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怎样过?每个人,每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不过,要论哪个地方的年味更强,那一定绕不开客家。因为家人过年从腊月二十五开始,每日都会上演异彩纷呈的年俗活动,前后延续在20天以上,直至元宵节结束,才算真正从传统的年中走出。
如今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福建、江西交界之地,从秦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经过长时间的迁移和融合,赋予了这方水土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更成就了独具韵味的客家年。
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腊月二十四日到除夕日为准备阶段;之后从正月初一到初五为过年阶段;最后从年初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有到正月二十日)为余兴阶段。
客家人过年从腊月二十五就开始,被称为入年界。这一天,每家都要将珍藏的祖先像请出来,悬挂在正厅屏风上,每日早晚上香烛、添茶水,直到正月二十日(有些是元宵节后)才收藏起来。此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便是祭祀灶神。传说这一天灶神要到天上玉皇大帝那里禀报人间一年的情况,要摆上供品,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用糖块糊住灶神,嘴甜说好话。
入年界后,人们暂停了下田工作,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衛生大扫除,清洗门窗、地板、家具等,叫做“扫尘”或者“打弹煤”,男女老幼还要理发沐浴换上新的或整洁的衣裳,干干净净过新年。在此期间,有锣鼓乐队的就可以开始打起来了,各个村庄里都能听到此起彼落的锣鼓声。家家户户变得热闹起来,开始筹备柴片、食油及过年食品,采购猪肉、鸡、鸭,做年糕、馓子、角子、煎圆。在做的过程中,小孩子也会凑热闹,不管做的像不像,大家都会欢声笑语地围坐在一起。
除夕日清早,女人在家里打扫卫生,男人则是写春联,贴上春联和红纸,表示红红火火,即使有些外出不能回来过年的人家也要委托邻居或亲友贴春联。之后,家家户户要贴门神、拜菩萨,还要挑好时辰全族人一起在祠堂祭祀:一种是祭神,一种是祭祖。祭祀的供品越丰富越好。不同的供品摆放位置不一样,腊猪首放最前面,中间放雄鸡,最后放猪尾。祭祀时不管是烧香还是烧纸、倒酒都要行鞠躬礼,表示对神或祖先的尊重。客家人最看中除夕日的祭祖,只要条件许可,不论多远都要赶回家参加全族的祭祖活动。
除夕晚上的团圆饭很是隆重。在餐桌上,鸡头由长者吃,翅膀给出门的男人吃,读书的孩子吃鸡臂(腿)。酒洒倒在桌上视为发财,碗被摔碎看作会添丁,掉落了筷子当作有食缘……年夜饭的菜肴也是非常讲究的,除鸡、鸭、猪、牛肉外,还应有鱼、冬笋,寓“年年有鱼(余)有笋(剩)”,要有用猪肉、鱼肉、地瓜粉绞制成的“肉圆”,意为“团团圆圆”。
到了晚上,客家人还有守岁的习俗。守岁时,灯火通明通宵不熄,俗称“点年光”,象征着前途光明之意。再晚些时候,爆竹声开始此起彼落,五光十色的烟花腾入夜空,把除夕夜的欢乐推向最高潮,人们在热闹的气氛中迎来新的一年。
在正月初一的凌晨零时,是一年中第一次开大门,非常隆重,有的地方又称接财神。
据客家老人讲述:讲究的人家早饭要“赶早”,不希望拜年的亲友或邻居来“搅局”。吃过早饭后,一家人要先拜祖宗,后拜尊长,道“恭贺新禧”。从初一开始,舞狮队、龙灯队就活跃在客家地区的各个村落,凡需贺年的人家听到锣鼓声,就打开大门、点燃鞭炮迎候。舞狮人便舞动狮头来到中堂门口,面向中堂以狮头拜上三拜,算是致礼,然后一步一步向中堂舞进。进入中堂,领头人把一张写有贺年祝词的红纸条贴在中堂神案中间,并对主人抱拳施礼,互贺新年。主人端着茶盘向各位武师献茶,拜完狮,主人会双手捧上一个红包交给领队,算是酬谢。
客家地区流传一首过年的歌谣:“初一就话初一头,初二就话新年头,初三又讲穷鬼曰,初四就话料(玩)一目,初五又话开小正(即小年),初六又话神下天,七不去、八不归,九九十十看打狮,十一、十二龙灯转,十三、十四过月半,索性料到正月半。”从日子上看,元宵节已经到了新年的尾声,但对于客家地区,像是游大龙、走古事、香灯、船灯、花灯、迎神赛会等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才刚刚启幕。
位于闽西的姑田游大龙早已闻名遐迩。游大龙以一个或几个自然村为组织单位。大龙的制作包括用杉木板做成龙板、竹篾制成龙筋、龙骨等等。每条龙从八九十板到一百五十板不等,抬时一次需要八人,龙头龙尾各有乐队跟随。客家人认为龙是吉祥物,龙游到的村庄可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各村群众纷纷要求将龙游到他们的村庄,可让大家都沾上喜气。
大龙出游,白天看、高处看、晚上看的形象都各不相同,特别是在夜间每条龙灯火通明,锣鼓喧天,令人叹为观止。
同样位于闽西的罗坊走古事,也是每年元宵节必须举办的活动。走古事是把10岁大小的男孩按戏曲装扮成天官放在轿中,由22名青壮年抬着,奔走在乡间路上。由于每台“古事”重达200余公斤,加上竞争激烈,必须由三班66名青壮年轮替着走。走古事开始,号铳鸣响三下,在乐队的簇拥下,在数以万计的乡民和游客的围观中,抬“古事”准时踏水奔走。此时也顾不得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再爬起,勇往直前,谁先到达终点谁就赢。场面十分壮观热烈、紧张刺激,因而被誉为客家地区的“狂欢节”。
如今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福建、江西交界之地,从秦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经过长时间的迁移和融合,赋予了这方水土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更成就了独具韵味的客家年。
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腊月二十四日到除夕日为准备阶段;之后从正月初一到初五为过年阶段;最后从年初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有到正月二十日)为余兴阶段。
腊月二十五:暂停田间工作,举家迎接新年
客家人过年从腊月二十五就开始,被称为入年界。这一天,每家都要将珍藏的祖先像请出来,悬挂在正厅屏风上,每日早晚上香烛、添茶水,直到正月二十日(有些是元宵节后)才收藏起来。此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便是祭祀灶神。传说这一天灶神要到天上玉皇大帝那里禀报人间一年的情况,要摆上供品,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用糖块糊住灶神,嘴甜说好话。
入年界后,人们暂停了下田工作,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衛生大扫除,清洗门窗、地板、家具等,叫做“扫尘”或者“打弹煤”,男女老幼还要理发沐浴换上新的或整洁的衣裳,干干净净过新年。在此期间,有锣鼓乐队的就可以开始打起来了,各个村庄里都能听到此起彼落的锣鼓声。家家户户变得热闹起来,开始筹备柴片、食油及过年食品,采购猪肉、鸡、鸭,做年糕、馓子、角子、煎圆。在做的过程中,小孩子也会凑热闹,不管做的像不像,大家都会欢声笑语地围坐在一起。
除夕:过年中气氛最热烈的一天
除夕日清早,女人在家里打扫卫生,男人则是写春联,贴上春联和红纸,表示红红火火,即使有些外出不能回来过年的人家也要委托邻居或亲友贴春联。之后,家家户户要贴门神、拜菩萨,还要挑好时辰全族人一起在祠堂祭祀:一种是祭神,一种是祭祖。祭祀的供品越丰富越好。不同的供品摆放位置不一样,腊猪首放最前面,中间放雄鸡,最后放猪尾。祭祀时不管是烧香还是烧纸、倒酒都要行鞠躬礼,表示对神或祖先的尊重。客家人最看中除夕日的祭祖,只要条件许可,不论多远都要赶回家参加全族的祭祖活动。
除夕晚上的团圆饭很是隆重。在餐桌上,鸡头由长者吃,翅膀给出门的男人吃,读书的孩子吃鸡臂(腿)。酒洒倒在桌上视为发财,碗被摔碎看作会添丁,掉落了筷子当作有食缘……年夜饭的菜肴也是非常讲究的,除鸡、鸭、猪、牛肉外,还应有鱼、冬笋,寓“年年有鱼(余)有笋(剩)”,要有用猪肉、鱼肉、地瓜粉绞制成的“肉圆”,意为“团团圆圆”。
到了晚上,客家人还有守岁的习俗。守岁时,灯火通明通宵不熄,俗称“点年光”,象征着前途光明之意。再晚些时候,爆竹声开始此起彼落,五光十色的烟花腾入夜空,把除夕夜的欢乐推向最高潮,人们在热闹的气氛中迎来新的一年。
大年初一:打开大门,互拜新年
在正月初一的凌晨零时,是一年中第一次开大门,非常隆重,有的地方又称接财神。
据客家老人讲述:讲究的人家早饭要“赶早”,不希望拜年的亲友或邻居来“搅局”。吃过早饭后,一家人要先拜祖宗,后拜尊长,道“恭贺新禧”。从初一开始,舞狮队、龙灯队就活跃在客家地区的各个村落,凡需贺年的人家听到锣鼓声,就打开大门、点燃鞭炮迎候。舞狮人便舞动狮头来到中堂门口,面向中堂以狮头拜上三拜,算是致礼,然后一步一步向中堂舞进。进入中堂,领头人把一张写有贺年祝词的红纸条贴在中堂神案中间,并对主人抱拳施礼,互贺新年。主人端着茶盘向各位武师献茶,拜完狮,主人会双手捧上一个红包交给领队,算是酬谢。
元宵节:新年余兴让年味变得更浓
客家地区流传一首过年的歌谣:“初一就话初一头,初二就话新年头,初三又讲穷鬼曰,初四就话料(玩)一目,初五又话开小正(即小年),初六又话神下天,七不去、八不归,九九十十看打狮,十一、十二龙灯转,十三、十四过月半,索性料到正月半。”从日子上看,元宵节已经到了新年的尾声,但对于客家地区,像是游大龙、走古事、香灯、船灯、花灯、迎神赛会等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才刚刚启幕。
位于闽西的姑田游大龙早已闻名遐迩。游大龙以一个或几个自然村为组织单位。大龙的制作包括用杉木板做成龙板、竹篾制成龙筋、龙骨等等。每条龙从八九十板到一百五十板不等,抬时一次需要八人,龙头龙尾各有乐队跟随。客家人认为龙是吉祥物,龙游到的村庄可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各村群众纷纷要求将龙游到他们的村庄,可让大家都沾上喜气。
大龙出游,白天看、高处看、晚上看的形象都各不相同,特别是在夜间每条龙灯火通明,锣鼓喧天,令人叹为观止。
同样位于闽西的罗坊走古事,也是每年元宵节必须举办的活动。走古事是把10岁大小的男孩按戏曲装扮成天官放在轿中,由22名青壮年抬着,奔走在乡间路上。由于每台“古事”重达200余公斤,加上竞争激烈,必须由三班66名青壮年轮替着走。走古事开始,号铳鸣响三下,在乐队的簇拥下,在数以万计的乡民和游客的围观中,抬“古事”准时踏水奔走。此时也顾不得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再爬起,勇往直前,谁先到达终点谁就赢。场面十分壮观热烈、紧张刺激,因而被誉为客家地区的“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