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三策略”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an87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所以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开展健康教育,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行为习惯,值得体育教师研究。
  一、强化健康意识,加强教育引领
  案例: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我国也深受影响。疫情的发展要求人们不可随意出门、聚集,并勤洗手、出门戴口罩,但有的人健康意识淡薄,不注意防护。因居家时间过长,学生小A按捺不住偷偷约上几个球友到小区的球场打球,在运动过程中未注意任何防护,不戴口罩,被小区人员发现后立即制止。
  分析:本次疫情期间暴露出学生们对“健康”缺乏深刻认识的问题。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时需创设特定的环境,将健康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健康意识与行为,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自觉形成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健康教育中,能力只有在意识培养中才能得以增强,素养只有在能力行为中才能得以展现。
  对策:在疫情后期结合本次疫情安全事件,针对常见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进行体育健康理论课的教学,对学生的健康意识进行“唤醒”。通过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健康第一”教育指导思想的意义和内涵,在思想上能够重视健康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在健康意识得到提高的同时,能根据个人需要,坚持提高自身健康的体育项目锻炼,疫情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中的八段锦、太极拳,可明显增强体质,对防疫、抗疫有益。
  二、提升健康能力,确保运动安全
  案例:在一节篮球实战教学课上,各组学生在激烈地对抗,突然出现了意外情况:一个学生跳投落地时不慎踩到另一个学生的脚上,只听见“啊”的一声,他当即坐倒在地,捂住脚踝,疼痛难忍,学生们纷纷围过来,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分析: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把健康知识的运用能力作为健康课的重点来抓,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当下,学生对于体育健康保健知识了解不多,特别对运动损伤处理的知识储备不够,在实际运动中缺乏应有的现场急救知识,导致现场出现受伤的情况却手足无措。在参与运动或进行对抗性比赛时,运动安全事故时常发生,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运动安全常识教育。
  对策:结合课程标准中健康教育模块的内容,如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方法的教学融入同场对抗性训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同场对抗训练前,首先,可以对体育保健学中的运动性病症进行介绍,如运动性腹痛、痉挛、中暑等与运动相关的知识介绍,学生遇到此类情况时,能够自主调整运动时间、方式,强化对相关病症的处理;其次,强化运动伤害的急救方法教育,加强对运动中出现的出血、关节脱位等现场处置能力。如本案例中可能出现的“扭伤、骨折、脱位”伤害事件,可根据伤害情况进行现场急救展示,对伤员伤情进行基本的处理,教育学生要防止因为操作不当造成二次伤害的可能;再其次,注重健康知识教学的方式。因学生普遍对运动伤害知识掌握较少,且本类知识偏向实际应用,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具体案例、情况进行教学,特別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对运动病症和运动伤害知识进行症状、处理方法、康复等内容的介绍。
  三、培养健康行为,养成健康习惯
  案例:笔者2019年下半年参与了所在市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发现在耐久跑项目测试中,冲过终点线后,大多数学生立即坐或躺在地上,有的学生还拿起身边的水杯大口喝水。
  分析:案例中的现象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为在剧烈运动时,由于肌肉强力收缩,大量静脉血迅速回到心脏,心脏将动脉血输送到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如果结束后立刻坐下休息,机体中大量静脉血会囤积,心脏缺血,大脑因供血不足缺氧可能会导致头晕、恶心甚至休克等不良症状,对个人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测试工作中普遍出现此类现象,说明教师在平时体育课上未注意修正学生的不良运动行为,没有对学生剧烈运动后的健康行为进行相关强化,学生们没有养成运动后的健康习惯。
  对策:在日常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健康行为教育,通过多次反复纠正其不良行为,使其规范,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如在进行耐力练习前,就要对学生进行有关耐力运动知识的传授,如“极点”“第二次呼吸”等生理变化的过程,学生对耐力项目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心理上的压力也会减小。而在完成长跑等剧烈运动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调整呼吸,继续围绕操场进行慢跑或走的运动,如果需要喝水,可采取少量多次的饮水方式。
  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教师还可组织有针对性的修正行为练习。如在耐久跑练习时,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不重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练习效果未达到预期设想。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同质分组,一组进行相关健康知识学习,另一组则不进行。然后组织练习,再对练习后的学生恢复情况进行对比,让学生进行小结反馈。如此练习,学生会很快理解健康知识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
  ——刘慧(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合肥市第四中学,230000);方颍(安徽省阜阳市实验小学,236045)整理
其他文献
偶遇一位高中同学,他快人快语地说道:“你还在教书吗?你还在延平中学吗?你没老啊?你还是那么年轻,你孩子在哪里上班呢?………”一连串的问候,让笔者倍感温馨与幸福,也让自己很有成就感。回首近30年的体育教师生涯,笔者收获颇丰,特别是和学生一起成长,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丰满。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学会睿智灵动地教与学,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求真向善向美,用有为成就有位。  一、勇于担当,追求人格魅力  著
我发明的这种沙漠中的大气凝水机能将沙漠中的水分凝集,通过机器的提炼和过滤,转换为生活用水,以供人们生活所需,还可以用来灌溉庄稼。这样,不久的将来、沙漠也会变成绿洲。    汪汪狗垃圾筒 陈建雄    离我家小远处,有一个垃圾站,时而发出臭味,很恶心。因此我想发明汗汗狗垃圾筒,它会主动寻找大街小巷的各种垃圾,还能将垃圾粉碎成肥料和水分供给花草树木。当花草树树木有虫害时,它还能帮助花草树木捉虫,除杂草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为更深入地理解、更好地实施该课程标准,各地体育教师将会参加各级各类的学习、研讨及培训活动,会进行与2013年版课程标准的对比学习,更会据此进行教学实施,在此过程中,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理念、内容等会产生一定的问题或困惑,对此,本刊将在杂志上开辟专门版块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答疑解惑。因此,如您在
欲与“珠峰”试比高  陈 永 陈春云    一张纸折几折,会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你信吗?  我们用的练习簿的纸,厚度约0.08毫米,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差不多,如果拿一张比练习簿纸更薄的纸,厚度为0.01毫米。那可算是“薄如蝉翼”了。现在将这张纸对折,再对折……假设这张纸足够大,我们对折30次,这样这“叠”纸一共有多高呢?让我们来算一算:  将这张纸对折一次有2张厚;再对折有4张厚;再对折后有8张厚
神秘失踪的红宝石
一、2020年第5期部分征稿主题  (收稿截止时间:2020年3月23日)  为师之道:崇尚立德树人,共享职场情趣。  读书明理——做一个爱读书的体育教师专题。投稿文章希望能回答四个问题:1.读了什么书;2.用什么方法读的书;3.思想上引发了哪些触动与思考;4.行动上做了哪些改变,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此主题仅限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参与者(以下简称:第四届案例参与者。参与者包括一线话题
要说我最高兴的事就是过年。为什么?因为过年可以收到一笔压岁钱哪!有了压岁钱,以后我买东西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如果学校里要交杂费,我也不用向爸爸妈妈伸手了。“对了,我要制定一个花钱计划,不乱花一分钱。”我自言自语道。  花法1:  学校时常会要求我们买资料。因此,我要从压岁钱里取出一部分,用于购买资料,以后,我就不必像讨债一样经常跟在妈妈爸爸的屁股后面了。这样,不仅能给父母减去费用上的烦恼,还可以
“青少年健康体能教学与训练体系”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課题组研制、开发的以发展青少年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为目的,全面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训练体系。为了使研究更加深入,更具有针对性,更“接地气”,也为了进一步探索和发现青少年身体形态和身体姿态的有效途径,课题组特别梳理现阶段关于学生身体形态和身体姿态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身体姿态概念的缘起  身体姿态,又称体态(Body P
在100m跑运动中,起动速度是影响最终成绩的重要因素。起跑的目的是获得向前冲力,使身体快速摆脱静止状态,为起跑后的加速跑创造有利条件。影响起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起跑起動时的快慢,而从中小学生训练来看,大部分学生尤其是高三理转体(普通理科体育突出的学生转为体育生)的学生起跑速度往往比较慢,主要原因是快速起动肌群力量不够。针对上述现象,笔者结合平时的训练经验,归纳了起跑“动作速度”十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事关国家的未来。1月28日,针对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04号(教育类410号)提案答复的函》。在答复函中,教育部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师的配备、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学校体育顶层制度设计、加大相关问题的研究。提案中“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表述引发了不少争议,但抛去性别不谈,我国青少年学生“柔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