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竹编织 曲艺杂技蜚声中外的博白名片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ing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博白是南流江畔的一颗明珠,那芒竹编织、杂技艺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这颗明珠中最亮眼的一部分,这些本是行走江湖、养家糊口的手艺,在博白人手中渐渐演变成了一座城市的名片,成为博白人代代相传的共同记忆。
  与芒编技艺交错的一生
  在博白海拔较高的山地、丘陵和荒坡原野,常常能看见成群生长的芒草,一米多高的叶柄上长着许多长穗伏花絮,秋风一吹,从根到花絮就都变成了枯黄色,在阳光的照射下煞是好看。除了用作观赏,聪慧的博白人也将芒草作为编织工艺的主要原料,是驰名中外的“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
  博白县民族编织工艺厂董事长莫承振出生在一个芒竹编织世家,历经4代传承,目前已经有100多年的编织历史。小时候,父亲坐在煤油灯下编织芒竹工艺品的场景一直让他印象深刻,1974年高中毕业后,他便师从父亲学习芒竹编织工艺,勤奋好学的他手艺日渐纯熟。1977年,他成为了县外贸样品开发制作小组成员,主要研制开发动物造型的芒竹制品。
  1979年,莫承振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在广州举行的进出口产品交易会,习惯了祖父辈肩挑手扛式售卖方法的他一下子被展销式的销售方法所吸引,
  决心把芒竹编织事业做大做广。次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带领50多名青年一起成立了莫屋编织厂,在全县十几个乡镇成立了编织点、代收点。为了让编织工人更快地熟悉编织手法,莫承振晚上在厂里根据外贸订单要求研究、制作模具,白天就把模具发到农民手中,每天往返路程达180公里左右。“艰辛的创业之路不断磨砺着我的意志,也为我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时至今日,莫承振依然感谢自己的这段经历。
  广交会是编织厂打开外国市场的重要渠道,从1983年起莫承振就坚持每年亲自参加,除此之外,1986年编织厂还在广州、深圳等地设立了办事处,主要面向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的公司洽谈国际业务,从此订单量大幅增加,设立的编织点也从区内拓展到区内外各地。
  芒竹制品结实耐用、简洁美观,是如今很多人购买家具、摆件的首选,但为了提高芒竹制品的耐用性,做到防虫防霉防变形,莫承振摸索了十多年的时间。大多数编织厂在产品加工成半成品时才会进行相关的处理工序,而莫承振的编织厂在对原材料进行处理时就会预先进行加工,二次工序处理能够保证即使在潮湿的梅雨季节也丝毫不用担心,这是莫承振对自己产品质量的信心,也是其产品能够获得众多国内外客商信赖的原因。
  2007年8月莫承振获得了当时广西芒竹编织行业唯一的“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不仅仅源自于他对编织工艺的不断探索,还源于他对芒竹编织工艺传承的坚持和执着。同大多数工艺大师只在家族内传授技艺不同,莫承振为了让更多人学会芒竹编织工艺,首创集编织工艺培训、样品陈列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培训模式,培养了刘林新、莫志军等5名玉林市工艺美术大师和13支编织工艺设计、制作经营队伍。
  另外,除了利用芒心、丹竹等原材料制作编织手工艺品,莫承振经过多年的摸索,还研制出了利用藤、草、麻、木等天然植物编织成工艺品的技术,变废为宝。现如今,莫承振从事芒竹编织工艺美术设计、制作工作已经42年,民族编织工艺厂3000平方米的芒竹工艺品展厅陈列着3.1万多件套编织教学样品,形成了年接待3万人次参观学习的芒竹工艺特色文化传播格局。
  谈及成就,莫承振感慨地说:“博白编织历史悠久,是博白人在独特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民间工艺,既是地域文化长期沉淀的产物,也是博白人适应环境并逐步个性化的结果。我想把这门手艺好好地传承下去,这是我们博白的记忆。”
  百年祠堂里的新一代
  爬杆、晃梯、压腿、下腰、倒立……这一项项基本功对于博白县杂技艺术团的孩子们来说还只是热身,从每天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半,除去午休的时间,还有更多的高难度项目等着他们去练习。
  早在明朝,杂技艺术就已经根植于博白民间,并日渐成为一项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如今的博白杂技在国内外拥有很高的聲誉,在国内外年均演出达3000场以上,上千万观众观看,2014年中国杂技家协会授予博白县“中国杂技之乡”的称号,成为目前长江以南地区唯一的杂技之乡。
  博白县杂技艺术团位于北街口巷的刘氏祠堂内,祠堂是抗法民族英雄刘永福回博白省亲时所建,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是博白县少有的姓氏祠堂,也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白县杂技艺术团自1957年建团后就一直在祠堂内训练,一批批学员从这座历史悠久的祠堂出发,一步步走向了国际舞台。
  博白杂技艺术团成立之初只是一支仅有20名多名演员的小队伍,经过一个甲子的发展后不断壮大,成为县城杂技艺术团中的国际传奇,不仅在桂林成立了分团,还曾经到新加坡、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演出,成为国外观众熟悉和喜爱的“文化大使”。
  1995年,黎玉华成为杂技团的一名学员,如今已经是副团长的他曾经到过30多个国家演出,目前负责杂技团的日常训练和招生工作。比起曾经大家挤破头到杂技团学艺的盛况,他坦言前几年杂技团曾出现过人才断层的情况,现在在团里训练的学员大多来自于各乡镇的贫困家庭,通过选拔后免费招收他们学习杂技,通过两到三年的学习,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改变自己的命运。
  黎玉华副团长介绍,目前杂技团的学员大多都是十三四岁左右的小学员,平常除了各类基本功的训练还需要兼顾文化课的学习,虽然辛苦,但孩子们都学得很认真并乐在其中。庞天生、庞天华、庞天润三兄弟因为家庭条件不好,2016年8月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到杂技团学习,经过半年的学习已经在博白扶贫慈善晚会、博白春晚等大型晚会中表演过节目,“我很喜欢练杂技,我会好好练习,争取早点学成,让家里过上好生活。”作为大哥的庞天生坚定地说,眼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谈到杂技团的未来发展,黎玉华老师说,博白杂技艺术的传承,未来要依靠这些孩子,目前他正在积极申请技术扶贫的相关事宜,不仅仅是为了杂技艺术的传承,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学习技艺、完成学业,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其他文献
曼德勒,是曼德勒省的省会、著名的故都,人口约80多万,是缅甸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曼德勒地区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可看的古迹很多。适合旅游的季节是每年10月到次年4月,而住宿价格会根据淡旺季有所不同,很多酒店到了10~11月价格会水涨船高。不过,平时的价格还是非常亲民的。  Thiri Thitsar Hotel Mandalay  酒店距离陈妙达西机场仅有6公里,曼德勒外国语大学、曼德勒
期刊
曼德勒位于缅甸中部伊洛瓦底江畔,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是曼德勒省的省会,是缅甸第二大城市、缅甸最后一个王朝雍笈牙王朝的都城。作为缅甸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华人主要聚居地,曼德勒是缅甸之旅不容错过的城市。  ■气候  缅甸一年分为凉季、热季、湿季三个季节。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是缅甸旅行的黄金时间,这时候是凉季的结束和热季的开始。  ■签证  中国公民因私前往缅甸,可在缅甸驻华大使馆、驻昆明领事
期刊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用在吉兰丹好像格外准确。吉兰丹,向来以手工艺品著称。妇女在吉兰丹的经济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她们所制作的手工艺品,从吉兰丹银器、篮子到衣服布料等,皆是马来西亚最好的手工艺品。  多样化银器  马来西亚的银制工艺以精美细致见称,其中又以吉兰丹的最为著名。吉兰丹银器工匠所生产的银器非常多样化,从实用的到华丽的装饰品皆有。用银制作成的整套茶具、水果盘、胸针、耳环、戒指及手镯
期刊
清风视界:旅行摄影师、Getty Images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的《从军行》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当年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
期刊
吉兰丹有着各式各样的美食。深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的吉兰丹州,因与泰国接壤,孕育出独特的饮食文化,来吉兰丹,又有哪些當地美食不容错过?  Nasi Ulam (华语称:杂菜饭)  、杂菜饭就是把多种多样的蔬菜,如黄瓜、生菜、豆角等混合在一起,同时还可以配合煎鱼、炸鸡等搭配白饭吃的一种食物。杂菜饭还需配上美味的酱料才会更加可口,这种酱料就是吉兰丹本土著名的Budu(吉兰丹鱼酱),其实Budu略咸,制作过
期刊
李雪霖: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东方IC签约摄影师、蚂蜂窝旅行家、微博旅行玩家、旅行·风光摄影师。  路过一座座城市,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味道,梦如初醒,有的甜蜜,有的酸涩;也许,一条街道、一种食物,或许一个人,都将吸引你在这里驻足;也许,在这最美丽的一瞬间,你将会为此留恋至此。  了解一座城从美食开始,咸鲜适中的炒粿条,冰心爽口的煎蕊,富有异国浓郁味道的叻沙……其实,你也说不出为什么喜欢它,但当走
期刊
Located at the coast and border junction at the southwest end of China, Fangchenggang City was built up from Fangcheng County and Shangsi County. Ancestors of Shangsi County lived there since the Neol
期刊
也许因为是迁徙定居至此的原因,博白客家人的乡愁一直从未间断,酝酿在从中原南迁的迢迢路上、寄托在自秦汉以来不曾忘却的客家古语里、舞动在采茶女子轻扬的水袖间、回荡在喃嘟高低回转的旋律中……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加浓烈、深厚。当客家先民最终扎根于南流之畔,浓郁得无法化开的乡愁在博白落地生根,不断繁衍,孕育出千百万博白客家人自觉恪守的文明先声。  来了就是家  “在围屋举行婚礼是我们客家人世代相承的习俗,锣鼓
期刊
在缅甸,茶只有两种,甜茶和苦茶。甜茶叫“拉佩依”,苦茶叫“叶内碱”,前者是英伦遗风,后者是缅甸传统,两者彼此区隔,又相互交织。甜与苦被认为是人类味觉的两个极端,而甜茶与苦茶也对立地代表了缅甸人两种不同的生活。  甜茶,来自英伦遗风  谁会不喜欢甜呢,西敏司曾认为嗜甜几乎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本能,但在其写作《甜与权力》时,才意识到自身认知的偏狭,在很多文化中,甜并不是被供奉的味道,在许多地区,糖的使用与
期刊
简单的高低舞台,一块背景板,就是提线木偶戏所有的演出场地与道具。  在木偶艺人翻飞的手下,原本呆板的提线木偶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力,陡然间具有了人的灵性,或唱或跳,或舞或吟,举手投足之间,神情自若、姿态万千,居然有着别致的风情,恍惚间不禁满眼粉墨人生。  声形合一的国粹盛宴  晚上8点,在曼德勒木偶戏剧团的小院子里,风悄悄穿过,留下一些凉爽,告别了白日里的闷热潮湿,一下子变得安谧起来。突然一阵叮叮咚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