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鼓励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不但使学生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让学生个性活泼、主动、自主的全面发展,变“学会”为“会学”,促使教学人文化。
一、乐学——学习主动化
乐,兴致也,乐于提问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疑惑、焦虑、探究的状态后,驱使个体积极思维,而不断提出问题。教师应当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自己马上出现疑问,提出问题。真正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创设“乐问”情境。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研究新的知识间连接点,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设置一定的障碍,有时还可以从感性材料入手,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需要,并使他们产生好奇,由好奇产生疑问,不断使学生“认知失衡”,处于“问题情境”之中。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准备了大小不一的几个圆,让学生用绳子(或线)分别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短,并叫同学用每个圆的直径和周长长度比一比,觉得有什么疑问呢?在同学纷纷动手试验的基础上,大家都争着举手发言,“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对吗?”“直径是周长的1/3,对吗?”“为什么圆的周长会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呢?”
2.创造“乐问”机会。学习心理在学习过程中,左右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小学生学习中,又是很活跃的因素,起伏不定。平时在课堂上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当“导演”、“演员”,不给学生分等级,启发诱导他们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课外与学生多接触,也可课内的问题课外问,让学生觉得处处有问题,时时有得提。例如:教学“能让3整除的数的特征”,先让学生随意说出几个数,教师熟练地回答,然后让学生经过验证,确信正确无误,这时学生对老师为什么能如此迅速而准确地作答,百思不解,纷纷提出: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什么样的数不能被3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呢?有什么规律?……使学生由疑引思,带着浓厚的求知欲去探索、寻找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二、善问——个体自主化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的提问就是指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学贵知疑,小疑而小进,大疑大进”。
1.提问有方。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但是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思维指明正确的方向。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矛盾,特别在概念、性质及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及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上设置矛盾,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方向性、针对性,具有准确性。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用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三张大小一样的圆片的1/2、2/4、4/8,再启发学生:“你们在表示阴影部分时发现了什么?”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就提出了“三个分数各不相同,但所表示的大小为什么一样呢?”“什么样的分数大小相等?”这样,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2.提问要奇。学生要提问,就要运用思维。而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每个学生的大脑都是独立于教师直接范畴之外的客体。因此教师有必要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特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判断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发己之所发。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的独立性,具有新奇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80米,6天完成,实际只用5天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多少米?当学生按常规解法:80×6÷5-80=16(米)后,组织学生讨论,这时终于提出:6天任务5天完成,时间怎样了?原计划每天修的80米在提前1天完成的情况下,80米在什么时间里修完了?经过深思,创造性地列出算式:80÷5=16(米)。这样,学生就能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开拓创新的思路。
三、引导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应成为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培养创新的主训练场。疑问是创造之母。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渠道思维,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如教学“年、月、日”时,课前有位同学提出疑问:“一年为什么有大月、小月之分呢?”“大月、小月为什么不都是6个月?”这是多么富有创意的问题,教师必须给予充分肯定,并联系实际情况进行解析,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历法”知识。
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求知欲强烈。教师可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充分讨论,激活思维,把知识运用到解决新问题中来,在解决问题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数学教学质量为什么长期得不到提高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的教法就是费时多而收效微,由于繁琐的分析,教师大量的讲解,机械的练习,占去课堂大量的时间所带来的恶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促进创新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掌握的知识有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多鼓励学生质疑,敢于提问,主动学习,个体自主化,培养创新精神,切实提高40分钟的效益,从而达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乐学——学习主动化
乐,兴致也,乐于提问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疑惑、焦虑、探究的状态后,驱使个体积极思维,而不断提出问题。教师应当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自己马上出现疑问,提出问题。真正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创设“乐问”情境。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研究新的知识间连接点,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设置一定的障碍,有时还可以从感性材料入手,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需要,并使他们产生好奇,由好奇产生疑问,不断使学生“认知失衡”,处于“问题情境”之中。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准备了大小不一的几个圆,让学生用绳子(或线)分别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短,并叫同学用每个圆的直径和周长长度比一比,觉得有什么疑问呢?在同学纷纷动手试验的基础上,大家都争着举手发言,“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对吗?”“直径是周长的1/3,对吗?”“为什么圆的周长会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呢?”
2.创造“乐问”机会。学习心理在学习过程中,左右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小学生学习中,又是很活跃的因素,起伏不定。平时在课堂上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当“导演”、“演员”,不给学生分等级,启发诱导他们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课外与学生多接触,也可课内的问题课外问,让学生觉得处处有问题,时时有得提。例如:教学“能让3整除的数的特征”,先让学生随意说出几个数,教师熟练地回答,然后让学生经过验证,确信正确无误,这时学生对老师为什么能如此迅速而准确地作答,百思不解,纷纷提出: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什么样的数不能被3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呢?有什么规律?……使学生由疑引思,带着浓厚的求知欲去探索、寻找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二、善问——个体自主化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的提问就是指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学贵知疑,小疑而小进,大疑大进”。
1.提问有方。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但是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思维指明正确的方向。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矛盾,特别在概念、性质及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及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上设置矛盾,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方向性、针对性,具有准确性。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用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三张大小一样的圆片的1/2、2/4、4/8,再启发学生:“你们在表示阴影部分时发现了什么?”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就提出了“三个分数各不相同,但所表示的大小为什么一样呢?”“什么样的分数大小相等?”这样,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2.提问要奇。学生要提问,就要运用思维。而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每个学生的大脑都是独立于教师直接范畴之外的客体。因此教师有必要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特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判断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发己之所发。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的独立性,具有新奇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80米,6天完成,实际只用5天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多少米?当学生按常规解法:80×6÷5-80=16(米)后,组织学生讨论,这时终于提出:6天任务5天完成,时间怎样了?原计划每天修的80米在提前1天完成的情况下,80米在什么时间里修完了?经过深思,创造性地列出算式:80÷5=16(米)。这样,学生就能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开拓创新的思路。
三、引导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应成为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培养创新的主训练场。疑问是创造之母。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渠道思维,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如教学“年、月、日”时,课前有位同学提出疑问:“一年为什么有大月、小月之分呢?”“大月、小月为什么不都是6个月?”这是多么富有创意的问题,教师必须给予充分肯定,并联系实际情况进行解析,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历法”知识。
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求知欲强烈。教师可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充分讨论,激活思维,把知识运用到解决新问题中来,在解决问题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数学教学质量为什么长期得不到提高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的教法就是费时多而收效微,由于繁琐的分析,教师大量的讲解,机械的练习,占去课堂大量的时间所带来的恶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促进创新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掌握的知识有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多鼓励学生质疑,敢于提问,主动学习,个体自主化,培养创新精神,切实提高40分钟的效益,从而达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