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系综艺的反差叙事、价值表达与市场开发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13632594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乘风破浪的姐姐》;“她综艺”;女性价值;女性综艺市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096-05
  随着“她经济”的日渐成熟,以女性为叙事主体的“她综艺”应运而生。其中《创造101》《青春有你》等女团选秀综艺均采用韩式造星模式将投票权交由观众,相继书写了女性热血青春的追梦故事,但也造成了观众对于女性选秀节目的审美疲劳。芒果TV自制的女性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集结了30位自带流量的“姐”系女团候选人,填补了“30+”女性在养成系女团综艺中的市场缺位,并凭借对女性价值的追问、女性力量的提炼、年龄焦虑的纾解成为了2020年的现象级综艺,让“姐”系综艺开启了大龄女性在媒介文化生态中的重新占位,也使得“乘风破浪的姐姐”成为大龄女性重塑自我认同全新的文化符号与参照群体。

1 “姐”系综艺节目的反差叙事


  相比于《创造101》《青春有你》等主打青春路线的“她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在叙事路径、叙事主体与叙事内核三方面均与低龄女团综艺做出截然不同的面向选择。既打破了综艺节目制作对于“青春至上”思维逻辑的推崇,以“30+”女明星的生存境遇映射中年女性的社会情绪,又将女性选秀综艺的叙事主体从大众素人升级为自带关注度的跨界明星,在反差性叙事中糅合着关于“姐”的美好想象,见证着“姐姐”们的破茧成蝶之路。
  1.1 叙事路径:从“青春至上”到“三十而骊”
  近年来芒果、腾讯、优酷、爱奇艺等长视频平台的内容制作在发展中走向了垂直化与差异化,芒果系在市场布局上深耕女性垂直内容,既在《韫色过浓》《下一站是幸福》《楼下女友请签收》等自制剧集中跨越不同职业领域、年龄层次表现多元化的女性人物设定,完成了对于特定女性主体特征的高度浓缩,又在《妻子的浪漫旅行》《女儿们的恋爱》《我们来了》等自制综艺中打破以青春少女为主体的媒介内容样本,通过对女性不同成长阶段的关注来实现女性困境的聚焦、女性话语的聚结、女性力量的聚合。
  《乘风破浪的姐姐》是芒果TV切中大龄女性社会情感、纾解女性年龄焦虑的又一次探索试验,率先突破了女团选秀综艺的年龄束缚,打破了《创造101》《青春有你》等节目对于成团选手24岁以下的潜在年龄标尺,集结了30岁到52岁的成团候选人一同寻找青春追梦后、人生逆境时、发展瓶颈中的价值沉淀。相较于国内传统女团选秀综艺的青春励志路线,在叙事路径上不将“青春活力”作为节目收割市场关注的核心卖点,转而关注成团候选人在节目中的自我挑战、在社会中的情感需求、在时代中的价值呈现,借助“女团”这一流行组合的包装形式搭建了“姐姐”们自我锤炼的竞技场,传输了大龄女性也能不断寻求自我认同、挖掘自身价值、重塑年龄自信的社会价值取向。
  1.2 叙事主体:从大众素人到跨界明星
  2004年伊始,湖南卫视主办的《超级女声》将素人女性电视节目选秀推向高潮,标志着电视节目开始进入平民娱乐化的“反偶像”轨道。再到如今《青春有你》《创造101》等少女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割据“她综艺”市场空间,掀起“全民造星”的狂欢,竞技类女性选秀节目在叙事主体的选择上都以大众素人选手为主。《乘风破浪的姐姐》是女性竞技类选秀节目与明星跨界类真人秀节目的“合璧”,既继承了传统女性选秀节目的竞赛淘汰机制,又在组队、选歌、分词、集训等环节融合了展现嘉宾内在感悟、外在嬗变等明星真人秀的情节叙事,还原了明星真人秀的叙事本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将目光拉回电视综艺的场域当中,综艺节目嘉宾的遴选需要与社会关系相嵌合、与社会情感相勾连。因此,《乘风破浪的姐姐》在叙事主体的选取上摒弃了传统女性选秀综艺的“全员素人”取向和“星素搭配”模式,邀请的明星嘉宾类型涵盖了歌手、舞者、演员、主持人等不同行业身份,为节目的持续营销提供了足够的话题热度,也为节目异质化叙事空间的搭建奠定了角色基础。
  此外,《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叙事主体除却“跨界身份”带来的话题度,还有以镁光灯下以明星身份观照大龄女性生存状况的现实性,剖展开了以往电视媒介里中年女性沦为“无声的群体”后被忽视、被“消音”的社会性别文化面向。
  1.3 叙事内核:从“他者”凝视到自我期待
  《乘风破浪的姐姐》导演吴梦知在节目开场中说道:“每个女人砺砺一生,都在面对性别与年龄,生活与自己的捶问。”然而在传统的性别分工中,女性的生产活动以家庭空间为主,家务劳动是不付酬的劳动,所以其价值不像社会劳动(即工作)那样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1],因而女性对男性产生的依附性使得女性在性别关系中以男性为其生活的坐标轴,形成了“他者”化的生活体验,这种生活体验消解了女性对于“自我”意识的强调,造就了电视媒介在男性凝视视角之下对于女性角色与心理活动的片面建构。
  “乘风破浪”的叙事表征之下是女性自我期待精神内核的外显。《乘风破浪的姐姐》促使女性自我意識的再回归,在不同程度上折叠起了婚姻家庭、婆媳关系等女性生活场景,以30位“30+”的成团候选人为核心主体,通过对其追梦历程、现实困境和平衡选择的非线性内容叙事将女性角色从家庭空间之中、“他者”凝视之中解放出来,与自我碰撞、与时代共舞。旨在引导女性观众正视梦想与选择,寻找实现女性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佳平衡点。

2 追问“姐”系综艺的女性价值表达


  “她经济”水涨船高的背后是经济愈加独立的女性正迎来对其社会身份的重新建构,而“她综艺”热度不减的背后则是意识愈加超前的女性对其多样价值的重新定位。借助“姐”系综艺的“躯壳”追问女性价值的社会情感表达,在个人与团队的糅合中发现女性力量、在过往与未来的互动中缓解年龄焦虑、在短板与挑战的突破中引发自我认同、在家庭与社会的连接中寻找角色定位。   2.1 在个体与集体的糅合中发现女性力量
  马克思提出的“集体”概念强调了个体与整体关系的统一,社会学家库利也曾指出“社会”和“个人”并不代表两个事物,而只是表示同一事物的个体方面和集体方面[2]。《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叙事视角呈现出了在个人和团体之间来回切换的鲜明特征,既突出呈现女团候选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奋斗维度,又以第一季的“三人组”“五人组”“七人组”、第二季的“乘风守擂组”“破浪挑战组”等团体合作竞演的形式将个体角色糅进集体团队,在个体与集体的糅合中完成集体目标的实现、个体价值的凸显。
  从姐姐个性的凸显到女性群像的勾勒,从姐姐个体成长的探讨到女性关系的建构,《乘风破浪的姐姐》在内容诉求上远不止简单的大龄女团养成,更有“女性共同体”与时代声音寻求交点、与社会变迁寻求交集的现实大格局与大情怀。在集体竞演过程中姐姐们凝聚“团魂”,相继攻克了宅舞、国风、电音、乐队等不同表演形式,彰显出女性“共同体”的力量。如第一季成团候选人万茜在面对同组敏感自卑的海陆时,以“女人可以帮助女人”鼓舞队友,袁咏琳自我怀疑没有能力胜任队长时,阿朵温柔而坚定地劝诫“这是你的功课”;在第二季张馨予和李菲儿两人为队长的“破浪挑战组”在面对唱跳专业度更胜一筹的“乘风守擂组”时,牺牲“小集体”来为“破浪挑战组”争取表演席位,为这些节目话语表达编织成了连接个人与集体的情感纽带,成为了女性力量具体而丰富的内蕴、生动而温暖的注脚。
  2.2 在过往与未来的互动中纾解年龄焦虑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直挂云帆,乘风破浪。”在过往与未来的互动中正视女性成长,纾解年龄焦虑是《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又一女性价值输出面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 000余民受访者为调查样本,调查显示40.5%的受访者经常会有年龄焦虑,52.5%的受访者偶尔会感觉到年龄焦虑,其中30~34岁的年龄段最容易出现年龄焦虑[3]。而其中女性对于年龄焦虑的敏感度更高,因此《乘风破浪的姐姐》不仅以30岁的年龄节点遴选节目嘉宾,让30岁以上的女性站在舞台中央展现成熟魅力,还以30岁为分界线将节目现场观众划分为“大浪花”与“小浪花”来为女团候选人投票,试图用辐射各年龄层的投票肯定女性的成长价值,以女艺人为女性样本拼接起其在成长过程中的收获的高光成就与经历的低谷境遇。
  《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节目的目标市场主要是正处年龄焦虑期的30岁以上女性观众,节目不仅通过回顾了阿朵从献唱春晚到专注打造中国新民族音乐、张含韵从“超级女声”到“无价之姐”等人的成长蜕变重唤电视观众的情节记忆,还设计匿名信箱等环节邀请姐姐正面回应过往经历,在姐姐们过往与未来的互动中为观众传递了年龄增长是沉淀人生智慧、扩展生活阅历的必经阶段的年龄观,也以“姐姐”为大龄女性的想象载体,纾解了当代女性在社会生存中的年龄焦虑,扭转了中年女性在综艺节目中“点缀式”的存在局面。
  2.3 在优势与短板的表露中塑造自我认同
  彼得·L·伯格在《现实的社会建构》中认为,认同与社会之间形成了一种辩证关系,“具体的、历史性的社会结构孕育出认同的类型,这些类型可以在个人身上得到辨识”,即:在有机体、个人意识与社会结构的交互作用下产生具体认同,具体认同又与特定的个人身份有关。《乘风破浪的姐姐》在成团候选人的邀请上涉及演员、歌手、模特、主持人等不同身份类型,部分“姐姐”在演艺事业上还处在半沉寂状态,因而也决定了成团候选人在舞台呈现的专业度方面与现场投票时的支持度方面各有优势,也兼有短板。无论是第一季中主持人出身缺乏舞台经验的吴昕、不善舞蹈的宁静、歌艺欠佳的王丽坤还是第二季中缺乏人气的弦子、不善唱跳的张柏芝,都在真人秀情节叙事的推动下真实地自我表露短板、展现优势,并将在竞演舞台上的突破与挑战“内置”到象征世界之中,修正并重塑了原本基于特定职业身份而形成的自我认同。
  《乘风破浪的姐姐》的热播使得“姐姐”们成为当前大龄女性重塑自我认同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搭载着节目主题曲《无价之姐》的“出圈”所带来的加乘效应,借此将“姐姐”个体性的凸显上升成为女性群像的勾勒,将节目中女性的奋斗维度转化为社会中现实的关怀面向,将大龄女性符号化的情感叙事扩展成为社会化的情感叙事,“乘风破浪的中国女排”“铸港仪仗女兵版无价之姐”“乘风破浪的逆行者”等话题使得自信专注、飒爽勇敢成为了当代女性共同认可的精神气质,也使得“乘风破浪”不再单是一档综艺节目的关键词,更发展成为被一种被全民唤醒的时代精神。
  2.4 在家庭与社会的连接中寻找角色定位
  当前李银河等女性主义研究同时关注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双重角色,将家庭制度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探讨当代女性的角色冲突与价值定位,并在其提出的“角色理论”中设定女性在面对家庭角色和工作角色发生冲突时,往往要服从家庭角色,因此致使女性在事业方面的动力降低。《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综艺节目并未回避女性双重角色导致的冲突,选取了黄圣依、伊能静、钟丽缇等已经结成家庭关系的女性来探讨女性在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平衡支点。
  一方面,节目直接穿插了黄圣依在节目后采中说儿子是坚持突破自我的主要动力,伊能静与女儿通话等花絮内容表现女性在家庭生活与职业工作之间的角色切换,张雨绮更在节目总决赛的成团感言中表示当女性开始走出家庭的窠臼,走向职场的平台时才能拥有展现当代女性的独立价值的机會,才能显现出女性“不仅芳华绝代,还能乘风破浪”的勇气与底气。
  另一方面,节目也融入了女性参与社会议题的内容设计,表现出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社会性与完整性。第一季既在节目中穿插了金莎、许飞、朱婧汐等唱作歌手在湖南祁东与留守儿童合唱团共同寻找“最美的声音”为节目采声等内容,又在疫情防控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背景之下开启了“姐姐”线上直播带货活动,助力解决了湖南省十余座县城的农产品滞销问题。第二季则将节目打造成集中输出女性力量的窗口,联动全国妇联宣传部女性之声、中国妇女网、新浪微博等向全社会共同发起#巾帼她力量#网络寻找活动,将女性综艺的“小舞台”拓宽为女性力量的“大舞台”,节目对于女性价值观念的探讨辐射至整个社会性别领域,传输的正是女性打破男性“全域”概念,积极在性别关系中探寻自我、在家庭结构中重塑自我、在社会活动中确认自我,在个人、家庭、社会嵌套关系中对于自身身份的一次再定义。

3 “姐”系综艺节目市场的蓝海开发


  “她综艺”的創作样态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其中商业逻辑的推动、传播语境的变革以及新旧文化思潮的融汇,共同促成了综艺节目对女性形象的表达与建构方式[4]。《乘风破浪的姐姐》填补了大龄女性在综艺市场的主体性“缺席”,使得女性综艺节目市场迎来新的创作样态,因此顺势打造“姐”系综艺的强势IP占领利基市场、深描用户画像贴合价值诉求、借助移动直播创新电商模式等势必成为大龄女性综艺市场新的开发基点与借力方向。
  3.1 差异化:打造强势IP占领利基市场
  自2014年以来,团体偶像的养成类综艺节目逐渐在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性别区隔的分野,无论是率先登场的《夏日甜心》《蜜蜂少女队》《加油美少女》等的女团综艺,还是后来居上的《创造101》和《青春有你》,都是以青春少女为主体架构女性的成长叙事,《乘风破浪的姐姐》则将目光锁定在“逆龄”女星所具有的市场价值,以差异化的叙事架构搅活了大龄女性综艺的内容生态,在较为成熟的女性文化工业中觅得一片缝隙市场,使得女性综艺的内容布局上从横向扩张转向纵向创新,深入挖掘“姐”系综艺IP的利基属性,并将围绕《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一节目IP的延展性,蓄力打造《姐姐的爱乐之程》《披荆斩棘的哥哥》等衍生综艺。
  此外,多屏融合时代由电视综艺母体孕育出的内容IP不仅可带动系列类、衍生类综艺的开发,还具有同一IP、跨界变现的商业潜力。如综艺电影《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了》等综艺电影的制作上映为“姐”系综艺市场开发提供了借鉴思路,《乘风破浪的姐姐》戏剧化的情节看点、叙事主体本身集聚的演员优势、平台用户对节目内容的消费需求犹在都为“姐”系综艺电影的开发解锁了更多可能。然而,电影在商品经济运作规律下扮演着工业、商品和艺术的三重角色[5],要想处理好综艺电影商品本位还是艺术本位的关系、电影票房与影片质量的关系,还需理性看待综艺IP转战荧屏的跨界尝试,以期实现“姐”系综艺IP经济效益、人文温度与美学韵味的并驾齐驱。
  3.2 精准化:深描用户画像贴合价值诉求
  随着女性话语力量的崛起,“她综艺”节目内容将跳脱出了对于女性青春的单向度消费,将性别文化、价值导向、社会体验等注入节目的内容创作,丰富了以女性为叙事主体的综艺矩阵。而女性作为“她综艺”的投射对象与关照群体,女性观众的年龄结构成为了节目用户画像的参照面之一,因此“她综艺”的市场开发不仅要关注“出圈”效果,更要深描用户画像。勾勒出的“她综艺”用户画像实质是特定年龄结构对于多样女性议题的不同程度的情感联系,如《花样姐姐》《女神的新装》两档节目25~34岁的“80后”女性观众占比最高;《美丽俏佳人》《非常静距离》《妈妈咪呀》等节目的收视群体年龄结构则以45~60岁女性为主。
  TGI(Target Group Index)是反映平台用户画像的重要概念,在研究特定节目内容与目标人群之间的关联度方面具有区分用户喜好、挖掘潜在用户的参考价值,TGI值与100的差值越大表明区别度越高。《乘风破浪的姐姐》贴合了当下时代对于30+女性人生价值的探讨走向,从训练室、采访室、公演舞台三维搭建大龄女性的叙事空间,从关注者年龄结构来看,在30~39岁人群之间的TGI指数超过100且与《青春有你2》《创造101》两档低龄女团综艺有较大差值,表明30~39岁年龄段观众对于“姐”系综艺的兴趣度明显高于低龄女团选秀。从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等维度深描女性用户画像,更有利于“她综艺”目标市场走向精准。
  3.3 流动化:借助移动直播创新电商模式
  “头部综艺+电商直播”的组合创新出了电商入局综艺的营销形式,是直播的新生态,电商的新入口,也是综艺的新风向。《乘风破浪的姐姐》借助移动直播的形式与节目本体形成串联链路,联动抖音平台打造了“姐”系综艺IP的专属直播间,不仅改变了传统综艺嘉宾以个人身份进行带货的方式,以“姐姐”们的集体直播带货打造了综艺系列带货的新模式,还将“姐姐”们的直播带货以内容元素的形式植入每期节目的正片末尾,打通了“姐”系综艺与移动直播、电商带货之间的行业壁垒,拓宽了爆款综艺IP的变现渠道。
  在一定程度上,爆款综艺IP、移动直播、电商带货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实现用户的跨屏引流。如《乘风破浪的姐姐》与抖音“直播带货”计划达成的战略合作,一方面通过抖音平台截选了综艺节目中娱乐元素和特定场景制作短视频内容吸引芒果TV的深度用户,并在短视频内容的精准分发中插入“姐姐同款”等电商内容激发了来自长视频用户的购买行为,实现了长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的用户导流。另一方面,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也借助“姐姐”的综艺IP搭建营销场景,以移动直播形式消解了与用户之间距离感,促成了平台用户从商品消费者到节目观众的角色转化,实现了电商平台—长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长视频平台之间反向的用户引流,使得依托于移动直播的电商模式成为了被纳入女性综艺市场开发的新元素。

4 结语


  总体而言,《乘风破浪的姐姐》弱化了以往“她综艺”中女性角色的依附性特征,将女性角色的现实困境通过文娱生态显露出来。创设了一个实现女性“在场”并赋予其自我表达权的话语空间[6],引导当代社会摒弃对于大龄女性的刻板偏见、纾解中年群体的年龄焦虑,并助推了社会性别意识的形态改良。然而节目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反思、对女性角色形象的建构、对女性青春外表的推崇、对韩系女团标准的遵从仍未超越传统的性别认知图式,在“姐”系综艺的市场开发中如何在商业逻辑的操纵下实现与女性价值的真正嵌合、与社会情感的真正贴合、与时代发展真正统合还需在发展中蓄力探索下一个潮向。
  参考文献
  [1]刘利群.社会性别视野下的媒介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4.
  [2]Charles Horton Cooley.Social Process[M].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6.
  [3]王品芝.调查显示30~34岁最易出现年龄焦虑[N].中国青年报,2020-07-09(10).
  [4]安晓燕.创作样态、话语传达与支配力量:浅谈国内“她综艺”的生产[J].中国电视,2020(2):77.
  [5]尹鸿,袁宏舟.从渠道到内容 从内容到IP 综艺大电影与多屏融合时代的电视发展[J].电视研究,2015(6):23.
  [6]王韵,辛笑颖.建构与消解:身体视域下《乘风破浪的姐姐》解读[J].当代电视,2020(9):18.
其他文献
关键词 话语符号;阿姨;流行语;形象嬗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063-03  “话语”这一术语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成为一个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的概念,作为人类表述的“话语”,其传播的范围区间跨度较大[1]。全媒体视域下,随着研究的深入,“话语”逐渐跳出语言学的框架,呈现出扩大化和开放性的特点[2]。在社会学中,“话语”是差异化社会主体的
期刊
关键词 Python语言;数据挖掘;医疗人工智能;学术论文;期刊编辑  中图分类号 G2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021-0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规模巨大,但数据存在多样性、价值密度低及关系复杂等特点。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数据挖掘技术通
期刊
关键词 科技期刊;有声阅读;现存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078-03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学科版)》(以下简称《学报》)是由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以林科特色的学术期刊,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一直以来顺应时代的浪潮,不断地开拓创新。除了纸质期刊,还在运营微信公序号、微博、抖音以及喜马拉雅。期刊致力于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不仅在提升
期刊
关键词 在地化;国际新闻;新闻价值;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075-03  全球在地化最初产生于商业领域,指任何一种经济活动或商品流通,必须适应地方需求,为某一特定文化或语言地区所接受,才有可能快速发展[1]。这一观念为媒体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寻求张力空间提供了有益参考,作为文化旅行的中介,媒体将被割裂开的世界凝聚成一个共同体,
期刊
关键词 县级融媒体;发展现状;可参照出路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066-05  当今互联网已经深入百姓的生活之中,新兴媒体方兴未艾,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人都可成为“自媒体”,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影响力正在不断降低,带来的问题即是消息来源广泛庞杂,谣言与真相齐飞,受众难以分辨真假;主流媒体报道内容与百姓脱节,受众流失
期刊
关键词 媒体融合;主流媒体;专业内容;移动优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081-03  当下,新技术手段、传播方式、传播平台的快速迭代及变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特别是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多终端智能化的“万物皆媒”时代正在加速到来[1]。各地交通广播频率被纷纷唱衰,这样的情形下交通
期刊
关键词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新媒体  中圖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056-04  目前,微信公众号是学术期刊使用最广泛的新媒体平 台[1],但鉴于多数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缺乏专门的新媒体运营人才和财政、技术支持,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缺乏影响力。尽管如此,微信公众号仍是学术期刊需要坚持和深耕的最重要的新媒体平台,这不仅在于微信超12亿的月活跃用户
期刊
关键词 身份认同;儿童文学;趣缘群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084-03 1 问题的提出  在新媒体语境下,大量网络趣缘群体涌现。当代少年儿童作为“互联网土著”,更是活跃于各种网络社区,其交往活动呈现出较强的代际特征。如何更好地走进儿童世界,建构更为健全的儿童文学生态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社会身份认同的理论创始者Tajfel提出,一个
期刊
关键词 访谈节目;《十三邀》;文化传播;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104-0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媒体资源和公众注意力成为传媒产业内容生产的重要部分。网络平台自制的人物访谈节目《十三邀》独树一帜,该节目依托互联网平台优势完成技术与内容的革新,体现出精英文化特征和社会价值。 1 传播内容从通俗娱乐到精英文化的转向  2016年
期刊
关键词 传播的仪式观;上新了·故宫;文化类综艺节目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093-03  自从19世纪以来,美国公共话语里的“传播”分为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詹姆斯·凯瑞在《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中首次提出“传播的仪式观”,认为传播并非信息在空间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