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绚丽斑斓的电影艺术殿堂里,中国功夫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惊险紧张的场面,出神入化的动作独领风骚,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凭借他们精彩绝伦的不凡身手、多年练就的一副钢筋铁骨和不用替身、真打实拼的冒险精神威震好莱坞;吴宇森、李安更是把中国功夫与西方电影艺术巧妙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征服了全世界的影迷。一部《卧虎藏龙》勇夺奥斯卡四项大奖,令世人瞠目,同行艳羡。
然而,由于市场利益的驱动和残酷竞争的使然,功夫片(含武侠电视剧)蜂拥而至,泛滥成灾。由于某些编、导、演没有一点“功夫”,只能照猫画虎、拾人牙慧,要么靠胡编乱造,要么靠旁门左道,要么靠特技、替身,要么靠三维动画……不一而足。时下很多功夫片不伦不类、面目全非、惨不忍赌,观众更是怨声载道,“骂不绝口”。前不久遭到广泛批评的电视剧《笑傲江湖》和电影《蜀山传》堪称“登峰造极”之代表作。功夫片向何处去,什么样的功夫片才是正品,功夫片怎样拍才最好看?已引起圈内人士及广大观众的关注与思考,为此,笔者走访了四位颇具个性又很有见地的相关人士,请听他们精辟、独到的“华山论剑”。
张华勋:提高功夫片的文化品格是关键
【背景材料】北京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导演,解放后中国第一部功夫片《神秘的大佛》的导演。他1982年拍摄的《神秘的大佛》在影坛引起轩然大波,遭到理论界的尖锐批判,却获得广大观众的拥戴和前所未有的市场回报。尔后,1983年他又成功地拍摄了第二部功夫片《武林志》,并再次引起轰动。谈起对功夫片的看法,张导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
当年拍摄这两部影片,我并不是单纯追求票房价值或为迎合观众,也不是要拍什么武打片、功夫片,而是想把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中华武术与擅长表现动作的电影艺术手段结合起来,探索一种新的电影样式,走出一条有我们自己的特色而又区别于港台武打片的创作之路。没有料到会赢得广大观众的厚爱与支持,并且使这一类型的影片的创作迅速升温,以至形成后来的武侠影视片的热潮。在当前电影观众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功夫片的市场仍然强于其他影片,这是值得人们从多方面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纵观近一时期武侠影片的创作,确实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由于提法上和概念的混乱(人们常把拳脚功夫片、刀剑武侠片、武术喜剧片、现代动作片都统称武打片),造成很多这类影视作品,缺乏思想内涵,缺乏人物个性,从头打到尾,哼哼哈哈没完没了。武术技击的处理也没有特色,这是一种缺乏文化品格的状态,也是某些制片商和编导把这种艺术形式当作赚钱的手段而愚弄观众的悲哀。观众对此也不无忧虑与愤懑,并呼吁提高功夫片的文化品格。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 作品的选题要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具有深广的人民性。应该选择那种既能传播历史知识,又能与观众追求真善美的情操,崇尚勤劳、奋勇、正义的感情产生共鸣的题材,才能吸引观众。
二、 作品的主题必须表现除暴安良、正义战胜邪恶,表达爱国主义精神,抒发民族豪情或反映人们的某种理想和愿望。如《神秘的大佛》“河山永存,民众之功!”的主题,《武林志》“抑恶扬善、打败外强”的主题,都受到观众的欢迎。单纯追求离奇怪异的故事或空泛的武术打斗,是没有出路的。
三、 作品要有典型的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运用武术技击和各种兵刃器械来刻画东方人不畏艰苦、不畏强暴、斗智斗勇、豪爽侠义的性格特征,从社会学、历史学、思想哲理的角度来突出中国功夫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使之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习惯,也能为世界各国观众所接爱。
四、 作品要注意表现中国功夫的造型美、节奏美、动态美,运用影视艺术的先进手段充分展示中国功夫的精美绝伦和独特魅力。但是,要切记,武打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必须为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个性,推动情节发展服务,武打的动作设计、场面调度要有创新意识,避免一般化和雷同化。
单田芳:没有丰满的人物来支撑,等于“瞎掰”
【背景材料】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中国评书曲艺界元老之一。他精湛的表演艺术,经过半个世纪的长淬久磨,已臻于炉火纯青之境地。他拥有近万集评书的宝贵财富,全国有四百余家电台、电视台抢播他的节目,有数以亿计的观众和听众每天如饥似渴地为他所倾倒。他演播的《白眉大侠》、《三侠剑》、《三侠五义》、《燕王剑侠》、《风尘三侠》、《永乐剑侠》等节目,仅凭一张嘴,就能磁石般地吸引着亿万大众,让他们如痴如醉。他对武侠文化有着长期的研究,在牢牢把握听众(观众)心理方面也有自己的“绝招”。故此,我请他谈谈对武侠影视剧现状的见解,老爷子听完我的话题,就像说评书那样,打开他的“话匣子”——
我对电影、电视剧,也是个“迷”。我小时候没有电视,只有电影。我从小爱看电影,那会儿是旧社会,什么言情片、武打片、鬼怪片,我都看,当时的电影演员的名字我能倒背如流,有一回装肚子疼,逃学去看《火烧红莲寺》,不仅在学校受了惩罚,还挨了父母一顿暴揍。你还别说,看电影对我说评书真有帮助,我从电影那里学习、借鉴了不少东西。现在又了解了电影里的高科技手段,也了解了金庸“金大侠”作品的奥妙。
我看现在的武侠影视剧,不能说没有好的,但比较而言,十部之中好的只占十分之一,甚至还不到。有些作品所以不好,就是过分追求“新、奇、特”,追求快节奏,迎合人们的浮躁心态,上来就唰拉、咔嚓地乱打一通,看着过瘾、刺激,可是,由于过分强调这些,就不能精雕细刻,不能突出以情为主,人物就显得苍白无力。唰!唰!唰!戏演完了,大伙儿哈哈一笑,过后问他演的什么玩艺儿,不知道、没记住,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感到轻飘飘的。我们说评书,讲究以情为主,对人物要精雕细琢,要以人物的行为、性格、感情去“拿”人(吸引人)。影视艺术虽然与评书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也必须利用好影视手段,再加上细致地刻画人物才好看。
现在金庸的作品被翻来覆去地拍,有的甚至拍了四五遍,我认为没必要,我不爱看。而且,金庸的作品有的神话不像神话、迷信又不迷信、武侠又没功夫,像是一种混杂体。剧中的人一张手一串响雷,一纵身在空中转几十圈,靠特技,靠镜头切换,没有真功夫,后果只能是观众看完骂一声“扯淡”。不是通过英雄人物的品德、行为和事件把人物扶植起来,都这么拍,新也不新了,奇也不奇了,特也不特了,这样发展下去,武侠影视剧就会变成动画片或电脑游戏,到那时候就没人看了。
至于说,怎样处理好功夫片里的武打戏,使我想起了一部非常棒的电影,那个片子叫《双旗镇刀客》,那里边的武打设计得好,特别注重烘托气氛,敌对双方面对面站着,谁也不出手,等气氛渲染到了一定程度,唰!唰!两下,再看其中一个已被劈成两半儿了。出手快,动作干脆利落,不像现在那些影视剧,胡打乱打,没有章法;有的更假,人都打不死,跟橡皮人似的,怎么打都没事儿,半天都不死。我要拍电视剧,就要像《双旗镇刀客》那样,在关键时刻展示点儿真功夫,那是我们中国的国萃,啪、啪、啪,就那么几下,见好就收,观众看了也过瘾,又不失真。过多地靠“旁门左道”不行,甚至是危险的。
总之没有曲折引人的故事,没有细腻丰满的人物支撑,等于“瞎掰”。
吴京:演员要有“真功夫”,角色之间要“过真招儿”
【背景材料】当红武打影视明星,原北京武术队队员,国际巨星李连杰的同门师弟。6岁进北京武术队,曾获得1987年、1989年、1992年,全国武术锦标赛枪、剑、拳及对练项目的冠军。1995年被香港著名导演张鑫炎、袁和平看中,启用他主演时装动作片《功夫小子闯情关》而一举成名,从此便一发不可收,主演《新少林寺》、《太极宗师》、《乱世桃花》、《小李飞刀》、《江山儿女几多情》、《新水后传》、《策马啸西风》、《金蚕丝雨》等多部武侠剧,被圈内外公认是继李连杰之后,最有希望走向世界的功夫新星。他对功夫片的切身体会与认识是——
功夫片要拍得好看,主要演员必须得会武打,有真功夫。只有人物之间真打才好看。我拍《功夫小子闯情关》、《太极宗师》时,一个对手是香港的散打冠军周比利,另一位是我国武术界的名家于海老师,我们之间演对手戏是“过真招”,一点虚的没有,演员都非常投入,一点不含糊,节奏感强、力度大,观众看着舒服、过瘾。不会武功的演员演功夫片,动作很难到位,也很难好看。而有的演员既不学也不练一些基本动作,光靠特技手段与镜头的“帮助”,是不可能成功的。《射雕英雄传》中的几场重头戏,如不用有武功的演员是绝对拍不好的。
我认为《蜀山传》已超出了功夫片或武侠片的范畴,有点儿像“神话片”了。
我最喜欢的功夫片演员是成龙和李连杰。我喜欢成龙的多变,李连杰的潇洒。
中国的功夫片要想健康发展,越拍越好,必须注重这样三个方面。第一。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二,故事要吸引人,主要的悬念和细节要奇特,但又一定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第三,必须崇尚和尊重我们的民族感情。
高军:新星的出现才能带来功夫片的第二次繁荣
【背景材料】电影营销、宣传策划专家,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宣传策划部经理,著名影评人。曾主持策划过数百部影片的营销,并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对中国功夫片的历史沿革十分清晰,对功夫片的现状与走向分析深刻,见解透辟,论述精彩——
谈起功夫片的兴衰,要追溯一下功夫片的历史。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大陆出现功夫片,在此之前香港已有了功夫片,李小龙、成龙、洪金宝、元奎、元彪等人的作品都是。80年代是功夫片的高潮时期,代表作有成龙的七小福系列、李小龙系列以及李连杰系列。当时的功夫片之所以能热遍大江南北、海峡两岸,轰动全国电影市场,是与武侠文化和人民大众的封闭状态有关。由于众多原因,70年代前人们对武侠文化接触甚少、知之不多,当武侠文学作品转化成神秘精彩的银幕形象后,人们对它的强烈期待终于得到满足,自然会受到观众的热情追逐,这个高潮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但是,在此之后武侠片越拍越滥,表现形式越来越杂,而且一些根本不懂武术的人也加盟了武侠片演员的行列,至使武侠片鱼龙混杂,损害了武侠片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还出现了一些胡打乱闹的片子,像《峨眉飞盗》、《八卦莲花掌》等,武侠片日渐势微。再加上某些探索商业片而找不到出路的导演,把武侠的东西和现代的东西非常勉强地扭在一起,生产出什么武侠警匪片,把武侠片搞得非驴非马,在电影市场上失去了应有的位置。但是观众由此却提高了自己对武侠片的鉴赏能力,以至后来很多导演和演员的武侠片都不被认可,而成龙和李连杰的作品依旧受到欢迎,尤其是成龙的几部功夫片和贺岁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走势强劲,李连杰的《中华英雄》、《新少林五祖》、《新方世玉》在90年代仍然有大量观众。说明观众的判断能力增强了,谁的功夫片好看,观众从导演、演员阵容及编剧就能识别出来,这是件好事。
任何新生事物出现后,开始都会形成一个轰动效应,由此产生的市场细分、则是不同创作群体必然的市场命运。所以,我认为今后能不能有新的成龙、新的李连杰出现,才是能不能带来功夫片第二次繁荣的关键。据我个人的观察,吴京是最有希望、有前途的一位。
武侠片、功夫片要想拍得好看,一定要选懂得武功并且会武功的演员主演,决不能挑什么俊男靓女来演。现在观众的眼睛不仅是雪亮的,而且已经是贼亮的了,剧中的演员会不会武功,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你用不会武功的演员,他们不看,你的片子肯定没市场。
再有一点,武侠片也好、功夫片也好,过分依赖特技、替身、电脑等手段是没有出路的,这些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最重要的还是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任何一部作品,失去了人物,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作品。文学就是人学,电影也应该是人物为支撑的,如果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这部影片就立不住,它的存在价值也就随之消失了。
然而,由于市场利益的驱动和残酷竞争的使然,功夫片(含武侠电视剧)蜂拥而至,泛滥成灾。由于某些编、导、演没有一点“功夫”,只能照猫画虎、拾人牙慧,要么靠胡编乱造,要么靠旁门左道,要么靠特技、替身,要么靠三维动画……不一而足。时下很多功夫片不伦不类、面目全非、惨不忍赌,观众更是怨声载道,“骂不绝口”。前不久遭到广泛批评的电视剧《笑傲江湖》和电影《蜀山传》堪称“登峰造极”之代表作。功夫片向何处去,什么样的功夫片才是正品,功夫片怎样拍才最好看?已引起圈内人士及广大观众的关注与思考,为此,笔者走访了四位颇具个性又很有见地的相关人士,请听他们精辟、独到的“华山论剑”。
张华勋:提高功夫片的文化品格是关键
【背景材料】北京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导演,解放后中国第一部功夫片《神秘的大佛》的导演。他1982年拍摄的《神秘的大佛》在影坛引起轩然大波,遭到理论界的尖锐批判,却获得广大观众的拥戴和前所未有的市场回报。尔后,1983年他又成功地拍摄了第二部功夫片《武林志》,并再次引起轰动。谈起对功夫片的看法,张导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
当年拍摄这两部影片,我并不是单纯追求票房价值或为迎合观众,也不是要拍什么武打片、功夫片,而是想把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中华武术与擅长表现动作的电影艺术手段结合起来,探索一种新的电影样式,走出一条有我们自己的特色而又区别于港台武打片的创作之路。没有料到会赢得广大观众的厚爱与支持,并且使这一类型的影片的创作迅速升温,以至形成后来的武侠影视片的热潮。在当前电影观众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功夫片的市场仍然强于其他影片,这是值得人们从多方面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纵观近一时期武侠影片的创作,确实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由于提法上和概念的混乱(人们常把拳脚功夫片、刀剑武侠片、武术喜剧片、现代动作片都统称武打片),造成很多这类影视作品,缺乏思想内涵,缺乏人物个性,从头打到尾,哼哼哈哈没完没了。武术技击的处理也没有特色,这是一种缺乏文化品格的状态,也是某些制片商和编导把这种艺术形式当作赚钱的手段而愚弄观众的悲哀。观众对此也不无忧虑与愤懑,并呼吁提高功夫片的文化品格。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 作品的选题要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具有深广的人民性。应该选择那种既能传播历史知识,又能与观众追求真善美的情操,崇尚勤劳、奋勇、正义的感情产生共鸣的题材,才能吸引观众。
二、 作品的主题必须表现除暴安良、正义战胜邪恶,表达爱国主义精神,抒发民族豪情或反映人们的某种理想和愿望。如《神秘的大佛》“河山永存,民众之功!”的主题,《武林志》“抑恶扬善、打败外强”的主题,都受到观众的欢迎。单纯追求离奇怪异的故事或空泛的武术打斗,是没有出路的。
三、 作品要有典型的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运用武术技击和各种兵刃器械来刻画东方人不畏艰苦、不畏强暴、斗智斗勇、豪爽侠义的性格特征,从社会学、历史学、思想哲理的角度来突出中国功夫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使之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习惯,也能为世界各国观众所接爱。
四、 作品要注意表现中国功夫的造型美、节奏美、动态美,运用影视艺术的先进手段充分展示中国功夫的精美绝伦和独特魅力。但是,要切记,武打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必须为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个性,推动情节发展服务,武打的动作设计、场面调度要有创新意识,避免一般化和雷同化。
单田芳:没有丰满的人物来支撑,等于“瞎掰”
【背景材料】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中国评书曲艺界元老之一。他精湛的表演艺术,经过半个世纪的长淬久磨,已臻于炉火纯青之境地。他拥有近万集评书的宝贵财富,全国有四百余家电台、电视台抢播他的节目,有数以亿计的观众和听众每天如饥似渴地为他所倾倒。他演播的《白眉大侠》、《三侠剑》、《三侠五义》、《燕王剑侠》、《风尘三侠》、《永乐剑侠》等节目,仅凭一张嘴,就能磁石般地吸引着亿万大众,让他们如痴如醉。他对武侠文化有着长期的研究,在牢牢把握听众(观众)心理方面也有自己的“绝招”。故此,我请他谈谈对武侠影视剧现状的见解,老爷子听完我的话题,就像说评书那样,打开他的“话匣子”——
我对电影、电视剧,也是个“迷”。我小时候没有电视,只有电影。我从小爱看电影,那会儿是旧社会,什么言情片、武打片、鬼怪片,我都看,当时的电影演员的名字我能倒背如流,有一回装肚子疼,逃学去看《火烧红莲寺》,不仅在学校受了惩罚,还挨了父母一顿暴揍。你还别说,看电影对我说评书真有帮助,我从电影那里学习、借鉴了不少东西。现在又了解了电影里的高科技手段,也了解了金庸“金大侠”作品的奥妙。
我看现在的武侠影视剧,不能说没有好的,但比较而言,十部之中好的只占十分之一,甚至还不到。有些作品所以不好,就是过分追求“新、奇、特”,追求快节奏,迎合人们的浮躁心态,上来就唰拉、咔嚓地乱打一通,看着过瘾、刺激,可是,由于过分强调这些,就不能精雕细刻,不能突出以情为主,人物就显得苍白无力。唰!唰!唰!戏演完了,大伙儿哈哈一笑,过后问他演的什么玩艺儿,不知道、没记住,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感到轻飘飘的。我们说评书,讲究以情为主,对人物要精雕细琢,要以人物的行为、性格、感情去“拿”人(吸引人)。影视艺术虽然与评书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也必须利用好影视手段,再加上细致地刻画人物才好看。
现在金庸的作品被翻来覆去地拍,有的甚至拍了四五遍,我认为没必要,我不爱看。而且,金庸的作品有的神话不像神话、迷信又不迷信、武侠又没功夫,像是一种混杂体。剧中的人一张手一串响雷,一纵身在空中转几十圈,靠特技,靠镜头切换,没有真功夫,后果只能是观众看完骂一声“扯淡”。不是通过英雄人物的品德、行为和事件把人物扶植起来,都这么拍,新也不新了,奇也不奇了,特也不特了,这样发展下去,武侠影视剧就会变成动画片或电脑游戏,到那时候就没人看了。
至于说,怎样处理好功夫片里的武打戏,使我想起了一部非常棒的电影,那个片子叫《双旗镇刀客》,那里边的武打设计得好,特别注重烘托气氛,敌对双方面对面站着,谁也不出手,等气氛渲染到了一定程度,唰!唰!两下,再看其中一个已被劈成两半儿了。出手快,动作干脆利落,不像现在那些影视剧,胡打乱打,没有章法;有的更假,人都打不死,跟橡皮人似的,怎么打都没事儿,半天都不死。我要拍电视剧,就要像《双旗镇刀客》那样,在关键时刻展示点儿真功夫,那是我们中国的国萃,啪、啪、啪,就那么几下,见好就收,观众看了也过瘾,又不失真。过多地靠“旁门左道”不行,甚至是危险的。
总之没有曲折引人的故事,没有细腻丰满的人物支撑,等于“瞎掰”。
吴京:演员要有“真功夫”,角色之间要“过真招儿”
【背景材料】当红武打影视明星,原北京武术队队员,国际巨星李连杰的同门师弟。6岁进北京武术队,曾获得1987年、1989年、1992年,全国武术锦标赛枪、剑、拳及对练项目的冠军。1995年被香港著名导演张鑫炎、袁和平看中,启用他主演时装动作片《功夫小子闯情关》而一举成名,从此便一发不可收,主演《新少林寺》、《太极宗师》、《乱世桃花》、《小李飞刀》、《江山儿女几多情》、《新水后传》、《策马啸西风》、《金蚕丝雨》等多部武侠剧,被圈内外公认是继李连杰之后,最有希望走向世界的功夫新星。他对功夫片的切身体会与认识是——
功夫片要拍得好看,主要演员必须得会武打,有真功夫。只有人物之间真打才好看。我拍《功夫小子闯情关》、《太极宗师》时,一个对手是香港的散打冠军周比利,另一位是我国武术界的名家于海老师,我们之间演对手戏是“过真招”,一点虚的没有,演员都非常投入,一点不含糊,节奏感强、力度大,观众看着舒服、过瘾。不会武功的演员演功夫片,动作很难到位,也很难好看。而有的演员既不学也不练一些基本动作,光靠特技手段与镜头的“帮助”,是不可能成功的。《射雕英雄传》中的几场重头戏,如不用有武功的演员是绝对拍不好的。
我认为《蜀山传》已超出了功夫片或武侠片的范畴,有点儿像“神话片”了。
我最喜欢的功夫片演员是成龙和李连杰。我喜欢成龙的多变,李连杰的潇洒。
中国的功夫片要想健康发展,越拍越好,必须注重这样三个方面。第一。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二,故事要吸引人,主要的悬念和细节要奇特,但又一定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第三,必须崇尚和尊重我们的民族感情。
高军:新星的出现才能带来功夫片的第二次繁荣
【背景材料】电影营销、宣传策划专家,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宣传策划部经理,著名影评人。曾主持策划过数百部影片的营销,并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对中国功夫片的历史沿革十分清晰,对功夫片的现状与走向分析深刻,见解透辟,论述精彩——
谈起功夫片的兴衰,要追溯一下功夫片的历史。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大陆出现功夫片,在此之前香港已有了功夫片,李小龙、成龙、洪金宝、元奎、元彪等人的作品都是。80年代是功夫片的高潮时期,代表作有成龙的七小福系列、李小龙系列以及李连杰系列。当时的功夫片之所以能热遍大江南北、海峡两岸,轰动全国电影市场,是与武侠文化和人民大众的封闭状态有关。由于众多原因,70年代前人们对武侠文化接触甚少、知之不多,当武侠文学作品转化成神秘精彩的银幕形象后,人们对它的强烈期待终于得到满足,自然会受到观众的热情追逐,这个高潮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但是,在此之后武侠片越拍越滥,表现形式越来越杂,而且一些根本不懂武术的人也加盟了武侠片演员的行列,至使武侠片鱼龙混杂,损害了武侠片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还出现了一些胡打乱闹的片子,像《峨眉飞盗》、《八卦莲花掌》等,武侠片日渐势微。再加上某些探索商业片而找不到出路的导演,把武侠的东西和现代的东西非常勉强地扭在一起,生产出什么武侠警匪片,把武侠片搞得非驴非马,在电影市场上失去了应有的位置。但是观众由此却提高了自己对武侠片的鉴赏能力,以至后来很多导演和演员的武侠片都不被认可,而成龙和李连杰的作品依旧受到欢迎,尤其是成龙的几部功夫片和贺岁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走势强劲,李连杰的《中华英雄》、《新少林五祖》、《新方世玉》在90年代仍然有大量观众。说明观众的判断能力增强了,谁的功夫片好看,观众从导演、演员阵容及编剧就能识别出来,这是件好事。
任何新生事物出现后,开始都会形成一个轰动效应,由此产生的市场细分、则是不同创作群体必然的市场命运。所以,我认为今后能不能有新的成龙、新的李连杰出现,才是能不能带来功夫片第二次繁荣的关键。据我个人的观察,吴京是最有希望、有前途的一位。
武侠片、功夫片要想拍得好看,一定要选懂得武功并且会武功的演员主演,决不能挑什么俊男靓女来演。现在观众的眼睛不仅是雪亮的,而且已经是贼亮的了,剧中的演员会不会武功,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你用不会武功的演员,他们不看,你的片子肯定没市场。
再有一点,武侠片也好、功夫片也好,过分依赖特技、替身、电脑等手段是没有出路的,这些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最重要的还是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任何一部作品,失去了人物,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作品。文学就是人学,电影也应该是人物为支撑的,如果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这部影片就立不住,它的存在价值也就随之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