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亲吻一颗小行星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ing_la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张最高分辨率的小行星贝努表面的全球地图,由2155张冥王号在2019年3月7日至4月19日之间拍摄的图像拼贴而成,图像涵盖贝努小行星表面3~5千米范围内的区域
  “冥王”已经觊觎“不死鸟”很久了。现在,它终于抓住机会亲吻了它。这是不久前发生在距离地球大约3亿千米外的太空中的真实一幕。与神话故事不同的是,这位“冥王”是一枚探测器,而“不死鸟”是一颗小行星。
  冥王探测器近年来一直在围绕小行星贝努( Bennu,古埃及神话中不死鸟的名字)飞行,打量着它,计划着该从哪里着手。而它亲吻贝努小行星的真实目的,是想带走一份贝努的表层土样本回去研究,看它为什么“不死”。而这颗直径不到500米的小行星,在被冥王号探测器仔仔细细地环绕探测了近两年后,也终于迎未了和冥王号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了这一天,冥王号已经演习了两次。
  采样前的功课
  贝努是一颗近地小行星,这意味着它有机会非常靠近地球。但它毕竟个头太小了,在地基望远镜中仅仅是一个小亮点,看不到任何细节。想要探索太阳系里的这些小家伙,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在探测器抵达之前,人们对这些目标几乎一无所知。因此,一飞到地方就开始采样显然太鲁莽和危险了,这个精细活儿可一点儿都急不得。
  行星科学家和工程师会在探测器出发前,设计出周密的探测计划,让探测器先花上数月甚至一两年时间做功课,充分了解这个探测目标,然后才最终确定采样位置、采样方式等细节。冥王号对小行星贝努也是如此。
  此前,来自日本的隼鸟2号在进行与龙宫小行星的亲密接触时,选择的近距离探测方案是伴飞探测。也就是说,总体保持在距龙宫小行星约20千米的轨道上,和龙宫一起绕日飞行,但又相互独立。隼鸟2号只在需要近距离探测或采样时,才进一步下降飞近,完成探测或采样任务后再返回原本的高度。
  而冥王号选择的方案是绕飞,也就是直接环绕小行星飞行,同时完成各种探测。冥王号的绕飞高度距贝努仅有1.6-2.1千米,这也是人类探测器首次成功环绕个头和引力如此小的天体长期飞行。
  在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冥王号一点一点调整轨道,在各种高度上地毯式扫射贝努表面的每一寸土地。对一部分需要重点考察的区域(例如备选采样区),冥王号的飞掠高度甚至可以低至250米。通过这些近距离考察,贝努这个人类望远镜里的小亮点,已经一跃成为太阳系中人类最了解的小行星之一了。
  由冥王号所携相机拍摄的2155张照片拼出的小行星贝努的超高清全球影像图,分辨率高达5厘米/像素,是人类迄今获取的最高清的外星球全球影像图。冥王号也携带了激光测高计,用2000万个激光测距点数据,建立了贝努全球的高分辨率三维地形模型。冥王号的可见光与近红外光谱仪发现,贝努表面广泛分布着水合矿物和含碳物质(即有机物和碳酸盐矿物),这意味着,冥王号采回的样品或许带来揭示地球上水和有机物起源的线索。这些探测结果都为冥王号后续的着陆选址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工程数据支持和科学评估依据。
  巨石环伺的采样区
  冥王号项目组没有想到,选择采样区会是一件如此棘手的事情。
  或许项目组原本以为,探测器到达后只要探测得足够细致,选择采样区算不上什么太难的事,顶多就是有科学价值的地方太多了,导致选择困难罢了。直到冥王号探测器真的近距离看到了小行星贝努,项目组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才惊讶地发现,之前通过地基望远镜观测和推算得出的结论,着实有点太乐观了。
  这颗小行星表面崎岖多石。残酷的现实为项目组寻找合适的采样点带来了更多困难,也为冥王号的接触采样增添了更多危险和不确定性。经过反复考察和挑选,冥王号项目组还是尽可能从贝努表面选出了4个还算安全、也具备较高
  冥王号携带的相机于2019年3月7日在距离贝努5千米高度拍摄到的小行星表面,崎岖多石,图中间偏下的浅色石块约7.4米宽科学价值的备选区。最终,4个备选区里最北端的夜莺当选冥王号的首次采样区。
  但即使是精挑细选的采样区,也依然免不了困难重重。冥王号设计的时候,项目组原本希望平坦的采样区至少有直径50米那么大,那样即使探测器落得不那么精准,也能有点容错量。然而现实是,即使是目前最合适的夜莺采样区,也不过是巨石环伺之中一片狭小的平坦区而已,实际允许冥王号安全采样的接触区直径仅有6米。如果不能准确落入这个区域,那冥王号很可能还没采集到样品,就在降落过程中撞上大石块,提前结束自己的探测生涯了。为了尽量减少和大
  原本计划的采样区大小(橙圈,直径50米)和实际允许的安全采样区大小(蓝圈,直径6米).对比小汽车的大小石块的接触,冥王号甚至要在下降过程中把两枚太阳能板收拢成Y形。但这还远远不够。
  全新的降落导航技术
  起初,冥王号任务打算使用激光测距作为着陆采样阶段的主要导航定位手段。但为了落得更准,NASA最终放弃了激光测距,改用了另一套基于光学影像的备用导航定位方案——自然特征跟踪(Natural Feature Tracking,简写为NFT)技术。
  冥王号在降落过程中不断实时拍摄采样区附近的照片,用这些照片和已有的三维地形和影像数据库比对,匹配采样区一带的特征石块作为地标,就可以更新自己的实时位置、速度和计划采样位置,如果检测到拍摄的影像里有危险障碍物,还可以自主撤离。NFT技术的可靠性在冥王号探测器之前的两次降落采样演习中得到了验证,而在实际降落采样过程中,冥王号也依靠这种技术实现了精准降落。
  碰一下就走,也要带走一点样品
  面对直径不到500米、重力极其微小的小行星貝努,冥王号采用了“接触即离”式采样(Touch-And-Go,简写为TAG),也就是碰一下就走。这和日本的隼鸟2号探测器在小行星龙宫上的采样策略几乎一样。冥王号的整个接触采样过程耗时约4.5小时,共需完成3次点火操作,才能从原本的绕飞轨道下降到贝努表面   1第一次点火:离开距贝努表面约770米高的绕飞轨道,开始下降;
  2第二次点火在约1 25米高度处点火,检核并调整冥王号的位置和速度,因此也称为“检核点点火”;
  3第三次点火:在约54米高度处点火,调整飞行参数来匹配接触采样时贝努的自转,因此也称为“匹配点点火”;
  4.着陆采样:下降到贝努表面,接触采样。采样臂与贝努表面接触后,在数秒内向贝努表面发射一发压缩氮气,用采样臂头部捕获气体扬起的表土物质(隼鸟2号是接触后从采样杆内发出钽质子弹,捕获子弹扬起的物质。无论是使用钽质子弹还是压缩氮气,目的都是避免引入不可控的外来物质污染采集到的固体样品)。
  5返回:点火起飞,返回原本的绕飞高度。
  冥王號探测器使用自然特征跟踪技术探测贝努小行星,以确定采样区采到了吗?
  采够了吗?
  冥王号计划采集至少60克贝努的表土样品带回地球,最多甚至可能采到2千克,这将是人类从小行星上采回的最多样品量(隼鸟2号的样品采集量约100毫克)。那么问题未了,如何确定探测器采集到了足够多的样品呢?冥王号项目组计划用“双保险”来确认:
  1·2020年10月22日,冥王号会用相机拍摄采样臂头部的照片,查看是否包含贝努表面物质;
  2·2020年10月24日,冥王号会开始“转圈圈”,即通过带着展开的采样臂一同旋转,对比采样前后的惯性矩变化,来测量采集到的样品重量是否达标。
  如果两次测试均显示采集量达标,那么这些样品就会被送入样品返回舱中,留待送回地球。如果这次没有从夜莺采样区采集到样品或足够的样品,没事,也还可以挽救。冥王号还有两罐压缩氮气,也就是说,还有两次尝试采样的机会,最快可以于2021年1月在另一个备选采样区,再次尝试“接触即离”式采样。
  冥王号计划于2021年3月启程离开小行星贝努,2023年9月24日将采集到的样品带回地球。另一边,隼鸟2号已率先于2020年12月将小行星龙宫的样品送回了地球。而在这之前,中国的嫦娥五号探测器也已后发而先至,从月球上采集样本送回了地球。
  在沉寂了几十年之后,人类对外太空的采样探测迎未了又一轮的热潮。太空探索,未来可期!
  冥王号和隼鸟2号的探测日程计划
   @University of Arizona
   本文内容来自“果壳”公众号,ID: Guokr42
其他文献
恐龙是生命演化史上极为精彩的一章,它们演化出不同的形貌来适应环境,有些身披铠甲,有些头顶犄角,有些硕大无朋,有些则凶狠无比。它们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却在6500万年前的某个意外中,退出了地球的舞台。而曾与它们同时期生活的不少动物,如空中的翼龙,海中的蛇颈龙、沧龙等海生爬行动物,也都随之销声匿迹。据科学家推算,在这场大灭绝事件中,全球有超过75%的物种都被一扫而空。  关于恐龙如何灭绝,曾是一个难
期刊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的龚自正研究员等,在《科学通报》发表7综述文章《小行星监测预警、安全防御和资源利用的前沿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对该领域的国际研究趋势进行7系统性论述,并着重解析7我国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建议。本文仅为文章内容摘编,欢迎扫码进入公众号,阅读综述全文。  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在历史上经常发生,多次导致地球环境灾变和生物灭绝,是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重大潜在威胁之一,也是国际社
期刊
本努是一颗保存完好的古老小行星,目前距离地球超过3亿千米。它能够为科学家提供探索早期太阳系历史的样本,因为它早在数十亿年前就已初具雏形,并可能曾经帮助播种了地球上的生命北京时间2020年10月21日清晨,已经在太空飞行了4年的冥王号探测器OSIRIS-REx(Osiris是古埃及神话中冥王的名字)成功从目前距地球334亿千米的贝努小行星上,收集了一些尘埃和碎石。这次采集任务预计将耗时7年,耗资约6
期刊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方:博集天卷  出版年:2017-11  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时间和空间真的存在吗?现实的本质是什么?现象级科普畅销书《七堂极简物理课》的作者、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将在这本书中,以优雅易懂的方式带我们踏上这场探索现实之旅——从德谟克利特到爱因斯坦,从电磁理论的建立到引力波的发现,从经典物理到量子引力,目睹现实的概念如何随时间变迁,探究今天的物理学家
期刊
竞争,似乎是贯穿于生命演化进程的最重要的主题。  早在1859年,达尔文就发表了著作《物种起源》,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物竞天择”,系统阐释生物个体间存在竞争,能适应者才能留存。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竞争,那对于组成生物个体最基本的单位——细胞——而言,是否一样存在竞争呢?如果存在,不同物种之间的细胞竞争又是什么样的呢?  1974年,西班牙科学家最早发现了“细胞竞争”这一生物学现象。科学家将果蝇作为研究
期刊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出版年:2020-5  《恐龍:创世之旅》是一本关于恐龙的图文百科读物。作者沿恐龙出现、发展直至灭绝的时间线,按照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划分章节,对300余种恐龙从体貌特征、生存时间表、食谱、地理分布等角度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本书除了帮助我们思考史前世界的奇迹,还鼓励读者走出去探索自己所在的美丽星球,帮助爱好者们开启自己的探险,了解作为一名古生物学家是什么感觉。
期刊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湛庐文化  出版年:2021-01  这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酣畅淋漓的杰作。  你是否想象过,当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材料技术、量子计算与3D打印、区块链和全球干兆网络相互叠加时会发生什么?此刻,科技进步的速度远超任何人的想象。从现在开始的下一个10年,我们将经历比过去100年更多的技术变革,也将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本书展示了一张扣人心弦、富有洞察力的未
期刊
彼得-希格斯在预言希格斯粒子的49年后,获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从来没有用过电子邮箱或者浏览过网页,他自嘲在这个年代没有人会雇佣他。但是,希格斯又是无比幸运的,因为他可以在有生之年,亲眼见到自己开创性的理论得到证实。  80岁才有电脑的诺贝尔奖得主  希格斯在英国有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1964年的一个周末,希格斯在凯恩戈姆山中散步时,发现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理论—
期刊
2020年9月19日,土耳其安卡拉,火烈鸟、鹈鹕和鹳等候鸟在卡伊尔溪流附近的水塘里栖息,它们将向南迁徙  有一只倒霉的灰雁,不小心被困在渔网之中,飞不起来。一个小男孩连忙赶来扯断了缠住它的网绳。渔网一断开,它便急忙张开翅膀飞向高空,追赶自己的同伴。接下来,这群灰雁不知疲倦地扇动着翅膀,开始了九死一生的迁徙之旅……这个出自《迁徙的鸟》的片段曾感动过无数观众。不得不说,乌的迁徙是地球上最具吸引力的自然
期刊
Cornelia Hesse-Honegger在苏黎世大学自然历史物馆的科学部门工作了25年。自1986年以来,她已经收集、研究并绘制了大量的形态学上不对称的昆虫。这篇文章来自她的—篇自述,讲述她通过绘制昆虫图鉴来研究遗传学的40多年的经历。译者(Hulk)在本科时期曾学习过古生物学的课程,常被教授要求绘制各种生物化石的素描图。译者当时对此很是不解,既然可以姻照,为什么还要绘制素描、水彩图鉴?而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