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景凋年烟花冷

来源 :上海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009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面的话

余云


  张爱玲辞世已近二十四年,她母亲黄逸梵有一位闺蜜邢广生,尚在人间。老人一直努力地发声,十多年前找过一位美籍华裔学者并写下长信,几年前又向马来西亚资深媒体人叙述与黄逸梵的忘年情谊。但这些声音一次次如抛入大海的小石片,没激起几圈涟漪就消失无影。
  1990年代,我由上海移居新加坡,得知张爱玲母亲黄逸梵曾三次出入于此,十多年“查无实据”,却在年前有一线奇光闪露,线引由张爱玲抛出:母亲在马来亚侨校教过半年书。
  凡走过必有痕迹,尤其网络时代。我与前同事兼“张迷”林方伟,以被忽略的“马来亚侨校”为线索,终于从网上片言只语里,捕捉到邢广生的踪影。几番周折,经《亚洲周刊》搭上最后一道桥,今年1月底,当我们踏进槟城安达曼海边邢家高层公寓,真有“于千万人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之感。邢广生健在,九十四岁仍思路清晰叙述细致,仿佛就是为了在终点——其实是起点,等待我们。
  由“黄逸梵在南洋”的第一“人证”邢广生提供、新加坡记者林方伟整理的黄邢之间五封信件,首次在本专栏全文披露。从来都以第三人称出现的“她”,瞬间变为了第一人称:黄逸梵走出张爱玲私语,忽然自己开口说话。这是一种陌生温暖的复调,还是话语换位的有趣反拨?
  从“奋发昂扬”直到“急景凋年烟花冷”,在黄逸梵1957年琐碎絮叨的最后话语里,埋藏大量珍贵信息,甚至与闺蜜谈论已在美国再婚的女儿张爱玲……机缘巧合下,成为黄逸梵书信的第一位解读者,林方伟以《黄逸梵私语:五封信里的生命晚景》,彰显了超越一般“张迷”的功力。
  《娜拉的第三种结局——黄逸梵在伦敦最后的日子》,则是一封短讯牵出的意外收获。
  采访了邢广生,我请伦敦友人石曙萍帮忙拍摄与黄逸梵有关的几个地址,不料由此引发一场追踪。石曙萍化身“文学侦探”,引领我们回到了黄逸梵晚年最后的生活现场,她走过的街道、住过的房子、交过的朋友、投过信的邮筒……在英国档案馆里躺了那么多年无人问津的入籍证书、死亡证书、去世前十天所立遗嘱,也被一一挖掘研究。
  这趟发现之旅,迷雾重重,惊奇与困惑交织,却也因此引人入胜。石曙萍博士细致敏锐,将黄逸梵的经历视为“娜拉出走”的第三种结局(鲁迅说:要么“回家”要么“堕落”),慧眼独具。
  联系着“新马沪港英”五地的连环寻觅,这场填补了空白的“不可能任务”,今天感觉依然如梦。

黄逸梵私语:五封信里的生命晚景

◎林方伟


  今年1月26日,笔者找到张爱玲母亲黄逸梵生前的闺蜜,邢广生。1948年,她们曾在吉隆坡坤成女中一同教书,从同事变成了一辈子的深交。九十四岁的邢广生老师,在马来西亚槟城面海的家忆述两人近十年的友情,填补黄逸梵最后一次在南洋的空白,并提供五封两人的书信,首次让神秘的黄逸梵发声,亲笔道出她1957年在伦敦,也是她人生最后一年的秘辛。
  说到黄逸梵和张爱玲纠结一生的母女关系,话语权之前一直握在张爱玲手上,从黄逸梵的信件,我们也首次听到她怎么说张爱玲。
  黄逸梵至少来过南洋三次,1948年从上海重返新加坡是最后一次。新加坡南洋女中的刘韵仙校长,黄逸梵的湖南老乡将她引荐给吉隆坡坤成女中的陈玉华。由于她没学历资格,只能教手工。之前的1947年,邢广生也从中国随马来亚华侨丈夫南来坤成执教。两女结识时,邢二十三岁,黄五十一岁。二战的苦难消磨了黄逸梵的芳华,邢广生记得黄看起来消瘦、憔悴、苍老,吉隆坡的邻居叫她“老太婆”(old lady),气死爱美的黄逸梵。她虽比实际年龄苍老,但邢认为她仍有种迷人的优雅气质,被她深深吸引:“逸梵说话时
  轻声细语,斯文秀气。但她是外柔内刚,内心很坚强。”两人发现彼此都认识清朝名媛容龄公主后开始接近,成了忘年闺蜜。两人时常一起逛街、看好莱坞电影。黄逸梵体弱多病,热心的邢广
  生常带蔬果登门拜访。黄逸梵租下旧巴生路小洋房内的一间“劏猪房”(分间单位),屋建在山坡上,的士和三轮车都不愿上去,邢得爬上高坡找她。邢记得她的家居陈设气派,展现超凡品味:墙挂有水准的油画,地铺高贵地毯,连梳妆台都由她亲手设计。黄从不对邢说家世,因此有关张爱玲、黄二战死去的男友,以及她的印度经历等,邢当时一概不知。唯有一次,两人看完约翰·施特劳斯的传记电影《翠堤春晓》后勾起黄留洋的回忆,首次对邢忆述在巴黎的法国律师情人。“她本来财产是一生够用,吃不完的,但在巴黎的财产在二战被炸光了。她害怕情人也在二战阵亡,不敢写信找他,宁愿让他活在她心里。”
  不到一年,黄逸梵看上英国良好的福利制度,再次出走。邢试图挽留,请她搬来同住,有饭吃饭、有粥吃粥,然而黄去意已决。相隔两地,两人鱼雁往来,1953年,邢产下女儿辛婉华,黄主动要求当她干妈。邢说:“她在英国生活苦得不得了,租了间寒冷的地下室住。”尽管经济拮据,黄仍托人从英国送来洋娃娃给干女儿,还从首饰上拆下米粒般大小的翡翠给她留念。邢也会寄钱和在英国找不到的中国罐头给黄。
  这五封1957年写的信,邢广生珍藏了六十二年,今次首度全文披露,配合笔者今年1月26日在槟城与她访谈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引述张爱玲的著作,为黄逸梵传奇的晚年做一次深度解读。
  第一封信
  黄逸梵致邢广生,1957年3月6日
  寄自黄伦敦住家:11A,Upper Addison Gardens, London W.14
  (注:信中别字系原文照录。下信皆同)
  广生,
  谢谢你廿一号的信,昨天收到了。我仔仔细细的读了两次,想像你写信时感想,所以我决定Lunch time赶快先给你写几个字。①你们图书馆最重要的人物温先生已经见着了。他的信是上星期四收到的。我当晚给他打电话约了第二天拜五散工后就去拜访他。他问我有没有收到你的信,我说还没有,他告訴我你很惦念我在这的生活,如果我愿意回马的话,住处是没有问题,不但有朋友,同时教员的待遇也增高了很多。我说有这样□□的朋友处处为我作想,真是使我说不出的感激,只□□□(注:信一角撕去,此处遗失一行)现在想到□□□(注:遗失一行)了,同时工作□□□(注:遗失一行)在就更不能□□□(遗失一行)得不成话了,不但在家起居饮食一概的任性,就连做工多是一点不对立刻就不做,另换一家。如果回到马来亚,那工作的范围,就不能任性的换了。犹其是如果不当心得罪了上师,恐怕另找事都不是容易的事,那只有惟一的方法是忍耐着自己,同时得应酬一切与工作有关的大人物,不然前途是不堪设想的,犹其我是真正的一文都没有的人,到那时起不是要累坏了我的朋友了。虽然我认识人不少,但是只有你和陈玉华两个人,你们都是自己辛苦教读节省下一点钱。我明知道我自己的坏皮气,怎能够忍心来累你们。并且陈有沙先生同住,我要是回马,只是惟一的累你了。你现在虽然钱宽一点,但是你的孩子小,一天比一天的长,你的钱也一天比一天的花得多了。这是人生做父母的责任,你想我决不能来添你的麻烦。你要知道这不是一天一时的事,不能和五二年同日而语,我找你帮忙,把你的几天假期都白白的为我忙过了。并且我最希望的是你碰到一位志同道合的人,如果有我这样一个朋友住在一起,那多难死人。我无钱走不了,你又决不肯丢开我,那时真要急死我了。现在我得速短了写不长这信决寄不出了。王太太说我说要你眼界不要太高,你不用问我,只要闭上眼睛想想这口气是谁的就得了。你记得我给你写过一封信,劝你别想着为婉华着想就抱独身主意,如果有合试的人和你同志,爱你的才,不是爱财,那就千万别怕人言,还是结婚的好,不要像我太自傲了。那时我是不愁经济的,决没想到今天来做工。但是王太太他们觉得做工是狠失面子的。我自己可一点不是这样想,完全相反的和已前的自傲性是一无分□。我新年时和容芬说王太太一定把我的生氏说得像故事一样了。我告诉她我没和朋友说过这些事,为着怕人谈,所以自己都骗自己的不去想牠了。有一天她问我有没有你的信,我说有。我就告诉她,我希望你别像我,只要志同道合的人,我劝你决不要怕人言,还是结婚的好。那也许对婉华的将来是有益的。意义是没多大分别,不过到另一个人的口里,口气就不同了。记得去年你最后的一封信叫我见着王先生时问问他是听谁说的,说你和人开店了。我问了他,是说听一个客人还是一个潮州人说的。我现在记不清了。可是一两个月后我又见着他们,不知王太太说了甚么,王先生说不要说了,不要又给广生写信又出是非来。我听了真有些不痛快。我说王先生上次问你听谁说广生开店,那是广生写信来要我问的,并且我到今天多还没给她写回信替她问的话,都还没答覆她呢。□时我是和别人两样的,爱朋友从来不写信告诉她是非,是怕更使她生气,因为写信不能像说话,常常不当心用字就会把意义失之千里去了。后来我就接二连三的事烦得要死,又是做工处出麻烦,我就决定不去了。容芬来了又为她忙了好多天,同时另一个老朋友她的儿子来英读书,写信要我put him up for weekend(周末接待他)。已后就忙着找工作,一直换事,到今年一月中才又找到工作。中国新年才匆匆的写了容坤姐妹的信和你的信,陈先生的信到今天还没写,你一定觉得荒唐吧。实在就是每天只赶着做必等着的事,别的一概都是一天天的推下去。这信已经写了一个星期。有两天工作太赶忙,中午没得闲,只写了两晚,所以温先生的电话我没打。那天他来吃便饭,他说你要他写信告诉你我的情形。想必他的信你早收到了,我就不再写了。你说我已前留下的一些乱杂的东西请关先生代卖。我记得多是不值钱的东西。我是说送给她阿姨,如果她有用的话。虽然你帮朋友的深情,全部的代图书馆买下了,但是那里值得那多钱?我是问心不能收那多钱的。我这几晚连想到我有一部《故宫周刊》。四七年回上海时,在故宫做事的老朋友告诉我可以卖出很多钱,因为战事时板烧了。我要留着牠不愿卖。如果你图书馆没有的话,将来我割爱卖给你,免得将来送给英国。等几天请温先生先看看。你大概听他告诉你我想将来开中国cafe。慢慢将来再谈。我只知道你在大会堂做事。王先生题过一句图书馆,后来容芬说邢先生的图书馆里有张爱玲的书,但是别的一点都不知道。这次听温先生详细的说给我听,才明白详情,但是容志给我的长信一字没题。容坤已快一年没通信了。将来再谈,话太长。现在再说你布置房子的事。那是非常容易的事,只要颜色相合,如果你还没买好一切的话,先你得说你墙的颜色。我猜想一定是淡色,那你把窗帘也多半不相冲相合的色;三就是灯要好点。4买那种竹子的大(2)椅子三张、小桌子,如果房大的话,再加一两张小椅子和花架子或是一张同样竹子的书柜,大概矮矮长长的椅子要做麻布的垫子,最好一色。5地上□当买那种马来亚做的草毡子,然后墙上挂上点东西,那客堂就成了。吃饭房不用太华丽,只要颜色爽越简单清净为上。如果你还没搬的话,写信我立刻答你。我要劝你一句话,自己的房子是值得花点钱,但是不要因为怕币值跌价就把钱都用掉了,你可以买英磅存在汇丰银行里,作婉华将来的教育费。现在先慢慢的代她存起来,她的钱也同时和她一块慢慢的长起来。你心里也觉得安定点。她一定聪明,就是你要有空在家时多多的和她说话,不要完全由老妈子带她,早一点送她去幼□园。   容芬不住在London,不常见,听说吴的事,我非常可怜她,不敢想她的结局。
  至于说爱玲的话,我是狠喜欢她结了婚,又免了我一件心歉。如果说希望她负责我的生活,不要说她一时无力,就是将来我也决不要。你要知道现在是廿世纪,做父母只有责任,没有别的。将来再谈。先谢谢你。廿六号拜二寄给我年糕还没到。
  祝你母女好。梵上。
  人生最后飞扬的一面
  这封长信洋洋洒洒两千多字,让我想起张爱玲的《我的天才梦》。信比《我的天才梦》足足多了一千字,饱含黄逸梵传奇人生的密码。
  《我的天才梦》是张爱玲十八岁,大学一年级在上海《西风》杂志征文比赛中获第三名的“自传体”散文。那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为她叩开文学大门,让世人首次听到张爱玲独特的声音。黄逸梵这封等了六十二年才出土的信虽写于六十一岁,她人生的最后一年,但却也是千万读者首次听到她的声音。多年在张爱玲的《流言》《对照记》《小团圆》里追看这对母女长寿剧的读者首次读到黄逸梵亲筆自述人生,尤其是说起女儿张爱玲,难免震撼。
  邢广生1955年开始管理吉隆坡兼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里的民众图书馆,是当年吉隆坡首家中文图书馆。邢负责购书,开始只有三百七十多本,直到她离开后,已建立超过六万本藏书。黄在信里提起女儿,跟馆内藏书有关:“容芬说邢先生的图书馆里有张爱玲的书。”
  母女间相互伤害的复杂关系,是张爱玲写作的一大主题。张爱玲在首篇问世作早已揭露和母亲之间复杂和纠结的矛盾:“我母亲给我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我的两年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黄逸梵写给闺蜜的话,或许可视为她的自我辩护,以及对女儿的回应。她从不指望张爱玲负责她的生活,不要说现在张爱玲经济能力有限,即使将来张的经济状况变好了(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香港一些娱乐新闻都声称张以才女的身份为电懋写电影剧本,编剧费影坛数她最高),她也绝对不愿投靠女儿,因为“做父母只有责任,没有别的”。
  不少张迷会把黄逸梵对女儿的调教简单化、标语化为“淑女养成班”。可是重看《我的天才梦》,除了有矫揉造作之嫌的“行路的姿势”、“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研究面部神态”显然是淑女的教育之外,“我母亲给我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她教我煮饭;用肥皂粉洗衣……待人接物的常识”其实都是自力更生的生活技能,和黄逸梵一辈子崇尚的独立自主毫无违和。文里提到黄逸梵这句训话听来狠心、刺耳:“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但从黄的观点来看,女儿从旧式家庭逃了出来,现在跟她一样已是出走的娜拉,一个人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了,必须自食其力,这些女人基本的生存术不得不懂。
  “如果说希望她负责我的生活,不要说她一时无力,就是将来我也决不要。你要知道现在是廿世纪,做父母只有责任,没有别的。”短短的五十字,强而有力地道出黄逸梵从千疮百孔的旧式婚姻出走之后,一辈子坚持的人生座右铭:自食其力,不靠别人。这是五封信里,黄唯一说到女儿张爱玲。在张爱玲“自传体”的小说《小团圆》里,“张爱玲”和“黄逸梵”最后一次的“对峙”也是“黄”1947年最后一次回沪。“张”将感情债化为金钱债,坚持要偿还母亲时,“黄”泣责女儿:“就算我不过是个待你好过的人,你也不必对我这样。‘虎毒不食儿’嗳!”十年后,看到黄这句“做父母只有责任,没有别的”,不就是“虎毒不食儿”的新派说法吗?但这次语气显然释怀了许多。这段话,看了几次,每次都有不同的理解:有时我仿佛听出黄逸梵语气里的自傲,有时我却又看到她对女儿的谅解——因为从未有孝道的期望,所以最终对张爱玲并无怪罪之意。
  黄逸梵特立独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中国娜拉。她在张爱玲四岁时,踩着小脚,毅然走出千疮百孔的旧式婚姻,成为第一代出走到法国追求自由生活的现代女性。她在巴黎学过油画,造诣甚高,并熟识徐悲鸿、蒋碧薇,三人在花都曾同住一栋楼里,黄住四楼,徐蒋夫妇住二楼。她至少来过南洋三次,还到过爪哇,并在印度当过尼赫鲁两个姐姐的秘书。无数次的出走、闯荡成了黄逸梵的人生模式,有人将她比作《阿飞正传》里的张国荣,是一只没有脚的小鸟。1948年,这只缠了脚的小鸟从吉隆坡启航,终于在英国伦敦落脚,度过余生。
  这么一位有着现代意识的独立女子,却在信里三次强调“还是结婚的好”。不管是对自己的闺蜜还是说到女儿,她还是认为女人嫁了人才是好事,屡劝离了婚的邢广生别为女儿着想而抱独身主义:“如果有合试(适)的人和你同志,爱你的才,不是爱财,那就千万别怕人言,还是结婚的好,不要像我太自傲了。”之后聊开别的话题,说着说着,黄又不甘心地兜了回来:“我希望你别像我,只要志同道合的人,我劝你决不要怕人言,还是结婚的好。那也许对婉华的将来是有益的。”说起女儿在美国嫁了作家赖雅,即使是比她大近三十岁,黄也是一派心满意足:“我是狠(很)喜欢她结了婚。”
  邢忆起当年在马来亚的黄逸梵,认为她的一大遗憾是缠过脚:“虽然放了脚,但走起路来还真不好看,我猜这是她拒绝别人追求的原因之一。”邢补充:“她在吉隆坡的朋友也很少。她有自尊,大概也有点自卑,那时她很落魄了,不想结交太多人。”
  这矛盾性一直存在于黄逸梵的人生和个性中,以致她在女儿成长时也不自觉地释放出自相矛盾的混乱信息,这或许就是张爱玲《我的天才梦》里所指的“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纠缠出母女一生解不开的心结。如果《小团圆》里这段描述母亲“要她自立,又要她靠块处女膜找个好人家”的对话确实发生过,那张爱玲所感到的创伤是可以理解的——
  蕊秋说:“想想真冤——回来了困在这儿一动都不能动。其实我可以嫁掉你,年纪青的女孩子不会没人要。反正我们中国人就知道‘少女’。只要是个处女……”九莉感到诧异到极点。从小教她自立,这时候倒又以为可以嫁掉她?少女处女的话也使她感到污秽。虽然刚说过“嫁掉你”,她以为是旧式的逼婚,再也没想到她母亲做媒做得顺手,也考虑到给她介绍一个。   这几口古董箱子,传奇又神秘。到底有多少口箱子?里头装了什么?连黄逸梵最亲的人都说不准。
  1947年,黄逸梵从南洋返沪,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在《我的姐姐张爱玲》里记得“母亲带回数十个箱子,大多是皮件”。张爱玲在《小团圆》写的(若可信的话)则有十七件行李。到底有十七口箱子吗?邢广生在槟城受访时说这些箱子她都没见过,黄逸梵1948年从吉隆坡动身到伦敦时,她在学校教书,没去送行,也不知后来跟她到伦敦的有几口箱子。但邢广生的忆述却让箱里装载的古董更为清晰。她见过黄吉隆坡的家里有一百零八件官窑瓷器和宫缎。黄虽有贵重古董,却苦无门路,变卖不出。邢说,黄想将官窑瓷器卖给影业钜子邵氏老板,但对方“不识货,嫌它们粗糙”,出价太低而未成交。由此可见,一身祖传的珍物没给黄带来荣华富贵。没人懂得欣赏,它们就只是累赘和垃圾。根据石曙萍挖掘出黄逸梵的遗嘱披露,她在伦敦也曾将古董作为借贷的抵押,死后用来还债的还有一大两小木雕盒子、中国木柜和白釉瓷花瓶共五件。
  黄逸梵在第一封和这封信里提到的还有一批极有价值的书籍,包括绝版的《故宫周刊》《鸠衣图》和用“中国纸印的”弹词小说《梦影缘》等。《故宫周刊》由参与创建故宫博物院的吴瀛主编,图文并茂地介绍宫内珍品,在192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四周年时创刊,1936年停刊,共出了五百十期。上网略查,完整全套在旧书网叫价最贵三万至五万人民币。
  黄逸梵临死前,仍试图卖掉这批旧书。我很好奇这些年靠变卖维生的黄逸梵怎样“兜售”她的古董,她在這封信里做了生动的演绎。她一而再地表示,这批书“不是古董也不是新书”,“没有了不得的价值”,但却矜贵在“二次大战版都烧了”,“可以卖得很高的价钱”。她请邢广生代她到香港打听价钱之余,也表示愿意卖给邢所管理的中文图书馆。话是说“钱多少都不要紧,只要够付邮费就成了”,但一而再地强调其价值,加上又是闺蜜的关系,钱是不会少给的吧?
  黄逸梵两封信里都提到卖书,显然这批书是她心目中极为重要的事。解读得更深入一点:这些旧书固然有变卖的价格,但从黄逸梵的字里行间还看得出情感和文化的价值。她“想死后这些东西就贱价卖给英国的博物院,但此地能欣赏这种东西的人非常少……别说卖就是送给你们也比留在英国有价值”。
  对于这批旧书,她这次写得比第一封信还要深入,其中还提到对“已被虫咬了”的19世纪旧弹词小说《梦影缘》一生不离不弃,是因为书是她“儿时看的,还是用中国纸印的,我很喜欢书中的插画,所以我一直把它带在身边,虽然故事很荒唐”。探讨黄逸梵还有她那个时代的姐妹们是怎么成为第一代出走的娜拉,信里的这段话乍现曙光。
  《梦影缘》由清代弹词女作家郑澹若所著,她还著有诗集《绿饮楼集》。弹词小说创作者有一大部分是女作家,受众群也集中在女性读者群,研究弹词小说的学者将它列为女性写给女性的古典文体。弹词小说热的崛起跟明清时代江南的才女文化有关,《悦容编·博古》曰:“女人识字,便有一种儒风。”把知书达理当成女性美的一个条件。黄逸梵若从小就涉猎弹词小说,必受里头的女性意识影响。我大胆假设,黄逸梵一生特立独行固然是受新思想的影响,但新思想能在这片土壤上盛放,使得黄逸梵变成民国第一代出走留洋的娜拉,会不会是弹词小说的女性文体所埋下的女性意识的基础?这一点很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黄逸梵对古典插画的钟爱,自然让人联想到张爱玲和插画的华丽缘。张爱玲自小也爱插画,在《流言》里的《道路以目》就特别点名民初小说《歇浦潮》里的插画。她也亲笔为自己许多早期的短篇小说和散文集《流言》画插画。两母女在这部分的相似之处无可否认。
  黄逸梵这位民国新女性和旧中国的脐带相连是复杂和耐人寻味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她凭着自己是旧中国贵族的身份,靠着这几箱古董才能以独立现代中国女性的身份在异乡存活,因此这条脐带或许是她不愿也不能断然切割的。但换上女性主义的滤镜来看,黄逸梵踮着小脚,踩在这些旧社会的遗物上,才能高举双手触摸到她想要过的新生活,也不失为一种对旧社会大快人心的复仇——她尽用古物,努力地生存下来,就是最漂亮的复仇。想到黄逸梵颠沛流离的晚年,我不禁联想到张爱玲在《〈传奇〉再版自序》里写的“蹦蹦戏”女伶。在“荒原下,断瓦颓垣里……她能够夷然地活下去,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里,到处都是她的家”,不就是她母亲的人生写照——一位勇敢、独立、自由和干练的湖南女子吗?在哪里都能生存,连在印度也不知怎么当上了尼赫鲁两个姐姐的社交秘书,黄逸梵的生存之道肯定比她女儿强许多。
  第五封信
  邢广生致黄逸梵,1957年9月1日。
  (不知何故,这封信未从吉隆坡寄出。)
  亲爱的逸梵:
  (寄上罐头每样一个共七个,喜欢吃那种,请来信告知。)
  八月廿九日的信收到。你说的话太使人伤心,我虽在办公室,仍然是克制不住的流起眼泪来。你的那些画,那些书等等,请用挂号寄来。前几年我们曾派人到香港专门搜集绝版线装书。你的这些东西应该是我们用得着的。价钱方面,数目大的,我不能作主,不过,我会尽我的力量。要是我们不能全部买下,我会设法找人介绍给马来亚大学或南洋大学。如果还有剩下卖不去的,我会寄回给你。你的东西寄到了,我权力范围内做得到的,必先买下一两样,而且尽快请管钱的人赶快把钱寄给你。
  一个病人往往心理方面软弱,比较消极。你现在是病人,所以不能例外。你这一生,都是不断的在激励自己,鼓舞自己。这一次的病,不要气馁,希望你如以往一样的振作。病痛是人生免不了的,尤其你在医学这样发达的英国,只要好好休息,必定会康复如昔。假如你厌倦工作,要退休的话,请你想起我。我的门永远为你开着。我们可以苦在一起。
  前两天我已与蓝太太会过面,那些东西都收到,带的话也带到。你在病中,还有这样的深情,我永铭不忘,只是以后千万再别为这些事劳神了。
  容芬写信回家说她打电话给你,你的朋友接电话问她是不是爱玲。这样说来,爱玲是已动身来看你了。她是个很有天分的人,想来也应该感情很丰富。她写了不少的书,又编电影剧本,经济情形应该过得去。我还是从前的老想法,希望你跟她们在一起。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这是很应当的。她的美国先生做了中国人的女婿,应能多少迁就一些中国人的习俗。再说,现在大家无家可归,情形与平常不同,尤其你现在又有病。父母子女之爱是天性,你不要对自己的骨肉矜持,骄傲要强。你去体贴她,请给机会她尽一点孝道。你的许多事情,我都没机会知道,只是胡乱猜,胡乱想,现在也是胡乱说,说错了请千万原谅。   听容芬说你很想吃中国罐头,今天我回家及到街上找,明天寄出。但这不一定是你要吃的。你想吃什么,来信告知。如不然,寄的是你不要吃的,岂不冤枉。我们浮萍似的飘泊在外,彼此不要拘礼客气。
  陈玉华先生很关心你。她叫我问候你。
  我想请问贵省湖南叫干娘叫什么。上次寄婉华照片不知如何写法。婉华长得很高,说话比她年龄大。资质不致于顶愚蠢。所苦的是,我整天工作,没什么时间和她在一起。
  八月卅一日独立大典我有入场券。三四点爬起来,五点多去到会场。大雨不停,典礼延迟了一小时,弄得个个精疲力尽。晚上公园放烟花,街上灯火如昼,比英女王加冕还要热闹。我住得远,连的士也叫不到。婉华眼巴巴的看着邻家的孩子出去看灯,小孩子那种失望的情形,使我大有感触。以后怎么穷,也要想法买辆车。
  容龄公主最近在南洋商报上载有她的清宫琐记,还有她的照片,穿的是人民装,不伦不类的。当年,她那里会料到有今天呢?
  你好生保重。我希望我有一天来英国看你。祝
  康乐 请代候
  容芬好
  广生上
  九月四日
  南洋烟花冷——下接淡出
  信为何没寄出,邢广生自己也不记得了。也因为这封未寄出的信,让五封信构成一种奇妙的叙事性,留下一条惘然的尾巴。这封信让我们听到黄逸梵掏心掏肺倾诉的另一端也有着同样热情、真挚的回应,证明她晚年虽身在异乡却不尽然是完全孤独的。1948年,当黄逸梵计划动身赴英时,邢广生苦劝她留下,请她搬来同住,“有粥吃粥,有饭吃饭”。九年后,邢离了婚,带着独生女,但在信里仍不放弃照顾挚友,再次请她考虑回来马来亚:“何时你厌倦了工作,要退休的话,请你想起我。我的门永远为你开着。”
  我问邢广生,得知黄逸梵和张爱玲的母女关系之后,从张爱玲的著作看到两人疏离淡漠的复杂母女情有何感想?邢广生感叹:“我觉得可惜。如果我知道,我一定会把她们调合起来。”
  黄在吉隆坡时没对邢提起有个大名鼎鼎的作家女儿张爱玲。邢透露她是透过学者王赓武的父母王宓文夫妇才得知的。邢说:“我是靠他们的转述,和从张爱玲在报纸杂志的文章东一点、西一点凑起来知道她的情形。”张爱玲的书,邢广生大部分都看过,她希望收齐她所有的著作:“我觉得她们母女性格不大像。但不管像不像,因为她是张爱玲的母亲,我就对张爱玲有感情。”
  黄逸梵的第一封信解释了她未对任何人,甚至闺蜜说起身世的原因:“我没和朋友说过这些事,为着怕人谈,所以自己都骗自己的不去想它了。”
  六十二年前这封未寄出的信里,邢广生确实试图劝黄逸梵搬去美国与张爱玲同住。这段未对黄逸梵说出的话也带出黄临终前和张爱玲的最后一次互动。据知,黄确实放下了“矜持”,发了电报对女儿说:“现在就只想再见你一面。”张爱玲没去,只寄去了一张一百美元的支票。对于这样的反应,基本有两派看法,一是张爱玲性情凉薄,以为母亲要跟她借钱医病,立马用钱把她打发掉了;另一说法是张爱玲刚嫁给了穷老作家赖雅,新婚两个月后赖雅便中风,小两口捉襟见肘,张爱玲实在买不起飞伦敦的机票。不知情的邢广生不知哪里听说黄逸梵给女儿发电报,还以为张爱玲已动身,准备上演母女大团圆。
  黄逸梵第一封信里说过:“如果说希望(爱玲)负责我的生活,不要说她一时无力,就是将来我也决不要。”由此可见,她想见女儿最后一面与钱无关,纯粹发自一位母亲最后的牵挂和爱。然而她引以为傲的20世纪养育观也是一把双刃刀,切断了母女间原有的感情。黄的自立独行让她在张爱玲的成长岁月中不断地缺席,母女相见时又为钱财,还有彼此为对方的牺牲值不值得而互相伤害,最终造成两人关系的淡漠和疏离。
  邢比张爱玲小五岁,但她不认为黄把对女儿的情感转移到她身上,声称两人只是忘年之交:“我想我是逸梵晚年最后的一位好友。”
  无数次读了这五封既让人扼腕又使人捂心的信后,我也认为确实如此。
  当然,黄逸梵在英国还有不少好友,比如带她回家照顾她饮食的巴登太太、估计在巴登太太之后让她寄住家里的泰勒太太(第四封信回邮地址属于泰勒太太),以及为她执行遗嘱的朋友。可以说,黄逸梵人生最后的时刻,用行动扶持她的都是英国人,能做到他们所做的,友情必然匪浅。可当你读到黄逸梵信里与邢广生热情、真挚、温暖的互动后,你能感受到邢虽不在她身边,但的确是黄最能倾诉心底话的对象。
  人生难得有知己。张爱玲在美国有香港的邝文美,在英国的黄逸梵也有马来亚的邢广生,这能鱼雁往来的闺蜜让两母女在晚年都各自有着自己能够敞开心房、无所不谈的真心知己。
  邢广生寄钱接济黄;寄罐头给她解味蕾对家乡的思念;帮她在新马香港找寻古董买家,还介绍朋友给她。五封信里登场的几位华人——有到伦敦短住,常和黄逸梵往来的王宓文和王夫人丁俨;邢广生工作的图书馆副主席温典光和学生容芬、黄兼博——让我们看到邢虽不在黄身边,但她总会发动自己的关系网,让他们变成黄逸梵在异乡的支持网,在天涯的另一端给黄逸梵送暖。
  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成功争取独立,邢广生信末用日常的笔触描述她的历史见证,对身居南洋的读者有着一份独特的意义和情感。英国人撤了,马来亚掀开了历史新的一章。信里马来亚的举国欢腾像电影里对比、反差的空镜——南洋的烟花清冷地映照着远在英国病床上的黄逸梵。一個半月后,她独自走完她的人生。黄逸梵的死亡通告记录:她在1957年10月11日死于伦敦St. Lukes医院,享寿六十一岁,遗留财产估值一千零八十五英镑十二先令六便士,遗嘱由一名叫Cecilia Hodgkinson的已婚英国女子执行。跟了黄逸梵后半生、没卖完的古董在1958年2月运到美国给了张爱玲。赖雅在日记里形容箱子打开后,悲伤充满整个房子,挥之不去。
  遗物里有一张张爱玲模糊的肖像。她低着头,仿佛在想着温柔、梦幻的心事。黄逸梵最后一次回沪选了这张照片,一直带在身边。张爱玲在《对照记》里写道:“大概这一张比较像她心目中的女儿。50末叶她在英国逝世,我也拿回遗物中的这张照片。”她始终认为她是让母亲失望的女儿。   黄逸梵对住处的布置一向讲究,曾在信里教邢广生如何布置房子,虽然是租住的房子,但遗嘱上说明房间的窗户、墙壁、天花板、床上都有装饰,应该是黄逸梵投入金钱及心思购置装扮的,所以不舍得丢弃或留给房东,而是郑重地作为遗产留给了一位朋友。
  这个居所在她心里是“家”。在1957年8月29日致邢广生的最后一封信里,黄逸梵这样说:“我希望能回到自己的房子去……能回家,我就安心了,就是死了也痛快。”无奈寄居在泰勒夫人处的黄逸梵,又时时进出医院,身边没有至亲,内心凄凉。能回到自己住惯了的居处,看着那些熟悉的布置,即使在异国他乡,也算有个归处了。
   黄逸梵自知不久于人世,希望能见女儿一面。司马新《张爱玲与美国——婚姻与晚年》这样写道:“(1957年)八月中旬,张爱玲从伦敦得到消息,说她的母亲病得很重,必须做手术。张写了一封信去并附上了一百美元的支票。”很多人认为,彼时张爱玲依然对母亲有猜疑,以为是借口要钱。其实不然。母亲病重,张爱玲显然知情。宋以朗在《张爱玲私语录》的序言中引用了张爱玲于1957年10月24日致邝文美的一段信件原文:“她(张爱玲母亲)进医院后曾经叫我到英国去一趟,我没法去,只能多写信,寄了点钱去,把你与《文学杂志》上的关于我的文章都寄了去,希望她看了或者得到一星星安慰。后来她有个朋友来信说她看了很快乐”。
  当时的张爱玲,刚到美国不久,正设法尝试用英文写作打开新局面,却几经挫折,陷入困顿。司马新书中说:“5月张爱玲从司克利卜纳获悉,公司不准备选用她的第二部小说,即《粉泪》。这个消息对她当然是个不小的打击。她觉得沮丧,终于病倒而卧床数天。后来她注射了几针维生素B,到6月初才康复。”幸好有香港的宋淇帮忙,张爱玲开始为电懋写电影剧本,以维持生计。而新婚不久的夫婿赖雅,那时也才从再次中风里渐渐好转。应是凡此种种,绑住了张爱玲动身前往伦敦的脚步吧。
  《小团圆》里有一段描写,九莉编剧的电影正式上演,楚娣九莉陪着蕊秋一同去看,蕊秋竟很满意。九莉心里纳罕:“她也变得跟一般父母一样,对子女的成就很容易满足。”母亲病重,张爱玲能够做的,是“只能多写信”,并且寄了别人评论自己及作品的文章给母亲阅读。尽管张不一定情愿承认,这份带着许多苦涩的“炫耀”里,其实有着她给已走到生命终点的母亲,难得的一份深情。
  如果当年张爱玲来了伦敦,应该就会住在11A Upper Addison Gardens照顾母亲。黄逸梵也不用寄居友人处。母女俩说不定可以冰释前嫌,不仅《小团圆》会写得很不相同,连张爱玲的整个后半生都可能会有别样的故事了。只是,无论如何,在张爱玲内心最深处,母亲带给她的创伤,从未消褪。她在给邝文美的信里曾尖锐地写道:“朋友是自己要的,母亲是不由自己拣的。从前人即使这样想也不肯承认,这一代的人才敢说出来。”母亲似乎从来也不是她人生里第一要紧的事。母女之间的感情,也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令她抛下一切,甚至设法借钱买机票,飞赴伦敦。
  多年后的1995年,张爱玲在洛杉矶的寓所悄然离世,同样孑然一身。相较于母亲临终前曾希望再见她一面,张爱玲是真正的孤零零,没有人可以见,或根本不想见人。她或许在最后的日子里,和当初狠心不去伦敦一样,早就凛然地准备面对绝世孤独。“……我只要你答應我一件事,不要把你自己关起来。”这是《小团圆》里,蕊秋对遭遇情伤后的九莉说的话。如果这不是黄逸梵因太了解女儿而提出的劝诫,那就是张爱玲借蕊秋之口对自己后半生的预言。无论如何,张爱玲一生的自我禁锢,都成了一场对抗母亲的自我放逐。
  1957年7月29日黄逸梵托人代笔写给邢广生的信里,提到出院后会住到朋友家,由朋友巴登夫人(Mrs. Margret Barton)照料, 地址是8 Eliot Park, London, SE13。
  出院后,她是否去了巴登夫人家,我们不能确定。1957年8月29日的信上,黄逸梵的联络地址改为34 Dorville Crescent。照这样推算,如果她去巴登夫人家休养,时间最多不超过三个礼拜。
  从谷歌地图上查看地址8 Eliot Park, London, SE13,显示的是格林威治区一幢普通三层楼房,看起来像是二战后建造的风格。与11A Upper Addison Gardens 相比,显得寒酸。从汉默史密斯站Hammersmith坐地铁District line到Cannon Street, 再换乘火车,需要一个多小时才到Lewisham车站。我碰巧下错车到了伦敦桥站London Bridge,从这里有向东的高速火车,总共四十来分钟就到了 Lewisham车站。从这里步行,上一个小山坡,走五六分钟就到8 Eliot Park。格林威治乡村比肯辛顿区要幽静许多,沿路的房子大都是独立的house,不是伦敦市中心比如肯辛顿区或汉默史密斯区连栋而造的terrace房子。转入Eliot Park,右手边就是和谷歌地图显示的一样的房子,门上有号码8, 却没有路名。没人应门,我在门口拍了张照,转身打算走了,却蓦然发现马路对面房子墙上有 Barton House 的字样。
  Barton House?我脑中马上跳出了黄逸梵信中提到的友人名字:Margaret Barton 。如此巧合,我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经过再三确认,房子门牌号,甚至房子前的垃圾桶上,都清清楚楚地写着“8 Eliot Park”,这才恍然,原来,这才是我要找的8 Eliot Park。
  和11A Upper Addison Gardens的排屋不同,这是一幢豪华的独立小洋房。房子是典型的维多利亚风格:棕色砖墙、上下开的框格大玻璃窗,外墙上还有简洁的希腊风格装饰。房子主楼三层,加一层地下室。左右各有侧翼。房后有宽敞的花园,地面层和地下层都是落地长窗,看起来很是气派。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按响了门铃。四五分钟后都没人来应门。我就四处拍了几张照片,正打算走,门却开了,是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士。我开口就问他是否是巴登家的后人,他笑着告诉我他们去年才刚买了这幢楼。在得知我的来意后,他补充说,这栋房子是国家保护级建筑,任何外观上的改动都须事先申请才可进行,而一般来说很难得到批准。也就是说,如果1957年9月初黄逸梵出院后曾来此小住,那么当时房子的情形和现在我所见的,几乎一样。   当然,里面的装修随着屋主更换而各异了,但外观及基本结构,自1860年至今都不曾变过。透过新屋主半开的门,能看见里面富丽堂皇的大厅、白色水晶吊灯,以及厅中盘旋而上的楼梯。这里显然比之前黄逸梵住的两个住处都要豪华舒适得多。六十多年前的巴登夫人,家道殷实,应是当时上流社会的贵妇人。
  我对巴登夫人充满了好奇,不知道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又如何与黄逸梵相识相交的。难道是黄逸梵在教堂或者画廊认识的朋友?我也曾搜索到一些文件,但最终才发现只是同名同姓,终究不是这一位巴登夫人。
  家境如此优渥的贵妇人,会跟一个社会底层的女工做朋友,这已很匪夷所思了。而巴登夫人甚至能亲自去医院照顾病重的黄逸梵;等黄出院,她也能慷慨地带黄回自己家加以照料,真算得上肝胆相照了。当时的黄逸梵,虽是一代名媛,但落魄已久。只是,非常难得,她并未妄自菲薄,也并不封闭自己。而她也必有着非凡的人格魅力,才会在落难时,依然拥有并坦然接受许多友人的真情,包括这位豪门夫人。就这一点而言,黄逸梵比张爱玲活得温暖多了。
  1957年8月29日,黄逸梵再次住院,托前来探望的友人代笔,写给邢广生的信,留下的回信地址是:Miss Y, Whang , c/o Mrs Taylor,
其他文献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年)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爱弥儿》是他的代表性教育巨著。卢梭通过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集中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在洞察封建经院主义性质的教育违背自然、戕害人性的基础上,提出顺应自然、“归于自然”的教育理论,意在培养身心畅旺、道德完善的自然人。如果说“归于自然”是卢梭教育思想的出发点,那么“止于至善”则是卢梭教
英语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完成这一任务的主阵地即是课堂教学。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全英语教学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尽快与英语联系起来,教师要尽可能使用英语,做到课堂英语化,以排除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的干扰。小学阶段是学
最近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其中《教师要有静气》一篇尤其给人以启发。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自己体会到,践行科学发展观,对教师而言,就是祛除三种邪气,树立三种正气,即:祛除匠气、俗气和躁气,树立新气、雅气和静气。    一、祛除匠气,树立新气    什么是匠气?匠气就是“教书匠”之气。总认为自己最好、最牛,这可以说是经验型“教书匠”的典型特征。这样的教师,像旧时
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的摇篮  郭保轩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一种回忆、思索、评价的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同时又是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步和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发展的目的。对于教学而言,“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机制。    一、从怀疑处反思  教师要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予以关注,重
摘 要:软件工程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其实践性较强,历来是教学的难点。我们基于案例化教学模式,设计并实施了一套综合理论知识、应用技术和项目实践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运用软件工程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软件工程 实例化教学 项目实践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
很多老师感觉自己整日为班级建设呕心沥血,学生却对集体荣誉不屑一顾:旷课、迟到、上课睡觉,和老师玩“老鼠和猫”的游戏。布置教室,他们也不积极……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营造一个温馨的“家”,让班主任和学生的日子都好过一些呢?    化作春雨润无声   谷宪民    在教育生活中,很多次我都在想,最好的师爱应该是学生感觉不到教育目的的爱。所以,每当接手新班之后,我与孩子的心灵交往都是在不知
张颖说,经历过地震,她有一种公民意识,很多事情以前她不会去做,但是现在,只要有这个能力,她就会去做。    临危受命    “小张书记”是个风风火火的人,她说自己是典型的川妹子,性格就像野辣椒。  “我有點泼辣!”  “小张书记”有点胖,身材不到1米60,走在人群中很不起眼,不过,她可是幸福家园的“大人物”。  “我是幸福家园的党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妇联、计划生育……这些都归我
时代在发展,班主任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按照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为此,我在管理班级时,对学生进行了生活自主化的尝试,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之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并切实做到知行统一,和谐发展。    一、班级生活自主化管理的理论引领    (一)重视习惯培养,为班级自主化管理夯实基础  学生生活自主化管理不仅要求学生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更重
一体化进程中的亚洲"卧虎藏龙"  前有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近有亚洲"四小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如今,沉睡中的越南也正借着经济全球化之势,崛起为新的"亚洲虎"而近日APEC河内峰会的召开,更让这个东南亚国家备受全球瞩目      静悄悄中起步    越南的崛起起步于1986年开始的"革新开放"那时,越南社会经济遇到了重重困难,通货膨胀率高达775%,经济
主持人语:学习的过程,是兼容并蓄、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位称职的教师,都无法绕开知识的拓展这一教学环节。可以说,拓展环节处理得好坏,某种程度上而言,便是区分庸师与良师的试金石。庸师带给学生的,仅只是静态的知识;良师则借助恰如其分的拓展,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学习能力,并在这样的转化中,同步完成对学生灵魂的雕塑。  当然,正如所有的教学活动并非全部有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