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把握住时代的机遇吗?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uedong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个体的财富出现了迅猛的增长。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的是,在改革的进程中,贫富差距也在快速的拉大。这其中当然有转型期间利益分配不均的原因。还不能忽视的就是个体在思想、意识及能力上的差异,在时代的机遇面前,有的人抓住了、有的人失去了。
  
  谁受益、谁遭损?
  
  专家们经常把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做比较,俄罗斯采取“休克疗法”,一夜之间私有化,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倒退,寡头资本家与底层民众的财富水平突然间天壤之别。而中国实行的是“摸着石头过河”,逐步的在某些领域私有化,尽管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相对缓和得多。两种方式的结果不同,而从过程上来看,都是将政府掌握的资源释放到民间,只是一个快一个慢。
  在计划经济时代,各种商品、能源、土地都由国家统一划拨调配,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开始对其进行配置。显然,靠近核心资源的人,就有可能率先将资源转化成资本。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中,有三次重大的财富转移。一次是80年代后期在价格双轨制下,催生了一批“官倒”;一次是兴起于21世纪初的国企MBO,一部分国有资产流失到个人手中;另一次就是土地的资本化,“土地加贷款、空手套白狼”,富了一大批炒地、囤地的商人和腐败官员。
  当然,在这三次财富转移中暴富起来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这种不正当的渠道也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更多的人在这三十年里,是抓住了时代的机遇,率先解放思想,靠勤劳致富。他们当中包括改革之初的农民、80年代初的个体户,85年前后的一部分农民企业家、乡镇企业家,88年左右做内贸、外贸的人,93、94年参与早期炒股炒房的人,98年的资本运营高手以及99年之后出现的网络新贵等等。
  这些人是改革开放中的弄潮儿,当然也会有被改革大潮抛弃的:比如90年代中后期的农民群体、老国企的下岗工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贫民部落等等。我们在关注那些成功者的同时,也不应忽视这些弱势人群。
  
  三十年改革路径与个体命运
  
  改革三十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个体的财富命运迥异。回首三十年的改革路径,再比照一下身边人的财富命运,不由得感慨造化弄人。
  在改革开放之初,全社会财富处在一个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改进”阶段,也就是改革开放几乎让每个人都受益。因为在文化大革命阶段,经济运行几近崩溃,人们手中仅拥有极少的财产,每个人都渴望摆脱自身的命运。所以,当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拉开改革的序幕,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拥护。人们对新事物并非没有担心,但这完全让位于对个人收入增长的期待中。
  接下来,中国经济走的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道路。这期间,个体户开始涌现,在商品相对短缺、市场流通不畅的情况下,他们的出现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尽管社会地位有些“边缘”,但他们却最先尝到了市场的甜头。当某些人一不小心成了“万元户”,确实给当时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计划与垄断和市场自由之间必然是冲突的,80年代后期价格双轨制的存在导致了“官倒”的出现,这让改革的公正性受到质疑。88年“价格闯关”失败,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改革受到了一定的挫折。
  纵观整个80年代,尽管由于制度的原因产生了不公的现象,但真正抓住机遇的依然是敢于解放思想、有开拓精神的人。而且这一阶段的改革开放几乎使各个群体受益,这是不争的事实。
  1992年以后,由于苏联东欧体制的相继崩溃,令“计划经济”声誉扫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了一种共识。这时,通过价格并轨基本实现了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而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名义下,一大批企业完成了“转制”、“重组”,企业的掌权者无疑成了受益最大的人。不能否认,这一阶段民营企业家成长起来,而有市场意识的国有企业老总也为社会和自己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另一面,我们也看到一批企业被市场淘汰,下岗失业人员成为最失落的人群。
  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出现“财权上收、事责下放”的趋势。“分税制”让中央的财政收入迅速增加,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基层的公共品供应出现短缺,尤以农村为甚,农民的负担日益加重。另外,“分税制”刺激了地方政府依靠土地来吸引资本、增加财政收入,出现了引资热、开发区热,也为日后的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打下伏笔。
  90年代,市场成为主导一切的力量。财富越来越向企业家和商人集中,而且他们的身份也可以登堂入室了。“官商结合”的现象渐渐出现,对于失业的工人和失去土地的农民来说,不公平感在加剧。
  2001年“入世”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大踏步的融入全球化进程。这个阶段经济明显加速,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剧增,同时出现经济过热、资产价格泡沫,环境恶化和能源紧张等问题,甚至有学者提出要警惕“拉美化危机”。同时,出于“国家战略安全”的考虑,垄断国企的地位得到了强化;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热潮的推动下,一批海归创业者带着技术和资本回来了,他们在一定时期成了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此外,国家对三农问题开始重视,农民的处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进入2008年,这一切似乎又要发生变化……
  
  新的转型与时代机遇
  
  2008年,中国经济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内部来说,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从外部来看,次贷危机仍在蔓延,美元持续贬值,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当前的这种局面其实是由长期以来内外部经济失衡造成的,于是我们必须面临新的转型,这也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
  未来30年,中国必须在金融战略上冲击美元霸权。美元的霸权地位本质上能对持有或使用美元的经济活动征税和掠夺。这一方面导致美国的经济泡沫化;另一方面中国不得不采取过分出口导向的工业战略,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向美国出口,最终使国民买不起自己生产的商品或进口的商品,导致需求不振,教育科技等长线建设萎缩。这也是我们目前看到的情况。
  摆脱美元霸权的支配,就是要实现中国经济从出口依赖型向以主权信贷融资来加速国内发展型转变,这样我们不需要那么多外资和外汇。中国正在向世界的经济巨人迈进,但是因为美元霸权,中国还有待要求其合理的金融权。比如中国可以要求所有出口的商品必须以人民币支付。当然,要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中国必须是金融强国。
  打造金融强国首先要求在金融业进一步开放的前提下,我们有出色的银行家能够以主权信贷为国内发展有效配置资金,而且不受通货膨胀惩罚。还要求有一批本土优秀的投资家,可以在虚拟经济环境下集合国内资金为中国争取到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而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应该摆脱过度依赖储蓄的做法,学会在信用经济体系下将资产进行合理配置乃至全球配置,这样才能避免辛苦创造的财富被别人掠夺。以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奋,他们当中未来会出现世界知名的投资大师,就如那些本土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一样。
  未来几年,中国还必须向内需拉动的经济结构转型,这就要求人民收入增加,社会保障健全。虽然在短期内会给企业增加负担,长期来看却是促使其有更强的竞争力。于是,那些真正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创意设计人员是企业更加需要的,惟有这些人才,才能让企业在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经历2008年的这次经济调整后,企业意识到产品仅依赖低廉价格,而缺乏品牌影响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同时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求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只有中国能通过文化出口影响世界,我们的产品才有更高的品牌附加值,才会逐渐摆脱通过对能源和环境无节制索取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局面。这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立志于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当局来说,也需要舆论的监督,只有把本土的媒体做强做大,才能在世界舆论中发出更强有力的声音。
  奥运过后,经济转型的步伐必将加快,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启,或许对于个体来说,少了经济转轨时期的暴富机会,也少了商品短缺时期的致富途径,但只要你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你一定能抓住未来时代赋予的机遇。
其他文献
从员工到车间主任,从国营大厂到民营企业,谢青超在一个工厂里见证了东老工业基地的繁盛与失意。1978年,21岁的他上山下乡归来,进入毛纺厂,成了一名国企工人,年底开始改革开放。2008年,51岁的他担任该毛纺厂车间主任四年,民营企业干部。    从文革中走来       “我是这样读完十年书的,65年上学,66年开始文革,75年毕业,上山下乡,76年文革结束。”谢青超就是这样到了吉林省桦甸,成为了一
期刊
每当风险偏好回归、资金寻求高回报之时,处于全球经济焦点的中国概念总有一波动人的行情。在人民币未能完全放开自由兑换之前,作为“投资中国”的最便捷渠道,香港股市的吸引力是无法抵挡的。经过将近6个月的徘徊,恒生指数在4月16日曾最高摸高至15,977点水平,最近终于徘徊在15000点水平上下。  在2008年10月底中国政府明确发出“强力刺激经济”信号后,借美国金融机构财报好于预期的助力,经过将近6个月
期刊
如今,44岁的陈光全在四环生物产业集团CEO位置上已经干了近8年。而此前的14年,他则一直在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现中国中化集团)工作,从普通的业务员到一方“诸侯”,“官”至副局级企业的党委书记兼总经理。  从个人的职业发展生涯来说,从国企到民企后的8年里,他摆脱了很多束缚,透过企业的兼并、收购及资本运作,协助“老板”让一个有着几十亿资产的民营企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而日渐壮大。不过,谈到14年的国企
期刊
“龙之媒”是国内知名的专业广告文化书店。作为拥有六家分店的徐智明,在小学时还曾迫于家里经济压力辍学两年。1979年春,徐智明回到了久违的校园,插班到小学三年级。“那个时候小,还不知道什么是改革开放,就是发现家里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在日用粮杂都需凭票购买的时期,徐智明发现好吃的东西开始多了起来,想吃花生、瓜子也不用等到过节了。    读书启蒙从政愿望    读书,贯穿了徐智明的整个中学生涯。“那个时
期刊
“1999年7月15日,当我看到6月出版的《大家》将以往的封底诗画版变成了商业广告时,我便不再坚持了!连《大家》这样的杂志都在商品经济面前低下高贵的头了,我还在坚守什么纯净的文学!”从1986年入伍至今,现在已是正团职干部的赵琼更经历了20几年的文学创作生涯,有过激情、有过困惑。如今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在说这话的时候,笔者依然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有着对文学发展的担忧。他坚守着“面对人心,面对语言”为“
期刊
2008年,对张晓林而言绝对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他六十岁,走完了人生的第二个三十年。而这一年对于中国亦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走过了它的第一个三十年。当这两个似春水东流的三十年在张晓林这里汇聚时,搅起无数涟漪,因为就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农村人的张晓林通过创办企业,实现了自己从“无产者”向企业家的转变。     微光初现    1978年改革的气息渐渐在大江南北开始弥散开来,那些
期刊
虽然在朋友圈中仍被尊称为“华市长”,可在华国强的眼中,远离官场,远离家乡近十年的自己已经是个地地道道的商人了。面对北京最大的房地产中介“我爱我家”的创始人之一,现任北京千万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华国强,我已很难从他的身上嗅出官员的气息。如此轻松彻底的职业转型,固然与他勇于面对新挑战的性格有关,但更得益于这30年来悄然发生的时代思潮的变迁。    迈向仕途      华国强说,如果时光倒转,再
期刊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但是,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如今就业率持续偏低的现状。如今的企业招聘早已不再过分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青睐于具有实践能力或工作经验的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实践经历成为了求职招聘中重点审视的方面。同时,随着对实践能力的重视,我国教育机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实践已经在各高校中普遍起来,越来越多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都得到实施。但是,当下的大学生
李阳根说他的人生是从1978年才真正开始。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执行极左政治路线的“四人帮”已经被打到,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则正试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进中国的命运变革。  也正是这一年,全国高校招生恢复全国统一考试,有610万人报考,而录取人数只有40.2万人。龙门陡开,江鲫飞跃,积压了十多年的人才狂潮一朝喷涌而发。当时一心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的李阳根,还在农村插队做知青,对
期刊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中国奇迹”甚至成为一个世界迷题,让各国的经济学家争论不休。比较流行的几种解释有:制度创新说、后发优势说、人口红利说。  制度创新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制度的创新一直在进行,它包括产权制度、分配制度、运行制度、开放制度的创新。制度创新释放了微观主体的活力,从而推动改革开放。  后发优势说——近一百年来全球经济的增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