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依的山水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r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过新疆,方知祖国疆土的辽阔;去了云南,才晓华夏山河之壮丽!
  今年五月,我有一次愉快的滇南之旅。每天穿行在林海之中,漫步于傣寨佤乡之地,看山的雄奇,观水的秀美,领略独特的民族风情,让人记忆一生。
  
  一
  
  飞机平稳地着陆了。
  走出机舱,热情的主人穿着绚丽的民族服装,在列队迎候。当我走近这支迎宾队伍时,一位姑娘给我的脖子上挂上了一个小巧精美的葫芦。这个民族是崇拜葫芦的。历史上,他们的民族首领,被称做葫芦王。
  这里是临沧,佤族、傣族之乡。
  挂上这个精巧的葫芦,就接受了一个民族的祝福。我们上路了。汽车在一条新铺就的水泥马路上疾驶。前面,是连锦起伏的一片山峦。远远看去,像是一团一团绿色的云。五月,正是树木生命最旺盛的季节。一团团深绿的叶片之上,莲生出一丛丛嫩黄的新叶。一棵树,就是一朵小云彩,一朵一朵小云彩布满的山头,就是一团大云彩。绿树之中,叫不出名儿来的各种野花,灿烂地开放着。那花团儿也是云,那是彩色的云团。难怪世人说:云南,即彩云之南。
  很快,前面的路伸进一片林海之中了。我们的汽车,自然也钻进了树木的世界里,植物的世界里了。各种各样见过的和没见的、叫得出名儿的和叫不出名儿的树,扑面而过。大的,让人称绝;奇的,令人叫妙!傣家人是爱水的。他们认为,有树才有水,有水才有人。对森林的保护意识,是这个民族的传统。他们居住的房屋边往往栽着一种树,那是专供家里取柴火用的。这种树越砍越发,砍来砍去,一棵树,成了一座小林子。有了这样的树,山上的树木就得到了保护。这是一种“甘愿牺牲自己,保护同伴”的树,是一种护林的树呵!林子大了,就什么鸟都有。这林子中,也有寄生于别的树的“树”,它弱小的时候,傍着大树而长。当它成了气候,就把养大它的大树绞杀了,取而代之了。这种树,好像名叫“绞杀树”。还有一种树,它终生只开一次花,当它开花的时候,也就是它死期临近的时候。它用自己的花为自己送葬。
  奇妙的云南。
  奇妙的森林。
  奇妙的树。
  
  二
  
  一丛一丛的鲜花,像一张一张亲切的笑脸,象一团一团热情奔放的篝火,为我们引领着路。在滇南所有的公路两旁,都种着这种花。那叫三角梅。
  五个多小时后,我们的汽车,登上了一座大山的顶端。坐在车窗边的我,侧头一看,前面突然开阔起来。只见大山下面,一马平川地出现一片很大很大的平原。从山头上看去,绿茵茵的庄稼中,偶然地冒出黄的、红的花朵。一条蓝色绸缎般的河流,缓缓地从中穿过。这是一幅画,一幅绝妙的、硕大无比的油画。
  这里,是孟定。“孟定”傣语译意“会弹琴的地方”。如果说,西双版纳,是傣家的大姐,德宏,是傣家的二姐,那么这里,就是傣家的三妹妹了,也是云南省主要傣乡之一。这是滇南一个数一数二的大坝子。坝子中的那条河,就是滇南有名的南汀河。
  这个坝子,是水的杰作,是南汀河的杰作。
  千百年来,南汀河在大山中冲冲撞撞,大山裹着它,山崖挟着它。使它喘不过气来。而当它一冲撞到这里,山谷开阔了。于是,它放缓了脚步,把从上游大山中生气地带来的泥沙,全搁到了这里。一万年之后,一亿年之后,这里,便有了这样一个一望无际的、面积达98平方公里的大坝子。这是水的杰作。这是上苍的恩赐。
  这样大的一个河流冲积的山中平原,土地自然特别的肥沃。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盛产优质稻米、大豆、橡胶、胡椒、咖啡、西瓜等农产品。一个繁华的小镇——孟定镇,就坐落在这个山中平原的中央。
  傣家人,是一个爱水、崇拜水的民族。这个地方,自然成了他们最理想的家园。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我们一行人,走进了坝子最东边的弄么村。
  刚刚在一个院子里落坐,锣鼓就响起来了。能歌善舞的傣家女子和汉子们,要舞起来了,要唱起来了。
  这是云南的百佳文明村。村容干净、整洁,民风纯朴。我们落坐的这个小院,是村长的家。一栋平房的前面有一块开阔的地坪。这就是能歌善舞的傣家村姑们、小伙们的“舞台”。你看,一队傣家姑娘,迈着轻盈的舞步上场上。欢快的音乐里,姑娘们的身子起起伏伏,每一个舞姿都十分优美,都惹人眼球。陪同我们的女县长姓李。这是一位杰出的傣家女,自然也是一个优秀的歌手。但此时她没有上场。坐在我的身边,热情的给我们做着介绍。这些歌,这些舞,都是这个坝子上的一位傣家汉子编的。他没有上过学,不识几个字。但他却编出了许多动听的歌,许多优美的舞。曲子也是旁人根据他唱的记录下来的。去年,是我们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成立五十周年,县里专门为这位傣家汉子灌了一盘磁带,做为礼物,送给前来参观县庆的贵宾。
  “他可是我们傣家的奇人啦!”
  女县长这样结束了她的介绍。
  走上台的傣家女子和傣家汉子表演的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使我们这些外乡人,全都看得目瞪口呆。突然,一头长长的大水牛,舞着两个角跃上了场。那是两位傣家汉子表演牛舞。几个动作过去之后,有人往地上抛下了一张钞票。不一会,那能上下合动的牛嘴就把钞票叼走了。人们大笑起来。接着,又有几张钞票丢过去,这牛,都一一把它叼走了。
  这一瞬间,我强烈地感到,一种山外的气息,一种山外的风,正向纯朴的傣家村寨袭来。这风,这气息,是在污染这里的民风呢?还是在推动这里进步呢?
  “文明,是从这样的风里来的。历史的车轮,是这样的风推着前行的啊!”我想。
  正在我痴想之时,这场傣乡歌舞晚会进入尾声了。场下的人,一个个走上场去,与场上的傣家汉子与女子们,手拉手地跳起来了,舞起来了。女县长一把拉住我,强行把我这个平日不善歌也不善舞的湘中汉子,拖到了场上,与大家扭着腰,摆着手,在场上转起圈来。正当我沉浸在手舞足蹈的欢乐中,突然感到脖子上一阵冰凉。扭头一看,一些傣家大嫂子们正手拿水瓢,往我们这些山外来的客人们的身上浇水呢!
  傣家人爱水。傣家人崇拜水。她们向你浇水,是喜欢你,是祝福你。被浇得一身透湿的我,今年一定会吉祥如意!
  
  三
  
  如果说,傣家人爱水,如水,那么佤家人则爱山,如山。如水的傣家人象水般的温柔、多情,如山的佤家人则同山一样的伟岸和彪悍。
  在孟定留下一个温馨的夜晚以后,我们去看了清水河口岸。这地方不大,百来米长的街道。我们国家在这里设了一个边防检查站。许多国界,都是以河道来界定的。这里的一条河,很小很小的清水河,也就成了我国与缅甸的国界。一座小桥,跨河而架。桥边,一块界碑,一个哨兵,就成了一个国家威严的象征了。
  许多人在这块界碑前照了一个相。我也是。
  我们的汽车在一个山坡下停住了。一条新修的石级山道,引着我们往一个山崖走去。拾级而上的山道陡而长,往上每登一步,都十分吃力。然而,上面的那个山崖上,收藏着一个民族的传奇,诱惑着我吃力地往上攀去。
  不知攀登了多少石级,我们终于在这里站住了。面前,立着一堵刀削一般平直的高大的石崖,石崖上,画满了赫红色的许多图案,有与人类一同生活的各种动物,如牛、狗、猪、羊等等;有人类的各种生存活动,如放牧、狩猎、丧葬、舞蹈……还有许多今人无法猜想的表意符号。
  “这些崖画,存在多少年了?”我们好奇地问。
  “据考证,已经有三千多年了。”领我们上山的当地文化局的干部,是一位普通话说得极好的佤族姑娘。当年,她就是凭这口流利的普通话,被挑选到县广播站当播音员的。
  “那么,又是用什么画上去的呢?能这么经受得住风雨侵蚀?”
  “动物的血。”
  这位领路的佤家姑娘接着告诉我们,在小墨江、南汀河之间的悬崖峭壁上,已发现的就有15个崖画点,1000多个图像。先期统计的有一个村寨,3条道路,75间房屋,187个动物,785个人,还有各式各样的符号。这中间,深埋着多少故事啊!
  崖壁上,一些十分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了多少生动的画面。这些画面,给山赋予了灵魂,给山书写着传奇!
  佤家人,也就世世代代居住在这样的崖画边,就生活在这样的传奇里。崖画是他们的祖先留下的教材,他们称之为“央壤”。逢年过节,佤家人都要登山祭拜“央壤”,重温先祖教诲。“央壤”上怎么画,佤家人就怎么做:射驽狩猎、剽牛祭祀、采集放牧、干栏住房、树上造屋、牛角饮酒……
  崖画,一部多么厚重的阿佤族人的史书啊!
  
  四
  
  从崖画谷下来,我们到了翁丁寨。
  这里,被人们称为佤家人最后一个部落,至今还有寨主。他与我们的村委会共同管理这个村寨。
  一条山间公路,引着我们进寨。渐渐地只见公路旁的大树上,挂着一个一个牛头的骷髅。啊,前面不远就是寨子了。
  寨门是两颗大树。大树上自然也挂有牛头的骷髅。
  四周群山耸立,翁丁寨坐落在这群山之中。站在高处放眼望去,一个一个厚厚的茅草搭盖的屋顶,连成一大片。高天下,青山间,十分十分惹目。
  全寨子的人都有出动了。这一天,他们要上山拉木鼓,要剽牛祭祀。
  一根粗大的木头,横卧在山坡上。这是他们今天选定的拉下山去制木鼓的材料。在佤家人的原始宗教中,木鼓是诞生人类的“司岗”,是先祖姆吉依的栖身之所,是拯救过人类的木槽,是女神烨奴姆和女祖安桂的化身,是通神乞天的灵器,是生命之门的象征。木鼓一般用粗大的红毛树制成。长2 .64厘米,中间有一个长约1米,宽约5厘米的音腔孔。敲这边,鼓声沉闷,称为“公鼓”。敲那边,鼓声清脆,称为“母鼓”。凡寨子里举行重大的活动,都将敲木鼓。木鼓是佤家人原始文化的代表。许多学者都把佤文化称为木鼓文化。立木鼓,一是进山砍树,二是拖树进寨,都要举行隆重的原始宗教仪式,这就是“拉木鼓”。
  仪式开始了。一位寨子里的长者,提着一只雄鸡跪在选定的木头前,喃喃地念经。经词念过之后,一刀下去,把鸡头割下了,将鸡血洒在木头上。这时号子声四起,早已站在两头的汉子和女人,抓着预先拴在木头上的粗麻绳拉将起来了……
  将木鼓拉到寨子之后,寨子的大坪里,一个上头分丫的木桩子上,早已拴了一头牛。此刻,它十分安静、温顺站在那里,一动也没动。它也许不知道,自己几分钟后、十几分钟后的命运。原本,牛和葫芦一样,是这个民族的崇拜物,是这个民族的图腾。却又为什么要这样残忍地对待它呢?对这个民族的风俗有过了解、有过研究的同伴给我讲了佤家人的传说。远古的时候,天神看到地上的人太多,大懒、太坏,决心用水消灭人类,只留下一个最善良、最勤劳的人,让他来创造新的人类。天神先用火把地上的一切烧光,再用水淹没地上的一切。天神变成一只蛤蟆蹲在路上,逃难的人们踩着它逃命,只有姆依吉停了下来,把蛤蟆捧到岩石上。天神认为姆依吉就是天下最善良、最勤劳的人,马上现身教姆依吉赶快用桦桃树干凿一个大木槽,拉一头水牛躲上去。
  洪水冲上大山,木槽浮了上来,载着姆依吉和水牛到处漂。不知过了多少天,洪水终于退了,木槽漂落天边。这里到处是污泥,没有食物,也没有人。天神又让姆依吉把水牛杀了做食物。姆依吉在牛肚子里发现了一颗葫芦籽。他把葫芦籽种到了地上。三年之后,葫芦藤上结了一个大葫芦,天神又派小谷雀啄开葫芦,从葫芦里走出了很多人,先出来是佤族,接着是汉族、傣族、布朗族……他们都是人类的祖先。
  这样,水牛和葫芦就成了佤家人的图腾。用水牛和葫芦的形象装饰房门、装饰屋顶,用以避灾。而当这还不足以抵卸敌人和灾难的话,他们就决定剽牛,把牛图腾与自己融为一体,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去战胜自己的敌人。
  全寨子里最受人尊敬的一位长者,站在这头牛的面前,喃喃地念起了经。几分钟后,长者把几把锋利的镖枪递给了站在他身前的几个壮小伙。
  “嗖——”
  “嗖——”
  几杆镖枪同时射出去了,一股股鲜血喷了出来。惨烈的叫声里,牛倒地了。几个壮小伙扑上去,举起砍刀,三五几下,就把牛头割下了,撂到了刚才栓牛的树丫上。很快,又把牛尾割下了。人群里一片“孟力!孟力!”的呼叫声。
  这是多么惨烈而古老的民俗。在这种古老的民俗中,我感受到了一个民族的力量。他们与他们栖身的大山一样伟岸,一样彪悍!
  一连几天,我们旅行在滇南这片神奇的山水之间。这片山水之间,世世代代地居住着傣家人与佤家人。他们同这里的山与水一样,相依相伴,永不分离。
  山,因水而分外雄奇。水,因山而无比秀丽!
其他文献
近年来声名崛起的“七十年代生”女作家金仁顺的新作《桃花》,写的是现实里的一对母女之间的冲突,引起我解读兴趣的原因在于看似奇情异恋的整篇小说其实具有多层次的结构性的隐喻意义,甚至于题目——《桃花》本身。  桃花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不过是开在春天的美丽花朵,可是在中国文学的视野之中则有太多的文化寓意。《诗经·周南》两千多年前就把娇俏柔媚,曼妙风流,清高脱俗的桃花,谓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因此喻指美
期刊
刘震云说,写手机是写拿手机的人,是写拿手机的人的说话。在刘震云看来,他的这部小说的主题是说话(语言)。刘震云自觉地对语言进行思考并不始自《手机》,早在《故乡面和花朵》中,他就表现出对语言这一主题的迷恋,已经开始对语言问题进行反思了,不过这一反思只是众多主题中的一种,到了《一腔废话》,他对语言的反思已上升到自觉的程度,而《手机》,刘震云明确地宣称其目的是“将语言还原于人间,人群和人”。    一、“
期刊
香港著名学者黄维梁曾说余光中手中握的是一支“五色之笔”,他用紫色笔写诗,金色笔写散文,黑色笔写评论,红色笔做编辑,蓝色笔翻译。并说:“他的评论出入古今,有古典主义的明晰说理,有浪漫主义的丰盈意象,解释有度,褒贬有据,于剖情析采之际,力求公正无私如包公断案。”①余光中也自认为有些“以诗为文,以文为论”。的确,余光中不仅把诗歌的一些笔法引入散文,也将散文的笔法引入评论,所以他的评论文章达到哲学思考和美
期刊
本刊编辑部(以下用●表示):我们湖南作协的李元洛先生,自“息评从文”以来一直活跃在散文创作的前沿且成果累累。你是研究、评论散文的,对他的这些散文创作情况,能否和我们,也和大家谈一谈?  刘锡庆(以下用▲表示):很愿意也很高兴和大家谈“元洛散文”这个大题目。我个人认为:现在的确是到了谈他散文创作的时候了。尽人皆知,他本来是搞“诗美学”和“诗歌评论”的,已先后问世了《诗歌漫论》《诗美学》《李元洛文学评
期刊
随着市场经济的充分展开导致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当代中国一个最为恢弘的景观便是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开世代居住的乡土,进入城市务工经商“讨生活”,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市场经济的整体运营,并获得了“农民工”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身份称谓。这一事实迅速进入小说叙事,成为当前最具产出性的文学主题之一。不过迄今为止,评论界对于这一已然蔚为壮观的创作潮流尚未形成有效的把握视角。  事实上,从阿Q、骆驼祥子到梁生宝、陈奂生,二
期刊
一    黑格尔指出,艺术家“必须发出过很多的行动,得到过很多的经历,有丰富的生活,然后才有能力用具体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①。在这里,黑格尔强调了作家具备丰富人生阅历的重要性。新时期以来,方方能在当代诸多小说家中脱颖而出,这与她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方方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正统的知识分子教育。虽在1974年到1978年期间中断了学业,在武汉当了四年的搬运工人,但这四年的工
期刊
2005年11月28-29日来自北方草原的音乐家和学者齐聚上海音乐学院,展示蒙古族特有的音乐风格、共同探讨“蒙古草原音乐文化研究”的主题。这次研讨会也是上海高校声像音乐人类学系列研究的“开篇”。声像音乐人类学这一研究系列倡导以音乐观念——音乐行为——音乐作品的三重认知模式来探索世界各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①十分凑巧的事情是具有蒙古风格的《吉祥三宝》在本来已经十分红火的情况下,走上了2006春节联欢晚
期刊
最近到延安中路的上海展览中心,参观2006年上海书展。发现书展有一个可笑甚至疯狂的现象:几乎每一个摊位,都出售易中天的光辉著作,尤其是他的《品三国》,这使我想起了文革时书店的一片红色海洋。推销手段当然有过之而无不及:专人专架或专堆;吹着高音喇叭叫喊;用液晶彩电播放易氏在中央台的讲演,以招徕满怀从众心理的读者。  我在“新华传媒”的第一个摊位上停下来,读了一段《破门而入》,又读了《品人录》中可能出彩
期刊
一、有思想的奔跑者    如果问现在还健在的40家中国烟草企业的市场感受,相信绝大多数会用“痛并快乐着”一词来描述。经历了近年来中国烟草的种种改革后,众多烟草企业享受了品牌快速扩张、规模结构提升的快乐,另一方面也承受起越来越残酷的市场竞争。  这种竞争的残酷不仅来自于国内市场本土烟草品牌间白热化的争夺,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受各种变化因素的影响,我们也即将面对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国内的卷烟品牌
期刊
今年暑假,我应邀到长沙参加“湖湘文化之旅国学夏令营”,又一次与何满宗见面。满宗曾在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当时我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的所长,参与了对他硕士论文的指导工作。那时他就注重研究书法与文化的关系,选择“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研究”做硕士论文的题目。他毕业以后,我虽几次到过长沙,也与他见过面,但都是来去匆匆,见一面,吃顿饭,没有时间深谈。这次时间较充裕,满宗来看我,带我到湘江风光带看了杜甫江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