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影:我是带伤疤的向日葵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虹影,著名华人女作家、诗人,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广受争议的文学作品蜚声于海内外。代表作《孔雀的叫喊》、《阿难》、《饥饿的女儿》、《K》、《女子有行》。1991年移居英国,现居北京。2014年开始涉足儿童文学领域,创作了两部儿童奇幻小说《奥当女孩》、《里娅传奇》。
  一种离别
  她很瘦,有着南方人特有的小骨架,大眼睛。她在台下数百人的注目之下讲述着一个关于爱和勇气的温柔故事。这是虹影阔别十年之后首次回到家乡四川,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与辗转反侧的小说文字纠缠、交叠,构建了一个女人的半生。
  “你们看”,虹影在我们面前摊开她的右手,那里有一颗小小的黑痣,“我手心中间有颗黑痣,算命的对它有各种说法,我相信其中一种,我一辈子得靠这只手吃饭。”带着浅笑说起这些“闲话”的虹影,让人很难将她和她那些自传体小说中的主角联系在一起。
  那是个非常残酷的世界,太过痛苦的经验,在《亲爱的16岁》里,正是这只右手决然写下——“你是一个私生女,你的母亲爱上了一个比她小10岁的男人,违背所有人的意愿,你倔强地来到这个世界……你出生时正是自然灾害尚未结束的那一年,多少人被饥荒饿死,而你却活了下来,也许从那一刻就已注定:你是要与命运抗争的人。”这是虹影的小说,也是她的人生故事。
  上世纪60年代,虹影出生在重庆南岸的一个平民家里。她是家中老六,被唤作六六。然而与其他五个孩子不同,她是一个私生女。“那时候,大家都知道我的背景,邻居、同学,都很少跟我说话。”寂寞的童年时代,文字成了虹影唯一的朋友。在她后来浪迹于川渝地区的青春岁月里,文字再次为她推波助澜,成为她唯一的经济来源。那是20世纪80年代,文艺青年们都爱死了诗歌,虹影也不例外。她拼命写诗以获取稿费维生,因为诗歌,她也收获了一段戏剧性的婚姻。
  在朋友止庵的回忆里,那段时间虹影每天都在背单词,但她的口语挺烂,四川味很浓。这是虹影和第一任丈夫,留英学者赵毅衡认识之后的第一年,她正在等签证,要远赴伦敦去结婚。虹影曾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她的蜜月旅行:
  是冒险,是艺术,是想象力的原始催化地,像万有引力之虹,射向人生更高境地的灿烂礼花。
  女作家虹影与英国著名学者赵毅衡的爱情佳话一时间传遍文坛。这一次婚姻,带着虹影告别了她贫瘠的出生之地,告别了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涯,却也成了她心灵伤痛的起点。
  直到让虹影彻底蜚声国际的两部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与《好儿女花》相继问世,人们方才知道光环之后的虹影并不快乐,甚至一度尝试自杀。《饥饿的女儿》让人们看到了虹影的私生女身份,《好儿女花》则详述了虹影与赵毅衡,两颗残缺心灵相结合所注定的不幸。“我以前错了。我的出身注定了我缺失父亲,而我以为可以在另一个人身上找到。这简直荒唐。我情愿没有,也不愿有一个假的父亲。”长达十多年的婚姻生活终于以悲剧告终,曾经轰轰烈烈的闪电婚姻从美谈变成了遗憾。如今回想起来,虹影就像是在看一部作品,童年经历也好,婚姻不幸也好,她将这些痛苦都转化为创作的财富。
  另一种离别
  在美丽的意大利,虹影又一次踏上红毯,与英国作家亚当举办了盛大而浪漫的婚礼。市长亲自为他们主婚,来自世界各地的一百多位作家、学者、艺术家以及出版人纷纷向他们表示祝贺。这是2009年8月22日。此时,虹影已经有了一个年近两岁的女儿。
  亚当是家族中第四代在中国生活的英国人,在一次朋友的生日宴会上,亚当初识了虹影。2007年,虹影在北京生下了与亚当的孩子,一个叫西比尔的女孩儿。亚当守候在这对母女身旁,他们相爱,但并未正式结婚。直到又经历了两年的“家庭生活”,两个人终于相当慎重地走入了婚姻。
  《53种离别》是虹影在涉足儿童文学之前创作的最后一部文集。“人生充满别离,无论是我们最先到这世界上,还是我们最后死去,其实都是聚合、聚离的一种。而离别是更经常的,聚是很短暂的,离别是永久的。我一直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包括现在我的所有行为、我的写作,都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可能会让很多人不太喜欢,也不太适应,但反而我觉得这就是我。”
  性格决定命运,这就注定了虹影颠沛流离的前半生。她曾离经叛道,随性不羁,永远都是一个流浪者。而迈入盛年后的她,终于拥有了脚踏实地的新生活。若说命运有所垂青,那就是生活给她留下了伤疤,却没让她记取痛苦。“我是带伤疤的向日葵”,虹影如此自比。也许,正是她的达观和韧性支撑她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她骨子里释放出的正能量,足以让所有人佩服。
  “我的女儿生下了我。”虹影说,“初生的婴儿让你一下子觉得时候到了,变成对所有过往和未来的一种解释。”女儿像是点开了她人生中的一个穴位,也开启了下一个旅程的前奏。
  眼前的虹影,依然保持着瘦削的身段和柔媚的容貌。长得美,写得壮,虹影似乎生来就是个“惹是生非”的作家。写作时的虹影,偏执、锋利、神秘,她在文字里构建出多情而残酷的世界。但在人群里,虹影的笑声永远最无顾忌,最纯粹干净。
  “我长大了,在一次又一次缝起那些痛苦和别离的伤疤中,勇敢地转过脸,让你们看。”这是虹影在书中写下的自白。她是如此疯狂,却又如此清醒,看清楚自己,也看清楚爱与恨。这一次,怒放后的虹影,已经挥别过去,收割着另一个虹影。
  记者对话虹影
  记者:拥有了幸福的家庭生活后还会一直写作吗?
  虹影:这是必须的,写作对于我绝不是偶遇,而是与生俱来,天长地久存活的必需品。我要以笔为旗,为那些不能发出声音的女人们说话。没有女儿之前,我总是感觉到自己的命运首先就是文学。—个把文学当作生命的作家,恐怕皆是如此。可是现在我有了女儿,一切都改变了。女儿是上帝给我最好的礼物,我首先是一个母亲,然后才是—个作家。
  记者:对比两段婚姻,有什么不同?
  虹影:以前那是对父亲的感觉,但我现在是像喜欢一个男人一样去喜欢一个人。从心理上,过去我是一个有幽闭或者说创伤的儿童,所以需要一个“父亲”来作为自己的丈夫。但在现在这段婚姻里,我是一个独立的人。
  记者:现在你如何看待上一段婚姻?
  虹影:如果不是因为前段婚姻的结束,我不会有孩子。一件坏事会成就一件好事,如果你要记一个人的仇,永远都不会快乐。我没有想到,孩子给人带来的快乐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带来的。这是最感恩的。
  记者:为什么会涉足儿童文学领域?
  虹影:我写童话不仅仅是开拓一种写作题材,主要是为了给我今年才8岁的女儿留一笔精神财富。我45岁才生下我女儿,我比她大很多。在这个世界上,我能陪伴她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我就将我自己前半生的人生感悟,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将来等我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她还能从我的作品中获得她妈妈的精神支持。
  记者:你会怎么教育你的女儿?
  虹影:我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有残忍,有暴力,有流血,可是它有爱,有正压倒邪,有善良,有帮助,也有希望……就像我写童话,我不会写一个非常快快乐乐的世界,因为这不是真实的世界,她必须学习勇敢和面对。
  记者:请给同样遭遇婚姻失败的女性一些建议。
  虹影:要成为一个能抓住命运的人。必须拼了命去做好每件事,没有你自己的拼命,任何人都帮不了你。
  索洁据《花样盛年》整理
其他文献
人称“毛主席管家”的吴连登,是江苏盐城人,1942年出生,种过田,务过工,当过服务员。1964年,22岁的吴连登被毛泽东请去管理家务。虽然吴连登的年龄比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和李讷还小,但按毛主席的“家规”,她们还得叫吴连登“叔叔”。  吴连登老师的家简朴、狭小,客厅正中摆放着毛主席的全身塑像和半身像……和笔者一起翻开家中的老相册,凡是看到有毛主席的照片,吴连登的目光都变得很轻很柔,他指着一张照片说,“
期刊
梁思成与林徽因住在东总布胡同三号时,家里常常是高朋满座、觥筹交错。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聚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女主人的美丽、热情、健谈。然而,冰心却往这个“文化沙龙”投了一枚“重磅炸弹”。1933年10月,冰心发表短篇小说《太太的客厅》。小说里,她将女主人公写成了一个庸俗、势利、风骚,专以勾引男子为乐的阔太太,小说里客厅的样式、陈设,乃至来参加聚会的人,都与现实中的梁家相差无几。这还不算,小说竟还一再
期刊
北京卫视新年大戏《少帅》已播了十来集,为给大家添点和这个戏有关的谈资。从本期开始,我将带着大家,一起来扒一扒与这部戏有关的历史。  今天,我首先要和大家来聊一聊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如何从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孩子变成“东北王”的。因为张学良若是没有张作霖这样一个老子,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我们后来知道的张学良的。  出身寒微投身绿林  张作霖,字雨亭,1875年3月19日出生在奉天省海城县小洼村,祖籍河
期刊
著名演员侯勇在知道本报的国庆特别策划后,尽管忙碌仍旧抽出空来接受采访。记者给他打电话时,他刚刚参加完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正在去机场的路上,他坦言身为演员与普通的职业不同,经常会身不由己,一旦进了剧组,自己的时间完全按照剧组拍摄进度,中秋节和国庆节都很少能够在家过。下一个戏在国庆节后开机,他要在中秋节赶回老家和父母团圆,国庆节就回北京和朋友们见见面,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然后就要收拾一下行囊,10
期刊
从奥古斯都时期开始,罗马人就迷恋上了丝绸。公元1世纪意大利哲学家普林尼对此很不以为然,他在《自然史》里,摆出道学家的面孔抱怨说:“半透明的丝绸让妇女们看上去就像赤身裸体,实在有伤风化。”光有伤风化也就算了,还那么贵!据说价格高的时候,一磅丝绸可以换一磅黄金。普林尼估算:来自遥远的赛里斯的“丝绸一年至少会让罗马帝国流失一亿赛斯特斯。”他还说:“赛里斯人都是红头发、蓝眼睛,嗓门粗糙,没有语言。也不与其
期刊
“这是国家上星期给我的,我戴着它看了阅兵式,看着咱国家这么强大,我这心里特别激动。”92岁的抗战老兵史万显小心抚摸着手中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因为年事已高,史万显述说起7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思路不甚明朗,口齿也不太清晰。但他那飞扬的神采和激动的语调,却仿若年轻人,眼睛里闪烁着坚毅光芒,慢慢地讲述了那段尘封的历史。  1923年,史万显出生于史家营(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西北部山区
期刊
这场战斗来来回回打了七次,到最后吃上馒头的时候,就已经快没力气了。当时手全是泥土,但是肚子饿,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狼吞虎咽地边吃边撤。  他是一名抗日救国的八路军战士,曾是甘肃玉门市第一任公安局长,担任过安西地区邮电局长,为支援西北建设的无数知青送去过家中的祝福。如今,这位抗战老兵仍豪迈地说:“只要国家一声令下,我照样上战场。”在抗战的峥嵘岁月,头部受伤的他,在战地医院里,看着同样抗日负伤命悬一线
期刊
终身修炼,为民奉献  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于9月19日落幕,著名电影艺术家王晓棠、张良众望所归获得终身成就奖。  晓棠老师是北京广播电视报社和《人物》周刊的老朋友,笔者曾在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多次报道她的传奇经历,她的执着、坚韧、克己和谦逊,温暖和感动着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心。得知晓棠老师荣获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的喜讯。笔者和《人物》周刊第一时间向晓棠老师表示祝贺。  9月
期刊
1942年5月,八路军晋绥无线电支队支队长、电台台长宋玉生带领全队,在晋绥抗日根据地一无名山岗上,与日军展开了激烈战斗。最终,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她为了掩护战友撤退,献出了自己22岁年轻的生命……  宋玉生,1920年3月出生在四川省广元县的一个小商贩家庭。11岁那年,她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1932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广元建立了10个县级、55个区级、245个乡级苏维埃政权,嘉陵江两岸到处
期刊
五  有段时间,几乎每天吃完早饭,遇罗克都会打报告——看守所中的犯人有要求向政府提出申请的唯一方式,向管理员要纸和笔。  他说:“我要写思想汇报。”  因为他是重要的思想犯,所以看守一般都会答应他。他就利用这个方便,一面写些应付预审员的材料,一面写下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写好以后,裁成小豆腐块儿大小,以便保存。  我俩还利用这个机会,编了一本《中国古典诗词集》,从屈原的《渔父》到谭嗣同的《绝命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