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教学方式的差异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ong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对比国内外教学方式的差异并根据情况加以借鉴,对改善和提高教学有重要意义。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中国和加拿大高校在组织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同,文章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剖析其原因,并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教学方式,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2-0115-03
  [收稿日期]2005-06-22
  [作者简介] 吴显英(1973-),女,浙江杭州人, 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管理、跨国经济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高校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与国外知名学府建立合作关系,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已成为国内许多高校的目标。而课程教学的中外接轨是其中重要措施之一。但由于文化差异,其教学模式与教学特点有很大的差别,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
  商务谈判课程是中外各高校管理学科的重要专业课之一,谈判理论与技巧的学习与掌握对商学院的学生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与技能。但是,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商务谈判课程有一定的特殊性。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使学生掌握商务谈判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实战能力,提高学习效果,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此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组织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一般说来,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很大,期望值很高,这也对教师教学组织提出了一个挑战。中加高校对于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一致,但教学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2从商务谈判课程看中加教学方式差异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看。在中国,教学内容比较偏重于课程知识的系统性,教师一般有特定的一本教材,并以此为依据,注重课堂上的讲解,强调课程内容的条理性、系统性。而在加拿大,更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实践。教材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一本特定的教科书,如谈判课教师选择三本书和一本讲义作为教材,三本书是该领域实践者的专著,有观点,有实例,角度不同,各具特色。而三本书作为教材并不是教师上课讲解的内容,而是要求学生课后阅读。课上的讲解多以述评为主,以及对模拟谈判的总结等;
  其次,从教学方式上看。中国传统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的程度有限。虽然近年来也在积极尝试案例教学等多样化的形式,但是由于教学资源的相对短缺以及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等很多原因,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在加拿大,有专业人员编写案例供教学之用,教师只要从中进行选择即可。也有专业的公司制作教学光碟,教学录像等,类似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且教室几乎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无论是录像带,VCD,幻灯片都可以很方便地应用到教学中。以谈判课为例,此课程共有二十七次课,每次八十分钟,其中案例九个,占约三分之一;客座教授讲座五次;看录像片段八次,长短不一。案例由简单到复杂,从一对一的单人谈判到三人一组的团队谈判;有的课上谈判,有的提前布置材料,进行分工分组,下次谈判之前交一份谈判计划或方案。客座讲师来自不同领域,有企业界的总经理、总裁;也有以前的校友、成功的创业者;也有社会机构的工作人员。他们从各自的经历、工作经验中谈对谈判的理解及自己对谈判实践的体会与总结。通过这些专题讲座,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更深切地理解谈判的真谛。录像的选择长短不同,有的只是几个镜头,如某部电影中讨价还价的片段,但往往恰到好处;有的比较长,是一个公司成长的经历,或是一个项目合作的过程,让学生从社会生活实践中体会和印证谈判的存在和技巧。总之,这里的学习方式很多样,从课本上、教师的讲解中、客座讲师的经历中、录像或文学作品所反应的生活中、以及自己亲自准备并与同学进行的模拟谈判中学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总结去评价,比起单纯的讲解,教学的效果确实不同;
  第三,从教学考核方式看。中国传统教学一般对平时要求不高,最后一张考卷决定成绩,考核简单且易操作。学生通常一学期轻松学习,很少有平时作业,到期末考试前认真准备,紧张复习小段时间就可以应付。而且在许多学校的考核中并不计入平时成绩,最后一卷定高低。加拿大的高校考核相对比较复杂,考核一般由几部分组成。如谈判课上,出勤占10%,三次平时作业占60%,最后结课论文占30%。这种安排使学生从课程一开始就认真对待,且三次平时作业占的比重很大,因此,不可能靠最后的突击拿到好成绩。还有很多课程最后考评还有一项课堂演示(Presentation)。有的课程设有一次到两次中期考试。这些考核方式在学期开始的第一次课上发给每个学生的课程大纲中就有明确的说明,同时清楚地写明每次交作业的最后期限;
  最后,从其他方面看。中国文化中,师生关系中是教师占主导,更具权威性。师生平时的沟通很少。相比之下,在加拿大师生关系更亲密,教师与学生互称名字。教师上课可以随时被打断提问。师生联系很多,按要求在学期的第一次课上,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自己的联系方式,包括电话、Email和办公时间、地点,以便学生通过多渠道与教师经常沟通。另外,加拿大教学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很高。大多课程的课件、参考资料、作业安排、最后期限提醒等都可通过点击进入相应的网页来查看。一般说来,在网页上的课程教学资料都设有密码,注册的学生有权进入查看或下载。此外,学校的基础设施很好,各教学楼、图书馆和一些公共场所都有电脑可以上网,只要输入自己的名字、密码即可,非常便利。网络这一多媒体手段已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促进学习的工具、提高效率的好方法。
  
  3原因分析
  
  中加在教学方式上存在以上种种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化差异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首先,加拿大属于情感外露型文化,而中国属于情感内敛型文化。按照Richard R.Gesteland 的划分,文化可以分为情感外露型文化(expressive culture)和情感内敛型文化(reserved culture)。其中,情感外露型文化在与人沟通时表情丰富,语调富于变化,沟通者习惯目光接触,交往空间相对较近,身体语言丰富。而情感内敛型文化中,人们说话温柔,很少打断别人,对沉默习以为常。避免与对方的持续深入的目光接触,很少用手势,面部表情平淡拘谨。交往距离相对较远。除了握手不习惯更多的身体接触。
  加拿大属于相对情感外露型文化,师生在教学沟通中都比较积极,语音、语调、表情、身体语言都富有感染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乐于表达,与人分享自己的见解。教师上课也很少站在讲台后,而是经常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的互动沟通较多。而中国属于相对情感内敛型文化,师生在教学沟通中面部表情很少变化,给人感觉很冷静、冷淡,语音语调相对变化也不大,缺乏感染力。学生慎于发言,不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上课时大多站在讲台后面,很少与学生亲密接触;
  其次,中加文化中时间观念也不同。相比之下,加拿大人时间观念较强,安排事情比较具有计划性,拜访一般需要提前预约,日程表被严格遵守。反映在教学中,每门课程有十分详细的教学计划,每节课的内容事先都有规划,教学日程表一般被严格遵守。学生对规定的作业或考核的最后期限事先就很明确,并严格遵循。中国在教学计划方面,多是框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第三,按照霍夫斯泰德的划分,文化有几个维度,其中个人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在教学中的差别表现很明显。中国和加拿大在这几个指标上的对比如表1所示。
  加拿大属于个人主义强的文化,学生乐于表现,课堂上随时提出问题或异议,也可能打断教师,提出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与评论。课堂演示(Presentation)是课程考评的重要形式。口头表达是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而在中国,学生一般比较害羞,不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课堂发言不活跃。
  从权力距离来看,在加拿大师生关系更亲密,象朋友一样,直呼其名。学生对教师上课中可能的疑问马上当面提出,教师也随时欢迎学生提问。另外,教师是否尊重学生是教学考评中重要的一条。在中国教师更具权威性,对教师不能直呼其名,要用尊称。课堂上教师的话很少受到挑战,即使有异议,也很少当面提出。
  从不确定性回避来看,加拿大人喜欢挑战性的工作,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经常是教师上课讲授的,与书本上写的,与最后考试考核的内容都不完全一致,每份作业都需要花费较大的努力,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在中国,教师讲授要依据指定的教材,考核不能超出既定的范围,应付考试往往突击很短时间就足以应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学生的观点与答案一般都在教师讲授或教材的框架内。
  最后,社会大环境的差异。在加拿大,从小学到中学十二年义务教育,大学之后学生比较独立,较少依赖父母,很大比例的学生自己贷款读书。鼓励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且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如有专门的儿童法规定父母不能打骂孩子,孩子从小受到尊重,被鼓励创新、独立。而教师的任职资格有严格的标准,但一旦成为终身教职,收入有保障,无后顾之忧,更富热情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在中国的社会与家庭教育中,常鼓励孩子听话、守纪律。在学生心目中,家长、教师一直具有权威性,教师的职业收入并不高,学生求学期间并不独立,经济上依靠父母。
  
  4启示
  
  在进行教学改革和在教育领域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学习交流、比较借鉴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促进变革,鼓励创新,不断完善与提高。 但在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具体的条件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才能实现真正地提高与改善。
  首先,教学方式的变革应是渐进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简单地一刀切。以案例教学为例,这在国外是很普遍的教学方式,但在中国需要有一个师生共同接受与适应的过程,需要有相应的文化准备。首先需要有适当的可供选择的案例,还需要教师熟悉案例教学的具体操作及技巧,学生能够接受、适应并积极地参与,最后才会有预期的效果。因而不可能短期内要求立见成效。而目前很多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很多是因为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及相应的措施不全而造成的;
  其次,教学变革中借鉴国外的做法,还需要有良好的外部大环境以及一些基础设施的保障。我国的改革开放、全方位地与国际接轨,为教育国际化、教学变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人们可以从多渠道多方面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为教学变革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高校教育阶段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外部大环境以及从小以来一直受到的教育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在幼儿、小学阶段已经培养了良好的自我意识、较强的表达能力、积极的参与精神等,在高校教学中很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因而这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共同存在的变革。另外,社会对教育行业的投入,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从业资格的审定,以及教师收入的调整,学校办学方式与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对教学改革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一些措施有效性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第三,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学方式的变革一方面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变革中处于主导位置,他们对这种变革必要性、迫切性的理解与认可十分重要,同时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最后的效果也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学生的配合与反馈,对改革成果的评价、认可或意见。以双语教学为例,不仅需要有合适的原版教材,还需要教师英文讲授专业课的水平与技巧,同时学生的英语水平与接受能力等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作为这枚硬币的另一面,他们对教学改革的接受程度、配合程度、受益程度直接影响最后的结果,也是评价教改的重要指标。因此,任何一项教学变革都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
  最后,中国的教学改革在借鉴西方国家成功做法的同时,还要保持中国特色,保持中国的文化优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的行为、思想影响深远而巨大。在学习借鉴中,必然要考虑千年文化对人们的这种影响,并以此为背景选择适合这种文化的教育模式。另外,文化也在不断变迁之中,教育的变革要适应这种文化变迁的趋势,顺势而成才会有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Richard.R.Gesteland. Cross-cultural Business Behavior.Denmark: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9.
  2 Lane,Henry W.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behavior:text,readdings,and cases 3rd ed.Cambridge, mass.:Blackwell,1997.
  3 Hofstede,Greet H Culture's con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 2nd ed.Thousand Oaks,Calif.:Sage Publications,2001.
  
  Differences on Teaching Style between China and Canada
  --An Analysis of the Course of Business Negotiation
  Wu Xiany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150001)
  
  AbstractIt is significant for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to compare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teaching styles and to learn from it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Taking the course of business negotiation as an example,the differences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between the Canadian university a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are showed.Reason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some instructive points are revealed from it.
  Key words teaching style,cultural difference.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评价涉及的因素繁多,而且评价因素受到评价者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个人偏好的直接影响,很难完全排除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本文建立全面系统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采用D-S证据理论信息融合技术将繁杂的、主观不确定信息的教学质量评价问题转化为确定性的决策问题,给出了一种全面、客观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仿真验证了该评价体系能够排除人为因素,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效
期刊
[摘要]教育信息势是教育和学习过程的唯一推动力。信息即负熵即有序即梯度即势,所以,有效信息量与信息势是等价的。无论教育技术的“媒体派”还是“学习派”,其理论研究的主旨就在于生产更多的信息量、营造更大的教育信息势。论述了在教育信息势推动下,产生的学习“情感势”与“意识流”的非平衡非线性作用如何形成知识的有序结构、进而形成智慧素质和能力,以及“信息人”六维信息势(货币信息势、权力信息势、知识信息势、情
期刊
[摘要]为数不少的音乐课堂,器乐教学已经沦落到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器乐教学缺乏应有的美感——学生听不到美的音乐、奏不出美的音乐、体验不到演奏的音乐之美,应是症结所在。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准确把握课堂乐器的特性,有效提升教学过程的审美含量,让琴声乘上音乐的翅膀,让器乐教学富有美感地进行,器乐课堂才能走出困境。  [关键词]课堂乐器,演奏教学,美感。  [中图分类号]G623.7
期刊
摘要 分析了CAD应用技术与工程图学教学体系融合的三种模式。结合CAD应用技术与工程图学教学模式的融合实践,总结了教学实践的具体内容和存在的教与学问题,提出基本观点和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 工程图学,CAD应用技术,教学改革,三维建模。  中图分类号 TH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9)03-0055-0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在工程设计领域的深入应用,
期刊
[摘要]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主要是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为主。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并不是全面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目前亟待打破以教学评估替代质量评估的藩篱,改革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立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从而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全面保障。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高校评估,评估制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
期刊
[摘要]论述了学习理论的渊源,对各派学习理论作了评说;特别论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发展,还对内化和外化的双向建构学习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  [关键词]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内化与外化的双向建构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4-0283-08    学习理论就是关于人类学习的理论。旨在阐明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学习是怎样的一个过
期刊
[摘要]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素质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知识内化。学生知识内化为素质,素质外现为能力,而知识内化的最好途径是实践。实践教学模式是把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提高素质和能力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为高等教育中素质能力形成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途径。  [关键词]素质 ,能力,实践教学模式,知识内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5-0425-04   
期刊
编者按:本刊从2000年起开辟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栏目,旨在为探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搭建一个研究平台。几年来,从丰富的稿源中遴选刊载了百余篇高质量的稿件,虽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认为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如何突破应试制度与素质教育的瓶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知识结构的有机联系、学习素质的养成及有关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等问题。    1 问题的提出    1.1 国内
期刊
[摘要]介绍一个在Web环境下,基于B/S三层结构模式、利用先进的ASP/ADO.NET技术开发的在线考试系统的总体方案、主要功能模块及其相关实现技术。该系统包括三个功能模块:考试系统、管理系统和登录系统,实现了由传统考试方式向利用网络无纸化考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ASP.NET,ADO.NET,Web应用,在线考试。  [中图分类号]TP39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
期刊
[摘要]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针对目前高校科技创新教育中的不足,本文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措施和建议来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挑战杯。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2-0140-03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整个大学科技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