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为何无缘国粹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期《南方周末》刊登了天津大三学生俞江的来信,他在信中说,“我们学校有许多日本留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他们的课表,课程有书法、京剧、太极……我好羡慕他们,因为我从小到大都没有机会接触这些——小学没有条件,初中没有精力,高中没有心思——到大学什么都有了,但学校把机会都给了留学生。万一有一天跟日本友人谈论京剧,也许他懂得比我还多呢!”
  这一封短信,读来令人五味杂陈。作为中国学生,居然从小到大接触不到“国粹”,这是谁之过呢?
  是大学的责任?也许看完这封短信,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大学有些崇洋媚外,不给学生开书法、京剧和太极。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我所知,一些大学早几年就开设了这样的选修课,以及相关的社团,可是选择这些课的学生相当之少——少得不能正常开班;社团活动也苦苦支撑——每次活动的“票友”极少,连举办者也灰心丧气。我还曾经听到一所大学文学院的教授抱怨:开座谈会时学生们建议,要多开人文、社科等通识课程,可是,当这些课程真开出之后,就连直接建言者也忘了自己当初的“建言”。大约在五年前,复旦大学进行教育改革,设立“复旦学院”,让学生们在六大平台上接受通识教育,但媒体的调查显示,对于一年级学习“无用”的通识课程,不少学生很困惑:难道学这些有利于更好就业?
  在今天的大学,在就业的巨大压力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更关注技能教育,通识教育已被冷落——从功利、职业角度看,教育确有双重功能,一方面是功利的、职业化的、技能化的教育,即技能教育;另一方面则是非功利的、非职业化的,非技能化的教育,即通识教育。技能教育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掌握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而通识教育却能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以及发展潜能。一般而言,作为大学,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与素质,作为高职高专,则强调学生的就业技能培养。如蔡元培先生1917年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所言,“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人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人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一一从学校看,在就业率指标的逼追下,几乎所有大学,不管是“985”高校、“211”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都以就业为导向办学,通识课程被大幅缩减,增加的是技能课程、实践课程和实习环节,而这种调整,还被认为是“教育创新”。从学生看,一上大学,耳闻目睹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所思所想就是今后找一个怎样的工作,并为找到这样的工作“做准备”,所以,普遍在学生中存在“工具课程热”(英语和计算机的学习占了不少大学生大学生活的过半精力)、“考证热”(统计显示,针对大学生的证书有上百种)。而不少专家,也告诫大学生,要成为职场的红人,在大学中实习是第一要务——这从根本上颠倒大学生角色的建议,还受到学生们的热捧。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大学中,给留学生的国粹课开得轰轰烈烈,而国内学生却无缘了。对于留学生,大学没有安排其就业的压力,所有安排课程尽可能针对留学生的需求;而留学生到中国留学,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重要目的。
  证书化学习、工具化学习和功利化学习,贯穿于我国学生求学生涯的始终——在高考制度之下,中小学的学习目标是为升学成功、考上大学,学校和学生关注的是高考主科,其他的都是“副科”和“豆芽课”,不但课程地位低,连任课老师也不受待见,所谓“上大学有用,读书无用”;大学的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顺利就业,怎样便于就业怎样开设课程,有的大学甚至把大四变为“就业年”,不安排教学内容,发动学生离开学校去赶招聘会场子就职,所谓“就业有用,读书无用”。这种学习,读书的价值被严重扭曲,培养的就是工匠,而无法孕育出杰出的创新人才,更遑论大师级人才。
  教育何时走出工具理性,淡化功利色彩,才可能回归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本质,而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对准人本身,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和兴趣,给每个受教育者健康的身心与健全的人格。
其他文献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得出我国儿童青少年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采用逻辑分析法对其原因加以说明。研究表明:一般孩子的自卑心理是由于缺乏成功经验;消极的自我暗示
针对近些年来独立学院突发事件数量增多,范围扩大、性质复杂、影响深远,给处在转型期的独立学院稳定和发展带来不小的压力,也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当前独立学院
针对热电厂凝汽器铜管腐蚀结垢严重和凝汽器端差大的情况,采用腐蚀性小、安全性高的氨基磺酸进行化学清洗,同时进行硫酸亚铁一次性成膜保护。通过清洗剂科学配方和清洗过程的
中国到底有没有世界一流大学?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莫斯科大学的校长说过北大是,季羡林先生也曾经讲过北大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日前却表
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高校毕业生整体规模空前庞大、就业环境日益复杂、供求不平衡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则是难上加难。“招聘要求明明写着男女都适合,但就是招男不招女”“好不容易过关斩将通过面试,签约时却被告知工作后三到五年内不得生育”……种种负面信息常常使得女性人才“未上战场,已失底气”。  身为女性,应该如何看待现实中“女性就业难”这一现象?
美国土著女作家波拉·甘·艾伦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多面手,她的文学创作、评论和教学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土著文学的经典化进程,对美国土著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然而,遗憾
也许是同为高校讲授美学课程的教师的缘故,看到王祖哲先生的《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一文(下文简称《概念分析》)颇有共鸣。教师不同于一般的美学研究者的地方是
笔者针对当前采访环境的变化,对高校图书馆采访质量提出了几点想法。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文章结合河北北方学院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实践,分析了其“三个到位、三个转变、三项培养成、三种训练”的“四个三”培养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开发 实践  [作者简介]常海霞(1973- ),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学生科科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魏莼(1973- ),女,
随着高校的扩招,实验室的扩建,实验室的废液也日益增多,因此,应该从源头消除废液的产生,减少实验室废液的排放量。本文从开展绿色化学实验课、减少溶液的用量、推广连续合成实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