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的记忆

来源 :金沙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ora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在金沙江上游云南一条名叫龙街河的小河边,背山面水,祖辈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半猎半耕的生活,生产生活用品都向大山索取,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饭桌上的木碗、木盆、木勺。我现在城里生活,我的书房里一直珍藏着四代人用过的木碗。
  过去听我的爷爷讲,在那只能维持基本生存的二三十年代,除了生活用盐要用卖山里土特产品买回外,其他都是自给自足,衣服自己种麻织麻布,制麻布衣,制羊皮领褂,盆、碗、瓢、勺都自己到村后大山中找上好的水冬瓜树回来自己用工具挖成盆形、碗形、勺形后经细心打磨而成。
  母亲回忆说,木碗沿用到了五十年代。到了五十年代,合作社开始办副业,村里一位见多识广的赶马哥,根据村子东边大石桥山上有制土陶碗的高岭土,提议办一碗厂,得到了合作社的同意,就筹办起了土陶碗厂。
  土陶碗厂最兴盛的是六十年代。村里充分利用优质高岭土这一资源,聘请工匠,修建坛碗窑,烧制碗、坛罐等产品,在众多土陶品中,卢显勇、卢中周、张连平等有名的制陶师傅做的仿古青陶技艺堪称一绝,烧出的仿陶器碗美观耐用,深得百姓喜爱,一时间村里商客云集,马帮将土陶碗驮到大姚、元谋、永仁,昆明等地销售。
  制土陶碗工艺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活、艺术活、苦力活。村民在制陶师傅的指导下,将挖回来的高岭土搅拌成浆,把浆打起来装在池里沉淀,待晾干成块后,再搬进房子里,用水合软,再用铲叠透,最后,把泥一坨坨取来放到一个石头做的陶轮车盘上,陶轮车盘由一面圆木盘架上一根立锥木柱上,轮的下面设有脚架附件固定。以脚为动力转动车盘,手持泥坯一个个地车,做成自己所需要的造型的碗,晒干,再一个个拿回来车底后拿去蘸墨画图,上釉。釉是用当地的米糠和石灰烧成灰后再兑上上好的高岭土而成。晾干后放进窑室烧制,烧好的陶器冷却三至四天,就可出窑。一件件充满艺术韵味的陶碗就这样产生了。
  有艺术灵感的师傅不用陶轮车盘直接用手捏。一坨坨泥在他手里一会儿工夫就变成一件件小钵、小罐、小碗、小杯、小人、小动物等精美的工艺品。
  有的客户会提一些奇思怪想的商品要求,师傅要根据客户的设想用草、竹、藤编织成原型的器物作模子,将湿黏土涂抹在上面,晾干后放人窑内烧制。出窑后,编织物本身烧尽而留下粘土容器,就成客户想要的陶器了。
  制陶碗技艺在六七十年代平凡的日子里,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小孩子们一放学总是跑去看师傅们制陶手艺,有的还去偷一点泥巴回来做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老人们则在窑厂旁边议论着师傅们谁的手艺好。
  制陶技艺代代相传,师傅们在精心烧制土碗的同时,选中自己喜欢的弟子做好传帮带,培养了卢文有、谢国富等弟子,徒弟们又到周边仓屯永胜、五湖西冲火山老卫家建制土陶碗厂。村里有捏土成陶的技艺,一个时期成了村民发家致富的产业。
  七八十年代,瓷碗的出现,本地的陶制土碗受到外来瓷制品的冲击,村里的制陶碗厂歇业了。
  到了九十年代,家里又将瓷碗换成了钢碗。
  到二十世纪初,等我有了小孩当了父亲,母亲又将木碗带到城里给小孩用,说木碗盛热物端在手里不烫手,小孩不小心摔在地上也不会坏。这木碗一直保存在我的家里。
  进入新时代,村里制陶碗传统技艺受到保护,制陶艺人谢国富被列为县级民间制陶技艺传承人,他又收了徒弟,將民间传统制陶技艺继续传承下去。随着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兴起,现土陶制品在市场有了销路,村里的几位年轻人又到技师学院学习新的制陶工艺,谢国富的几个徒弟正在村里谋划筹建着一个新制陶厂。
  小小的碗,是我一日三餐的生活必须用品,我家里的木碗、土陶碗、瓷碗、钢碗见证了从爷爷到我小孩四代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一百年生活的变迁。
  责任编辑:郭秀玲
其他文献
和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大爷爺说,每个人心里住着一块石头,但,最终都会修成正果。  村里的石头多如牛毛,墙壁是石头堆砌的,路面也是石头铺垫的,就连村头的那口井,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包裹着的都是石头。可惜村名没带石,令人心生遗憾。曾有人询问过大爷爷,得到的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不过,村里栽种稻谷的水田名儿大都带石,比如“石头田”“仙石田”,村里唯一的水利灌溉坝叫“大石坝”。至少,在心里会觉得或多或少还名
期刊
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作家总是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把自身才华的张扬与社会进步的需求紧密相连,融入时代发展的主流之中。报告文学作为最能及时表现社会情绪、反映人民诉求、彰显精神力量的一种文体,以其灵活性与直接性,受到现实主义作家的青睐和广大讀者的喜爱。瑶族作家帕男是创作的多面手,出版了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近二十部,积累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经验。特别是近年来,他紧扣时代主题,聚焦重大选题,以强烈的
期刊
三月的山乡羊街,虽略带几丝寒意,却缚不住春的脚步。繁华热闹的春意毫不含糊地在大地上一点一点蔓延开来:树木抽枝吐翠,小草探头泛青,百鸟歌唱,花朵粲然绽放……驻足凝望,心旌摇荡。倘若要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春景,大概是山乡里开得最盛最多的油菜花吧!  桃杏争春梨花白,牡丹一开真国色,与这些名花艳卉相比,油菜花是真正的平民花,可它因色泽金黄、数量众多,从不招摇于街市,更不慵懒在花棚,它行走在广阔的天地,扎根于
期刊
窗玻璃  月光梳理疲惫  窗玻璃守护快乐  我对视窗外  目光擦拭小草即将枯萎的表情  它能够感受到抚慰  雨滴落下,敲开了心扉  简洁,真实,抒怀  收不回如涌的潮水  可怜的桃  可怜的桃,拳头大小  倔强的秉性,执拗在枝头  我想拥抱它  可怜的桃  记得提醒自己  愤怒时,不急于放弃  原地腐烂接济不了等你之人  熟得圆润,更符合你的个性  茶味人生  院中煮茶,品人生  父亲眉眼舒展  
期刊
我对泥土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天晚饭后,都要风雨无阻地去爬狮子山,亲近泥土,接地气,心里就充满了一种久违了的温情和踏实。  世间,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人,一辈子都离不开泥土。除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世俗的凡人都是从泥土中长大的,未曾获得过土地滋养的,可怕是很少。  是呀,自从离开了故园,也就割断了同滚烫的泥土相依相偎的脐带,成了虽有固定居所却安顿不了心灵的形而上意义上的漂泊者。整天生
期刊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这是毛泽东词作《贺新郎·读史》的起句,词意非常浪漫,然而人类社会进化的历史实际上经历了几百万年的艰辛。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楚雄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从八百万年前的禄丰古猿、元谋古猿,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已经是“人猿相揖别”的时代了。“元谋人”的子孙用粗糙的打击石器同大自然作斗争,经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到距
期刊
爬百草岭去!爬百草岭去!在我们开门见山的云南,爬山像呼吸一样随意而又必不可少,可几次相约去爬百草岭都没有成行,百草岭毕竟不是我们房前屋后一般般的小山头。百草岭被称为彝州屋脊,3657米的海拔,恰好与西藏布达拉宫广场处于同一高度。  爬一回咱们彝州的百草岭,享受一回登顶的感觉,便成了我的一个企盼。那年年底终于成行,几位朋友和我一同前往。车停山下小河边一个叫作自碧苴的小山村,徒步去丈量,一直爬到最高峰
期刊
吕合镇新庄村在两半石山的北面,廻龙村在两半石山的南面。新庄村九成以上是彝族,廻龙村九成以上是汉族。我是彝族,杨周是汉族,我们是曾经不认可的同学,如今却是其乐融融的亲家,许多故事和历史有关,与民族政策有关。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們生活做饭的能源,完全以柴草为主,廻龙村人口密集,在两半石山上的林地面积较小,树木稀少,柴草紧张。两半石山北是新庄村的大面积林地,森林茂密,人少林多,柴草丰足。  每到冬
期刊
音乐是让人生充满快乐的美妙事物。民谣有总结“饭养身,歌养心”,有歌的浸润滋养,心自然就多了几分愉悦悲悯、牵挂寄托。  在那些幸福时光的记忆里,总是有歌声相伴。旋律轻快、心情喜悦。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经典歌曲,总能找到跨越时空的知音。最记得,寡言的父亲,时不时唱起了《金凤花开》,对于经历过大西南解放的父亲,他深知:“金凤花那么开红花,一开开到穷人家,穷人家有饭吃,个个喜洋洋”歌词所包含的意义,当年是怎
期刊
老家正房门旁边挂着两个已经褪色的相框,其中一个相框里装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我光着脚丫,穿着一条显眼的蜡染百褶裙,闭着双眼,一脸幸福的样子……  那是母亲给我做的第一条蜡染百褶裙,那时我五岁。  岁月流逝了那么多年,却始终没有把母爱从我的记忆里抹去。在那个饥饿年代里,吃都成很大问题,更不要说是穿漂亮衣服了。可是不管再怎么艰难,母亲都会轮流给我们几姊妹做蜡染百褶裙。母亲白天下地干活,每当夜深人静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