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低年级小学生,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尚且处于初级的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建立在浅层次的表象阶段,所以对于规律的认识往往也相对较为浅显。但是,只有引领学生展开对知识的深度解读,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从直观形象转变为有逻辑性的抽象思维,进而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效果。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和思维,需要以学生的有效倾听作为前提。本文就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有效倾听和深度学习素养的培养展开了论述,总结了几点经验和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学段教学;有效倾听;深度学习
在低学龄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课堂中的倾听效果深度相关,有效的倾听过程才能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而当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如学生出现三心二意地聆听教师讲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只能实现“一知半解”的效果。引导低学段学生在数学课上全神贯注地聆听,才能促成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和认知习惯。然而,从如今的低年级学段小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能够精心聆听教师讲解、展开深度学习的学生并不是很多,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出现走神、注意力分散、小动作等现象,并且此类现象在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养成中也起到了反效果,作业拖沓、效率低下、准确率不高、马虎等现象,都是因聆听时专注度不高而无法深度学习致使的。而上述问题的存在,是由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一、低段小学生无法专注聆听和深度学习的原因
(一)传统教学模式致使低效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始终让教学内容处于核心的地位,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只能通过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来获取知识。此时,学生个体之间的明显差异让不同的学生跟随教师的学习节奏不同、知识的学习效果存在迥然差异。一堂课下来,仅有少数几名学生能始终跟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聆听着教师的讲解,而其他学生容易在聆听的过程中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单一的知识感知方式、枯燥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好动、探索欲强的学生难以产生吸引力,反而会让大量学生不断寻求更新鲜、更有趣味性的事物中来。此时,学生不仅难以对此知识的深度理解,且更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小动作、观看室外的风景的现象经常会陷学生于低效学习的状态中。
(二)小学生被动学习已成为习惯
在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听取教师的讲解而不对其进行思维的加工,已然让学生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当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时,学生很难听取同组同学的讲解,更不會主动将思维投入于新知的学习中,思维的惰性导致学生养成了听取教师解读的学习成果的习惯,记忆教师讲解的知识、不经过思维加工而直接利用教师讲解的知识成果解决问题时,学生会发现困难重重。此时,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逐步降低。而分析学生聆听教师讲解开展被动学习的过程时,由于学生缺乏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关注而仅关注数学结论、数学规律,其知识在聆听时的建构效果必然存在缺陷。
(三)感知活动缺失致使聆听意愿降低
教学过程应当尊重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从问题出发逐步探索经历数学规律的完整探知,才能让学生思维中对知识的建构变的更加完整、更加系统。而在如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无尽的讲读、无休止的向学生填塞知识,致使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探索历程缺失,教师的代劳反而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打了折扣。而在此过程中学生无法主动参与的课堂中,无法经历知识的探究历程,枯燥单一的聆听方式,让学生的聆听意愿逐步降低。受此影响,学生感知活动的却是陷学生于低消学习的状态中,深度学习和专心探索的习惯难以养成。同时,教师不断以讲述法为主的教学模式,还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难以培养。
二、低段小学生课堂有效聆听和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革新教学模式,增进课堂吸引力
定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引领者和促成者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创建更多的条件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才能在让学生在对学生的赏识中、在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探索中完成高效学习。
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不再是围绕着角的特点展开,而是以引导性的问题驱动学生的聆听意愿。例如,教师呈现问题:同学们,请你们观察图片,分析上面的图形都有怎样的特征,看哪个同学观察地最仔细。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讲解不是生硬地向学生填塞知识,而是通过抛砖引玉的方式挖掘出更多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此时,教师的讲解、指导并不多,反而会比教师过多言述更容易取得高的教学成效。
(二)创建感知活动,培养聆听积极性
数学知识是严谨的、理性的、科学的,仅凭臆测的方式获取信息往往会陷学生于不客观、不理性的学习状态中。开展感知活动,让学生感性和理性相统合,才能让学生建立对聆听的积极性。
例如,在《长度》这一单位的教学中,任凭教师怎样讲解,都无法在学生的思维和认知中建立对长度的客观认识,学生对于长度的理解只能通过亲身感知、主动丈量的方式建立参照物,进而产生对事物长度认识的客观认识。在该部分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感知活动的创建和组织,引领学生首先认识一厘米、一分米、一米的长度,并组织学生开展对生活中事物的估测。而在估测活动中,学生很难就现有的认知和感知产生对事物长度的深度理解,对于长度的估测效果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此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示范者,给学生示范以“身体上的尺”估测其他事物的长度。例如,测量桌子的宽度时,可以通过一乍20厘米左右的长度来测量;测量黑板的长度时,可以通过臂展宽度1.7米来测量。借此方式,教师的示范和讲解能让学生力争取得准确估测结果的意愿达成前获得更专心致志的聆听效果,因而聆听的积极性便可以在此过程中释放。
三、总结
专注于学习的品质培养能让学生的成长受用终生,良好而学习习惯和深度的学习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严谨富有逻辑。当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时,可以通过革新教学模式、引领主动学习、创建感知活动的方式展开,借此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成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贤虎.基于深度学习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03):32-36.
[2]曹娟.在深度学习中发展核心素养[J].启迪与智慧(中),2021(02):81.
[3]于然,赵世恩.深度学习的内涵与教学实践——以小学数学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21,30(01):68-73.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学段教学;有效倾听;深度学习
在低学龄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课堂中的倾听效果深度相关,有效的倾听过程才能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而当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如学生出现三心二意地聆听教师讲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只能实现“一知半解”的效果。引导低学段学生在数学课上全神贯注地聆听,才能促成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和认知习惯。然而,从如今的低年级学段小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能够精心聆听教师讲解、展开深度学习的学生并不是很多,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出现走神、注意力分散、小动作等现象,并且此类现象在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养成中也起到了反效果,作业拖沓、效率低下、准确率不高、马虎等现象,都是因聆听时专注度不高而无法深度学习致使的。而上述问题的存在,是由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一、低段小学生无法专注聆听和深度学习的原因
(一)传统教学模式致使低效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始终让教学内容处于核心的地位,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只能通过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来获取知识。此时,学生个体之间的明显差异让不同的学生跟随教师的学习节奏不同、知识的学习效果存在迥然差异。一堂课下来,仅有少数几名学生能始终跟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聆听着教师的讲解,而其他学生容易在聆听的过程中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单一的知识感知方式、枯燥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好动、探索欲强的学生难以产生吸引力,反而会让大量学生不断寻求更新鲜、更有趣味性的事物中来。此时,学生不仅难以对此知识的深度理解,且更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小动作、观看室外的风景的现象经常会陷学生于低效学习的状态中。
(二)小学生被动学习已成为习惯
在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听取教师的讲解而不对其进行思维的加工,已然让学生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当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时,学生很难听取同组同学的讲解,更不會主动将思维投入于新知的学习中,思维的惰性导致学生养成了听取教师解读的学习成果的习惯,记忆教师讲解的知识、不经过思维加工而直接利用教师讲解的知识成果解决问题时,学生会发现困难重重。此时,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逐步降低。而分析学生聆听教师讲解开展被动学习的过程时,由于学生缺乏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关注而仅关注数学结论、数学规律,其知识在聆听时的建构效果必然存在缺陷。
(三)感知活动缺失致使聆听意愿降低
教学过程应当尊重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从问题出发逐步探索经历数学规律的完整探知,才能让学生思维中对知识的建构变的更加完整、更加系统。而在如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无尽的讲读、无休止的向学生填塞知识,致使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探索历程缺失,教师的代劳反而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打了折扣。而在此过程中学生无法主动参与的课堂中,无法经历知识的探究历程,枯燥单一的聆听方式,让学生的聆听意愿逐步降低。受此影响,学生感知活动的却是陷学生于低消学习的状态中,深度学习和专心探索的习惯难以养成。同时,教师不断以讲述法为主的教学模式,还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难以培养。
二、低段小学生课堂有效聆听和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革新教学模式,增进课堂吸引力
定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引领者和促成者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创建更多的条件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才能在让学生在对学生的赏识中、在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探索中完成高效学习。
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不再是围绕着角的特点展开,而是以引导性的问题驱动学生的聆听意愿。例如,教师呈现问题:同学们,请你们观察图片,分析上面的图形都有怎样的特征,看哪个同学观察地最仔细。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讲解不是生硬地向学生填塞知识,而是通过抛砖引玉的方式挖掘出更多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此时,教师的讲解、指导并不多,反而会比教师过多言述更容易取得高的教学成效。
(二)创建感知活动,培养聆听积极性
数学知识是严谨的、理性的、科学的,仅凭臆测的方式获取信息往往会陷学生于不客观、不理性的学习状态中。开展感知活动,让学生感性和理性相统合,才能让学生建立对聆听的积极性。
例如,在《长度》这一单位的教学中,任凭教师怎样讲解,都无法在学生的思维和认知中建立对长度的客观认识,学生对于长度的理解只能通过亲身感知、主动丈量的方式建立参照物,进而产生对事物长度认识的客观认识。在该部分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感知活动的创建和组织,引领学生首先认识一厘米、一分米、一米的长度,并组织学生开展对生活中事物的估测。而在估测活动中,学生很难就现有的认知和感知产生对事物长度的深度理解,对于长度的估测效果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此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示范者,给学生示范以“身体上的尺”估测其他事物的长度。例如,测量桌子的宽度时,可以通过一乍20厘米左右的长度来测量;测量黑板的长度时,可以通过臂展宽度1.7米来测量。借此方式,教师的示范和讲解能让学生力争取得准确估测结果的意愿达成前获得更专心致志的聆听效果,因而聆听的积极性便可以在此过程中释放。
三、总结
专注于学习的品质培养能让学生的成长受用终生,良好而学习习惯和深度的学习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严谨富有逻辑。当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时,可以通过革新教学模式、引领主动学习、创建感知活动的方式展开,借此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成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贤虎.基于深度学习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03):32-36.
[2]曹娟.在深度学习中发展核心素养[J].启迪与智慧(中),2021(02):81.
[3]于然,赵世恩.深度学习的内涵与教学实践——以小学数学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21,30(01):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