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c6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一个孩子心智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小学生的人格塑造以及心理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有必要加强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源自生活,小学生的社会性是在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时发展的,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也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只有回归生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笔者将通过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及《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
  1回归生活——《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
  2016年教育部将《品德与生活》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体现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生思想素质培育上的重要地位。自更名以来,《道德与法治》教材一直回应新课改的要求,在编写的过程中,不断地以生活情境为支撑,引导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治精神,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做到了以“生活”为土壤,提高小学生的法律与道德素养。
  (一)内容编排由浅入深,使得学生在成长中感悟生活,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排上遵循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地编排教材,使得小学生能在成长中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自身的素养。比如,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道德与法治》教材在课文的选择中更侧重于对小学生自我习惯的培养;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教材的侧重点则在于对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来说,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以及公共意识的培养则成为了一大重点。
  另外,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另一大特点则是,面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学生,同一个主题的内容会有所不同。例如,“班级”这一主题,一、二年级的重点在于对班级的认识上,三、四年级的重点则在如何在班级中快乐的成长,五、六年级的重点则在如何管理好班级上。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相同的主题下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深入变化,这样的设置,使得教材的内容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使得教材顺应了学生生活成长的需要,能够帮助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拥有生活的智慧,管理好自己每一阶段的生活。
  (二)内容多元,富有情趣,设置生活情境,贴近儿童生活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更加多元,贴近儿童的生活,富有儿童情趣。教材在设置上并没有采用单一的文字知识教学,而是在文字知识中穿插了图画绘本,以及儿歌,更加贴近儿童生活,利于学生阅读。
  同时,教材还选取学生们生活中的情境,渗透知识。比如,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学生们回忆爸爸妈妈与自己的相处过程来理解家庭的温暖;而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则让学生们通讲述自己家乡的风俗和民间艺术来感受家乡的文化;而且教材还设置了“欢度新年、元旦”的课文,使得学生们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中国节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样,一年级上册的第一單元的标题是“我是小学生啦”,这很符合刚入学的学生的心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带入自己的学习生活,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二年级特意设置了“我们好好玩”一课,教会学生怎样正确安全的选择和进行课间游戏,这是由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活泼好动,缺乏规则意识,这一课的安排顺应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总之,在教材的内容和编排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极富儿童情趣,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更加贴近学生们的生活。
  2单一说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单一,脱离生活
  教学模式单一,是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探究,一味地照本宣科,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忽略了“道德与法治”与生活的联系性,缺乏实践性,难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
  (二)教师说教为主,忽略学生主体
  许多教师对于《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忽略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在授课的过程中只一味地讲授枯燥的理论知识,全然不管学生的上课状态、掌握程度,使得学生没有体验感,缺乏积极性,无法深入理解和运用课堂上学会的知识,无法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无法达到提升自身道德与法治素养的目标。
  3由“绝知”转向“躬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学生们学好道德与法治知识,就必须将知识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能在生活的体验中学习到知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为人处事的态度,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因此,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转变教学理念,坚持学生主体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光靠教师的一味说教和照本宣科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使得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
  如上二年级下册《挑战第一次》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的上台分享自己所挑战的“第一次”,并且可以让学生自由的组成小组,挑战不同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思考“哪些事情需要勇于尝试?”“哪些事情不能碰?”“哪些事情可以在与伙伴们的共同协作下尝试?”等问题,使得学生们在自我参与中学习积累生活的经验。
  (二)创建生活情境,开设情景化课堂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还比较困难,作为教师需要将教材中晦涩难懂的知识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展情景化课堂。   以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聪明的消费者》为例,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买东西的学问、了解文明购物的重要性以及增强维权意识,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创设商场购物节的情境,并让学生分别担任售货员和顾客,让学生们模拟交易以及维权的过程,使得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到如何做一个良好的消费者,如何理智消费,如何维权。同样,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本中还有许多有关学校规则、班级规则、公共意识等的话题,都可以采取创设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们更好更直观地理解课本内容和法治知识。
  (三)整合多方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不同于数学、语文等偏重于知识类的学科,它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律素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整合多方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领悟生活的智慧,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
  1.联合家长社会,形成多方合力
  通过研究调查可以发现,一年级到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家庭父母的单元共有五个,从“家庭的温暖”到“家庭安全教育”再到“家风家规的建立”。这些知识光靠老师在课堂上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老师联合家长的力量,在家庭中也渗透这些方面的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做到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心的同时,也外化于行。同样,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也有许多有关公共生活、公共秩序的问题,这也需要教师联合社会的力量,使学生们能够真正的拥有良好的社会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多组织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
  要想将《道德與法治》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多组织课外活动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例如,在学习《我和大自然》这一单元时,就可以组织一场春游,带领学生们深入大自然,感受花草、动物的神奇,让学生们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领悟到大自然的伟大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而在学习“感受家乡的文化,关心家乡发展”这一单元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具有文化特色的古镇、村落等地方进行采风,使得学生能够近距离地观察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以及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更直观地感受家乡的发展和变化。
  4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道德品质与法治观念的重要时期,作为教师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转变思维观念,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们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在生活中提高道德与法治素质,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模式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局面。同时,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以及资金投入得逐渐增多,使我国基础教育多媒体教学设备得到充分的配置,如今数字化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因为通过新冠肺炎疫情下线上直播、微课、网课等教学模式的使用,让更多教师、学生、家长认识到了数字化教育的魅力。然而,对于小学体育课传统教学模式,数字化教育多媒体的应用将让体育课更加富有活力
【摘要】2021年将是广东省实施新课程后首次举行高中物理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北京、天津、山东三省市的2020年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物理试题对广东省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分析2020年新高考试题,为备战2021年广东省新高考指明方向。  【关键词】新高考试题;广东省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备考启示  2021年将是广东省实施新课程后首次举行的高中物理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2020年7月第二批实施新课程的北京、天津、山
【摘要】新生入园礼仪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方法和手段,在晨间入园环节对刚刚进入幼儿园生活的幼儿进行良好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培养。在新生入园礼仪教育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加强家园合作,可以有效促进新生入园礼仪教育的质量,从而真正发挥入园环节礼仪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新生入园礼仪教育;家园合作;有效途径  晨间入园环节是幼儿美好一日生活得以有序进行的前提,是展现幼儿园礼
【摘要】根据弗洛姆“爱的艺术理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富有爱心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在师生交往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爱的能力。以爱育人,营造和谐的班集体氛围;严格要求,树立班集体优秀形象;方法指导,帮助家长成为懂教育者,用爱心和智慧为学生、为家长,也为自己搭建一座圆梦的阶梯。基于此,本文探讨如何用爱心和智慧为学生搭建一座圆梦阶梯。  【关键词】爱心;智慧;优秀;圆梦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
【摘要】所谓“地下金矿”就是指历史材料上的隐性知识、隐性关联、历史与现实的隐性连接。善挖、巧挖、深挖这些隐性信息,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和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历史学科学习能力,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初中历史;隐性;形象思维能力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中,由于受教学进度和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按照历史教材提供的知识点和观点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园班级的主题环境创设是一种以教学活动为目标的直观呈现,它是给予环境以一种主题,围绕已定主题来展示教学活动内容一种形式。主题环境创设可以说是体现环境存在着的“隐性的课程”,也是另一种的教育延伸手段,让幼儿既能从环境中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也能运用自己已有经验去影响、作用環境。那么创设一个良
“天天在教育系统内谈论爱心问题,就好像生活中不停谈论吃饭多么重要一样。谈吃饭,没有抓住做人的关键;谈爱心,也没有抓住教师的关键。”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迟毓凯在《学生管理心理学智慧》一书中如是说。笔者认为,饭是我们天天要吃的,爱心也是教师要常常谈的。因为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然而,想对学生说“爱你”,并不容易,因为教师对学生之爱,不是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而中国古典传记文学,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授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篇目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度思考与讨论,在课后进行搜集资料整理写作,以史为鉴,以写培思,进而提升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古典传记;写作;核心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实
【摘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邏辑思维、计算能力的启蒙阶段。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的问题,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丰富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进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本文则根据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基于合作学习的现状,探讨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为改进当前小学数
【摘要】在中小学的体育课中发展学生的体能是新课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目标,要求在学校的体育课的教学中,应该采用“课课练”的新形式来发展学生的自身的身体素质,在课堂中贯穿的实效的体能训练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明确体能训练的地位,为了学生的体质得到有效的提升主要是针对性和有序性的教学方法,身为教学最前线的老师如何在体育教学备课中设计得针对性、计划性、遵循学生的阶段性有目的的安排内容并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