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别主义的历史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未来,性别概念不再重要。
  它意味着性别束缚的解放,但更重要的是,它与未来思潮相关联。无性别主义是对于传统性别等级制度和保守态度的批判。
  在2015年的美国科切拉音乐节上,年仅16岁的Jaden Smith身穿印花长T恤,头顶玫瑰花发箍出现在众人面前,如此大胆而中性的装束立刻在Twitter上引起轩然大波,显然这是Jaden特意为音乐节所做的搭配,而且身为好莱坞巨星Will Smith的儿子,大众才肯为他的举动所惊诧,Racked杂志就此发文评论道:“Jaden Smith不愧为最酷的男孩儿,他的装扮远远超越了性别局限。”而美国最大的娱乐八卦网站TMZ也顺势打趣:“Paris Hilton如果也选择Jaden Smith这套装束,谁能更胜一筹呢?”
  无论何时,我们碰到别人时,总会习惯性地先去判断对方的性别,但Annie Woolhouse却说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最先注意到的是他人心理性别传达出的外在表现,只是假设这样的表现是他们生理性别的准确表达而已”。而着装作为个人外在表现的首要工具,自然会和性别产生联系,但服装并非一直有着明显的性别标识,而今天大肆流行的中性着装风格和有无性别的议题也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讨与争议。


  从1965年开始,性别的无差异化开始闯入美国人的生活,甚至一度出现以“无性别主义”为名的浪潮运动,正如著名性别学家Jo Paolett在他名为Sex and Unisex: Fashion, Feminism, and the Sexual Revolution的书中所写,“无性别主义的趋势是20世纪50年代婴儿浪潮在冲击人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中所诞生的新事物,它反映了在‘二战’后男女之间复杂的感情,‘性别’一词在50年代只被用作生物雌雄的两性区别和社会文化区别,不得不承认,性与性别不能混为一谈,‘unisex’一词在60年代首次被使用,最初只是美发沙龙为了迎合男孩儿和女孩儿对于长且蓬乱发型的同样需求所诞生,到了70年代中期,性别的无差异化俨然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渗透进了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1968年的《纽约时报》在一篇关于“怪物鞋子”的故事中首次使用了“unisex”一词,而且这个词在当年一共出现了多达5次,这一时期的百货公司的商品目录还增设了被称为“his’n’her”的新分类,广告中的男女模特皆身穿相同款式的蕾丝喇叭裤搭配橘红色的纽扣衬衣,当然在新鲜事物出现之初,总会有人感到困惑与不安,一位专栏作家在1968年的《芝加哥论坛报》中刊登“无性别时代”一文,描述了这种普遍困惑:“这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这种问题当然不是在询问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而是在问刚刚经过你妻子身边的不明性别的“物体”到底是男是女,没人知道。
  无性别主义不仅仅令老顽固感到困惑和费解,如Jo Paolett所说,这种现象正在充斥着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它打破了传统的女性化或男性化风格,特别是在60年代以“孔雀革命”为口号时,男人们纷纷选择穿着充满爱德华七世风格的衬衫和色彩鲜亮、印花柔美的紧身裤,彻底将无性别主义推向天桥,纷纷给设计师带来独特灵感。
  虽然“unisex”一词和性别的无差异化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旨在减少性别差异,以及凸显独特的价值观。看似新鲜,但“跨性别扮演的双性主义习惯”远可以追溯到十七八世纪的英格兰和法兰西贵族阶级。
  将理论转化为设计结构,使人体表现能够脱离性别而存在,相信社会会在审美标准上再次改革的未来主义艺术家Ernesto Thayaht在1919年推出了一片式剪裁的“TATU”外套这在当时极具抹去性别概念的启蒙作用——它的廓形单调,仅通过不同季节选用不同布料加以区分,且在任何场合都不需要穿着内衣。
  性别的无差异化概念伴随着消除阶级差别有着广泛的启示效应,因为它在极为基本的层面上引起了社会认知的混乱。透过含义丰富的着装,时尚也成为颠覆性别身份的一项有力工具,而设计师们则借着这种工具挑战传统着装的准则。20世纪20年代,随着Victor Margueritte的小说《女男孩》出版,任性的女主角一头短发,习惯性吸烟,男性化的装束并且拥有多个性伴侣的形象在挑战着维多利亚时期的传统女性角色的同时,又将被称为“boyish”的风格推向主流——天生丽质的女人们争先恐后地抢购紧身装置——从Boyshform束胸到缠绕身体的紧身绑带,女性化的阴柔气质荡然无存。Coco Chanel也顺势展望了将女性阴柔气质同长裤这个极具男性化色彩的符号相融的新时尚,推出了挑战传统着装观念的海军制服长裤套装以宣告女性的自由与独立,这其中伴随着女权运动的情绪高涨和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呼声,恰好也解释了性别的无差异化所反映出的社会动荡氛围,同样的情况也曾出现在60年代。


  而能让这种性别无差异化的概念与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无疑要伴随着好莱坞的黄金30年代,突破渠道限制,在明星效应的示范之下,将概念在大众的脑海当中不断深化,让性别的无差异化趋势变得更加流行。
  “女男孩”一词出自1922年Victor Margueritte写的小说《女男孩》,这本书描写了当时的女孩剪短发、独立自主而不靠男人,穿男人的衣服且纵情性爱,其中的主角是一个打扮极其男性化的女模特,专门做那些社会认为是丑陋、禁忌的事情,特别是在性解放方面的倾向描述。因此《女男孩》被指责为色情小说而惨遭封杀,但它也一跃成为当时黑市中的畅销书

  如果说Coco Chanel在20年代穿着裤装只是现代性别转变的启蒙,这种现象还引起社会舆论的争议,那么到了30年代,女性们逐渐将近乎严苛的舆论抛诸脑后,开始纷纷尝试男性化的着装风格,长裤一度风靡,正如巴黎记者在1931年的《女装日报》中的报道所称,法国女人纷纷穿起剪裁考究的定制男装,“大多数从海滨城市里维埃拉回到巴黎的聪明女人都会吹嘘自己那些由男性裁缝师之作的衣服”。好几个来自巴黎的裁缝师也突然发现,他们的设计不仅受到男性顾客的欢迎,也同样引起了这些男性顾客妻子的注意。而这其中将长裤穿得最著名,为其奠定经典标志性风格的好莱坞女星无疑非Katharine Hepburn莫属,她在1935年的电影《塞莉娅·斯卡利特》(Sylvia Scarlett)中尝试整套男装造型,又先后在这一时期主演的多部电影中尝试不同的长裤套装,而男士衬衣与高腰裤、西装外套的搭配也一度成为Katharine Hepburn的标志性风格。除此之外,身为Katharine Hepburn好友的Marlene Dietrich也因在电影《摩洛哥》(Morocco)中身穿黑色亮缎燕尾服,头戴高筒男式礼帽,颈间系着白领结,踱着方步扮演夜总会女歌手一角将女穿男装的着装风格推向高潮,让这种装扮逐渐变为主流时尚的原动力,彻底扭曲了公众对性别规则的执念,不仅是在银屏中,她甚至还将这种穿着方式带到了现实生活中。






  尽管在20—30年代间,女装出现了向男装设计借鉴的趋势,譬如服装廓形开始变得宽松,不再一味强调女性的身材曲线,传统男装面料闯入女装设计制作中,甚至还出现了直接将男装穿着上身的好莱坞示范,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这种趋势观点被推翻,特别是在战后,饱受战火摧残的女性急于回归传统安稳的家庭生活,整体的服装趋势也开始加深强调性别分配。这一时期的女装潮流正如Christian Dior“新风貌”的横空出世所唤醒的战前温柔回忆——柔和的肩线、坚挺的胸型、宽大的裙摆以及极具柔美的纤细蜂腰,总之就是那种最容易被大众理解和认同的女性形象。
  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男演员Marlon Brando和James Dean利用电影的巨大力量,使牛仔裤和T恤不仅仅成为一种时尚现象,更使大众第一次接受了性别无差异化的装束,从而揭开了时装民主化的序幕。这种根植于50年代青年文化运动的种子迅速成长并最终繁荣了整个时代。紧接着的60年代则经历了年龄、性别等传统观念被打破,等级概念被重新界定的巨变。它迫使设计师在设计中更多吸收年轻人的价值观,使创作更具普遍性。无性别主义在此时,因其对于多层面上的自由意义的追求而获得契合时机的流行。显而易见,它意味着性别束缚的解放,但更重要的是,它与未来思潮相关联。无性别主义是对于传统性别等级制度和保守态度的批判,使它站在了时尚潮流的风口浪尖。


  正是在这一时期,“unisex”一词首次出现,让我们可以用“无性别”来代替“性别的无差异化”或者“女穿男装”,它更多代指的是结合男装和女装的双重元素,或者模糊两性特征,但本意是要在两性身份间找到中间地带的中性风格。
  这一探索长达数年之久,首先是Pierre Cardin等一众同龄的设计师改革了时尚——不约而同地推出了线条简约的直筒服装款式以掩盖身材曲线,而Pierre Cardin还特别推出了男女均可穿着的打底裤,并通过紧身衣或连体装搭配圆形头盔或扁平的塑料眼罩将男女装扮得极为相似。美国时装设计师Rudi Gernreich在1964年以极端政治诉求的方式推出了只遮蔽大腿和臀部的Monokini泳装以对社会性别歧视进行控诉,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巨大争议,在时尚界狂掀裸露风潮。紧接着,Rudi Gernreich又推出了被称为“topless”的袒胸裙,将这股风潮再次推上风口浪尖,他坚信“在未来,性别概念不再重要”。Rudi Gernreich通过挑战成见探索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表现,他的无性别主义时装企图擦除两性界限,通过削弱性别标志的重要性,使性别差异变得无关紧要。我在想,Rudi Gernreich在挑战成见之时或许是在追溯历史,“你们别忘了,高跟鞋发明之初是给男人穿的”!




  与此同时,Yves Saint Laurent在60年代对中性化风格探索则是将重点放在模糊着装上的性别差异。1966年,Yves Saint Laurent受到艺术家Niki de SaintPhalle“黑领带”裤套装搭配高跟鞋装束的启发首次推出吸烟装,在这之前女性也曾穿着男性套装现身公共场合,却没有哪一个设计师按照女性身体曲线的特征,为她们专门设计性感十足的中性化套装,而Yves Saint Laurent推出的吸烟装大量借鉴男装元素,与女性高雅柔美气质完美结合,由此抹去了性别差异。之后的几年里他分别推出了以30年代风格为灵感的条纹阔腿裤套装和百慕大短裤套装,皆是将男装元素融入女装设计,并不断深化这一形象。直到1968年,Yves Saint Laurent为延续上一年以撒哈拉沙漠为灵感的非洲系列而推出的猎装夹克才将女性前所未有的中性化性感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伴随着朋克与迷惑摇滚为首的亚文化群体兴起的70年代,Yves Saint Laurent拥护女性穿着男性化的理念才逐渐被广泛认可。同一时期,Rudi Gernreich开始大肆宣扬为男性和女性设计完全相同的时装,并主张男性与女性之间可交换的着装方式,70年代,他安排了两位被剃光毛发的男人和女人作为主角来展示穿着完全一样的服装,甚至裸体,在无性别概念中,Rudi Gernreich喜欢使用男女平等的抽象着装,并试图让这种概念走进大众,这一切正如Rudi Gernreich所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将会被完全覆盖。如果身体不能再被强调,那么它就应该被抽象化,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一段时间的有形展示就是秃顶和裸露。”可是,就Rudi Gernreich一类的设计师来说,他们的做法不过是把传统男装移植到了女性身上,最终效果始终是向男性化风格妥协,而男性很少去尝试女性化的造型,因此并没有为中性风格本身提供什么新鲜角度。人们或许永远接受的都是对凸显传统两性概念的形象塑造,所以,Yves Saint Laurent借鉴男性正装元素为女人设计的吸烟装可以流行至今。




  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浪漫主义在英国夜生活中的出现,才让男人女性化初露端倪,并对中性化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浪漫主义的关键词是“个性张扬”——就如同这种趋势的追随者一样,比如David Bowie、Boy George、Grace Jones等,他们穿着中性的服装、化着夸张的妆容、留着不加修饰的发型,让性别的界限更加模糊,或者可以被描述为性别偏移——男人们看起来更女性化,女人们则看起来更阳刚。
  这一时期的一些设计师也开始顺应潮流,探索更加新鲜、更加具有包容度的无性别角度。比如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在这一时期创造的后广岛印象风貌以及那些宽松而且不对称的黑色底衬;Hedi Slimane在服装精妙的细节之处返工男装的剪裁样式,并解释道:“我认为这只关乎一种心态。谁在意穿外套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呢?这种男女辩证并不吸引我。”但也有不同角度,比如同样在这一时期参与过无性别主义着装讨论的时装设计师Gianfranco Ferre就认为:“如果一个女人是为了追求舒适之感而去尝试长裤,这无可厚非,但需要穿得像个女人而非男人,所以应该选择穿着一件质地柔软或是经过考究剪裁的夹克,而不是一件肥大、无法凸显女性身材的上衣。”


  1984年,Jean-Paul Gaultier推出被称为“Et Dieu Crea L’Homme”的时装系列,让男模特穿上裙子以突破传统性别观念,因为男女权利分配不均的问题导致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认为,一个女人穿着男性化的服饰会被认为是向上奋进的表现;而反过来男人尝试女性化的着装则被看成主动放弃手里的权利。正是这种对性别概念的刻板印象抑制了中性风格的发展,而Jean-Paul Gaultier将裙子穿在男人身上无疑是在打破这一刻板印象,正如他所说:“我让男人穿裙子是因为与传统观念的分歧——我们会谈论某些演员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女人味儿,就像我们把女性视为性对象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男人也可以成为性对象,所以我的挑衅是合理的。如果男人的价值体现在所拥有的权利和金钱,那么为什么不能说他们的价值同样体现在性方面呢?”
  20世纪90年代,人们似乎是在风格多样、选择多样化的时尚氛围中更加意识到性别观念存在的狭隘,随着更多时装设计师加入探索之路,并不断尝试,以及时尚偶像的亲自示范,中性化风格在性别偏移运动的过程当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就比如这一时期的Jean-Paul Gaultier频繁让男女模特同时出现在天桥,穿着相似风格的纱笼式围裙,以及受到极东方文化的影响创造的裙裤,无疑是在进一步开拓无性别主义的包容性。


  1992年,Campbell Scott和Bridget Fonda主演的青春爱情片Singles将Grunge风格推向了高潮。这种“反时尚”的衣着风格从西雅图街道传至欧洲的天桥时,很多设计师从中汲取到了灵感。他们费尽心思将波西米亚和朋克,嬉皮和硬核摇滚混搭在一起,任何喜欢这种颓废风格的年轻人,只需要将廉价的二手衣、破旧的牛仔裤、迷彩、庞克、紧身印花裤、马丁靴、碎花等,运用混搭、错搭、层叠的穿着方式就可以穿出这种风格。正是这种“你穿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穿着方式”的真谛将无性别主义推向高潮。这其中,能把这种风格穿得最出挑的非涅槃乐队的主唱Kurt Cobain莫属,他既拒绝大男子气概,也对女性的娇柔气质置若罔闻,穿条纹、穿裙子、穿女式衬衫......画着90年代的流行眼线,一切正如他所说:“如果我说自己在做颠覆性的事情,那一定是在放屁!因为男人们在乐队穿裙子演出早已不受争议了。”1993年,年轻的时装设计师Marc Jacobs向Kurt Cobain致敬推出了新系列——他将蕾丝、条纹、水果图案印花、丝袜和30年代的裙装结合起来,再搭配军靴和低腰链,在完美体现了颓废摇滚精神的同时却备受争议。紧随其后,Donna Karan、Anna Sui、Ralph Lauren、Yves Saint Laurent、Hedi Slimane等设计师纷纷加入了致敬Kurt Cobain、汲取颓废摇滚精神灵感的行列。同一时期,Calvin Klein则运用了一种更加现代且主流的方式将性别界限模糊化,比如他推出了诸多款式的中性风格牛仔裤、基本款T恤和中性香水,同时在广告宣传中,让气质阴柔的男性、丧失性功能的女性或是同性恋情侣以接吻的方式来演绎。


  不得不说,LGBT群体在这几十年中,越来越成为无性别主义风格去延伸和发展的中流砥柱。“我们已经步入一个开放的社会,周围是同性恋、直男、双性恋、跨性别者,我们不再害怕穿我们想穿的衣服。如果一个男孩儿想穿一条短裙或洋装,有什么不能的呢?”在性别观念大革新的今天,传统的两性定义,特别是男性气概的意义正在不断被大胆挑战。
  2010年,被媒体称为“妖男”的澳大利亚模特Andrej Pejic凭借变性人的身份挑战传统观念,为变性模特迎来了站在聚光灯下的机会,并迅速成为各大品牌广告片中的新面孔,荣登VOGUE等杂志封面,同时为Jean-Paul Gaultier的男装和女装系列走秀,Andrej Pejic的出现反映了两性价值观的改变,并被时尚媒体推到公众面前,无性别主义俨然已经被日益关注。


  2011年,美国饶舌歌手Kanye West在科切拉音乐节上身穿Céline印花丝绸上衣,佩戴无数的金链子,并肆意裸露胸膛,而他在Watch the Throne的专辑巡演之时穿着的Givenchy短裙也引发了年轻人穿短裙的风潮。
  天桥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品牌也加入了跨性别、无性别、中性、雌雄同体的传达行列,从Givenchy、Burberry、Gucci、Vivienne Westwood到Céline、Dries Van Noten、Thom Browne,正如Joyce的男装部经理Danny Chow所说:“这一代人比较开放,他们不关心性别问题。今天,男女都会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无论这件物品是被划分在男性范畴还是女性范畴。”Burberry的秀场上,男人们穿上了精致细腻的蕾丝衬衫,Gucci则高调地将男装造型融入女性气质,Saint Laurent让男人穿上女式衬衫和高跟鞋,Jean-Paul Gaultier则时而将男女模特转换性别,以类似行为艺术的表演形式完成男女同台的时尚秀。


  似乎无性别主义风潮在近几年达到沸点,但回顾时装历史,诸如无性别的话题从未消失,而在未来会愈演愈烈,“这一趋势无论在现在或未来都不会停止”,Barneys New York的副总裁Tom Kalenderian曾说,“因为这是循环运转后的一个新时代。”而时下能将性别概念玩得最具摩登意味的时装设计师JW Anderson甚至都会觉得,“这个概念已经过时了”。
  至于无性别主义风潮为何会愈演愈烈,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线,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视角去解读,总会有不一样的答案,社会进步?意识觉醒?还是审美趋同,或许任何笼统言辞都无法概括,但我们或许可以从公开承认过同性性取向,却先后娶了两任妻子,早已跨越性别藩篱的David Bowie身上得到启发——美人绝对不仅属于一个性别,他必定博爱而百变。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从权利的构成谈起,进而论述了监督机制下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构成及反腐败对企业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产生腐败的制度根源和意识因素。最后,作者结合兰州石化公司近十年的改革现状,提出企业改革应该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为企业的顺利改革谏言。  【关键词】改革;民主作风;监督机制;反腐败     一、引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党的工作重心逐步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经济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
期刊
【摘要】国有企业承担着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形势下,中央对国有企业给予厚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坚定不移的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经济布局和结构,努力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有效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保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顺利推进,实现国有企业健康、持久、协调发展。  【关键词】反腐倡廉
期刊
【摘要】免费报纸作为世界报业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模式一直为学界、业界所关注,本文试图跳出“新闻纸”的圈子,对免费报纸的广告功能进行专门探讨,从而加深对其商业运作模式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免费报纸 广告纸 新载体     1995年2月,瑞典《地铁报》(Metro)的发行,宣告了免费报纸的诞生。在其后的几年间,免费报纸在欧洲、美洲、亚洲都获得了快速发展。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7年
期刊
Unisex是种乌托邦。美国人曾做过一个小试验,让成年男女演示“小女孩打架”或“小女孩奔跑”的动作。成年男女纷纷在镜头前,扭捏作态;而真正的小女孩,则在镜头前,展示了力量和果断。性别是由社会所构建的,而并非与生俱来。到底谁在规划,这是女装,那又是男装,抑或是unisex?那如果换作,让你演示“像姑娘那样唱歌”,或是“像汉子那样唱歌”,你又会做何解?  刚刚去世的David Bowie始终被人认为是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工程项目招投标活动中各方主体行为和存在一系列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工程招投标 资格审查 问题 建议  【作者简介】黄建平,赣州有色金属冶炼有限公司,1962.1.16出生  卓凡(1983-)、女,江西赣州,2008年毕业于江西理工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现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财政局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机制逐
期刊
【摘要】我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使工程投资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加强投资控制,有利于缓解经济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和供给的矛盾。本文主要就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的投资控制进行了全面分析。  【关键词】工程投资 投资控制 造价     工程项目投资也称工程项目造价,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基本建设工作量,是反映建设项目投资规模的综合性指标,是建设工程价值的体现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阐述全球化语景下我国公务员管理法治化建设的意义,描述公务员管理法治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公务员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基本原则、目标、路径,为加强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体系建设作必要的、有效的理论探析。  【关键词】全球化;公务员制度;法治化       全球化同时带来了希望与恐惧。每个国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在不丧失自我认同的情况下应对全球化的浪潮?这必将对包括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在内的新一
期刊
【摘要】在社会环境快速变化的当代市场,关系营销不仅仅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课题,也是企业在经营中探索实践的热门话题。关系营销目前呈现怎么样一种发展状态,在当代市场中企业应怎样实施关系营销战略?本文就这两个话题进行简要概述和讨论。  【关键词】关系营销 发展 战略    近年来很多国内外很多研究显示这样一些研究结果,大多数企业60%~70%的销售额都来自现有顾客的重复购买,公司新顾客的购买仅占销售收入的
期刊
【摘要】我国许多农产品因为达不到环保和质量要求,造成现我国农产品的内外销售都遇到了困难,影响了销售利润,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同时我国政府的配套政策没有完善,使我国农产品在遇到危机时措手不及,营销策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农产品 问题 营销策略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一方面,面对国外的各种贸易壁垒以及我国对农产品的进口关税要逐步下调,许多优惠条件减少
期刊
【摘要】概预算是建设工程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的全过程,从一个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到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竣工结算等都离不开概预算。文章介绍了了建设工程概预算的定义及其作用,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提高建设工程概预算的质量。  【关键词】建设工程;概预算;概预算作用     一、建设工程概预算的定义    建设工程概预算是指通过编制各类价格文件对拟建工程的造价进行的预先测算和确定的过程。根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