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动的××》作文教学赏析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会动的××》 作文教学 赏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A-0049-02
  提到作文,一些小学生往往不会写,不爱写。老师对此办法不多。作文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笔者聆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张红执教的一节三年级快乐作文课《会动的××》。张老师精妙的教学设计,风趣的教学语言,使得学生乐此不疲,课堂情趣盎然。置身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主动,说得积极,更写得快乐,也让笔者感悟到了“让学生享受快乐的作文学习”的真正要义。
  一、在游戏中参与,激发观察兴趣
  课伊始,趣亦生。张老师先带领学生做了一番“思维体操”——手指操,激发学生想象,为进入实验游戏做好铺垫。
  师:大家看,这是什么?
  生:(齐答)一条小纸鱼。
  师:这是一条用纸画的小鱼。我不用手碰这条纸鱼,只要你们数三下,这条静止的小纸鱼就会自己扭动起来。信不信?(生纷纷摇头回答不信)
  师:那好,百闻不如一见,下面就请同学们睁大双眼,仔细观察,看看张老师到底是怎么做的。(师拿出一个塑料盒子,往里面倒些热水,盖上一张面巾纸。然后师生一起喊“”一、二、三!”老师把纸鱼放到盒子上的纸上,纸鱼立刻扭动起来)
  生:(学生们立刻惊异起来,并议论纷纷)
  师:快看看,小纸鱼是怎么动的?看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生:(学生边用手演示边交流)
  师:大家交流得多么热烈呀!谁来说说,刚才小纸鱼是怎么动的?
  生:我刚才看到小纸鱼在盒子上面扭来扭去,像打滚一样。
  师:在她眼里,小纸鱼是扭来扭去的,像在打滚儿。她让小纸鱼有生命了,说得多好呀!(板书:扭)
  (生纷纷交流,师随机板书:跳、卷、翻、伸、滚)
  师:在你们眼里,小纸鱼刚才活动时还有不少有趣的动作呢!老师就不写这些动词了,用什么来代替呢?(板书省略号)
  师:你们观察很仔细!现在,你们能不能用几句话连起来讲一讲小纸鱼是怎么动的?
  生:小纸鱼先在纸上翻来翻去。接着,它把尾巴卷起来,又伸展开。最后,它把头卷起来再挺起来,真像个杂技演员。
  生:这条小纸鱼在纸上翻来翻去。它先把身体卷起来,然后又舒展开,真像水中的花样游泳运动员在表演呢!
  【赏析】张老师在课伊始不着痕迹地亮出本课实验游戏的道具——小纸鱼,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巧妙设置悬念,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专注于观察,情趣盎然。“情动而辞发”,学生思维火花不断闪现,“让语言与想象同构共生”,课堂精彩纷呈。
  二、在操作中体验,捕捉有趣情景
  在老师操作,学生观察了“会动的小纸鱼”后,进入学生操作体验环节。
  师:请大家把小口袋中的剪纸图片拿出来,以小组为单位,像老师这样动手做实验。大家要仔细观察,看看几种动物或植物在一起扭动起来,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不仅要观察你的是怎么动的?还要看看其他同学的是怎么动的?
  (学生组内操作,认真观察,捕捉有趣画面)
  师: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让大家也分享你的快乐吧!
  生:我看到动得最厉害的是一条小蛇,它卷来卷去,差点把旁边的几个小动物都挤下去。
  师:小蛇卷来卷去,差点把别的挤掉下去,多淘气呀!
  生:我们组最有趣的就要数×××同学的小兔子了,它的腿向前踢去,好像在做前滚翻呢!
  师:同学们,这个同学想象多丰富!大家要向她学习。我们现在趁热打铁,把你刚才观察到的情景写下来。
  (学生动笔)
  【赏析】在“点”的观察之后,张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面”的操作体验,落实全员参与,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进入“导写阶段”,张老师没有直接进行写作技巧上的指导,而是在自然的状态下,引导学生根据观察所得,加之合理想象进行描述。在这样愉悦的心境下,学生文思泉涌,神采飞扬,“让心情与作文零距离”。
  三、在评价中赏读,享受成功快乐
  在10分钟的片段写作之后,进入交流评价阶段。
  师:快乐与人分享,快乐就会加倍。谁愿意把自己写的小作文读给大家听?为了感染大家,为了能让自己讲得更有情趣,大家自己先美美地读一读。
  师:×××同学第一个举手的,咱们请他先来读。大家要注意倾听,看看他哪儿写得有意思?怎么有意思?
  生:所有的小动物都翻卷起来,扭来扭去,真像一群舞蹈演员在跳舞。最有趣的是那只小鸡,它一滚翻到一条小虫子旁边,好像在说:“小虫子,我要吃你!”
  生:(热烈鼓掌)
  师:你们觉得他哪里写得好?
  生:他用上了拟人的方法。比如,把小鸡想象成要来吃小虫子。其实,小鸡是用纸画的,是不能吃小虫的,这就是想象。我觉得很有意思。
  生:我觉得他写得非常的有趣,读起来也很有语气,让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画面。
  师:谢谢你的鼓励!刚才×××同学能边看边联想,把小动物都写活了,真有趣。
  师:谁还想与大家分享快乐?
  生:动物中最有趣的要属小蛇了。它一会儿扭来扭去,好像在舞蹈;一会儿又立在纸上,好像要看看远处的风景。最好玩的是小鸟和小树:它们翻着翻着,就缠绕在一起了,小树一动也不动了。它仿佛在说:“谁来帮帮我呀?我动不了了!”小鸟也好像焦急地在说:“小树,快放开我!”
  师:大家快说说,他写的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生:他写出了小树和小鸟缠绕在一起的情景,特有趣。
  师:是呀,他用生动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有趣的画面,还想象出大树、小鸟的对话呢!他用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开心的乐园。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个片段吧。
  生:(绘声绘色地读起来)
  师:(老师随着学生朗读边用红笔在优美的句子上画曲线)大家看,多么精彩的瞬间呀,让他抓住了。
  生:我们刚把小动物放上去,它们就动了起来。小兔做起了前滚翻;小蝴蝶也不示弱,它煽动着自己的翅膀,好像在空中翩翩起舞;小蜗牛在纸上慢悠悠地爬行,好像正准备休息呢!所有的小动物都像活了一样,各有各的姿态。
  生:(热烈鼓掌)
  师:她写的哪儿吸引你了?
  生:她把小蜗牛想象得要回家休息呢,慢悠悠地走着,我觉得很有趣。
  师:是呀,“慢悠悠”这个词用得多好呀,活灵活现的。
  生:她在前面先写了小动物都动了起来,后面不是光写小蜗牛,也写其它小动物是怎么动的。
  师:你真会倾听!她先总写它们“动了起来”,接着,就分开写小兔子、小蝴蝶和小蜗牛各自是怎么动的,最后写了“所有的小动物都像活了一样,各有各的姿态”,对上面的内容进行了一个总结。大家看,她把在课文中学到的“总分总”的写作方法用到了习作之中,学以致用,多会学习呀!
  师:由于时间原因,下面就把你写的美美地读给同桌同学听一听吧。谁写得好,还可以推荐给大家。
  生:(同桌互相朗读自己写的片段。)
  师:×××同学读得有滋有味。老师推荐他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生:开始做实验啦!我们组的同学先小声喊:“一!二!三!”然后,同时把小纸鱼放在盒子上面的面巾纸上。哇!太好玩儿了!小鱼们全身动了起来:有的扭过来扭过去;还有的忽然全身卷了起来,又立即展开,似乎在给大家显示:我是个花样游泳运动员,看我棒不棒?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同学的小鱼,竟淘气得卷成了一个卷,半天才极不情愿地打开。
  【赏析】老师在点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互相启发、修改,并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鼓励,以积极的情感评价促进学生更高层次的言语表达,让学生在享受成功中树立自信。
  【简评】这节课,是“实与活”的和谐统一。“实”体现在精心的设计、扎实的训练和指导。“活”体现在学生思维活。小学是作文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这堂课,学生在老师的智慧引领下,积极参与,激情体验,不仅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更体验到了作文的快乐。教师“目中有人”,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写出了一段生动活泼的文字,还激发了思维,树立了习作的信心。
  (责编 黄鸿业)
其他文献
自从徐震决定放弃自己的名字,建立‘没顶公司’,LEAP就意识到,它就是我们需要的内容供应商,它将与我们共同跨越杂志制作和艺术创作的两大领域,探索视觉生产的可能性。在以下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数学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动手实践等能力,教师要充分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随着
数学“导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一种方案。实施学案导学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有效地改变课堂现状,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导学案设计的成败关系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成败。  一、两份导学案的比较分析  【案1】余角与补角(1)  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与补角的概念。2.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并能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学生
思想文化是一个个体、组织、团体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企业要想发展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市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一、引言课程改革在我国的中小学如火如荼的开展,实行新课程改革对于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来讲,为了能够使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
在教学中发现,由于课堂以及课程的局限性导致了学生在解题时往往采用教材中给出的常规解题思路,使得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简单地套用公式,模仿教材的解题思路,形成思维定式。“一题多解”则是针对同一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因此“一题多解”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以及跨学科思维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一、实现知识的灵活利用  例1(上楼梯问题)
现代社会,文化自觉已渐渐渗透进社会的角角落落,近几年来,煤炭企业的异军突起,一方面在于市场经济的好转,一方面则在于文化的熏陶,一个煤矿“企业”有没有“文化”便是其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