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qiq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的艺术性体现了建筑的精神意义与内涵,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章从矶崎新的设计理论、空间构成、“隐喻”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了矶崎新的建筑艺术表达形式,通过对矶崎新建筑构成方式的解析,思考艺术性建筑的表达。
  关键词:矶崎新;建筑;艺术;建筑师
  一、背景
  纵观现在的建筑设计,其发展方向越来越自由,优秀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越来越崇尚建筑内涵与建筑灵魂的表达。历史主义、解构主义、新陈代谢主义等不同流派的建筑师,纷纷对建筑形式的表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众多的建筑设计师中,有一位建筑家脱离于种种流派之外,他认为不应该只盲目跟随潮流、追求同类建筑表现形式,而应该追求不同的、有意义的建筑形式。他勇于拥抱前卫,用其独特的建筑语言,描述了一个又一个标新立异、令人过目不忘的时代建筑,这位建筑师就是矶崎新。
  二、矶崎新简介
  矶崎新是日本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师从丹下健三,早期受到丹下的影响很大,后来逐渐成熟,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建筑作品以数量众多、风格多变而著称于世。他的建筑形式新颖奇特,外形常常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与震撼力,仿佛在诉说一个又一个故事。他惊人的创造力与表现力使得他从众多的设计师中脱颖而出,曾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日本建筑学会大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奖等众多国际奖项,2019年,88岁高龄的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普利兹克奖评委在获奖评语中表示:“他并没有追随潮流,而是走自己的路。”由此可见,独树一帜的矶崎新致力于运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建筑。在他的作品中,建筑的艺术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因而可以说矶崎新不仅是一位建筑设计师,更是一位极具艺术天赋的建筑艺术家。
  三、矶崎新设计思想分析
  (一)以“未建成”理论创造建筑空间
  矶崎新是“未建成”理论的开创者。所谓“未建成”理论,官方给出的解释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或技术原因,未能实现的建筑构想。建筑有时间性,而构想是没有时间性的,它会长久保留于思想空间,成为消解时间界限的建筑史。[1]矶崎新认为,现如今的时代是媒体的时代,通过媒体的传播,可以使未建成的建筑具有与物理性实体建筑相同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对未来的建筑发展起到前瞻性作用,解救停滞不前的建筑史。基于此,矶崎新在初期曾多次采用“反建筑”的思想,试图用“图纸”这种没有任何限制的形式创造建筑。“空中城市”“电脑城市”“虚体城市”“蜃楼城市”等等,都是矶崎新所推出的一系列“未建成”作品。然而这种仅限于图纸、天马行空般的设计方式未能真正落地,且理解起来极为困难,尚不能被大众所接受。于是在后来,矶崎新通过长时间的探索,将“未建成”的建筑以“建成”形式带到了人们的面前。
  上海浦东的喜马拉雅中心就是矶崎新“未建成”思想的重要體现。上海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千姿百态的高楼大厦层出不穷,但在矶崎新眼里,上海只有建筑,没有艺术,而喜马拉雅中心就是矶崎新期望带给上海的艺术性改变。喜马拉雅中心是一个商业综合体,包含了酒店、艺术馆、多功能演艺厅、商业中心以及办公楼五大业态。[2]其中,酒店部分以中国史前文化中古老的玉琮为灵感,整体为方形,商务写字楼按传统风车造型排列,中间采用类似树干的“异形林”组建而成。这些灵感来源并不是无中生有、随意拼凑而来。浦东是长江的尾,而长江的头在喜马拉雅,矶崎新希望能采用一种方式将头与尾的关系体现在喜马拉雅中心的建筑当中,于是他运用了代表传统的“源头”——玉琮与代表现代的“尾”——玻璃,传统造型与现代技术对应着头与尾,而这些“异形林”像是连接头和尾的媒介,使之能够相互交汇,同时也象征着自然与现代的交融。由此可以看出,矶崎新不像是仅仅将它看作一个建筑来进行设计,而更像是把它看作是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品来进行设计的,这正是矶崎新想要传达的现代建筑该有的建筑形式,是他设计思想的一大佐证。
  (二)以几何形态围合建筑空间
  通过研究矶崎新的设计作品可以发现,他喜欢采用理性的几何形式来围合建筑空间,无论是多么奇异的造型形式,都是以几何造型为建筑的基本形态,然后再辅以其他异形形式完成整个建构。这种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使用的手法使矶崎新的设计显得丰富而多变。
  1.立方体
  立方体最大的特色是规矩、理性,给人以平稳的感受,它是建筑师在设计时经常用到的建筑元素。在分析矶崎新作品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他有很多设计的形式结构都是立方体,只是在立方体结构的基础上会添加一些其他形式,或是置入其他元素,使立方体不那么单调,更好地实现其构思。以群马县立现代美术馆为例,该馆被认为是矶崎新最好的建筑之一。矶崎新以“虚空艺术画廊”的概念为灵感打造该美术馆,其目的是为了让参观者更多地将注意力分配到展品之上。美术馆整体以立方体为造型,包括了一个矩形的主干和突出的两翼。美术馆凌驾于静水之上,倒影与建筑互为衬托,虚实结合,宁静之感扑面而来,外观采用灰色方形铝板和方形玻璃窗结合,方形的网格与光影交相辉映,相辅相成,使整体空间显得灵动而丰富。
  2.圆柱体与其他几何体的运用
  圆柱体是无限伸展的一个圆弧状断面的东西,其中端部是表现上最有魅力的地方。切断是圆柱设计的一个手法,它暗示着人们在内侧一定发生着什么,并且由于空间弯弯曲曲地回转,而使人感到与其他形态相比有完全不同的意义。[3]切断之后的圆柱体与其他几何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形式特征,这种特征也常见于矶崎新的设计之中。北九州中央图书馆就是该种形式的优秀案例。从顶视图来观察该图书馆,可以发现其顶部是由多个被切断的圆柱体以弯曲的形式连接在一起的。除此之外,建筑外墙之上还排列着大大小小的矩形玻璃窗,方与圆、刚与柔形成鲜明对比,而彼此又恰到好处地、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之中,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矶崎新是采用何种几何形态围合建筑空间,其最初的出发点都是建筑的功能。矶崎新对建筑的形式特征与建筑本身的用途和类型之间的关系十分看重,他艺术性地用几何形态表达建筑的意义性,并有秩序地将建筑的意义寓于建筑的造型之中,从而使建筑在时间的流逝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   (三)以“隐喻”意义表达建筑空间
  面对现在城市快速的现代化节奏,矶崎新表示:“我对创造带给世人舒适生活的城市空间已经绝望,对厌恶城市、说城市坏话、对城市行使破坏行为的人和自然法则抱有同情。”的确,在如此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城市丢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建筑的形式往往缺少生动的建筑语言,毫无意义的建筑充斥着整个城市空间,显得冷漠而缺少人情味。磯崎新也曾经说过,希望一座城市有真正的为文化、为社会、为艺术考虑的建筑师,而矶崎新本人也确实为此在努力着。他的著名论断“废墟理论”指出,“未来的城市是一片废墟”[4]。乍听是对城市发展抱有消极的态度,实际上,正是因为他认识到城市建筑是迟早要消亡的,迟早要成为废墟,他激起了作为建筑师的责任感,希望能找到一个能与未来城市废墟状态相对抗的设计方式。“隐喻”手法则是他的一项用来对抗“废墟”的利器,在他的众多设计中都可以观察到“隐喻”手法的使用。筑波中心大厦是他的经典作品,其中便包含了许多“隐喻”意义。
  日本筑波中心是一个集文化娱乐、行政管理、商业服务和科技交流等为一体的群体建筑。在该建筑的设计中,矶崎新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多种建筑空间要素并置在一幅画面中,构成了对传统设计观念与表现形式的一种全新挑战。[5]用矶崎新自己的话描述,就是:“该建筑物是一幅群体肖像画,说的就是许多像列杜.G.罗曼诺、米开朗基罗、C.穆尔、L.克里尔、A.罗西、H.霍莱因、P.柯克、A.列伯拉、P.约翰逊、L.哈普林、E.索特萨斯等众多建筑师的创作物的群像。”[6]整体的设计中,他从米开朗琪罗的坎比多里奥广场中汲取灵感,中心部位是巨大的引人注目的下沉广场,而在实际上他又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坎比多里奥广场博大的《宫娥》式的“隐喻”情境。《宫娥》是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这幅画的中心是皇宫之中的宫娥,如若再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墙上挂了一面镜子,镜子映射出了国王和王后。按照理解来说,中间所站之人为皇家夫妇更为合适才对,然而画家在画面中却故意弱化了皇家的存在,将宫娥作为其主要的描述对象,这似乎“隐喻”着应多多关注除国王以外的平民的感受。矶崎新创造性地将该油画的“隐喻”意义置入建筑之中,运用逆转倒置的方式,将本该集中的视觉符号删略,制造落差的视觉感受:当人们来到视觉中心的下沉广场之时,视线会被对面音乐厅正立面和旅馆吸引过去。本该引人注目的下沉广场景观反而变成建筑群的衬托。这样的逆转方式可见于筑波中心的各处细节之中,寓意“建筑师并非只应国王一人之雇的匠人,而是应一个国家之雇的,并要求为国家创作一幅肖象画”[7]。
  四、结语
  建筑的发展亦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正如矶崎新的“废墟理论”所指出来的,如今的建筑注定消亡,新的建筑总会崛起。如何在新老建筑的流逝交替之时留下令人过目不忘的建筑印记,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与探究的问题。事实证明,拥有艺术情怀的建筑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矶崎新正是这样一位建筑家。通过分析矶崎新的设计我们可以发现,这位伟大的建筑家创作出如此众多的经典之作,与他的设计理念、构成形式和建筑寓意都是密不可分的,更与他不仅仅将建筑看作一个建筑,还将它看作一个艺术品来创作分不开。这位建筑艺术家为我们创造建筑提供一个特别的视角,在人类的建筑文明史之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宋瑾瑾.从“未建成”到“建成”:建筑大师矶琦新的创作历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11):104-106.
  [2]赵阳,付瑶.品读喜马拉雅中心[J].中华民居,2010(10):236-237.
  [3]张望.当代西方理想城市思潮初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4]鄢一婷.矶崎新的建筑构成方法[J].建筑学报,1988(11):59-64.
  [5]邱秀文.天才的手法和引喻大师矶崎新[J].建筑学报,1989(9):58-63.
  [6]苏堤.建筑表现中引用与创造的哲学思辩:以筑波中心大厦(“引用”建筑的代表作品)为例[J].华中建筑,2008(6):65-66.
  [7]徐勇.大众文化政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其他文献
夏強作品
期刊
韓婷,胡辉,袁彩,钟勇作品
期刊
范娜、卓安翼作品
期刊
朱越作品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的建设,传统村落进入快速消亡期,村落乡土地域文化特色被腐蚀。传统村落要延续和发展下去,必然要回归产业。结合邵阳市绥宁县天堂村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产业转型發展的三种模式,旨在对湖南省传统村落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指导。  关键词:传统村落;产业发展;产业联动;天堂村  湖南省传统村落集中分布于益阳、长沙、衡阳、郴州、邵阳、怀化、湘西等地区,这些地区山、水、林、田
期刊
王芳燕、張征作品
期刊
摘 要:稳定与和谐是民俗文化的固有属性,民俗文化对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也成为我们急需探索的课题。然而,通过对我国民俗文化发展历程的溯源可知,我国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保护力度不足、保护方式不够完善、民俗精神淡化以及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机制不够健全等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文章以开封为例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民俗文化;开封市;清明上河园  基
期刊
摘 要:日本的自然观频繁地展现在他们的建筑当中,可想而知这样一个民族与自然的联结是如何的紧密。文章结合游日本西芳寺、桂离宫与阅读日本建筑师黑川雅之的《依存与自立——日本建筑的自然之心》的感受,分析日本民族自然观的由来以及其将自然观运用至园林以及建筑的手法。  关键词:日本建筑;自然观;园林布置;建筑环境关系  “料理摆上鲜花装饰,品尝当季美味,室内用品随季节更换换花样图案,将自然引进生活中,享受四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实地考察与文化认同度调查,对洛阳桥景区的地域性色彩进行提取,提出多种导视系统的配色方案,然后基于此展开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为景区导视系统的地域性配色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色彩;地域性;导视系统;洛阳桥景区;感性工学  一、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色彩与  景区导视系统  (一)城市色彩与地域性  城市色彩普遍指城市外部空间中各要素所呈现的色彩构成的总和,可分为
期刊
周芷竹、賈童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