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现阶段最终产品自主研发体系的建立

来源 :科技与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kcyk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是大家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创建自主品牌是我们现在的发展路线,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提倡自主品牌?我们国家自主品牌的优势又在哪些地方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先区分一下产品按用途分类而形成的两个概念。
  中间产品:直接为生产者购买与使用,并作为生产过程中间投入与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中间产品是相对于最终产品而言的,是作为生产最终产品的投入的产品。如企业使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生产性服务等。这些货物和服务在生产过程中被改变形式,或被完全用掉。在生产过程中作为投入所消耗的中间产品的价值被称为“中间消耗”,中间消耗不包括固定资产的消耗[1]。
  最终产品:作为生产过程最终结果的生产和服务,最终产品是相对于中间产品而言的,是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最终产品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出口[2]。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中间产品的研发和最终产品的研发有两个不同之处。第一,产品研发面向的对象不同。中间产品的研发面向生产者;最终产品面向消费者。第二,中间产品的研发和最终产品的研发在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中间产品研发商通过自己在科学技术上的独占性优势,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拥有产业链条的决定权和对下游最终产品生产的控制权;最终产品的生产受制于产业链上游中间产品的供应,仅仅能在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上有决定权。一旦中间产品供应紧张,则会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产出,所以最终生产厂商面临上游,最终两个市场的供求压力。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间产品的研发对最终产品的生产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不妨以生产性服务为例,先进的生产工艺,仪器设备,科学的管理理念等生产要素的改进可以大幅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产品生产率,降低最终产品的成本,这样在市场竞争中便会有非常大的优势。第二,最终产品的实现对中间产品的研究开发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最终产品的实现,使得厂商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中间产品的研发,这样就会继续提高最终产品的竞争力,从而进入良性循环。如果最终产品无法实现,由于传到作用,中间产品的研发也会遇到困难。
  然而在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中间产品的研发和最终产品的生产两个环节却出现了垂直分工的特点,大多数中间产品的研发都集中在发达国家,而最终产品的生产基本都在发展中国家。究其原因,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间产品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发达国家国力雄厚,拥有足够的资金,且能承担研发失败带来的损失;发展中国家处于资本积累阶段,资金不足,更无法承受失败。
  第二,发达国家拥有相当多的人力资本,拥有比较成熟的研发和运行体系,便可以提高研发能力和研发的成功率,减少研发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时间。发展中国家这方面欠缺很多。
  第三,发达国家对知识和技术严格保密,发展中国家想进入该领域很困难。
  第四,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体系不完整,产业不成熟,产品研发需求不足。
  由于中间产品附加值高,回报率也高,这个不合理的分工直接导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间接制约,使发达国家在分配领域里获得收益比发展中国家高的多。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最终产品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优势。
  第一,生产成本较低。我国劳动力资源,产品生产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并且劳动力成本比发达国家低廉的多。随着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这比很多发展中国家劳动者要好,但暂低于发达国家。
  第二,最终产品以中低端为主,在中低端的生产领域有较好的组织和加工工序,生产能力强,劳动生产率较高。
  第三,资源的储备总量比较大,品种多,对于加工类行业来说,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第四,市场容量大,最终产品需求旺盛。且市场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按短期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国内市场庞大,只要引导得当,扩大内需,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国家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作用。成熟的产业链条又会扩大供给,不但在种类方面,而且在质量方面,这样又能够继续扩大需求,形成良性循环。
  第五,我国的体制更适合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最终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相对比较顺利。
  以上分析是从静态角度出发,但仅维持现状是无法适应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的,这需要采用动态的视角去重新反思我国最终产品的比较优势。
  贸易结构四阶段理论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果演变历程的理论。即,在经济发展中,一国的比较优势依赖于他的经济发展水平由资源密集型产品依次向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依次转移[3]。
  我国虽然在中低端市场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也受到来自拉美国家更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挑战,这便不能仅以降低商品价格作为主要手段。我国现阶段国力和人力资源水平已经完全具备了由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过渡的条件。我国最终产品的比较优势除了继续保持低成本外,应有更高要求。
  第一,加快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步伐,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品向商品转化是因为有用性,而产品之间的竞争无外乎成本竞争和质量竞争。科技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既可以降低成本并且有助于将重点向产品质量提高方面转移。更重要的是科技创新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配置,研究开发产业链中附加值更高的中间产品,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
  第二,提升劳动者素质。人力资源优势是产品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高素质的劳动人才队伍,对于产品的生产与实现是最好的保障。
  第三,大力开发国内市场。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结构的不断提升,对消费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方面,我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具优势。
  第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源密集型过渡是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途径,也是国家实现动态比较优势的方向。但如不考虑本国的基本国情,则所有的设想都没有实际应用的可能。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显著,产业转型,产品转向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也是有优势的。其优势在于可以以乡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基础,而在城市则以点为突破口,开始产品转型,以乡村为基础,以城市为主导,政府发挥保护和指导的作用,加速这个过程转变。但要注意分配差距的扩大问题,差距可以暂时有,但政府后期要注意转移支付和以前期的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人力成果)改造乡村产品的生产,或者形成乡村-城市产品产业链,或者共同实现工业化。
  第五,创立具有“中国制造”的拥有我国特色的自主品牌。我国一个劣势就是很少有自主品牌商品,我们所做的大多是产业链中的加工环节,就形成了利益分配的巨大差距。所以应当建立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垄断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我国最终产品的生产目前优势显著,但是要想保持,就必须不断向高附加值且拥有自主品牌的方向前进,大胆开拓创新,形成自主品牌,保持垄断竞争的优势,注意产品质量提高,摸索中间产品生产的道路,借鉴外国经验,立足本国国情,使我国的商品竞争力有质的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严重多发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痰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变迁及耐药。 方法:对我院创伤外科ICU病房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210例多发伤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进行痰培
会议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机体受暴力打击出现的综合征,此类病人多由于骨折和脏器损伤后疼痛及急性失血等引起。其基本病理是急性微循环灌流不足,细胞缺氧,导致全身重要脏器的功能障
会议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回顾分析了2006年1月~2007年11月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救治60例创伤患者的效果,并与2004年1月-2005年12月
会议
目的:验证血浆代用品(佳乐施)在创伤休克液体复苏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42例因创伤导致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佳乐施复苏组(G,n=20)和血浆复苏组(P,n=22),进行复苏,在严密
会议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合并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综合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 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1月收治的严重创伤合并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42例,采用筛孔状原位取皮中厚皮片
会议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一体化救治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了一体化救治(急救绿色通道模式)建立近2年来60例创伤患者急救情况,过去1年急救的46例严重创伤患者
会议
目的:建立系统、规范的创伤急救绿色通道,有效提高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伤残率。 方法:通过加强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护理管理工作,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加强医护配合以及
加强创伤病人的呼吸道管理是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重点。在院前急救中积极采用口咽通气管(俗称简便通气道)控制气道,解除气道梗阻;结合球囊面罩、手法加压给氧措施的实施,在抢救
近年来,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原因导致的多发伤也日趋增多,且病情危急,已成为近些年创伤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我院2002年12月-2007年12月收治多发伤病人110例,抢救成功
意外创伤病人具有伤情复杂、病变迅速、死亡率高、并发症多、易漏诊等特点,故争分夺秒地进行有效的救护,为后续诊治赢得时机,对提高救治率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伤后第一小时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