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部南郭汉诗中的“黄鸟”意象辨析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hao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江户时代杰出汉诗人服部南郭(Hattori Nankaku,1683—1759),自幼接受和歌、连歌、绘画等日本文艺熏陶,同时研习汉籍“四书”及宋代周弼编选的《三体诗》,培育了扎实的汉文学素养。13岁时,因父亲去世而离开京都来到江户,17岁时以和歌与绘画才能得到府藩主柳泽侯的赏识。柳泽的周围当时聚集了一批出色的汉学者,其中包括古文辞大家荻生徂徕。南郭24岁时拜荻生徂徕为师,研读汉学并继续锤炼汉诗,终成在日本汉诗史上独辟蹊径的汉诗大家。他视中国为文化上的“故土”,并对汉诗报以极大的学习热情与创作兴趣,他不仅熟谙中国古代典籍,也能理解典故隐含的深层意蕴。因此,可以说南郭既是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学样式的继承者,也是中国诗歌的仰慕者与接受者。本文从南郭汉诗中反复吟咏的“黄鸟”意象入手,揭示在中日文化交流中诗人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与价值判断,厘清南郭汉诗中“黄鸟”意象的独特内涵。
  一、 中日诗歌中的“黄鸟”意象之异
  黄莺又称黄鸟,感春阳而鸣,声音清脆圆润、婉转动听,其鸣声是向世人宣告春天到来的信号。黄莺标识季节的特性早在《诗经》中便有表现,如《七月》中的“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借莺表达对明媚春光的赞美,也表明了古人依据莺的鸣叫来安排春耕生产。
  黄鸟是据季节而迁徙的候鸟,《诗经》中的黄鸟意象就含有乔迁求友的寓意,如《诗·小雅·伐木》云:“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于幽谷,迁于乔木。”借描写黄鸟飞出幽谷呼朋唤友起兴,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乔迁与求友这两层含义也融入后世文学描写的“黄鸟”意象之中。
  《诗经》中出现的“黄鸟”并非单纯起兴之物象,而是多与辗转流离者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相关联的复杂意象,其中往往寄托着文人忧时伤世的愤慨之情。如《小雅·黄鸟》《秦风·黄鸟》,飞来飞去的黄鸟是美丽活泼的,但其鸣声在诗人听来却是悲哀的,“美丽”的外形与“哀愁”的内心的结合,构成了《诗经》中黄鸟意象的感伤基调。
  “黄莺”这一意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选用,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古代诗歌中咏莺的篇目众多,描写内容丰富,或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对莺的生活习性、叫声进行细致描摹,抒发赞春惜春之情;或借莺意象来反观自身,表达孤身天涯、飘荡无定的忧愁苦闷;或以莺“双飞”的生活习性为喻,表达思妇独处深闺的哀婉思绪;或借莺来抒发羁旅游子的乡关之思等。总之,黄莺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使之成为中国诗人寄托情志、抒发感慨最常见的物象。
  和歌是日本民族细腻敏锐的情感与审美特征的集中体现,反映出以恋情和季感为表征的唯情主义的审美情趣。正如《古今和歌集》真名序中提到的:“若夫春莺之啭花中,秋蝉之吟树上,虽无曲折,各发歌谣,物皆有之,自然之理矣。”(纪贯之撰,杨烈译《古今和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在纪贯之看来,春莺鸣于花间,秋蝉唱于树枝,世间万物,皆可歌咏。在《古今和歌集》中歌人们对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动植物都给予关注歌唱,其中毛羽艳丽、嘤嘤和鸣的“黄鸟”最早成为日本和歌的观照审美对象。与汉诗相比,和歌中“黄鸟”意象较为鲜明,成为引发歌人赞春、惜春的自然物象。如《二条后初春作》中写道:“白雪尚飞空,阳春已来崇,莺鸣冰冻泪,此日应消融。”写初春时节,歌人所看到的莺啼枝上,冰雪消融之景,是在“静观”“感动”中与观照对象融为一体的审美活动。又如《典侍洽子朝臣》:“凄苦莺啼意,焉能止花落。落花如可止,我不视莺差。”《三月莺声不闻》:“莺啼虽急切,花落亦难流。何必空垂泪,莺啼早便休。”上述两首和歌中,歌人从听觉的角度写莺声凄苦,传递花落春去的无奈与惋惜。这样的歌咏中蕴含着对自然物性与人性的包容、理解与同情,但没有显示出直接的功利目的。
  那么,中国诗歌传统与日本和歌中的“黄莺”意象,究竟如何被服部南郭的汉诗创作所传承与改造的呢?
  二、 南郭汉诗对《古今和歌集》中“黄鸟”意象的接受改造
  《南郭先生文集》中至少有25篇汉诗写到了“黄鸟”,有的诗篇题目中即有“春”字和“莺”字,明确地交代了时间背景。有的诗篇则通过内容反映春天莺啼之景,如《旧园》:“吹台娱乐地,春到旧山川。黄鸟窥人语,白鷗避害眠。”其中无一篇涉及表现“流寓者”者生活境遇,也没有写黄莺鸣声“常哀悲愁”的诗作,这样的描写与南郭的生活处境有很大的关系。南郭前半生是在京都和江户的柳泽侯家度过,没有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其致仕闲居后,仍然以汉诗文才华和诗坛盛名得到藩主与友人的长期资助。因此,南郭汉诗中“莺啼邸树报芳辰”的喜庆祥和氛围颇多,这与《诗经》及中国诗歌中多写莺的悲哀情调异趣。自幼熟悉和歌的南郭,把和歌的意象移植到汉诗创作中是很自然的,比如其汉诗中“黄鸟”的意象内涵,就与成书于延喜五年(905)的《古今和歌集》一脉相承。
  《古今和歌集》共20卷,内容主要是吟咏自然与爱情。第一卷与第二卷为《春歌》,在对春光的赞美与留恋中,“黄莺”这一意象尤为重要。在129首春歌中,涉及“黄莺”“莺啼”的意象共有19首,可以说“黄莺”是和歌中描写春天最具代表性的动物意象。而南郭汉诗中“黄鸟”意象就与《古今和歌集》有着天然的关系。
  在《古今和歌集》中,“黄莺”是“报春鸟”,是传递春天讯息的使者。如无名氏的《无题》:“飞下小黄莺,梅花枝上啼。迎春虽有意,飘雪尚纵横。”这首和歌写冬春交替时节,黄莺在梅花枝上啼叫,寒梅绽放,白雪飘扬,俨然寒冬景象,但在人们尚未意识到春天临近时,对季节敏感的黄莺已在枝头唱起春的赞歌。还有壬生仲岑的《初春》:“都道春天来,春天真到否。黄莺既未鸣,春意复何有。”大江千里的《宽平帝时后宫歌会时作》:“黄莺藏谷里,不作一声鸣。春日虽来到,有谁知此情。”“黄鸟”是春天的象征物,没有莺啼的春天是没有生机的,即使已是桃红柳绿,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南郭在汉诗中借鉴和歌中的意象与意境,将“黄莺”看作是春天“花信”的传递者。如《赋得春寒花较迟韵莺字》中写道:“园林迎气入春情,冰雪才消试步行。何处风光幽谷树,欲将花信问迁莺。”诗人在冰雪初融时在园林里漫步,一个“才”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寻春探胜迫不及待的心态,春寒料峭,不见林树着花,便向“黄莺”询问花期。诗人浪漫地将“黄莺”人格化,赋予它亲近可爱的感性形象。这一点与《古今和歌集》中歌人情怀颇为一致,诗人对春天的挚爱之情跃然纸上。又如《春雪鸾啸阁集得春字》中的“莺啼邸树报芳辰,鸾啸台筵赏更新”,《春台望》中的“云物三阳月,楼台万里春……谷鸟乔林啭,墙花上苑新”。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今和歌集》中有“黄莺藏谷里”这样的句子,“黄莺”藏于幽谷与《诗·小雅·伐木》中“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表达的乔迁意思相近。   三、 南郭诗歌中“黄鸟”意象与《诗经·伐木》主题的融合
  如上所述,《诗经》中“黄鸟”这一意象所象征着流寓者忧伤不安命运等反映社会现实的含义,被南郭有意识地剔除。熟谙中国古典诗歌,多次化用《诗经》典故的南郭,在其汉诗创作中赋予“黄鸟”意象怎样的含义?从《诗经·小雅·伐木》的主题辨析入手,可以厘清南郭诗歌中“黄鸟”意象的特殊含义。关于《伐木》主旨的解释有二:一是《毛诗序》:“《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二是《诗三家义集疏》:“韩诗曰:‘《伐木》废,朋友之道缺。劳者歌其事。诗人伐木,自苦其事,故以为文。’”(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韩诗与《毛诗序》的解释不同,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南郭认同《毛诗序》的观点。南郭在汉诗创作中多次化用甚至直接袭用《诗经》语句,如:“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以歌以和,同声同情。”(服部南郭著,富士川英朗等编《南郭先生文集》,汲古书院刊,以下未作注的诗句均出自《南郭先生文集》)以表达“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的呼唤朋友知己的主题。南郭所咏,多数为春日文友集会时的酬唱之作,因目之所见之景而抒发友朋相交之欢,因而“黄鸟”也被烙上诗人自我体验、审美情志的印记。如“聊过友人居,良会偶相依。伐木赋黄鸟,友生同翻飞。坐有弦歌曲,谁谓知音希。”(《杂诗三首其二》)在这首诗中,一反《古诗十九首》中“但伤知音稀”的凄凉哀痛,意在表现嘉会常有,知音常在,其乐无穷。“黄鸟”所代表的报春与知音情意相投的双重寓意,在南郭的汉诗作品中实现了融合,其描写对象有:
  (1) 表达宴会之欢,知交之乐。如:“歌吹迁莺啭,瑟琴归雁回。诗新春藻发,花早午筵催。卓尔君王雅,多哉宾客才。”(《首春东睿王宫应教》)写春日王宫集会,意气相投的诗友相互切磋的闲情雅致。“淑气晴光赤水滨,草堂人日信阳春。初年好引探春客,此日还从避世人。过雁前山随目送,啼莺幽谷与心亲。浊醪且助梅花发,何似朱门剪彩新。”(《人日草堂集》)草堂虽简陋,但晴光潋滟,赤水扬波,行藏自适,这生机勃勃的春日里,诗人与友人抛却尘世的纷扰,感受生命的跃动,知己集会于此岂不快哉?在南郭笔下,“黄鸟”常与“柳”构成组合意象来提示季节的转化,从色感、视觉、听觉等角度构造和谐统一的意境,展现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如:“酒爱交情杯不冷,歌怜和者雪相看。春风记取门前柳,黄鸟求时更罄欢。”(《岁晚草堂集》)
  (2) 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如:“一年一度椒花杯,城北城南自上台。处处春风催日夜,生憎黄鸟近人来。”(《早春怀子和》)诗人因友人平野金华移居北里,两人数月没有见面,因而作此寄托思念之情。“生憎”一句,化用杜甫的“生憎柳絮白于綿”和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的意境,因“黄莺”的啼叫会勾起作者内心的缠绵情思,故而偏恨它靠近自己。此外还有“忆昨登庐对罄欢,春风忽隔雨花坛。芙蓉白雪还君倚,江海苍烟入梦看。幽谷为怜黄鸟侣,新诗更坠碧云端”(《向与诸子游芙蓉轩,至今恋雅兴,忽得万尊者见示,亦眷前遇,因和却寄》)、“兴来移午枕,病起试春衣,明日出幽谷,还求黄鸟飞”(《新霁寄人》)等,都是借“黄鸟”意象表达对友人的款款深情,这些都是对《诗经》及中国诗歌中黄莺意象的传承活用。
  四、 结论
  “黄鸟”作为一种常见的传统文学意象,在中日诗歌创作中都有着长期的观照描写。本文从南郭汉诗中反复吟咏的“黄鸟”意象入手,分析其对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古今和歌集》中的“黄鸟”意象的继承,同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诗经》中黄莺意象的接受,以揭示在中日文化交流中诗人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与价值判断,厘清南郭汉诗中“黄鸟”意象的独特内涵。
  南郭汉诗是在日本文化氛围熏陶与中国文化双重影响下的产物,对中国文化的内在憧憬向往与对汉诗技艺的不懈探索,使得“黄鸟”意象在南郭汉诗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南郭根据自己的审美选择对诗歌意象进行改造与重组,在对大陆文化的移植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背后,是日本汉诗由追慕模仿到萌生本土意识而趋向独立的过程。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东亚汉诗史初稿”(14AZW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典论·自叙》:“时岁之暮春,勾芒司节,和风扇物,弓燥手柔,草浅兽肥。与族兄子丹猎于邺西终日,手获獐鹿九,雉兔三十。”“弓燥手柔”诘屈难懂,前人较少论及,但后世用例较多。  (1)三寸者以好语谢遣曰:“方今弓燥手柔,与诸侯会猎名山,君等可暂避。”八脚者有惭色,遽驱蝇集其端。(明郑元勋《媚幽阁文娱》卷四《名山小论序·沈承》)  (2)耳风鼻火,壮哉男子之生平;弓燥手柔,快矣丈夫之能事。(清曹学诗《香
绘画艺术中的“岁寒三友图”,最早出现在宋代。  “岁寒三友图”以松、竹、梅三种植物为描写对象,组成艺术群象。它的出现,受到诗画家和广大群众的普遍爱赏,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岁寒三友”经历了从单一形象到意象组合的发展过程。松、竹、梅很早被我国诗人写入诗歌中,它们都是被单独描写的。诗人咏写松树,取义于《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如魏刘桢《赠从弟》:
[摘要]西方国家把对罪犯的矫正教育视为监狱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罪犯进行文化教育、职业教育、宗教教诲和心理矫治是当前国外矫正教育普遍使用的形式。研究国外罪犯矫正教育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矫正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外国 罪犯 矫正教育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犯罪的不断增长中认识到,重视对罪犯进行教育矫正,使其改过迁善以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预防犯罪的功效。随着矫正教育实
王国兵1973年3月出生于贵州省威宁自治县小海镇响水村,他从小患有先天性股骨头坏死,1995年初中毕业后便没有再上学。  “我家有9口人,父母都已经七十多岁了,我有个弟弟身体也是残疾,今年40岁了还未成家。我的几个孩子中有1个也患有先天性股骨头坏死。”王国兵对笔者说。  为了摆脱家庭困境,像别人一样外出赚钱,王国兵曾经先后去广东和福建打工,因为身体缺陷,他在外吃尽苦头,后来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向在
徐渭(1521—1593),不但是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明代中后期的戏曲家,其杂剧《四声猿》堪称明代杂剧的代表作。《四声猿》包括《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渔阳弄》四部杂剧,其中,尤以《雌木兰》影响最大。但是,《雌木兰》的主旨究竟为何,几种颇为流行的观点,却是难以自圆其说。倘若是歌颂木兰代父从军的爱国思想,何以不着重描写其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情景,而只是“木冲出擒介”这寥寥五字便一笔带过
《宣城右集》是明代宣城汤宾尹编刻的宣城文学总集,二十八卷,收三国吴至明天启前有关宣城的诗文作品文三百余篇,诗七百余首。此书传本甚稀,明清以来少见著录、征引,也未为《四库全书》收入,今仅存数部,当代学者也少见利用。黄山书社于2017年8月出版了王景福、石巍、童达清的校注本,为利用此书提供了方便。近日翻检一过,发现所收唐宋元诗文颇有为《全唐文》《全唐诗》《全宋文》《全宋诗》《全元文》《全元诗》失收者,
停电时,有街上的光出现在眼前,晃着房子里简陋的家具,这样,电线是否断掉就不是问题,至少,在那光里,我听到呼吸声像蠕虫一般伸缩,蜷在床上,我的呼吸声与那光差不多的若隐若现。房子,低矮,临时搭建的棚屋,在运河的浅岸上,一边是干涸的河床,另一边是喧嚣的公路。电线吊在半空中,风稍微大一点,把它荡起又折断。这种情况,多半在晚上发生。白天,大家都到工地上去干活,晚上休息时,有人真的钻到梦里,有人走上公路,走上
朱淑真词集中有《柳梢青·咏梅》三首,现代学术研究基本论定是南北宋之交画家杨无咎(1097—1171,杨无咎,亦有称扬无咎。从《全宋词》《文津阁四库全书》作杨无咎。文中其他所引各据其出,不作统一)的题画词。这三首作品既有宋末元初周密、陈允平的题画唱酬,亦有明人戴冠为朱淑真所作和词,可知至少在明代就已被广泛认为是朱淑真作品。这一组《柳梢青》引起的两次异时唱和,因为唱和对象的认知、题写对象的物质状态不同
人物品藻,就是对人物的德行、才能、风采等诸方面的评价和议论。它是汉魏六朝时期重要的文化现象。如同战国时期诸侯养士引起游说之风,明清科举制度引起八股之热,统治者的选举与用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引导了广大士人的行为选择。汉魏六朝时期的荐举入仕的方式是当时人物品藻风气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各个时期不同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又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用人方式下不同的人才价值标准;不同的价值标准,又对希望入选或希冀
位于年轻人头骨里的小房间几乎一直光线充足。在那个房间里,在那个灰泥天花板下,吊着一盏橄榄色的灯,就像只倒挂的蘑菇,温馨地照亮了整个房间。一张单人床,矮矮的,牢牢的,四脚站在装满了衣物的壁橱边。还有沙发,就摆在墙角。哦,对了,另一个墙角还有一台立式钢琴。墙壁都是奶白色的木板,看起来那么新,上面点缀着一排排微型油画。一张可爱的玻璃桌放在房间的正中央,被棕黄色的镶木地面衬托着,两把塑料椅面对面地围绕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