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人在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是最实在和最真实的,尤其是儿童的品德发展,必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思想品德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道德行为,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生活的情趣,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焕发活力。
一、亲近自然,享受审美情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美。”在教学《丰收的季节》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可组织学生开展“找秋姐姐”活动,让学生参与搜集秋姐姐光临人间的信息,感受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探究秋天为什么容易感冒;利用儿童爱玩的心理,让学生在“捡叶子”、“玩叶子”、“玩种子”等活动中亲近自然。感受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学会观察和记录,体验保护花草树木的意义。参与亲近自然的活动,能让学生感受自然美,享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又能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开发和情操的陶冶。
二、自主探究,享受学习的乐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新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要儿童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辨析,有不少作品由他们自主设计并完成。教材中有不少的课文中都留有一处或两处空白。借助留白,学生既可以在上面画,也可以在上面写。我们要借助这种特定的空间,设计搜集、调查、采访、汇报、表演、展示、倾述等活动,让学生彼此介绍生活经验、通报信息、交换意见、交流收获,相互间实现视界融合,碰撞出心灵的火花。例如《好看的叶子》、《好玩的种子》这两课,可让学生展示自己用叶子、种子做成的得意作品,并与小伙伴相互交流:我在哪里找到叶子、种子,怎样制作,我的作品叫什么名字等等。学生对这种交流一定会兴趣盎然。
三、实践演练,享受成长的快乐
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应以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学有所获,终身受益。如一年级上册的《看我多精神》要让学生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识,养成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在室内课堂上和室外体育课上,老师尽管对学生的坐、立、走的姿势都有过要求,但是,由于学生认识不到其危害性,加上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总有一些学生课堂上做不到,更不要说平时了。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强化学生正确的认识和行为,这不仅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教学过程为:欣赏歌曲、谈话激情——欣赏图片——体验正误——对照标准学姿势——强化体验比姿势——活动延伸固姿势。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学生通过观察、练习、表演、比赛等形式参与活动,主动感受知识,感受生活,养成习惯。
四、引发体验,深切感受爱
现在的儿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娇惯和亲情的包围中成长,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常常认识不到,自己能做的事常依赖家人做。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新课标对儿童的要求。我们应注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设计体验性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和谐温暖的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什么是体验?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引导体验,让学生深切感受父母的爱,学会回报父母之爱。如教学《家里的我》一课时,教师用深情的语言激励说:“父母为了孩子,的确付出了很多很多。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提示进行表演。老师要看谁最能把父母对子女的无限牵挂和深沉的爱表演出来。”可创设如下情境让学生表演:“我”生病时、刮风下雨时、父母焦急地寻找还没回家的孩子、家里有好吃时……
学生借助简单的道具,按照情节的提示,充分体验、感悟所扮演角色的思想、情感并进行表演,随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当学生深深感受父母的爱时,老师可让学生说说父母有什么爱好、需要,填写家庭成员小档案。同时,针对父母的需要设计几项“爱心行动”方案。让学生落实在行动中。引导体验的目的就是把爱的种子悄悄移植到生机勃勃的儿童的心田里。
五、耳濡目染,增强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因此,我们要设计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唱国歌”、“升国旗演练”、“国庆诗歌朗诵会”、“听英雄故事”、“讲英雄故事”等,使儿童在耳濡目染中增强爱国情感。例如《祖国在我心中》这一课的第一部分是“这些我知道”、第二部分是“看谁找得多”。针对教材设置的交往情境,教师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表象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参与“夸祖国”、“认识国旗、国徽”、“唱国歌”等活动。运用看实物、读儿歌、唱国歌等多样化手段,进行双向和多向的互动,让学生明白国旗、国徽是祖国的标志,看到国旗、国徽就等于看到祖国,从而受到尊敬国旗、国徽和热爱祖国的教育。
精心设计教育活动,营造特定的教育情境,使学生“感”在其中,“染”在其,“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享受”在其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亲近自然,享受审美情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美。”在教学《丰收的季节》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可组织学生开展“找秋姐姐”活动,让学生参与搜集秋姐姐光临人间的信息,感受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探究秋天为什么容易感冒;利用儿童爱玩的心理,让学生在“捡叶子”、“玩叶子”、“玩种子”等活动中亲近自然。感受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学会观察和记录,体验保护花草树木的意义。参与亲近自然的活动,能让学生感受自然美,享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又能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开发和情操的陶冶。
二、自主探究,享受学习的乐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新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要儿童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辨析,有不少作品由他们自主设计并完成。教材中有不少的课文中都留有一处或两处空白。借助留白,学生既可以在上面画,也可以在上面写。我们要借助这种特定的空间,设计搜集、调查、采访、汇报、表演、展示、倾述等活动,让学生彼此介绍生活经验、通报信息、交换意见、交流收获,相互间实现视界融合,碰撞出心灵的火花。例如《好看的叶子》、《好玩的种子》这两课,可让学生展示自己用叶子、种子做成的得意作品,并与小伙伴相互交流:我在哪里找到叶子、种子,怎样制作,我的作品叫什么名字等等。学生对这种交流一定会兴趣盎然。
三、实践演练,享受成长的快乐
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应以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学有所获,终身受益。如一年级上册的《看我多精神》要让学生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识,养成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在室内课堂上和室外体育课上,老师尽管对学生的坐、立、走的姿势都有过要求,但是,由于学生认识不到其危害性,加上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总有一些学生课堂上做不到,更不要说平时了。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强化学生正确的认识和行为,这不仅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教学过程为:欣赏歌曲、谈话激情——欣赏图片——体验正误——对照标准学姿势——强化体验比姿势——活动延伸固姿势。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学生通过观察、练习、表演、比赛等形式参与活动,主动感受知识,感受生活,养成习惯。
四、引发体验,深切感受爱
现在的儿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娇惯和亲情的包围中成长,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常常认识不到,自己能做的事常依赖家人做。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新课标对儿童的要求。我们应注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设计体验性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和谐温暖的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什么是体验?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引导体验,让学生深切感受父母的爱,学会回报父母之爱。如教学《家里的我》一课时,教师用深情的语言激励说:“父母为了孩子,的确付出了很多很多。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提示进行表演。老师要看谁最能把父母对子女的无限牵挂和深沉的爱表演出来。”可创设如下情境让学生表演:“我”生病时、刮风下雨时、父母焦急地寻找还没回家的孩子、家里有好吃时……
学生借助简单的道具,按照情节的提示,充分体验、感悟所扮演角色的思想、情感并进行表演,随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当学生深深感受父母的爱时,老师可让学生说说父母有什么爱好、需要,填写家庭成员小档案。同时,针对父母的需要设计几项“爱心行动”方案。让学生落实在行动中。引导体验的目的就是把爱的种子悄悄移植到生机勃勃的儿童的心田里。
五、耳濡目染,增强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因此,我们要设计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唱国歌”、“升国旗演练”、“国庆诗歌朗诵会”、“听英雄故事”、“讲英雄故事”等,使儿童在耳濡目染中增强爱国情感。例如《祖国在我心中》这一课的第一部分是“这些我知道”、第二部分是“看谁找得多”。针对教材设置的交往情境,教师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表象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参与“夸祖国”、“认识国旗、国徽”、“唱国歌”等活动。运用看实物、读儿歌、唱国歌等多样化手段,进行双向和多向的互动,让学生明白国旗、国徽是祖国的标志,看到国旗、国徽就等于看到祖国,从而受到尊敬国旗、国徽和热爱祖国的教育。
精心设计教育活动,营造特定的教育情境,使学生“感”在其中,“染”在其,“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享受”在其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