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m8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
  1.社会救助的含义
  所谓社会救助( SocialAssistance)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社会救助是最古老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方式,在矫正“市场失灵”,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维护困难群体的基本权利(生存权)。这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首要任务。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关键在于法律制度建设,即在我国建立完整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
  2.社会救助的意义
  社会救助是居民生存权的基本保障,体现了国家职责。生存权和发展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获取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社会救助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每个人在社会上都应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当今世界上,社会救助制度通常被视为纯粹的政府行为,是一种完全由政府运作的最基本的再分配或转移支付制度,其责任或义务通常以立法方式加以确认。对于每一位公民来说,社会救助是他们应当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社会救助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救助制度提供的仅仅是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或实物,目的是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适度的平衡。它不问致贫原因,只看受助者是否真正贫困,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二、社会救助的原则
  政府干预社会救助的权力正当合法,防止政府权力异化。由于政府在社会救助中权责的特殊性,必须通过立法界定公权,使政府社会救助的管理内容合法,权责明晰。防止公权“合法”异化。立法是国家权力的程序性分配,保障各项权力对人民的忠诚是立法的根本目的。社会救助立法必然担负保障权利(生存权)、制约权力两大任务。社会救助公权不可能只集中在一个或者极少数几个部门,所以必须通过法治对政府公权进行合理分配,既要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形成“垄断经营”权力;又要防止权力分散,多头管理,以致职能交叉,相互推委扯皮,造成公共权力的“重复建设”和浪费。要加强社会救助中政府公权的监督,加强社会救助立法权的制约,规制政府“造法功能”的不良膨胀,避免“法”之泛化。
  社会救助法制的基本价值目标确定之后,能否通过法律程序实现这些价值目标是社会救助法治的关键。依法救助不仅依据法律规范,还应当包括法律原则、法律目的和法律精神。要合理行政,高效便民,以维护和实现受助对象的基本权利为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救助管理活动,着重防止政府权责范畴的不作为,不履行给付义务或履行瑕疵。国家在社会救助中发挥的作用越积极、越重要,对于程序的要求也就越强烈。因此,必须着力规范保护公民基本权利实现的行政程序。社会救助主管部门遵循《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既满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又维护社会公平。
  社会救助法律“不仅应宣示权利,而且还应同时配置救济的各种程序”.获得权利救济既是尊重和实现受助对象的生存权,也是受助对象的一项基本权利。由于社会救助法治的薄弱和实践操作的不规范,侵害救助对象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应保”者不能“尽保”,救助机构擅自降低救助标准,甚至挪用救助款物等等,受助对象的生存权利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因此,必须完善权利救济制度,建立规范和操作简便的司法救济程序和行政救济程序,并规范相应的法律援助制度,使其真正发挥抵抗权与监督的作用,排除侵害并加以补救,确实尊重受助对象的基本权利并保障其权利的实现。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真正完成传统社会的转型与产业社会的进一步转型的双重现代化课题,社会救助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社会救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实行动态管理,如最低生活保障的“应保尽保”,农村五保供养、农村扶贫的返贫现象等。政府公权是社会救助的主导力量,但政府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在社会救助中完全“包干到底”、“包打天下”,如低保对象应得收入核实,低保资金监管、灾害监测、灾情评估等。社会组织和民众是我国未来社会救助事业的基本力量,其在社会救助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职能,毫不逊色于政府公权救助。要加快立法进程,规范社会救助的中间力量。第一,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救助。第二,以满足困难群体的基本需求为目标,实现救助方式多元化。第三,规范救助程序,建立我国严密而强大的社会救助网络。
  规范社会救助法的规划和体例,尤其防止制定错位的下位法来实施上位法的现象。当前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要制定严密的社会救助立法规划,依法立法,厘清社会救助立法的位阶和体例,确定适度的立法进程。同时,社会救助立法不仅要考虑立法过程成本,还要研究其实施后的执法成本和社会成本。大力推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农村特困户救助、灾害救助、医疗教育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各领域的高标准立法。应当制定我国社会救助立法的中长期规划,以保障特定群体基本权利为核心和基石,兼顾各单行法间的协调,完善社会救助的各项法律制度。
  三、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内容
  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以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在科学合理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人口实行差额补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包括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城镇廉租房制度
  廉租房制度,是指政府(单位)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保障的对象是城市中低收人家庭,即对具有本市非农业常住户口的最低收入家庭和其他需保障的特殊家庭,提供租金补贴或以低廉租金配租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普通住宅,保障其住房达到社会最低生活标准。
  3.农村“五保”制度
  我国农村五保供养,简称“五保”制度,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的制度。该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对保障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4.灾害救助制度
  灾害救助是指社会对公民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生活困难时,国家或社会对灾民进行抢救和援助,在衣、食、住、医疗等基本生活资料方面給予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同时使灾区的生产、生活各方面尽快恢复正常秩序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我国救灾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和社会捐助制度。
其他文献
分析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一方面是学生被动性学习、适应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封闭性学习、强制性学习的现象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是部分教师在“开放”的理念“指导”下,不顾于班级授课制的现实,一味追求不符合实际的所谓“开放”——很少在教学开放的“有效性”上进行研究,造成课堂教学过程中顾了个别学生而影响了多数学生;顾了形式上的表面上的而放弃了实际的教学效果。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
期刊
摘 要:思想的多元化是把“双刃剑”,有其积极性的一面,也有其消极性的一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四个多样化”的出现,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交织。农村居民思想也呈现出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变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引导整合。  关键词:农村居民;思想;引导整合;对策  一、当前农民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态势必须引导整合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四个多样化”的出现,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织,使群众思想呈现出独立性
期刊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是直接为社会输送技能型劳动者的基地和摇篮。因此中职学生的素质关系着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加强中职生公民意识教育对于完成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校园文化功能有助于加强中职生公民意识教育,论述了把中职生公民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校园文化  青少年时期,特别是中职阶段是学生公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注重这个时期的公民意识
期刊
摘 要: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把握其规律,对开创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乡镇宣传文化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乡镇宣传文化;思想工作;问题;對策  宣传思想工作是我们党全部工作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正确认识新形势下乡镇宣传思想工作存
期刊
摘 要: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就是要通过扎实的教育培训,使干部素质全面、有效、大幅度的提升。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中央的要求相比,与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迸一步在推进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和整合优化培训资源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影响因素;有效途径;发
期刊
摘 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党用来解决党内矛盾,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难;思想成因;矫正;探析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党用来解决党内矛盾,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笔者对各级党组织召开专题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的现代化、塑造现代公民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人的现代化塑造现代化的人,尤其是与现代社会发展以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培育现代公民的作用,它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的现代转型。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  众所周知,以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对转型的内容与路径的分析,而
期刊
杜磊于1998年出版了他的力作:《中国的族群认同》的英文版,本书的副标题为:一个中国穆斯林少数民族的制造,很不回避地道出了自己关于中国族群认同方面的思考和认识。  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首先从政治需要的角度谈了一下自己对中国民族形成的认识。杜磊认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也由多种具有文化和族群差异的人口构成,包括8个彼此很难听懂的语言群体(北方、吴、粤、湘、客家、赣、闽南、和闽北方言),在每一个汉语支
期刊
“中国革命中武装夺取政权的发展道路”是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点及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们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质,以史明智,学以致用。为此,我结合教材及自己的理解,把毛泽东思想和十五大精神引进课堂,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提出了三方面的教学目的:一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同时理解革命道路探索的艰难、曲折;二是讲解革命理论如何转化为实际;三是通过讲解道路问题,让学生认知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期刊
摘 要:哲学自觉即人人作为主体时对自我本身的存在方式的感性认知及由此延展出的对自我本身以外的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我认为做到哲学自觉,是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精神条件。本文试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哲学自觉,探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扎根与延展。  关键词:哲学自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  一、中共延安时期的哲学活动  1940年,延安新哲学会召开第一届年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