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积”为实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eng8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学习有其独特性。语文的双基,语言的感悟,情感的培养,都是渐进式的,是潜移默化的,是整体的,是螺旋式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理科双基的掌握是线性的,是阶梯式的,有顿悟,有“豁然开朗”,有“恍然大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积累性学习策略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实践也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语言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特别是动口,教师是代替不了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么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语言的主人。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总量迅速增长,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语言领域,获取新的知识。下面我对学生在语言方面的积累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激发读的兴趣,养成爱读的习惯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使他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里生动的语言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语言画面所吸引,并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从而领会语言的妙处。这样,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在读的过程当中得到乐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师新课伊始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兴趣的培养对于阅读教学尤为重要,教师要让学生感到读书有味,读书有趣,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多表扬,多鼓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读书,尤其是小学生读书,不是一下子就能把书读好的,一遍、两遍读不好,教师要鼓励他们再读,表扬、鼓励、信任和期待是促使学生读好书的法宝,是促使学生上进的法宝。
  
  (二)要学会赏识,及时评价。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及时评价,对读书读得好的学生,教师应及时把他们好的读法向大家推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价值,品尝自己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读得不太好的学生,教师也不要随意终止他读书,要多给他信心和力量,要相信他会把书读好的,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直到他(她)读好为止。这时教师要对其进行表扬,让其知道自己也能读好书,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讲究读的方法,提高读的效益
  
  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学,待学生学了以后再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大胆让学生去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语言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现行教材的很多文章浅显易懂,学生读一读就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可以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读书,在读中提高读书能力。学生可运用多种方法读,带着问题读。教师可逐步提高阅读要求,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在头脑中形成课文中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藏的情感;读出语言文字所包括的寓意、精髓。当学生读书添字、漏字时,教师要以极大的耐心鼓励学生再读,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又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即使学生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教师也不能急于讲解,要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凭借已有知识去读课文,逐步理解。
  如课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语,学生难以理顺其关系时,教师无需多讲,更不能从语法的角度去讲,那样学生更无法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读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让学生充分感知,仔细品味,达到心领神会。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习运用。如课文中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课内外教师应给学生留有充裕的读书时间和读书机会;课堂上教师不应要赶进度或满足于少数几个学生的正确答案而草草收场,中断学生读书;课外教师可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在读书效果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真正做到读书有益,读出成效。
  
  三、积极质疑,主动求解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作新的探索。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刚开始提问时,学生往往问得肤浅,但我会热情地给以鼓励,逐渐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如他们可以从词语搭配、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出问题。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我注意教给他们如何思考的路子,让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律,探求文章的脉络,有顺序地把思维引向深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启发后进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问题,并对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实践证明,质疑答疑的训练,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另外,我还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实施课程整合,构建基于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应加强学习,深刻领会课题精神,并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进一步修改完善课题方案,重点放在语言信息的综合实践应用的研究上;结合新课程阶段具体目标,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提炼出具有特色的语言实践活动信息资料。
  语文的学习贵在积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坚持积累,为说写训练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做到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只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讲究读书的方法,并积极质疑、主动求解,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突出其“人文性”、“实用性”。
其他文献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关键词: 语文教学生活回归孕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
一、新课标下的阅读能力    新课标教材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教材是一套崭新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实验教材。语文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教会学生学好语文尤为重要,学好语文的前提应是培养学生有较高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当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来读书,应是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阅读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告诉我们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感悟不会完全相同,所以语文教学中不能牵强附会地统一要求,而必须重视个体对文本的理解,更多地通过感悟去体会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读者
摘要: 小学各年级特别是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并培养语感。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朗读训练进行了有效性探索。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重要性把握重点    1.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必需。那么,如何使我们日常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落到实处呢?    一、寓“教学”于日常交际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阵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下面就谈谈我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