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回归生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83999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课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注意问题中,特别增加了第3条,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一、技能训练“生活化”
  基本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一年级的“圆柱、正长方体、球的认识”,通过看一看(看圆柱有什么感受?)、找一找(学具盒中哪个是圆柱)、摸一摸、比一比(它们是圆柱体吗,鸡蛋、灯泡等的形状是球吗?)、想一想(生活还有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玩一玩(玩玩圆柱,你发现了什么?)等活动,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又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这样组织教学:出示一个圆形铁圈后,
  师问:看了这个铁圈,你们想知道什么?(周长)要知道周长,有什么办法?
  生1:用绳子绕铁圈一圈,再量出绕铁圈一圈绳子的长度,可以知道铁圈的周长。
  生3:用铁圈在桌子边沿滚一圈,再用尺子量出滚过的长度,同样可以得出铁圈的周长。
  师:你们真聪明!都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问题,现在用你们所研究的方法来解决一个问题——小铁球转一圈的周长是多少?(师边讲,边演示)
  生:(疑惑数秒,犯难了)怎么求呢?刚才的方法都不管用了。
  如上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整个学习过程是亲切、自然、具体、现实,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逻辑思维训练“生活化”
  逻辑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例如,我在教学《学看钟表》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认识整时师:(多媒体演示)精灵鼠小弟在我们学校里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叫小明,看看小明在干什么?他是几时吃的早饭?你是怎样看的?
  师:(出示:7时、5时、3时)7时、5时、3时这些都是整时,观察这些表的时针和分针,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针都指向12。
  师小结:像这样当分针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我们学会了看整时的时刻,看一看:这是几时?你是怎样看的?
  生:12时,分针指向12,时针也指向12师:你学会了看整时,想不想用表拨一个整时。
  生:(兴趣盎然,声音响亮)想!
  师:用你的表拨9时,说一说:你的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
  师:再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整时,说一说这时你在干什么?
  师:再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整时,说一说这时你在干什么?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学于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如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
  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
  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式子?6-2 4=8(人)
  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
  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面又来了3人,现在有11人。通过若干个小组的汇报训练,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两步加减的应用题学习。
  四、日常生活“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工具的价值在于应用,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体验数学的意义,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打下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削弱、只可加强的目标之一。
  例如:学习了《统计初步认识》后,引导学生课后去观察校门口的车流辆,收集数据,并用数学方法对这些原始数据加以整理。
  从统计表提供的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车流量、车速、车子经过校门口的时间与学生上学进校门、放学出校门的时间加以联系,设计“安全过马路方案”通过讨论提出三种方案(架天桥、设信号灯、画斑马线),最后对方案进行全班举手表决,把投票结果进行统计,评出全班最佳方案。
  本课设计为学生营造了主动探索,全员参与的教学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发挥,达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我们呼吁让数学回归生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摘要】从事数学教学的人都认为,一个学生或一个班级数学成绩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算能力的好坏,所以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数学 运算 运算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的核心是解题。实际教学中,常常听到学生一种抱怨,拿到一道题知道答案是什么,也是想出来的,但就是不知道怎样把自己所想的用数学的要求写下来。批改作业时不难发现一种现象,只要解题结果正确,学生会轻视甚至忽略作业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不规范性问题,知识上的错误纠正往往比解题规范性的强调反馈得及时。从检测结果看到一个必然趋势,同一层面的学生由于解题不规范导致差距越来越大。
期刊
什么是数感?简单地讲,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就像语文有语感,音乐有乐感,美术有美感一样。要学好、用好数学,就应该具备良好的“数感”。数感是学生对数学的敏感、精确、丰富的感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学的意义,体会数学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资源,
期刊
【摘要】本文从: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开放式数学教学的内涵及意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强化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积极创造条件,把数学开放题带进课堂。四方面浅谈如何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程度。  【关键词】数学 开放度 认清 引导 倡导  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考试的改革和创新、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当前教育界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开放式数学教学就是对素质教育的一
地下室逐渐成为愈发重要的建筑结构,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但是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地下水浮力产生的影响.本文简述了地下室锚杆抗浮设计的意义,结合实例说明地下室锚
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前捷克斯洛伐克艺术家齐蒂尔曾先后多次来到中国,将几百幅齐白石的作品,以及几十件名家之作分批带回他的家乡。此外,齐蒂尔在欧洲策划了大量的
【摘要】新课标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和学生科学的思考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数学课堂 教学模式
【摘要】高中学生在学习抽象函数时存在学习障碍,而教师对学生学习抽象函数的障碍所在不够清楚,常常采用“注入式”教学,盲目地进行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的高强度训练,导致学生负担加重。本文就高中抽象函数学习障碍成因进行了分析,以期可以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鉴戒。  【关键词】函数 抽象函数 学习障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日渐成为国家管理城市基层的重心,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居民自主管理的重要载体,其自治功能的发挥也日益备受
【摘要】《带上她的眼睛》是中国科幻领军人物刘慈欣的代表作之一,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其以细腻的情感、离奇的情节吸引了大量的读者。由于科幻迷在中国读者中一直属于小众,直到入选语文教材才得到重视,本文试从时空、人物情感、生活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关键词】时空;情感;生活态度;变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