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如此高发,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预防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_yang_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症是当前世界上发病率上升最快的疾病之一—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患者数量增加了18.4%。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2017年发表的数据,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达3.22亿人,占全球人口的4.3%,其中青少年、围产期妇女、老年人为高发人群,但任何年龄段都不能幸免。抑郁症所导致的自杀每年夺走近80万人的生命,已成为15-29岁年龄段个体的第二大死因……”
  每一天,小婉都关注着网络、电视、杂志上的这一类消息,其中冷冰冰的数字时常让她怵目惊心。尽管有些她并不十分明白,但有一件事是小婉非常清楚的:抑郁症离自己,比离其他人都近。因为小婉的妈妈,就是得了抑郁症自杀身亡的。抑郁症像一个阴影,从小婉出生起,就一直笼罩在小婉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小婉大学毕业上班后,突然发现与自己合租的室友是一位精神科医生。于是她抓住一切机会接近对方,想从医生的口中了解抑郁症,了解如何摆脱它的威胁。
  “抑郁症吗?抑郁症是防不胜防的。”室友的一句话,仿佛给小婉当头泼了一瓢冷水。对方接着解释道,要说抑郁症怎么预防,要先了解它是怎么来的。抑郁症至今病因不明,源自社会、心理及生物学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目前医生了解的是,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女性、性格自卑压抑、早年精神创伤和虐待、酒精或物质滥用、躯体疾病或慢性疼痛、最近遭遇了应激性生活事件、缺少社会支持等因素,都会导致个体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升高。以遗传因素为例,目前的研究认为,如果父母一方患有抑郁症,孩子患病的概率比普通人高2-3倍,按照当前抑郁症的发病率计算,约为10%-15%;但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抑郁症,或者起病早、复发次数多、患病时间长,甚至有自杀身亡的情况,那么孩子的患病率还会进一步升高至30%-50%。虽然医生可以估算出一个大致的概率,但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我们并没有办法精确预测他/她的发病风险、发病年龄,也没有办法找出对他/她影响最大的危险因素,更无法预知他/她的触发事件,所以叫做“防不胜防”。
  小婉在心中默默计算着自己“占了”几个危险因素,室友见她没搭腔,便继续说了下去。虽然医生尚不能有效避免抑郁症的发病,但面对各种抑郁症的高发风险,我们并非束手无策。除了遗传、性别、早年创伤等不可控因素,还有很多风险是可以被我们自身的努力降低甚至消弭的。听到这句话,小婉立刻来了精神:“那么,到底有什么实实在在的事情是我们可以做的?”
  室友看着小婉急切的眼神,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她认真地回答道:“针对一些有患病高危因素的人群,我的建议是十四个字—多运动,少压力;规律生活,优质社交。”
  运动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情绪的稳定性。2013年的一篇荟萃分析发现,即使是低强度的运动(每天散步和种花草20-30分钟),也可以降低各年齡段的人未来患抑郁症的风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效果更好。运动治疗甚至已经作为轻中度抑郁症的一线治疗推荐,写进了世界各大抑郁症治疗指南。目前,国内外都有学者在积极研究针对抑郁症患病高风险人群、轻度抑郁症患者的“运动处方”,以求使运动像吃药一样,能够精确到“剂量”和“用法”。不过,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在自己身体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多多运动,当然是大有裨益的。对于以往没有规律运动习惯的人来说,可以从基本的散步开始,逐步发展成跑步、骑车、打球等。形式不重要,只要能长期坚持下来并且乐在其中就好。
  长期面对工作、学业、家庭压力,或者突然面对生活事件的打击,常常会导致抑郁症的发作或恶化。在精神科临床,8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起病前曾遭遇慢性压力或急性应激。这也是为什么老百姓往往认为“抑郁症就是受了刺激”的重要原因。然而,为什么面临同样的生活处境或事件,不同的人感受到的压力却不同?同样是失业,为什么有的人奋起创业成为CEO,有的人却要跳楼?因为我们所感受到的压力大小,不仅取决于压力本身,更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抗压能力和可调动的社会支持等个体化因素。谈及抑郁症的预防,我们所关注的群体往往或多或少有些“抗压”的薄弱环节:生物学方面的某些易感因素、性格的某些弱点、家庭支持不佳或面临困境……这种情况下,对普通人来说“咬咬牙就过去”的压力,就有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有意识地远离可能造成压力的工作、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适当“认怂”而不是事事“要强”,不失为一种远离抑郁症的现实策略。
  规律生活涵盖的内容很多,但这里我们要着重强调好的作息习惯。当前很多人睡前玩手机、打电玩,“吃鸡”吃到“主动失眠”。作为一种光刺激,手机等发光电子产品会影响褪黑激素的合成,一旦人体的褪黑激素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抑制,生理周期将受到影响,使人的睡眠处于浅睡状态;即使凌晨以后能够入睡,睡眠质量也会大打折扣,使抑郁的风险增加2.5-4倍。还有人由于工作原因昼夜颠倒或久坐不动,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增加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有研究显示,仅仅调整作息习惯而不施加任何药物、物理或心理干预,就可以减少抑郁情绪,甚至使轻度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减轻或消失。因此,规律生活可以算是降低抑郁风险最为廉价却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了。
  最后,优质社交有助于一个人性格的日趋完善和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经常会有人劝你“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就好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不同性格基础的人所享受的“优质社交”的方式是不同的。对开朗外向的人而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对文静内向的人来说,太多人的嘈杂场景只会带来压力,邀一两好友相聚小酌才是敞开心扉,放松解压的好方式。无论哪种方式,只要可以促进人格的成熟和提供稳定的人际关系支持,就是能够帮助我们抵挡抑郁症来袭的盾牌。
  听了室友这一番讲解,小婉心里踏实多了。看来,恐惧抑郁症并不能使它远离。预防抑郁症的秘诀也并不复杂,只要长期坚持,日常生活中每踏出坚实的一步,都会使抑郁症离我们更远一点。
其他文献
《手能看穿一切:手势 心理学的前沿探索》  基本信息  书名:《手能看穿一切:手势心理学的前沿探索》  作者:杰夫?毕帝(Geoffrey Beattie)  定价:69.00元  版次:01-01  开本:16开,165×230  印张:15.5,共248页  装帧:平装,亚光,塑封  书号:978-7-115- 47638-8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1月  内容简介 
期刊
我长期从事心理测量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当拿到《手能看穿一切》这本书时,给我最初的印象是,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但其内容可能也是一些对人类外显行为的描述。这个印象来自于我曾经阅读过的一本有关肢体语言的书。说有趣,是因为它帮助我们了解到许多之前被我们忽略的现象,让我们眼前一亮。但这类书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不够“science”(科学),经不起认真的推敲,缺乏规律性分析。我一直不认为采用“science”
期刊
4点20分准时起床。  需要执行50天各种任务:看一整天的恐怖电影,用刀片在身体上刻画“蓝鲸”的图像,扮演自闭症患者不与任何人交谈。最后一天的任务,就是选择一种死亡方式,然后走向死亡。  ……  这款名为“蓝鲸”的死亡游戏,在俄罗斯诞生伊始就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的目光。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期间,俄罗斯境内有至少80起自杀事件与这款游戏有关。2016年,“蓝鲸”风靡全球。2017年,“蓝鲸”
期刊
近年来马拉松热正在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曾经被大多数人视为畏途的长距离跑成了当前最受欢迎的锻炼健身运动项目之一。曾经有人作过统计,2018年4月15日武汉马拉松开跑的当天,全国有52项各种类型的长跑赛事同期举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身边、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越来越多的锻炼达人不断更新着自己各式各样的锻炼记录。可以说,当青少年学校体育备受质疑的同时,在职和退休人群的健身热潮正方兴未艾。 
期刊
自“佛系”“隐形贫困人口”后,最近有个新名词“积极废人”在网上火起来了。所谓“积极废人”,指的是那些喜欢给自己定目标—却永远做不到的人。他们看起来很积极,但却缺乏行动力,一旦实现不了梦想,就唉声叹气,同时也会对自己的懈怠和懒惰后悔。  关于“积极废人”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心理机制,人们进行了很多讨论。有人说是自控力的问题,有人说是目标设定的问题,还有人说是认知偏差的问题。如果你能够沉浸在“错误愿望
期刊
相信有很多朋友喜欢听音乐。音乐有不同的类型,也有不同的情绪,比如欢快的大调;哀伤的小调。有趣的是,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而为何还有那么多人被悲伤音乐所吸引,甚至享受其中呢?这一矛盾的现象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王丁等人在《喜欢悲伤音乐的心理机制》一文中系统阐述了悲伤音乐带给人们的情绪体验,及背后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研究表示,悲伤音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悲伤、也激起了其他层次丰富的情绪体验,比如感动、怀
期刊
我叫卫东,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家中有位温柔的妻子和一个可爱的孩子,我和妻子都是工薪阶层,经济收入稳定、有车有房,我们之间也从未红过脸,小日子过得其乐融融,直到半年前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我的妻子今年35岁,平时话不多,但为人却很要强。她在国内一家大型私企干了多年,从最初的底层员工做起,通过不懈努力,慢慢才升到小主管的位置,但她依然希望自己能够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在半年前她们公司接手了一个重
期刊
A来访者一,男,17岁,高二学生,因“反复出现害怕艾滋病、狂犬病等,害怕别人触碰自己4年余,加重2月”就诊。诊断为“强迫症”,以药物结合心理治疗。来访者在妈妈的陪同下就诊,身材1.75左右,微胖,看似小学生,就诊时一会儿摸摸妈妈的头发,一会儿捏捏妈妈的耳朵,有时坐在妈妈的大腿上。主要症状是害怕他人触碰到自己,担心被传染艾滋病,在學校里如有同学不小心触碰到他,就一定要看一看对方的手,看有没有破损才放
期刊
Q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初二的学生,最近我诸事不顺,比如说:因为说话没有考虑对方感受,让同学对我有误会;想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想让家长干预,却跟家长也有了冲突;本来学习成绩不错,受到老师同学的喜爱,但最近的一次考试中发挥失常,成绩明显下降,觉得自己很失败。过去当我遇到挫折时会自己鼓励自己,但最近的一系列事情让我产生了失落感和挫折感,觉得自己越来越没信心了,我如何才能走出心灵的阴霾呢?  小诺 
期刊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学术会议暨第四届亚洲儿童多动症学术会议于2018年5月24日-26日在上海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和亚洲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联盟共同主办,会议主题是:“全程康复 改善结局”。  本次会议邀请了Gabrielle A. Carlson博士(美国)国际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研究协会主席,John Fayyad MD(黎巴嫩)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家,D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