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学生诗歌写作入门教学刍议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hi9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九年级学生写诗不能随意,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诗入门要从易到难,遵循一定的规律反复历练。先写出诗的模样,然后修改润色,把诗味写得更浓一些,由浅入深地训练。
  关键词: 九年级学生 诗歌写作 入门教学 训练方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中要求学生写诗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感情要抒发。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诗歌便是情感的抒发。写诗能促进写作,是毋庸置疑的。近年来,学生对诗歌的创作,包括现代诗、古体诗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在认知领域比较淡化。现就九年级学生写诗入门谈谈认识。
  一、学生有创作诗歌的欲望
  九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写诗的欲望。每每布置写诗,他们都跃跃欲试。等将作品收上来一看,参差不齐,离写诗的要求相距甚远,这种现象成了普遍。或无中心,或突发抒情,或东拼西凑。从各种不同的现象中表现出来的难能可贵的共同的一点就是他们有强烈的创作欲望。这个闪光点,是写诗的创作动力,是灵感的源泉。就在2014年学生诗歌创作培训期间,有个学生创作了一首元曲:
  青草绿树红花/池塘小鱼青蛙/小鸭稻田蚂蚱/夕阳西下/天边铺满晚霞
  读罢让人不禁哑然失笑。其中没有抒情,没有主题。此文仿照的是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果失败了。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传递出情感,没有主题。对《天净沙·秋思》的解读至少有两大方面的情感:(1)满目凄凉。枯萎的藤没有生命;千年老树在飒飒西风中走向风烛残年;荒凉的古道;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天涯海角的人。如此萧瑟的景色怎能不让人断肠呢?(2)思念家乡和对前途的迷茫。黄昏归巢的乌鸦有家可归;小桥、流水、人家是那么的安详温馨,有家真好;而我的家乡、亲人又离我那么遥远;让人牵肠挂肚。是继续追求功名呢?还是服侍那年迈的双亲呢?没有答案,如此迷茫。只好满怀愁绪地徘徊在这漫漫古道上了……诗,该怎样写才有诗的味道呢?
  二、学写诗的要领
  1.先要有诗的模样,然后修改润色,把诗味写得更浓。
  生活中的人或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出来,就有了诗的模样了。例如:
  亲爱的朋友,/你的快乐,/我们一同分享;/你的悲伤,/我也愿意,/和你一起分担。/因为/我们是朋友。
  这里的初稿已经有诗的样子了。如果要写得诗味更浓一些,就可以借助形象,并融入想象,抒发情感。修改如下:
  亲爱的朋友,/我们共同拥有的快乐,/是记忆中的宝石,
  经历时光磨砺,/散发璀璨的光彩;/我们相互分担的忧伤,
  是岁月中的松柏,/见证冬的寒冷,/和春的明媚。/这一切的美好和深刻,/都因为我们是朋友。
  这里借助“记忆中的宝石”和“岁月中的松柏”表现朋友之间经历的快乐和悲伤,显得更有诗味。
  2.意象的使用。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和学习写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赏和创作的突破口。
  (1)落花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二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己葬,己去谁葬,暗叹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绵绵的悲苦。
  (2)流水
  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地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有目的地使用景物渲染某种心情。
  表达某种情感就要相应地选择对应的景物。如:草木的萌发渲染积极向上的情绪;一片秋天的落叶渲染低落的情绪。喜鹊闹枝头渲染喜;雷声阵阵渲染怒;群山肃立,江河挥泪渲染哀;花儿向我们招手渲染乐,等等。
  4.诗的节奏和韵律。
  所谓节奏,是指诗歌中音步和声音的长短、强弱,组成匀称间歇或停顿,构成抑扬顿挫、音调铿锵的音乐美。没有节奏便不是诗。所谓韵律,一般诗歌指逢双句末字用上韵母相同的字,形成音韵和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它是诗歌成败的关键因素。古人云“无韵不成诗”。诗歌鲜明的节奏及和谐的韵律,有如音乐的节拍和旋律,令人动心悦耳,荡气回肠,心往神驰。
  总之,初中九年级学生写诗不能随意,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诗入门要从易到难,遵循一定的规律反复历练。先写出诗的模样,然后修改润色,把诗味写得更浓一些,由浅入深地训练。学会意象的使用,懂得有目的地借助景物渲染某种心情,讲究诗的节奏感和韵律,这样创作出来的诗才算入了门。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每组“语文园地”中都有一个栏目“日积月累”,它采撷了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精华,内容顺应学段的递增,由字词的积累逐渐向句段发展。无论是低年级的“识字”还是
摘 要: 小学生好动,喜欢阅读,喜欢新颖的东西,要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学习是容易的,可要他们一如既往地学习,就要小学语文课堂有良好的氛围支撑。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氛围,就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文章从教师生动的语言、发挥多媒体优势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氛围 营造方法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有效互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最优化效果。而影响课堂气氛的要素很多,有
目的:分析0-12月龄正常婴儿与听力功能异常婴儿,226Hz.678Hz和1000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的结果,将其与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I波潜伏期和瞬态诱发性耳
崔峦老师说: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二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教学实施。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可见文本解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准确解读文本是有效实施语文教学的关键之一。如何准确解读文本?“课后习题”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编者根据不
略读课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静观课堂,教师由于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定位不清,措施不力,略读教学中“置之度外”、“若即若离”、“难以割舍”
摘 要: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还需要家长、教师及社会的辅助,因此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要应用适合低年级学生成长,并能够促进其更好发展的教学方式。本文主要分析了低年级课堂经典诵读的作用,并针对低年级课堂经典诵读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低年级学生学到更多的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经典诵读 有效教学  低年级学生心智发展尚不完善,教师要
一、引言地应力测量及地应力场研究,无论在地球科学的研究还是在实际工程及生产中都具有重要意义,近20年来此项工作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工程界的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目
目的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作为治疗肾功能衰竭,特别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其原理是利用腹膜这一半透膜作为滤过膜,通过腹膜毛细血管内血液和腹腔内透析液
摘 要: 学习古诗文,有利于提高作文文化素养和发挥作文主题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语言表现力。学好古诗文,在写作中巧妙运用古诗文。  关键词: 古诗文 写作 文化素养 语言表现力  面对古诗文的不景气,有人声称古诗文已是末路文学。但笔者并不这样认为,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学习古诗文,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加强性情修养,
每一种写作教材的出现都是对写作这一活动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后编写而成的,它的出现必然是对写作思维的一次规范,是对作文活动的一次深入理解。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它以字词句的教学为切入点,以文体教学为作文的组织框架,它的产生曾给作文教学送来春天般的温暖,给师生的写作带来无限生机,可是它毕竟没有找到人类写作的真正奥秘,只是对写作的表面问题作出的一次比较规范的整理。它没有直击写作的要害,没有把写作真正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