课后搜集的资料进行口头形式进行讨论交流 , 课后指导学生将讨论结果整理成文。
四、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运用问题教学法 , 摒弃传统“一言堂”的讲授法 , 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 , 教师应该在树立师生人格地位平等的思想认识基础上 , 为问题教学法的顺利实施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现代教学研究表明 : 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过程 ; 二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 , 是智力活动 ; 后者是感情过程 , 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 , 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而教学实践也证明 : 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 ,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 师生活动意味着参与、对话、沟通 , 它不仅是教与学的活动方式 , 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 ,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 , 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 , 也是和他们 -- 起分享、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体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一要不断加深自身学科知识基础 , 并根据最新学术研究动态更新知识。历史学科的知识面非常广 , 只要是过去发生的几乎无所不包。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吸收知识 , 使自身的基础越来越雄厚和越来越新 , 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和提问时的材料 , 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永远保持吸引力。二要切实加强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锻炼 , 如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解释说明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的能力 , 等等。否则 , 再好的教学方法到了手头 ,也发挥不了该有的功效。
总之 , 问题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遵循问题创设的原则 , 讲究问题设置的方式 , 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改造和完善 , 这样才能使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焕发独有的艺术魅力 , 更好地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问题教学;问题意识;学法指导;研究性学习;课堂气氛;自身素质
新课标颁布后,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材也实行了改革,如增删了部分内容,调整了一些篇章结构。但是,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的改革是“换汤不换药”,知识点还是那些,只需要注意增加了哪些内容,删掉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要讲,哪些内容可以不讲,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其实,教材的变化是有着很大的学问的。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结构上的突出特征 , 是由教学的恒定时间模式,代之以模块的时限模式 , 出现了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等特点。这就使得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 , 既要完成一个模块教学 , 又要实现历史新课程标准目标 , 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问题式教学法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 成为当代教学法中的一朵奇葩 , 成为教学方式变革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一、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 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 , 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 教师精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 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技能 , 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 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 实现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探索。例如在讲授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时 , 导入新课后用幻灯片逐步向学生展示围绕国家如何走向近代化的系列问题 : 结合所学知识 , 回答你所理解的近代化的含义 ; 当国家走向现代化成为一种历史发展趋势时 , 先进与落后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 当时中国各种政治力量态度如何 ? 中国是如何走向近代化的 ? 结果怎样 ? 日本如何走上近代化道路的 ? 请结合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比较说明两国开始走向近代化 , 最终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课堂实践证明 , 一个优秀的问题情境 , 往往产生“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 ,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 促进师生合作 , 教学合作 , 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 也激发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 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使其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二、教师借助点拨示范 , 达到学法指导
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和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有机地统一于历史问题之中。教师通过点拨示范 , 将大难点化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 , 然后指点迷津 , 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策略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 指导学生启动思维 , 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 , 关键是引导学生从分析问题的条件入手。为此 , 教师进行问题教学过程中 , 既要设计好问题 , 又要有明确指向的诱导、点拨、示范 , 实现教学方法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可引导学生质疑 :“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商人的利益 , 如果林则徐没有虎门销烟 , 英国是不是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 而《南京条约》的内容是否能体现其侵略意图呢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 对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鸦片战争的性质及其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有益的 , 达到启发学生思维 , 提高课堂效率的功效。
三、开展问题式研究性学习 ,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问题式研究性学习 , 即在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 , 紧紧围绕着探究的问题而展开 , 让学生带着课题问题“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中 ,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 ,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 体验和感受历史等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 , 在讲授《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一课时 ,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研究性学习 :“在近代中国 , 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关系的表述 , 只有一组是准确的 , 请加以判断 , 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论证你的判断 : 第一组——争锋相对、势不两立 ; 第二组——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 第三组——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然后让学
生以小组为单位 , 根据所学知识及其课后搜集的资料进行口头形式进行讨论交流 , 课后指导学生将讨论结果整理成文。
四、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运用问题教学法 , 摒弃传统“一言堂”的讲授法 , 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 , 教师应该在树立师生人格地位平等的思想认识基础上 , 为问题教学法的顺利实施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现代教学研究表明 : 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过程 ; 二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 , 是智力活动 ; 后者是感情过程 , 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 , 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而教学实践也证明 : 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 ,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 师生活动意味着参与、对话、沟通 , 它不仅是教与学的活动方式 , 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 ,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 , 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 , 也是和他们 -- 起分享、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体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一要不断加深自身学科知识基础 , 并根据最新学术研究动态更新知识。历史学科的知识面非常广 , 只要是过去发生的几乎无所不包。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吸收知识 , 使自身的基础越来越雄厚和越来越新 , 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和提问时的材料 , 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永远保持吸引力。二要切实加强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锻炼 , 如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解释说明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的能力 , 等等。否则 , 再好的教学方法到了手头 ,也发挥不了该有的功效。
总之 , 问题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遵循问题创设的原则 , 讲究问题设置的方式 , 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改造和完善 , 这样才能使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焕发独有的艺术魅力 , 更好地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