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七十古来稀”。
老寄娘邹兰英活了102岁。102岁的老寄娘,64岁那年才有了自己的名字,还是她女儿给她起的名,堪称“绝无仅有”。
1950年初,她被评为“烈军属模范”’进京参加全国政协召开的会议,可她当时连个名字也没有。她女儿邹爱英对县里的领导说,我娘一生普通实在,她爱兰花,就起名“兰英”吧。县里的领导笑着说,这个名字好,兰花香远益清,正符合老寄娘革命一生,不求一己私利的高尚品格。
从此,上报材料、宣传广播、登报表彰,才有了“邹兰英”三个字。可是,熟悉她的领导,当地的乡亲父老,见了她还是一口一个“老寄娘”,叫的人亲热,听的人乐意。有人到武进县城或孝都、魏村乡里,打听“老寄娘”无人不知;若问邹兰英,和她朝夕在江边村上一起生活的乡亲,竟也有摇头迷惑的。
老寄娘出身贫苦。她女儿说,娘平常得像长江边上一棵普通的小草,不争雨露,不论条件,默默地为装扮大地奉献着可贵的“绿”,我只知道娘是苏北泰兴七圩港人,日子过得打熬不下去才过江到了武進县孝都乡的南狄家村。她投身革命当地下交通员,是觉得革命的“同志好”,“知情达理心里有穷人”。
蒋介石发动震惊全国的“皓南事变”后,丧心病狂的敌伪对中国共产党人发起了疯狂的“扫荡”,连老寄娘家乡南狄家村这块鲜为人知的江边僻隅,也无法宁静。一个风雨交加、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抗日民主政权武北二区的区长为躲避敌人的追捕,敲开了老寄娘的家门,说“我有个经商的表兄从长江那边过来,遇上强盗,劫了财还伤了身体。外面风狂雨大,表兄已迈不动步,想进你家避一避风雨。”已经成为新四军地下交通员的老寄娘,只瞥了来人一眼,她就心知肚明———这位十有八九是“同志”。她二话没说,赶紧让他们进门,烧水端凳,亲热招呼。
区长对寄娘,是早已做过了解的。进门后,区长和寄娘话语渐稠。寄娘猜想,受伤的可能是新四军同志,可她哪里知道,眼前这位个子不高、彪悍结实的同志,是武工队的一名神枪手,他不久前曾亲手毙掉了危害江边父老乡亲、百姓恨之入骨的武北一霸。三天后,区长来领了武工队员走了,正遭敌人搜捕的“好同志”安全脱险,离开时向“老寄娘”深表感谢。
从此以后,区里和县委地委的领导,成了老寄娘家的特殊的不速之客。来到他家的这些“好同志”都叫她“老寄娘”。她对这些“寄儿子”,比亲儿女还要亲。“寄儿子”一来,她掀囤倒瓮,把仅剩的白米煮成喷喷香的大锅饭,藏了几个月的呱呱蛋炒得油亮焦黄。老寄娘六岁的女儿爱英高兴了,稚气地围着灶头转,看着忙碌的妈妈馋涎欲滴,满以为“今天可以解一回馋了。”谁知妈妈却轻声细语对她说:“好丫头,你快站到门口去望着四方,家里的叔叔不能让陌生人看见。米饭鸡蛋算啥,你长大了大鱼大肉有得吃,只要你肚皮里装得下。”她家里养在圈里的猪仔长大变了钱,老寄娘悄悄地买上布,给“寄儿子”做新衣裳。丈夫和孩子的衣服,却还是缝缝补补将就着过。
老寄娘当了地下交通员后,经常为“寄儿子”们东奔西跑送信报讯,东赴江阴,西去丹阳,南走常州,北渡长江,她装扮成讨饭婆、烧香女、穷村妇,雨夜、雪天、隆冬,秘密地传送信件。有一次送信前,领导同志问她:“寄娘,今天这封信特别重要,你说说这信怎么个藏法?”这位县长是有心考问她。老寄娘笑着做出各种放信件的样子给县长看:鞋帮里,衣裤角,发髻内,办法一个又一个。她说,“要是不中,万一碰到了狗子,我一口把信吞下肚。”寄娘的话,说得县长流着热泪直点头。
有一次,老寄娘奉命到一个小村庄联系从地委来的一个部长。可国民党的“乌老鸦”警察,不知从哪里得到了密报,把老寄娘带走了。任她说出千般理、万种由,“乌老鸦”不信她的话,抓起她吊打、上夹棍、指缝里插针、眼睛里灌辣椒水……敌人用上了惨无人道的“十八般刑罚”。老寄娘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活来死去。但是,邹兰英这棵生长在江边普普通通的“小草”,她竟然百折不挠,没露半点口风。老寄娘被关在牢里苦挨了470天,到她出狱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就要千军万马横渡长江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欢庆翻身,党和政府、常武地区的人民,没有忘记这位革命的老寄娘。1951年,她应邀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光荣地见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她还向毛主席敬献了一杯“胜利酒”。邓颖超同志和她合影留念,称她是“坚强的女英雄”。
1950年到1987年间,老寄娘历任乡、区、党、县的党代表、县妇联名誉主任、县政协常委、省妇联委员等职。1954年,她还受委派参加“全国人民慰问团”,赴各地慰问英雄的人民解放军代表。
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水欢人笑。老寄娘当年的“寄儿子”们,从县委、地委、省委专程来武进看望革命的“老寄娘”。他们真诚地对妈妈说:“寄娘,在党和革命有难的时候,你救了我们,帮助了革命,作了大贡献。如今日子好了,你想做点什么样的工作?是去县里还是上省城?”
老寄娘这回沉默了。她掀了掀头上那顶经历无数风雨的大草帽,抬了抬终日不离的防风眼镜———她的眼睛因被灌过辣椒水要避光避风,她出门就要戴上大草帽。她的目光透过防风镜片,仔细端详着“寄儿子”的脸,平静地说:“不啦。寄娘没文化,家里男女一大堆,不能拖累政府。我就留村里啦,看个场头,管管猪羊,老了还能做点事。”
革命的老寄娘从来不重言重语说“寄儿子”,只有一次是例外———有一天,她听说城里有个“寄儿子”官做大了,乡下人去看望他爱理不理。老寄娘听了的心里又急又难过,连夜乘车赶到“寄儿子”那里,但却只说了半句话:“你要是嫌弃乡下人,我寄娘这心里就会很痛!”
老寄娘的言语和品格,质朴得让人像面对一块璞玉,一面明镜。她的几句话,声音并不高,但震撼了这个大官的心灵,他拉着老寄娘的双手,流下了沉痛、悔恨的眼泪。
1990年3月12日10点35分,老寄娘邹兰英以102岁的高龄,走完了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花的人生之路与世长辞。但她为革命当地下交通员的传奇故事,却长久地在民间广泛地流传着。
老寄娘的墓地,位于今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孝都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武进县委书记的陈寒同志,题词赞颂了老寄娘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泰山压顶不弯腰,荣誉面前从不骄。艰苦卓绝人皆知,堪为后人作师表。”
老寄娘邹兰英活了102岁。102岁的老寄娘,64岁那年才有了自己的名字,还是她女儿给她起的名,堪称“绝无仅有”。
1950年初,她被评为“烈军属模范”’进京参加全国政协召开的会议,可她当时连个名字也没有。她女儿邹爱英对县里的领导说,我娘一生普通实在,她爱兰花,就起名“兰英”吧。县里的领导笑着说,这个名字好,兰花香远益清,正符合老寄娘革命一生,不求一己私利的高尚品格。
从此,上报材料、宣传广播、登报表彰,才有了“邹兰英”三个字。可是,熟悉她的领导,当地的乡亲父老,见了她还是一口一个“老寄娘”,叫的人亲热,听的人乐意。有人到武进县城或孝都、魏村乡里,打听“老寄娘”无人不知;若问邹兰英,和她朝夕在江边村上一起生活的乡亲,竟也有摇头迷惑的。
老寄娘出身贫苦。她女儿说,娘平常得像长江边上一棵普通的小草,不争雨露,不论条件,默默地为装扮大地奉献着可贵的“绿”,我只知道娘是苏北泰兴七圩港人,日子过得打熬不下去才过江到了武進县孝都乡的南狄家村。她投身革命当地下交通员,是觉得革命的“同志好”,“知情达理心里有穷人”。
蒋介石发动震惊全国的“皓南事变”后,丧心病狂的敌伪对中国共产党人发起了疯狂的“扫荡”,连老寄娘家乡南狄家村这块鲜为人知的江边僻隅,也无法宁静。一个风雨交加、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抗日民主政权武北二区的区长为躲避敌人的追捕,敲开了老寄娘的家门,说“我有个经商的表兄从长江那边过来,遇上强盗,劫了财还伤了身体。外面风狂雨大,表兄已迈不动步,想进你家避一避风雨。”已经成为新四军地下交通员的老寄娘,只瞥了来人一眼,她就心知肚明———这位十有八九是“同志”。她二话没说,赶紧让他们进门,烧水端凳,亲热招呼。
区长对寄娘,是早已做过了解的。进门后,区长和寄娘话语渐稠。寄娘猜想,受伤的可能是新四军同志,可她哪里知道,眼前这位个子不高、彪悍结实的同志,是武工队的一名神枪手,他不久前曾亲手毙掉了危害江边父老乡亲、百姓恨之入骨的武北一霸。三天后,区长来领了武工队员走了,正遭敌人搜捕的“好同志”安全脱险,离开时向“老寄娘”深表感谢。
从此以后,区里和县委地委的领导,成了老寄娘家的特殊的不速之客。来到他家的这些“好同志”都叫她“老寄娘”。她对这些“寄儿子”,比亲儿女还要亲。“寄儿子”一来,她掀囤倒瓮,把仅剩的白米煮成喷喷香的大锅饭,藏了几个月的呱呱蛋炒得油亮焦黄。老寄娘六岁的女儿爱英高兴了,稚气地围着灶头转,看着忙碌的妈妈馋涎欲滴,满以为“今天可以解一回馋了。”谁知妈妈却轻声细语对她说:“好丫头,你快站到门口去望着四方,家里的叔叔不能让陌生人看见。米饭鸡蛋算啥,你长大了大鱼大肉有得吃,只要你肚皮里装得下。”她家里养在圈里的猪仔长大变了钱,老寄娘悄悄地买上布,给“寄儿子”做新衣裳。丈夫和孩子的衣服,却还是缝缝补补将就着过。
老寄娘当了地下交通员后,经常为“寄儿子”们东奔西跑送信报讯,东赴江阴,西去丹阳,南走常州,北渡长江,她装扮成讨饭婆、烧香女、穷村妇,雨夜、雪天、隆冬,秘密地传送信件。有一次送信前,领导同志问她:“寄娘,今天这封信特别重要,你说说这信怎么个藏法?”这位县长是有心考问她。老寄娘笑着做出各种放信件的样子给县长看:鞋帮里,衣裤角,发髻内,办法一个又一个。她说,“要是不中,万一碰到了狗子,我一口把信吞下肚。”寄娘的话,说得县长流着热泪直点头。
有一次,老寄娘奉命到一个小村庄联系从地委来的一个部长。可国民党的“乌老鸦”警察,不知从哪里得到了密报,把老寄娘带走了。任她说出千般理、万种由,“乌老鸦”不信她的话,抓起她吊打、上夹棍、指缝里插针、眼睛里灌辣椒水……敌人用上了惨无人道的“十八般刑罚”。老寄娘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活来死去。但是,邹兰英这棵生长在江边普普通通的“小草”,她竟然百折不挠,没露半点口风。老寄娘被关在牢里苦挨了470天,到她出狱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就要千军万马横渡长江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欢庆翻身,党和政府、常武地区的人民,没有忘记这位革命的老寄娘。1951年,她应邀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光荣地见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她还向毛主席敬献了一杯“胜利酒”。邓颖超同志和她合影留念,称她是“坚强的女英雄”。
1950年到1987年间,老寄娘历任乡、区、党、县的党代表、县妇联名誉主任、县政协常委、省妇联委员等职。1954年,她还受委派参加“全国人民慰问团”,赴各地慰问英雄的人民解放军代表。
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水欢人笑。老寄娘当年的“寄儿子”们,从县委、地委、省委专程来武进看望革命的“老寄娘”。他们真诚地对妈妈说:“寄娘,在党和革命有难的时候,你救了我们,帮助了革命,作了大贡献。如今日子好了,你想做点什么样的工作?是去县里还是上省城?”
老寄娘这回沉默了。她掀了掀头上那顶经历无数风雨的大草帽,抬了抬终日不离的防风眼镜———她的眼睛因被灌过辣椒水要避光避风,她出门就要戴上大草帽。她的目光透过防风镜片,仔细端详着“寄儿子”的脸,平静地说:“不啦。寄娘没文化,家里男女一大堆,不能拖累政府。我就留村里啦,看个场头,管管猪羊,老了还能做点事。”
革命的老寄娘从来不重言重语说“寄儿子”,只有一次是例外———有一天,她听说城里有个“寄儿子”官做大了,乡下人去看望他爱理不理。老寄娘听了的心里又急又难过,连夜乘车赶到“寄儿子”那里,但却只说了半句话:“你要是嫌弃乡下人,我寄娘这心里就会很痛!”
老寄娘的言语和品格,质朴得让人像面对一块璞玉,一面明镜。她的几句话,声音并不高,但震撼了这个大官的心灵,他拉着老寄娘的双手,流下了沉痛、悔恨的眼泪。
1990年3月12日10点35分,老寄娘邹兰英以102岁的高龄,走完了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花的人生之路与世长辞。但她为革命当地下交通员的传奇故事,却长久地在民间广泛地流传着。
老寄娘的墓地,位于今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孝都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武进县委书记的陈寒同志,题词赞颂了老寄娘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泰山压顶不弯腰,荣誉面前从不骄。艰苦卓绝人皆知,堪为后人作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