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航空强国建设的背景下,作为我国百大工程之首的航空发动机迎来了最佳的历史性发展时期。而作为航空发动机主要参与单位的科研院所和承制单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探索科研院所与承制单位全新的战略合作发展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介绍国内早期科研院所与承制单位之间运行模式及存在弊端;其次,阐述了科研院所与承制单位战略合作发展的必要性及重要作用;最后,就战略合作的运行模式、合作角度等现状及问题,提出改进性意见。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科研院所,承制单位,战略合作
一、前言
现代战争中,对于制空权的争夺已经成为主要争夺点,而空中军事实力主要体现在作战飞机的综合作战能力方面,其中作为飞机心脏的航空发动机是保障飞机综合作战能力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航空發动机的研制一直以来被世界各国广泛重视,但目前也仅有美、俄、英、法等少数航空强国具备自行研制航空发动机的能力,因此,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近些年,我国在航空发动机研制领域的投入逐年递增,在核心技术能力等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同时,我国未来五年实施的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中,航空发动机位列百大工程首位,也反映出我国对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制造的密切期盼,也表明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处于历史性的最佳发展期。
二、我国航空发动机科研院所、承制单位整体布局及其弊端/运行模式现状
我国当前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布局是出于国防安全的角度考虑,国家按计划进行布局,主要集中在辽宁、四川、陕西、贵州等少数省份,并且基本按照“一厂一所一型号”的布局进行组织构建,在教长时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航空发动机研制技术的发展,这一模式就新一代装备的研制,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生产规模,不利于核心技术的掌握,同时,大量重复性的单位和部门出现,使得资源配置分散,非常不利于航空发动机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导致国内无法形成一个核心发展区域。
与此同时,科研院所和承制单位为独立行政机构,行政壁垒问题时有发生,同时,各自本身的战略目标、运行模式、管理机制、信息共享等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加之,科研院所与承制单位的企业定位存在差异,科研院所工作重心主要在于航空发动机整体设计,如何设计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发动机为其主要关注点,而对生产工艺、制造能力、加工水平等实际生产环节的考虑存在不足,考虑生产工艺方面的相对较少,同时也无丰富的工作相关经验,及时更新渠道,信息不对称,因此设计与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设计较完整,但制造技术能力可能无法有效实现。而承制单位的工作重心在于产品生产,同时,厂所的运行模式存在较大分歧,导致生产,进度、费用,周期等一系列问题频繁出现,严重制约了发动机的研制。
三、科研院所与承制单位战略合作的运行机制及重要作用
集中所厂优势资源,协同创新,掌握和突破一批制约航空发动机制造关键技术,提高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进程,产所司按照“有问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有余量共同掌握、有成果共同分享”的原则,协同推进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自主研制保障能力的快速提升,开启了全流程、全方位战略合作的新征程。
1、实现组织机构互建机制。厂所推进共性基础建设及设计、制造业务融合,完善了制造标准体系、实现工程数据库建设,制定完善的工作流程及工作制度,大大提高了工作界面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协同并进,双方在合作推进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提炼发展,涌现了很多经验做法,有效推动了战略合作的实施和科研中心任务的进展。
2、打造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深入开展厂所人才交流实习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合作模式初步建立并日趋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合作经验初步累积并继承固化。人才培养资源初步共享并不断深入,共建新员工岗前培训,专题技术培训持续开展,通过开展人才交流及培训,增进了双方人员的相互了解与业务能力提升,并建立型号研制人员协作机制,人才交流实习成果初步显现并逐步应用。
3、推进信息化共建机制。完成跨系统的远程流程审签管理系统程序开发,实现设计目标;部署跨系统的远程流程审签管理系统,并在质量系统远程审理业务上实现应用。对工艺性审查远程审批业务进行优化,简化业务流程、明确会签人员,建立会签业务跟踪方法,提高协同会签工作效率。工艺性审查管理系统在会签业务上实现全面应用。
4、文化建设机制。厂所互派业务骨干员工进行互访交流,增进厂所员工对设计前端、设计成果转化的全面了解,携手开展生产技术攻关,产品重要节点研讨,深化厂所青年骨干间的交流方式,促进双方青年员工共同成长成才。
5、质量联动机制。厂所共同协同识别在产品实现过程中的质量关键控制点,强化型号质量管控要求,并针对典型发动机型号,厂所协同策划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提出加强交付验收管理要求。强化质量信息共享,厂锁定期向指定路径更新质量信息数据,实现了质量信息的共享。强化联合排故工作模式,厂所联合策划联合排故机制实施方案,并对新机、大修机所涉及的返厂发动机的故障验证、分解检查、排故分析以及信息传递等厂所联合排故流程进行了规范和明确,初步建立了军厂所联合排故模式,提高了返厂发动机故障原因分析的准确性和排故措施的有效性。
四、存在问题
针对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牵头单位积极性较高,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较多,协同单位参与积极性相对不足,甚至部分工作仅由牵头单位自行完成,协同单位存在不知情现象,未能充分发挥出厂所战略合作的突出性优势。
(一)运行机制方面
需制定完善各自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加强制度保障,制定相关运行机制管理办法,按照运行机制进行落实不彻底。
(二)合作层次方面
厂所战略合作涉及的工作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存在一定的不足,相互融合性相对较低。
(三)激励方面
厂所战略合作未建立合理、有效的鼓励、激励工作机制,对工作人员鼓励性缺失、未能有效地调动各分委会工作人员的参与性、积极性。
(四)共享机制
关注共同客户,建立客户反馈意见信息共享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共同协调解决、共同提升,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有待提升。
(五)沟通交流
厂所合作的工作基础在于彼此间沟通交流。但目前各分委会未有效地建立定期交流工作机制、未能开展交流活动,增进了解与互信。
五、结束语
针对厂所战略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厂所合作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厂所合作的实际效果,结合厂所合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改善措施及建议:
1)加强计划分解。在年初制定计划,将各项计划进行详细分解,制定计划年度目标,明确时间节点;
2)明确计划责任主体。在计划各时间节点中梳理出牵头单位、协同单位需承担的任务,并由厂所双方共同确认;
3)在充分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的前提下,建立各自有效地运行机制、运行模式,并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估);
4)借助厂所合作良好的平台,努力提高厂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相互融合,真正形成有机地整体,并共同向军方争取项目立项、科研设计的经费投入,加强基础应用技术能力、设计能力、试验验证能力、制造能力等能力体系化建设,促进产品成熟稳定。
5)建议从厂所协商确定的技术服务费中,抽出部分专项资金作为厂所战略合作中优秀团队的奖励资金,或者厂所联合共同向集团公司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从而完善、保障相应的激励政策;
6)建议厂所协同建立厂所协同研讨工作区,用于集中工作时双方进行面对面现场交流。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科研院所,承制单位,战略合作
一、前言
现代战争中,对于制空权的争夺已经成为主要争夺点,而空中军事实力主要体现在作战飞机的综合作战能力方面,其中作为飞机心脏的航空发动机是保障飞机综合作战能力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航空發动机的研制一直以来被世界各国广泛重视,但目前也仅有美、俄、英、法等少数航空强国具备自行研制航空发动机的能力,因此,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近些年,我国在航空发动机研制领域的投入逐年递增,在核心技术能力等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同时,我国未来五年实施的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中,航空发动机位列百大工程首位,也反映出我国对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制造的密切期盼,也表明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处于历史性的最佳发展期。
二、我国航空发动机科研院所、承制单位整体布局及其弊端/运行模式现状
我国当前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布局是出于国防安全的角度考虑,国家按计划进行布局,主要集中在辽宁、四川、陕西、贵州等少数省份,并且基本按照“一厂一所一型号”的布局进行组织构建,在教长时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航空发动机研制技术的发展,这一模式就新一代装备的研制,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生产规模,不利于核心技术的掌握,同时,大量重复性的单位和部门出现,使得资源配置分散,非常不利于航空发动机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导致国内无法形成一个核心发展区域。
与此同时,科研院所和承制单位为独立行政机构,行政壁垒问题时有发生,同时,各自本身的战略目标、运行模式、管理机制、信息共享等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加之,科研院所与承制单位的企业定位存在差异,科研院所工作重心主要在于航空发动机整体设计,如何设计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发动机为其主要关注点,而对生产工艺、制造能力、加工水平等实际生产环节的考虑存在不足,考虑生产工艺方面的相对较少,同时也无丰富的工作相关经验,及时更新渠道,信息不对称,因此设计与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设计较完整,但制造技术能力可能无法有效实现。而承制单位的工作重心在于产品生产,同时,厂所的运行模式存在较大分歧,导致生产,进度、费用,周期等一系列问题频繁出现,严重制约了发动机的研制。
三、科研院所与承制单位战略合作的运行机制及重要作用
集中所厂优势资源,协同创新,掌握和突破一批制约航空发动机制造关键技术,提高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进程,产所司按照“有问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有余量共同掌握、有成果共同分享”的原则,协同推进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自主研制保障能力的快速提升,开启了全流程、全方位战略合作的新征程。
1、实现组织机构互建机制。厂所推进共性基础建设及设计、制造业务融合,完善了制造标准体系、实现工程数据库建设,制定完善的工作流程及工作制度,大大提高了工作界面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协同并进,双方在合作推进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提炼发展,涌现了很多经验做法,有效推动了战略合作的实施和科研中心任务的进展。
2、打造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深入开展厂所人才交流实习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合作模式初步建立并日趋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合作经验初步累积并继承固化。人才培养资源初步共享并不断深入,共建新员工岗前培训,专题技术培训持续开展,通过开展人才交流及培训,增进了双方人员的相互了解与业务能力提升,并建立型号研制人员协作机制,人才交流实习成果初步显现并逐步应用。
3、推进信息化共建机制。完成跨系统的远程流程审签管理系统程序开发,实现设计目标;部署跨系统的远程流程审签管理系统,并在质量系统远程审理业务上实现应用。对工艺性审查远程审批业务进行优化,简化业务流程、明确会签人员,建立会签业务跟踪方法,提高协同会签工作效率。工艺性审查管理系统在会签业务上实现全面应用。
4、文化建设机制。厂所互派业务骨干员工进行互访交流,增进厂所员工对设计前端、设计成果转化的全面了解,携手开展生产技术攻关,产品重要节点研讨,深化厂所青年骨干间的交流方式,促进双方青年员工共同成长成才。
5、质量联动机制。厂所共同协同识别在产品实现过程中的质量关键控制点,强化型号质量管控要求,并针对典型发动机型号,厂所协同策划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提出加强交付验收管理要求。强化质量信息共享,厂锁定期向指定路径更新质量信息数据,实现了质量信息的共享。强化联合排故工作模式,厂所联合策划联合排故机制实施方案,并对新机、大修机所涉及的返厂发动机的故障验证、分解检查、排故分析以及信息传递等厂所联合排故流程进行了规范和明确,初步建立了军厂所联合排故模式,提高了返厂发动机故障原因分析的准确性和排故措施的有效性。
四、存在问题
针对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牵头单位积极性较高,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较多,协同单位参与积极性相对不足,甚至部分工作仅由牵头单位自行完成,协同单位存在不知情现象,未能充分发挥出厂所战略合作的突出性优势。
(一)运行机制方面
需制定完善各自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加强制度保障,制定相关运行机制管理办法,按照运行机制进行落实不彻底。
(二)合作层次方面
厂所战略合作涉及的工作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存在一定的不足,相互融合性相对较低。
(三)激励方面
厂所战略合作未建立合理、有效的鼓励、激励工作机制,对工作人员鼓励性缺失、未能有效地调动各分委会工作人员的参与性、积极性。
(四)共享机制
关注共同客户,建立客户反馈意见信息共享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共同协调解决、共同提升,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有待提升。
(五)沟通交流
厂所合作的工作基础在于彼此间沟通交流。但目前各分委会未有效地建立定期交流工作机制、未能开展交流活动,增进了解与互信。
五、结束语
针对厂所战略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厂所合作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厂所合作的实际效果,结合厂所合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改善措施及建议:
1)加强计划分解。在年初制定计划,将各项计划进行详细分解,制定计划年度目标,明确时间节点;
2)明确计划责任主体。在计划各时间节点中梳理出牵头单位、协同单位需承担的任务,并由厂所双方共同确认;
3)在充分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的前提下,建立各自有效地运行机制、运行模式,并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估);
4)借助厂所合作良好的平台,努力提高厂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相互融合,真正形成有机地整体,并共同向军方争取项目立项、科研设计的经费投入,加强基础应用技术能力、设计能力、试验验证能力、制造能力等能力体系化建设,促进产品成熟稳定。
5)建议从厂所协商确定的技术服务费中,抽出部分专项资金作为厂所战略合作中优秀团队的奖励资金,或者厂所联合共同向集团公司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从而完善、保障相应的激励政策;
6)建议厂所协同建立厂所协同研讨工作区,用于集中工作时双方进行面对面现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