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脑袋里装的是寂寞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sj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三国的谋士里,刘晔算是资历最老的“另类”:他是曹操、曹丕、曹叡三朝元老,都被引为心腹,颇受重用;他的点子总是层出不穷,而且百发百中,可惜的是,其中的90%都胎死腹中;这种情况持续了太久,年轻时他没有为此发疯,年老时反而为此疯了。
  曹操征讨汉中张鲁时,刘晔是他的秘书。当时的汉中一带还是穷山恶水,交通不便,出征后的曹操便很有些后悔,因为他的军粮总是捉襟见肘。他想撤兵,便找了个理由安慰自己:“像这等崇信妖邪之国,很不开化,能有什么发展前途?我军现在又粮食不继,还不如赶紧撤军。”他准备自己先走,让刘晔随后督军,渐次撤回。
  刘晔本已为这场战争做足了准备,没想到是这样一个结果,很不甘心,而且粮道不通,即使撤军也是白白地浪费军力,于是快马追上曹操,坚决挽回局面:继续进攻。最后两军交锋的结果很让曹操意外,甚至有些失望:一场硬仗也没打成,张鲁就逃跑了。这让曹操很有些一拳打空的失意,此时,一种没有对手的巨大悲哀像一道闪电一样袭击了曹操。
  秘书刘晔却没有任何失意,而是有些失控,因为热血沸腾。他滔滔不绝地向曹操游说,趁此士气高涨而刘备入蜀立足未稳之际,一举拿下蜀地;如现在不取,稍一拖延,凭诸葛亮之智、关羽张飞之勇、蜀地易守难攻之势,必为后忧。
  一向英明神武的曹操也许还没从那种失意中醒过来,也许是对多年戎马倥偬的生活感到了厌倦——毕竟,他此时已经58岁。汉中之战是他最后一次大规模外出征战,此后他生命中最后的8年,他只用来享受位极人臣的晚年——这一次,他竟然拒绝了这个绝好的机会。于是,才有了后来日益强大的蜀国。不知道被拒绝后的刘晔会不会感到些许寂寞和遗憾,尤其是多年以后,他亲眼看到蜀国与魏国分庭抗礼之时。
  曹操没有来得及更多地拒绝刘晔就戴着满身的军功章死掉了,但他似乎把拒绝刘晔的任务像遗产一样留给了曹丕。在曹丕短暂的7年皇帝职场生涯中,又给了刘晔足够寂寞的空间,但让他最寂寞的还是关羽死掉之后发生的事。
  关羽水淹七军的故事一度让魏国君臣谈“羽”色变,后来竟败于吕蒙之手,这让魏国的将军们跌碎了眼镜。曹丕曾为此专门召开了一个茶话会,讨论刘备会不会出兵伐吴。99%的军事评论员指出,蜀国小弱,名将唯有关羽,此君一死,刘备肯定不会出兵。
  刘晔在同事们眼中,是个总喜欢和大家唱反调的人。他说,据他掌握的情报,刘备非出兵不可。结果是刘备仿佛早就跟他这位本家串通好了一般,真的出兵了。这让那些持不同意见又想看点热闹的人,脸上很不好看。
  这时,南方的孙权动如脱兔,一面发出全民动员令,拉响了举国御敌的警报;一面派人出使魏国,表示甘愿俯首称臣。曹丕很高兴,他的臣子们好像比他更高兴。朝堂之上,他们的笑容是灿烂的,语调是轻松的,气氛像过节一样。
  但刘晔却始终像个不和谐音符,夹杂在那些欢快曲子里格外引人注目。他说:“吴地远在江、汉,向来有不臣之心。现在他内外交困之际,发使求臣,如何可信呢?不如趁机袭取,否则一日纵敌,数世为患啊!”这些话就像冬日里的一盆冷水,浇在刚有暖意的曹丕头上,产生了雪上加霜的效果。皇帝皱皱眉头,又跟别人找乐子去了。
  尽管刘晔还有更坚实的理论做基础,但曹丕不仅没有出兵袭吴,还为孙权加官晋爵,晋封吴王。这简直就像在存心与刘晔为难,曹丕虽然早过了青春期,但“叛逆”的劲头儿一点没减。
  魏明帝曹叡似乎特别器重这位老臣,这让刘晔颇感欣慰。刘晔年纪大了,为人处世也与年轻时大异其趣,也许他学乖了。皇帝提议伐蜀,大家都说不可以,刘晔也跟着说不可以。但他与皇帝单独聊时,却大谈“可以”。这给曹叡造成刘晔“老糊涂了”的假象。
  中领军杨暨和曹叡私交甚厚,还非常敬重刘晔,拿他当偶像。杨暨是“不可伐蜀论”的最坚定支持者,于是,他向曹叡诚恳劝谏,但曹叡不以为然地说:“你一介书生,岂知军事?”这伤了杨暨的自尊,便搬出老臣刘晔,说刘晔也是反对伐蜀的。但曹叡的回答让杨暨很意外:“刘晔和我说蜀国是可伐的啊!”
  杨暨那股子认真劲儿上来,非要把刘晔找来当面对质。但奇怪的是,刘晔当着他们二人的面一言不发,就跟突然老年痴呆了一样,由于不能随便刑讯逼供,所以皇帝对此也没什么好办法。
  后来,刘晔单独见曹叡时,很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个年轻人:“征伐一国,这是军事绝密,我连睡觉都担心说梦话泄露出去,陛下怎么能随便就对人提起呢?”曹叡为此向他道了歉。
  刘晔出了宫,就去找了杨暨,批评他说,你的确是个直谏之臣,但你的方案没采纳,就该仔细想想原因,怎么能跟皇帝如此较真呢?杨暨也为此向他道了歉。
  这件事后不久,曹叡耳边就起了流言,说刘晔不尽忠,只会察言观色,阿谀奉承,蒙蔽视听。流言的制造者还给皇帝提了个万无一失的建议:陛下试着和他谈一次,正话反说去问他些问题,如果他的说法和陛下真实想法一样,那他就是清白的,如果他总是顺着陛下的意思,那他的动机就有些说不清了。
  曹叡照做了,但历史没有记载他问了刘晔什么问题,测试的结果竟是这位老臣晚节不保,他因此被渐渐疏远了。史书上说,经过此事不久,刘晔就发疯了,最后忧郁而死。
  临终时的刘晔才对自己说,我脑袋里装的不是智慧,是寂寞。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在科学史上,17世纪属于牛顿,18世纪则是欧拉的天下。他是历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一生完成的论文和著作有886篇或部,其中数学著作占了一大半。正如贝多芬耳聋之后并未阻挡他对音乐创作的激情一样,欧拉在晚年双目失明的17年中,依然保持了惊人的创造力,依靠口述完成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欧拉不是纯粹的数学家,他在物理学、天文学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在生理学和文学方面,也是知识渊博的学者。  1707年4月15日
期刊
嫩绿的封面,不厚的一本书,恰如夜晚橘黄的灯光下窗外穿过的微风,且不看内容,1983年的新锐作家,飞特族的青春自白,芥川奖夺冠作品,日本最受瞩目畅销小说,响当当的介绍足以让人产生好奇心了,虽然心里大概知道这类日本作家的风格,无外乎琐碎温暖,芥川奖的评委之一村上龙盛赞作者的观察力,为作者眼光的准确性感到惊喜。既然如此,不如自己一读。  知寿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虽然不是愿意浑浑噩噩过一辈子的女孩,但就
期刊
在神经性毒剂出现之前,说到“毒剂之王”,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名号是属于芥子气的。芥子气早在1822年就已经被发现,不过直到过了半个多世纪,德国人梅耶才于1886年首次实现人工合成。作为“毒剂之王”,芥子气的威力自不必多说,正常气候条件下,仅0.2毫克/升的浓度就可使人受到毒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芥子气被各交战国广泛使用,大约有1.2万吨被用于了实战。德国人把芥子气装入炮弹中,制成有着巨大杀伤力的“
期刊
太湖银鱼和松江鲈鱼、黄河鲤鱼、长江鲥鱼并称“四大名鱼”,这四大名鱼中,若说最能勾起人的思乡之情,那莫过于松江鲈鱼,古代还有人一看见鲈鱼便泪流满面马上辞官不干,只要回家的。若说最有王者气息,号称鱼中之王的,那定是黄河鲤鱼,若说价格最贵,最为珍稀的鱼儿,那是在说长江鲥鱼,但如果要说最美丽,最动人的鱼儿,那肯定非太湖银鱼莫属了。  太湖银鱼长二寸有余,体型较长而略圆,看上去便如古代女性朋友头发上的玉簪,
期刊
一个小宝贝的出现,改变了一个问题少年。韩国电影《宝贝与我》承袭了韩国喜剧影片的一贯风格,搞笑无厘头,让人边笑边感慨。  十九岁的少年韩俊秀是个上起课来就呼呼大睡,所有的书本练习册都一片空白,但打起架来就精神百倍以一敌十的问题少年。他屡教不改,让老师父母都极为头疼。父母终于忍受不了整日被学校请去训话,也为了给他点教训,留下十万韩元就离家出走了。韩俊秀不用再听父母的唠叨,不用再被父母管教约束,顿觉兴奋
期刊
转动发条,打开一个小小的盒子,便能听到悦耳的乐曲,这奇妙的小东西,曾经是人类最早用来记录和自动演奏音乐的工具,它的名字,叫作八音盒。  在古代,奏乐都必须由人工操作进行。那时留声机还没有发明,要实现音乐的自动演奏简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让工匠们大费脑筋。如果能够制造出一部自动演奏乐曲的机器,那该有多好。  八音盒的发展史,可追溯至14世纪初期。那时宗教盛行,教堂高高的塔楼上的组合钟,就有
期刊
刘子翬这个人物在宋朝虽然也是个很有名气的诗人,但知道他的人恐怕不多,但如果说起朱熹,恐怕便知名得多了。刘子翬是朱熹的老师,他曾写过一首在宋朝妇孺皆知的诗,诗曰: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这首诗在宋朝流传非常的广,诗里说的是宋朝的京师有一座名叫樊楼的酒家,这个酒家承载了刘子翬青少年时期的很多欢乐。宋朝人一读这首诗,就容易产生共鸣,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个名叫“樊
期刊
春秋末期,赵简子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晋国最有权势的六个人之一。而最有权势的人要让权势延续下去,就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为此,英明神武的赵简子很苦恼,因为他发现他的长子赵伯鲁实在不堪重任。所以,他决定搞几轮民主考核,公平公正公开地选出赵氏新任领导人。  为了增加考核的客观性,他从外面引进了一个评委。  姑布子卿是个以貌取人的人,大概是史上最早的“星探”。其实一个人的外貌气质,言谈举止,就很能反映人
期刊
当代政治充满了关于政策存废的辩论。  要政府出台一项政策,在理由上很简单,比如说在住房问题上,很多穷人没有房子,或居住条件极差。这种简直没有尊严的生活当然是不能让人忍受的。这个时候,我们就有政府要出台政策帮助穷人解决住房问题的诉求。政府必须满足这一诉求,因为保障公民有房子住是政府的责任,正如保障人们生了病能够得到医治一样。  但问题当然并不这样简单。由于腐败,由于其他许多原因,从动机和目的上都好的
期刊
生老病死优胜劣汰乃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然而从实际来看,身体系统发展得越精细越复杂,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差,比如人类,不用说与微生物或者植物相比,就是与动物界的某些强悍的代表相比,在适应环境方面都显得弱不禁风。  人类适宜的生存温度应该在0 ℃~40 ℃之间,以感觉舒适来讨论,范围则还要小。如果环境温度低于或者高于这个范围,人类就会感到不适;如果长时间处在温度超标环境中,生理机能就会紊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