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三个关键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需要有效的方法与载体。面向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只是编著读物,还需要进行“文本转化”“内容转化”和“教学转化”,因此,“三个转化”是其切入点。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从国民教育体系、宣传文化体系、实践养成体系、社会治理体系等四个方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指导,但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发挥作用,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并自觉地践行它,就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而言,把握好三个关键,才能使二者合而为一。
  一、把握影响融入的因素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影响融入的因素。
  一是把握大中小学生的差异性特点。“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因此,只有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了大中小学生的生理特征、认知水平以及思想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差异性,才能真正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预期效果。换言之,国民教育各阶段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国民教育要着重考虑的因素。小学生基本上处于“具体运演阶段”,他们主要借助具体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机植入到小学生容易接受的对象里面;中学生一般处于“形式运演阶段”,他们可以不借助具体事物也能进行推理,但认知水平与辨析能力不成熟,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系统知识的方式融入中学课程;大学生的年龄理智已经趋于成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因此,基于问题逻辑,应当以“为什么”的方式融入大学课程。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进行,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融入方法与途径。
  二是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多层次的,不同层级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恰当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不同内容,做到由浅入深、逐步内化?如何将这些内容通过与其年龄、专业、课程等进行匹配,做到水乳交融?这些都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要把握方法与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有效路径与方法有哪些呢?在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接受中介,以有效、生动的传播教育方式、手段开展教育以提升接受效果呢?这些问题都有待落细落小落实。
  四是要把握接受环境。接受环境与学生的接受效果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当前,全球化、网络化与市场经济的外部社会环境,对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哪些是优势?哪些是劣势?哪些是机会?哪些是威胁?这些必须结合实际状况作出相应分析。
  二、切实做到大中小学一体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的文化宣传层面上,而应该融入国民教育之中。因此“全过程”是其着力点。如此,面向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做到大中小学一体化,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就不能条贯始终了。
  首先,要对融入国民教育不同阶段的理论形态进行分析。作为一个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不能分割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过程必须结合具体课程,但又必须有自身特定的内容,不能由具体课程的内容替代之。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是其内容由局部逐渐扩展为全部的过程,而应该是由抽象思维逐渐丰富为具体理论的过程。这就需要构建融入国民教育不同阶段的理论形态,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要求有不同的理论形态。一般而言,小学阶段应以“感受性融入”为主,中学阶段应以“知识性融入”为主,大学阶段应以“问题式融入”为主,研究性阶段应以“专题式融入”为主。
  其次,要实现融入国民教育不同阶段的有效衔接。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实现大中小学一体化,必须实现融入国民教育不同阶段的有效衔接:一是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民教育的目标的一致;二是低学段的教育内容应该具有前瞻性,但又不是高学段教育的主要內容,仅是适应高学段教育所必须的内容;三是有一种保证有效衔接的运转机制,确保高低学段彼此不干涉,或越俎代庖。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民教育现状来看,目前各级学校,甚至包括教育行政部门都没有很好地思考融入国民教育不同阶段的有效衔接问题。
  最后,要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民教育目标。科学的德育目标应该既符合社会要求又关照个体成长;既有要求的一致性又有分类的差异性。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民教育目标建构上还有一些缺陷:一是国民教育目标的定位是以社会本位为主的,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需求,更没有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民教育目标的确立侧重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而没有从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这一视角充分考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日常生活的“支配地位”。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转化机制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需要有效的方法与载体。面向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只是编著读物,还需要进行“文本转化”“内容转化”和“教学转化”,因此,“三个转化”是其切入点。从概念范畴经由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到课程内容和教材大纲的修改方案,再到教学内容,需要相应的转化机制。转化不畅,就会生成有碍。
  一要实现文本转化,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范畴有机渗透到大中小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当中去,这是实现内容转化和教学转化的前提和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渗透到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中,既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育课程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具有本源的同一性,又因为二者都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目标的同一性,还因为二者都以人文关照现实生活,具有功能的耦合性,更主要的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德育课程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范畴写进大中小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文本的转化。
  二要实现内容转化,即将渗透到大中小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当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范畴转化为教材大纲的修改方案和具体的教材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材大纲修改方案和教材内容整合的框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被整合的对象,也就是说,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德育课程标准,从教材设计到教材编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材内容重组,作为教学内容施予教育对象。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材内容的整合,不只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和教材编写建议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整合及呈现方式等方面着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材内容相匹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材内容的具体化,是提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如此,课程标准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便能够体现到教材体系中去。
  三要实现教学转化,即将纳入教材体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与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程、进教材,只是国民教育实施过程的初级阶段,只有进课堂才能较好实现“进头脑”的目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完成教学转化,才是国民教育实施过程的高级阶段和关键一环。这次转化是对文本转化和内容转化的再转化,是对创造的再创造,如此一来,转化的成效既受制于意识形态领导者、教材编写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四个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最大共识”,又受制于转化的彻底性。因此,实现教学转化必须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体系,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设计个性化的教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周忠华,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黄芳,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李 诗
其他文献
让同学们换位思考、勇担责任,最重要是从这件事情中明白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难得,唤醒学生内心对生命的尊重,从而敬畏生命。  前段时间,网络中报道出两名学生在上体育课期间追逐嬉闹时,李同学拿出所携带的一把棍刀挥舞,却不料这把棍刀从刀鞘中脱离,击中了郭某的后背,郭某因抢救无效死亡。这件事情一出,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平时我主讲安全,学生可能觉得是一种说教,从内心有些排斥,我心想何不换一种方式呢?这天,班会课
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社会主义公民,共产主义是其精神底色,爱国主义是其情感追求,集体主义是其毕生关切,全面发展是其成长目标。公民(citizen)或者公民身份(citizenship),并不是一
绿毛龟养殖中的疾病防治如皋市丁北镇徐彦华自1992年养殖乌龟以来,利用120多只乌龟不断钻研养殖技术,先后取得了成电养殖、人工孵化色卵的成功。于1993年又开始了绿毛电的试养,嫁接50多只,经过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文化中,就是要在文化熏陶中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认知,激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和信念,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行为习惯。  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集中反映了师生的精神气质和风貌,对学生思想品格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深远持久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规定了价值观培育
<正>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变迁,可以窥见我国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发展规律。一是通过"普及"与"提高"战略,我国逐步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
期刊
现在我們提倡要培养面向未来的领军人才,如何理解“面向未来”呢?在我看来,“面向未来”应该至少包含两个维度的理解:第一,面向未来不是功利性的。教育是个等待、期待的慢过程,有大器早成者,更有大器晚成者,我们应该摒除功利之心,静待花开。第二,面向未来是为了可持续发展。一个人的发展是长期的,因此我们的目光要放长远,不能拘于一时。如何理解“领军人才”呢?我认为领军人才就是能在各个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那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再次明确家庭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
保护珍稀水生野生动物 促进渔业经济发展──访农业部渔业局水生野生动植物管理处长汪小炎农业部渔业局政策法规处徐英杰1995年盛夏,我有机会观看了农业部渔业局和中国水产科学院
<正>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注重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对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
常德外国语学校(白马湖中学)是一所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新建的全日制、寄宿制中学,是常德市第一所以外语为特色的公办完全中学。学校现有教职工219人,其中特级教师、正高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