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伦理视阈下高校贫困生资助理念的价值构架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hon_zh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教育成本的分担使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高校贫困生一方面要承受因经济拮据所造成的难以完成学业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承受深藏于内心的困惑、痛苦和自卑等精神负担。关怀伦理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情感、关系以及相互关怀,为我们分析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这个角度出发对高校贫困生问题进行伦理反思,旨在唤起人们的恻隐之心、仁爱意识以及善良意志。
  关键词:关怀伦理;高校;贫困生;资助理念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触及人性,涉及爱心、诚信,蕴涵着以人为本、公正平等、促进发展等伦理理念,要求相关主客体遵循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为此,我们必须从关怀伦理视阕出发,对高校贫困生工作存在的伦理困惑、所追求的伦理价值重新进行审视,并对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伦理框架进行重新建构。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理念的伦理困惑
  资助与受助的思维错位日益成为中国不太成熟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尴尬和瓶颈,也造成了极大的伦理困惑。资助的原意是指经济上的帮助,但高校贫困生资助理念绝非单指经济意义上的,它涉及到大量的伦理问题,其存在的伦理困惑主要有:
  1.资助体系存在的伦理困惑
  教育公平的失衡。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公正,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要做到公平、公正,关键在于使有限的资助资源有效流向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保证贫困学生获得与其他人同样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同一环境中同等程度贫困生个体有获得同等受资助的机会。而现行的资助体现中,一方面高校在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存在公正缺失的现象;另一方面,资助政策的偏颇在贫困生内部容易造成新的不公正,对贫困生界定的不明确,导致无法从根本上保证资助政策达成以社会公正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的伦理价值。
  资助政策的失重。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经济困难——教育资源缺乏——培训锻炼机会缺乏——能力、素质欠缺——经济自助自救能力差——经济困难……这种贫困循环的根源常常表现为经济上的“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助政策的失重,把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上,而没有更多地关心和关注因经济困难而造成的缺乏培训锻炼机会,能力、素质欠缺等问题。诚然,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是资助贫困大学生的首要问题,但我们应该看到,贫困决不仅仅只是一个客观的经济指标,单纯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单向的无偿的经济资助只能“治标”,不利于贫困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健康,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
  2.资助主体存在的伦理困惑
  信任危机。当前,信任危机是资助主体存在的重要伦理困惑之一。一是“伪贫困”现象导致资助主体对受助者贫困身份真实性的信任危机。二是对获得的资助用途的信任危机。资助主体的资助一般是希望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习用的,如果受助者花作他用,往往会发生信任危机。三是助学贷款按时还款的信任危机。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完善,助学贷款的还款期都在学生毕业后,在缺乏制约机制的情况下,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按时还款,再加上规模小、成本高、收益低、回收困难、个人责任大,导致银行出现了“惜贷”心理。
  消费歧视。消费歧视是指认为只要被认定是贫困生,接受了贫困资助,就只能穿最简朴的、吃最便宜的、用最低档的。毋庸置疑,贫困生应该树立艰苦朴素的精神,具有勤俭节约的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困生就不能合理地改善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各高校在资助过程中,常常会设定一些限制,这些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对贫困生消费歧视之嫌。
  人道缺失。资助本身是一种出自人道主义的关怀,是对“仁爱”“友善”等美德的传扬。高校资助贫困新生的“绿色通道”给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燃眉之急。但其中一些不恰当的做法,扶了大学生的贫,却伤了大学生的心。有的学校,申请资助的大学生需要在老师和同学面前陈述自己的家境贫困程度,这对贫困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理上的折磨和考验,部分学生因无法忍受这样的折磨而宁愿放弃受资助的机会。
  3.资助客体存在的伦理困惑
  道德观的扭曲。申请材料失真,申请过程弄虚作假,使用资金不诚信,助学贷款到期不还……在资助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成为一个重要的伦理困惑。
  价值观的迷失。部分贫困大学生不愿吃苦,缺乏“自救自助”意识。他们一方面害怕贫困,希望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帮助自己解决困难;另一方面又对勤工助学岗位有诸多的附加条件,对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勤工助学的机会不是觉得太辛苦,就是觉得丢面子。有的还不愿通过助学贷款等方式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希望学校减免学费,或从政府和学校得到高额资助,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二、关怀伦理视阙下高校贫困生资助理念的价值取向
  关怀伦理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准则,蕴涵着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伦理价值判断。面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所面临的伦理困惑,其伦理价值取向需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1.伦理情感上保护弱者
  保护弱势群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无视或漠视弱势群体的利益势必给社会的发展和和谐带来道德的危害。高校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贫困而导致生活拮据、心理压力大、对未来发展迷茫,他们正是存在于高校中的社会弱势群体,是一群需要被保护和关爱的群体。
  2.内在体系上实现公平
  高校贫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在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上也应该主要采取社会的手段,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必须要有配套的学生资助制度才能实现教育公平。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使贫困学生拥有了平等上大学的机会,体现了作为政府坚守社会正义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在关怀伦理视阕下,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加强调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机会、权利、政策面前人人平等,体现在资助理念上,就是坚持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价值导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关怀价值在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建构是必不可少的,各大高校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关怀价值的建构,才能把贫困生资助工作做得更好,才能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深,刘慧婷.高校贫困生资助关怀的缺失与重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1).
  [2]薛深.高校貧困生资助人文关怀价值取向实现的路径[J].中国冶金教育,2012(10).
其他文献
在重庆卡贝乐(CCCI)天然气制甲醇项目中,汽轮机、压缩机与系统管道实现无应力配管,通过加强验收工作,消除焊接造成的残存应力,确保无应力施工的成果。 In CCCC natural gas
化工厂事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月28日,南京栖霞区发生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炸事故,造成13人死亡,3百多人受伤;同一天,吉林市永吉县7000只化工物料桶被洪水冲入松花江.
根据权利公平、机会公平,为大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的原则,提出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文献信息采选、读者服务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保障各类读者公平阅读的权利,为各类读
摘 要: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能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要突出学科特点,关注学科综合。音乐美术学科同属艺术教育,两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通,它们都是借助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学使音乐、美术学科巧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促进学生艺术素质整体提高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化工生产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化工工艺设计必须遵循严格的原则和精神。本文综述了化工工艺设计的基本理念,以及基于此的化工工艺设计的分类,设计特点,并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
期刊
《故里杂记·榆树》是汪曾祺写于1981年初,收在1985年《晚饭花集》中的作品.小说主要塑造了一位孤苦寂寞的老年妇女侉奶奶的形象.作品不仅呈现出淳朴的民俗生活,还隐含着对劳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唐代以前和唐代至清代的“把”字句的历史演变概况,进而分析“把”字句的语义发展变化。  关键词:“把”字句;历史演变;语义发展  “把”字句的探源至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因为在“把”字句的产生问题上学术界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认识,但对“把”字句在唐代已经形成却没有异议。王力(1958)认为“把”字句是由“将”和“把”虚化而产生的,大约在公元七世纪到八世纪之间,即唐代的初期
目的:对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实施护理干预在临床中的价值.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来我院进行下肢骨折手术的142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