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权是个危险活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s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化五年(1469年)正月,明宪宗突然下诏,将就任吏部尚书一年多的李秉一撸到底,直接赶回家做了老百姓,给当时的政坛造成了极大震动。
  李秉为人刚正耿直,尤其看不惯那些仗势欺人的豪强士绅。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严治当地的不法分子,在大明官场上的官声极好,在民间更是收获了无数粉丝。既然李秉的声望这么高,皇帝为何会毫不留情地将他贬回家呢?因为,李秉牵扯了当时愈演愈烈的南北人之争。
  李秉来自山东曹县(今属山东菏泽),是地地道道的北方汉子。而他担任的吏部尚书掌管选拔、任用、考核官吏的大权,其升一人黜一人,都会对南、北方官僚集团的势力产生影响。所以于南北方而言,这个位置在所必争。当北方人李秉出任吏部尚书之后,南方人就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作为一个在官场行走了三十多年的老官员,李秉虽然性情刚强,却并非全无门户之见。在他就任吏部尚书之后,深感朝中南强北弱的形势之险恶,便暗暗下定决心要为北方同胞们争一口气。
  成化四年九月,因天象异常,御史等九人上疏弹劾内阁大学士商辂等人,要求朝廷对这些人予以惩处。表面来看,这不过是明朝无数弹劾事件中很不起眼的一次,但这次事件不简单。因为被弹劾的商辂等人都是南方人,而主持这场弹劾事件的便是吏部尚书李秉。
  面对李秉的进攻,商辂等人不甘示弱,纷纷上书反击,还以辞职相威胁,要求皇帝给个说法。由于朝中南方势力占优,面对以集体辞职相威胁的诸位南方大佬,明宪宗不敢掉以轻心,最終决定丢卒保车,下诏安抚嚷嚷着要辞职的商辂等人,而受李秉指示的御史等九人则被狠狠打了一顿。
  虽然这次弹劾以失败告终,但李秉并未气馁,依旧寻找着打击南方人的机会。不久,李秉便想到一个新对策:将打击目标由南方高层官员转移到南方中下层官员。
  成化五年是明朝三年一度的“朝觐考察”之年,各地官员都要入京接受考核。但除了那些高级官员由皇帝决定去留以外,中下层官员是由吏部掌握的,即李秉说了算。李秉当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他开始大规模整顿南方集团,一口气黜了2506名官员,其中大部分是南方人。而在成化二年和八年,另外两位吏部尚书主持的朝觐考察中被罢黜的官员人数加一起也只有2400人。
  通过这次朝觐考察,李秉深深出了一口恶气,算是替自己人那次被打报了仇。但李秉的大手笔让南方集团恨透了他,他们私下搜集李秉的黑材料,积极筹备“倒李”运动。
  刑科给事中首先发难,弹劾李秉有“十二大罪”,请求皇帝将其治罪。对这一发难,明宪宗本没在意,但他弹章中的一句话触动了明宪宗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李秉)阴结年深御史附己以揽权。”言下之意,李秉结党营私,有谋反之心。
  这句话实在太有杀伤力了。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不怕大臣贪污,也不怕大臣无能,但如果有大臣结党营私,威胁到自己的地位,那便是不可饶恕之大罪,绝不能忍!所以在看到这句话之后,明宪宗勃然大怒,下令召集众臣,廷审李秉。
  南方集团抓住这个机会,集体弹劾李秉,奏疏像雪片一样飞到明宪宗案头上。明宪宗最终决定将李秉一撸到底,李秉直到去世也没再被起用。所以尽管李秉素有“刚直”之声,也无法改变其被罢免的命运。
  编 辑/夏 涵
其他文献
魏晋相承,以孝治天下。为贯彻以孝治天下的方针,两晋统治者有不少动作。晋孝武帝曾经亲自为臣子们讲《孝经》,助教全是最重要的大臣。  孝既是朝廷倡导的道德规范,不孝当然成了严重的罪行。因此,要整倒一个人,最简便的办法就是给他扣一顶“不孝”的大帽子。魏时孔融、嵇康被杀,表面的罪状都是“不孝”。司马绍为太子时,王敦看他颇有才能,怕他继位后会妨碍自己,想要污蔑他不孝从而废掉他,后来谎言被人当众戳穿,才没能得
厌烦儿童的喧闹本是正常生理現象,孩子的哭闹声能够引发人全身的应激反应,使人心跳加速、血压增加等。可是当下厌恶儿童俨然上升为一种“社会病”。不但在中国,日本不少社区住户甚至抗议政府在自家周围建幼儿园,不可谓不极端。近年来国人越来越反感破壞秩序的行为,总是破坏公共秩序的“熊孩子”招人烦也在情理之中。不过,熊孩子也分真假:一般的哭闹嬉戏是幼儿正常生长必要的,需要社会体谅、理解与容忍;四岁以上的孩子到处搞
凡尔登市地处法国北部,由法国高卢人建立,法国在这里曾战胜过无数敌人。在法国人心目中,这里是胜利和自由的象征,更是精神的高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选择这里作为重点突破对象,法国则派重兵死守,因此凡尔登战役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两军阵亡人数超过25万,50多万人受伤。  但这场惨烈的战役,却广受学者质疑。他们认为,争夺凡尔登从军事意义上讲,对法军和德军都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北魏人元乂(yì)(一作元叉)虽“才术空浅”,但身份特殊,是北魏孝明帝的姨夫、灵太后的妹夫,他正是凭借这种身份得以平步青云,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孝明帝即位时年仅五岁,大权都掌握在其母灵太后手中。为了得到更多权势,元乂甚至与灵太后私通,之后更是私欲爆棚,把北魏朝廷当成自家的提款机,踏上了自我毁灭的不归路。  政治上,元乂奉行顺昌逆亡的原则,肆无忌惮地排除异己,重用佞臣。某宗亲刚直正派,升官后没有像其他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是美国公认最聪明的一位总统,同时也是国家债务的强烈反对者。他对债务深恶痛绝,自己的家庭财务却一塌糊涂,深陷债务危机。  反对国家债务是杰弗逊一直以来的战斗。1788年,他写信给乔治·华盛顿:“倘若我们没有信用,我们将被一个资源匮乏但是更有信用的国家打垮。”他对财政专员说:“我迫切地感到需要保留对外借款的权利。”在任副总统期间,他就提出了“取消联邦政府借款的权力”的主张。总之,
《封神演义》中,比干其实是可以不死的,因为姜子牙能救他。  姜子牙还在朝歌为官时,曾用砚台当众打死了琵琶精,若非亚相比干出手喝阻围观群众,姜子牙难逃一顿暴打。之后,姜子牙又在比干的举荐下得以在纣王面前施展本领,最终被封为下大夫。可以说,比干对姜子牙有着知遇之恩、提携之情。  后来,妲己准备陷害姜子牙,姜子牙算到自己当有一难,就潜逃了。逃离之前,姜子牙特意去比干府辞行,并留下一封书简,里面有姜子牙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七月的一天,康熙在晾鹰台宴请王公大臣。宴席上,见王公大臣们正忙着相互寒暄,忙活了大半天的太监们觉得可以趁机小憩一下,于是在棚子下小坐,准备喘口气,不料被眼里不揉沙子的康熙瞥见。康熙气得山羊胡子乱抖,将一众太监每人狂抽了80鞭子。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康熙这爱随便收拾人的毛病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严重。康熙晚年时常常在嫔妃的陪同下到池塘边钓鱼取乐。一天,康熙偶然钓上一条甲鱼
大文人一般容易有文人气。所谓文人气,就是一个人活得特别感性,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也不看重即时的利益,只依照自己内心的想法说话、做事。  当然,不同的人,文人气的表现各有不同。  1930年4月,上海文艺界聚会,参加者大约有30人,现代著名诗人冯雪峰、时任复旦大学教授的洪深、鲁迅等都在座,洪深还带来了一个穿着摩登的女学生。大家聚谈时,洪深突然兴致大发,和女学生演起戏来:洪深竟向他的女学生下跪。别人都觉
北宋的一天,洛阳。牡丹丛中,一辆小车缓缓而过,上面坐着一个人,他戴道冠,着长袍,持如意、酒葫芦……这是隐士邵雍在出游。仙风道骨的标配,该有的,他都有了。  邵雍随性,出行不一定有目的地,就任由车夫拉着,满洛阳城乱跑,赏牡丹,观风物,访老友,随遇而安。途中,经常有人惊喜地拦车大呼: “吾家先生至矣!”不称“邵先生”而称“吾家先生”,足见人们不把邵雍当外人。邵雍也就坦然下车,与主人同归。到主人家中,更
据唐朝的《三水小牍》记载,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洛阳闹饥荒,谷价昂贵,百姓流离失所,饿殍充塞于沟壑之间,乞丐不绝于道。洛阳附近多有种桑养蚕的人家,但饭都没得吃了,谁还买得起绫罗绸缎?因此,桑叶都被当成粮食贩卖,一斤桑叶居然卖到六两银子。  新安縣慈涧店北村农户王公直家种了十几株桑树,长得异常茂盛。王公直见形势如此,不得不跟老婆商量:“现在闹粮荒,我们吃了上顿没下顿,还养什么蚕啊?照我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