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隽写故事,浅显演故事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visiv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隧道尽头》从剧本写作到舞台呈现,编导的思路是非常一致的。在感官上,各个部分都在剧本的基调氛围下蔓延,各个元素的运用、象征意蕴也都是剧本内核的延伸。整个戏是封闭的,故事的视角是单一的,承载的物理空间是也闭塞的,但内心空间充盈,通过现实、小说、内心三个层次的剖析,不同角色的碰撞展现了一个深陷于徒劳思考的落魄之人,不知是否有出路的内心挣扎。
  【关键词】 《隧道尽头》;主要结构;角色设置;舞台呈现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毫无疑问,编剧和导演两个身份对作品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影响。在我看来,编剧的工作偏向于深挖,让作品更加有深度,更加有内涵;而导演的工作偏向于呈现,讲求舞台的外化,较之剧本,更倾向于直白,试图直接地引导观众,让观众在感性、理性上都能较快地承接创作者的表达意图。这两种工作可谓一“深”一“浅”,从某种层面来说甚至是对立相反的,我也时常害怕自己会不小心将两部分的工作混杂起来,导致剧本写得浅,或者,把戏导得晦涩。
  这个担忧得以解决,依靠的是团队:提出思路想法之后,编剧组会不断地讨论、质疑,思考情节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完整,角色是否足够饱满、有说服力,埋藏的意蕴是否贴合。而在排演过程中,各方面的意见融入其中,各种元素的引导扩展了整出戏,使其得以有效传达。剧本完成后,故事、基调、角色的存在就已经成为事实。舞台、音乐、灯光的设计从各自的方面去填充表达,尽量帮助观众消除接收内涵时可能存在的隔阂,将整出戏从文本中立体出来,得到舒展。导演和演员做的不是质疑,而是理解和阐释,引导演员去贴近、体会,然后点燃这个角色,让观众得以共情。因此,在矛盾的同时,编导一体统一的优势也显而易见。
  在编剧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考虑到舞台的表达、节奏的控制,也因此最后的剧本不完全是纯文本,而是半成的导演本。同时,因为对剧本的熟悉,在排演的过程中对于剧本的处理能做到切合的偏重,留存深意,减少很多二重阐释中会出现的演出与剧本不相融的漏洞。这样,从剧本到最终各个元素的完整呈现,都能做到互相配合,表达清晰而连贯。
  一、主要结构和内容
  最初版本的序,是周希文一个人的长独白。就演出而言,开场大段的独白是很难吸引到观众并引导思考的,所以想到了空间上的充盈,用视觉上的丰富来抓住观众,再从逻辑上进行引导。最后版本的序,像是一个先知的预言,又故作玄虚,让人不明所以。其实,这个序,一开始就奠定了整出戏的基调:低沉、分裂、注定徒劳的思考,无法抉择的方向;交代了整出戏各个层次的交织:小说空间、内心空间、现实空间的互相映衬和影响。周希文的三个分身,首先充盈舞台,其次表现周希文内心的纠结。他写了一部小说,却始终无法写出结局,小说的结局依托在一个闯入他世界的女孩身上,现实的生活影响了他的内心状态,从而更改了小说。
  这一切从本质上来说,源于三观的探讨和人与人之间交往本质的疑问。人生的意义是怎样的?是跟着大家一起做不会错的事吗?究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可以选择暂且停下来思索清楚了,再决定自己的方向吗?人和人之间到底隔着什么呢?我们可以稍微做出一些改变来拉近我们的距离吗?为什么我们就是无法理解其他人呢?就连朝夕相處掏心掏肺的爱人也无法真正地灵魂互融吗?这是我们一开始就抛出去的问题,之后发生的故事和探讨都在这两个话题之下,但也仅仅只是展示出了一个失败者的处境,并没有给出任何答案,如果说有答案,那就是:你得自己去寻找,而不是期盼别人拯救你、指导你。选择权应该在自己手上。
  沈希则第一次出场的独白其实也是预言,也是在设想:如果最后周希文不接受曾静离开的事实,他会怎么做。他会想念、会不甘,但是阴郁偏执的他,会选择死亡吗?这是一种结局,但是听故事容易,真正面对死亡的议题,并没有几个人真地敢于跨出那一步。死亡,太过沉重。其实,幸福圆满的结局,其可能性跟死亡相差无几,然而大多数的读者都喜欢这样的结局。苦难在现实中已经受够了,在人能操纵的小说里,加一点希望和憧憬就那么难吗?对周希文来说,这很难,因为他不认。
  整出戏有三个空间,三条线索独立又交错缠绕着共同发展。第一条线是现实部分。现实部分是单视角、按时间顺序发展的。一个对隔壁邻居带着些许好奇的乐观女孩,闯入一个内心隐晦的业余作家的世界。
  故事的发展依托于曾静的每一次来访,周希文的思想、情绪都完全随着她展现出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曾静到底确切地发生了什么。一开始,她充满好奇显得单纯可爱,后来我们似乎听到了她的一些过去,又知道她渐渐步入工作,看到她开始擅长阿谀奉承,分离时有所不舍,归来时却张扬跋扈。这段时间里她成长了,但是我们只能接受她每一次出现都不太一样的现实,而无法追问她到底是怎样的人,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只能跟在周希文有限的视角下接受曾静带来的冲击,跟随着周希文的心情而起伏。
  而这也是这出戏最大的难点:一个完全单视角的阐释,即只有当观众都沉浸到周希文这个视角之下,才有可能产生同理心,才能生发出共鸣。然而周希文是一个很失败的人,这样的人往往不受待见。他的工作不怎么体面,还怀疑人生不知上进;第一本小说写出来不受欢迎,没人懂;第二本小说始终无法完成;如果说写作是他的信仰,却因为一个偶然出现的女孩儿打破底线,没有原则;在他自以为的爱情里他也没有主动地做出什么实质的争取……无论从哪方面,他都是一个没有闪光点的人。
  诚然这个角色的发想来源于每个人都有的低谷时期,我们坚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企图挖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隐晦部分,让大家在剧场里找到这么一个机会舔舐伤口。但还是要承认周希文这个角色的设定是很难轻易讨喜的。也因此,为了使这出戏不至于太小众,我们企图丰富一些角色,让压抑自己伤口的人,也能寻找到共鸣。我们依然希望维持单一视角的设定,因此新的角色也应该在周希文的体系内,能够互为表里,既能推动情节,又能深入挖掘这个角色。从而,推展出了以下两个层次空间。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小确幸”观念影响下的台湾各大高校文化产业创意设计状况,通过研究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元智大学、辅仁大学、台湾艺术大学等几个高校文化产业创意设计,揭示台湾各大高校文化产业创意设计选题及创意方法,内容覆盖台湾高校毕业设计、文化产业创意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 小确幸;台湾;高校;文化产业创意  [中图分类号]5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台湾流行一种“小确幸”生活方式。所谓的
期刊
【摘要】 在当代中国的电影导演中,曹保平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自2004年《光荣的愤怒》问世以来,曹保平的作品一直保持着稳定的艺术质量和鲜明的个人风格。无论周围的创作环境如何变化,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道路:专注于现实主义题材;追求强烈的叙事的同时也追求对底层社会和复杂人性的真实呈现;试图在主流商业片中寻求更多个人化的表达。这样的坚持,也让曹保平电影的美学风格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倾向,即用纪实性的手法呈现
期刊
【摘要】 张大千的黄山画具有写意之神韵,为人们所称道。对于张大千黄山画之成因的剖析,学者们争议不断,难有定论。我们认为,张大千在仿古、家庭条件以及自身对于黄山绘画的独特理解是其黄山绘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黄山画派;张善;摄影;创新;张大千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黄山,自古以来因其风光秀美而闻名于世,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为独特景观,成为文人骚客最为重要的揽
期刊
【摘要】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一书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还原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之路,是一部以全球视野考察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宏伟篇章。它以国别史的形式,点带面全景式翔实地记录并阐释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各国的传播历史和现状,实现了音乐中的中国人把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播至世界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王耀华;海外传播;中华民族音乐文化陈洪绶;文人化 
期刊
【摘要】 在经济与语言层层失落的后97年代里,香港电影也随着后现代语境而迷失定义。在一众文艺片与商业片都或表或里地出现“失去身份”的状态时,银河映像却精准营造出一个周全的风格世界,不论是充满作者艰深意志的商业喜闹剧,还是经过经济权衡的黑色作者电影,都凭借一种独立不迁的入市精神在这份风格中并驾齐驱、相互印证。本文将以1997—2005年间银河映像出品的警匪、医患、都市人情、怪力乱神等一系列作者风格与
期刊
【摘要】 对《隧道尽头》,可以从两方面考察:一方面是剧中爱情(或伪爱情)面貌的狰狞,另一方面是周希文的懦弱与自欺。剧中的“爱情”,变质异化,溃不成形,面目全非。  【关键词】 《隧道尽头》;爱情故事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厦门大学戏文专业2017届毕业生的原创话剧《隧道尽头》,作为今年“中文有戏”演出季的收官之作,已于6月初落下帷幕。因其带有原创剧作的鲜活特点,既结合时代,摹
期刊
【摘要】 作为福建戏曲改革运动重要成果的华东会演得奖本《陈三五娘》,是以蔡尤本为代表的泉南民间艺师和以许书纪为代表的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真切显影“被压抑的”抒情现代性传统、异域舶来的启蒙现代性诉求、狂飙突进的民族国家现代性想象之间相互嵌套、彼此托举的繁复关联。其通过参加官方所组织的戏曲观摩会演活动而获取经典的命名并进入主流文学史的叙述视线,甚至影响海外汉学家关于闽南戏曲乃至中国戏剧的叙述取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现场古琴音乐会演出所呈现的艺术进行评论,思考古琴音乐、古典音乐的跨界演绎,思考古琴音乐作为文人音乐的定位与发展。  【关键词】 古琴;跨界演绎;艺术;文化;创意;模式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古琴音乐,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人雅乐之代表。2003年,古琴音乐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古琴音乐渐渐成为修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选择。
期刊
【摘要】 视觉文化时代以形象为基础的消费推动公共文化生活中大众审美消费文化需求,公众对于地域异质文化的符号消费推动了绵竹年画资源的公共文化资本转化,成为当下地域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在以政府、企业、民间艺术传承人构成的对民间艺术资源管理的公共文化机制中,年画作为奇观性、体验性、视觉性、差异性符号的表征,逐步进入现实公共文化生活和现实文化生产,成为集体的、开放的、系统的、具有普遍
期刊
【摘要】 《酒神小姐》聚焦于老年性工作者素英的末年生活,并观照韩国底层边缘人物群像,探讨了老年人的孤独与疾病、生与死的社会伦理主题,深刻反映了独身老年人素英及“零钱宋”们的孤寂心理与悲剧人生。作为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导演通过展示老年女性性工作者等边缘群体的生活现状,探讨了多重维度下人物形象的游移所产生的伦理迷思以及女性在男权话语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 男性话语;女性叙事;伦理;《酒神小姐》;韩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