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以写培思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qsams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而中国古典传记文学,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授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篇目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度思考与讨论,在课后进行搜集资料整理写作,以史为鉴,以写培思,进而提升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古典传记;写作;核心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而中国古典传记文学,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张新科在《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指出:中国古典传记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深入探讨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及其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可以为今天的素质教育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所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它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这些其实都包含在经典传记文学言简意赅的文字当中。那一个个回肠荡气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不断向我们述说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
  中国教育向来重视历史——过去《春秋》乃读书人必修教材五经之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资治通鉴》是执政者必读书目;如今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人物传记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也大都选择传记文学。2020年高考语文更是凸显出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历史人物超乎以往的重视;除了古代诗歌阅读、文学类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等常规题目,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是“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天津作文题“中国面孔”包含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发愤图强、守望相助的文化底色……
  高二学段的学生已经积淀了相对扎实的文言基础,也培养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对这些拥有十年语文学习经验的学生来说,如果单纯地将课本的经典传记当做词汇语法范本来学习,未免可惜。因此,在高二学年的语文教学当中,笔者做了一点和以往不同的尝试: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深度思考与讨论,在课后进行搜集资料整理写作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进课堂,然后带着感悟、带着收获走出课堂。以史为鉴、以写培思,进而提升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鉴其文思,以淬语言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维度,建构与运用的前提是对经典语言的积累与模仿。作为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古典传记文学有着追求真实的史学特征,也有着讲求艺术感染力的文学特征,尤其是能选进教材的传记文学,无不是名家名篇。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既能从中汲取传记人物身上的智慧与勇气,也能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之美和剪裁得当的构思艺术。
  比如说,笔者在上《方山子传》这一课时,除了让学生感受方山子这位隐士淡泊自守特立独行的形象,也努力使学生品味身为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写人叙事淡而有味的语言艺术。学生在学完这篇传记之后领会到:原来写活一人、写好一事,并不一定要大鸣大放轰轰烈烈,委婉的语言和精微的细节亦足以动人。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实:仿照《方山子传》的笔法,为身边的同学写一篇小传,鼓励运用文言文写作。虽然学生从小学开始就练习记叙文的写法,但他们都没有尝试过以文言文的形式来记叙身边的人事。因此,布置作业的时候笔者已经做好心理预期,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以白话文形式来表达。但出乎意料的是,交来的作业中基本上都以文言文完篇,并且其中多可观者。
  如,小菁写的是本班人气甚高的纪律委员,其描写形神具备:何同学因身体虚弱,常备药箱,其药物之齐全,令观者惊叹连连。每见同学身体不适,取药相送,毫无迟疑之色。一日晚修,铃响,班内仍吵闹不止。乃大呼:“晚修已至,为何如此吵闹?!”班上同学纷纷神色剧变,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小文写的也是同班好友,文字颇有《方山子传》娓娓道来的情味:蓝菠萝,粤之云浮人也。以其发过于蓬松,好友霞名其为菠萝,冠其姓为蓝菠萝。
  一日,余与其并二三友人战于宿舍旁之篮球场。组毕,余大笑曰:“幸甚,得与君同伍!”蓝菠萝笑而不答,径自持球,手起球落,但闻落地之响,板未碰,框未及,网未沾,在场者皆捧腹大笑。
  又一日,余随其游。曰:“吾为客,君为主,客当随主之便,君当尽主之谊。”鄙而答曰:“毋庸。视之为自家便可。”余大笑,无以应之。余与蓝菠萝同行,欢声笑语,逸兴遄飞,盖所以常感流年似水也。
  小灏写的是同桌好友,文笔幽默生动,极具喜感,令人读之捧腹:
  本班有一组织,名曰“地狗”。此组织首领乃余之同桌——*礎。余尝问:“地狗,何谓也?”曰:“马云有天猫,影响甚大。吾创地狗,天对地,猫对狗,做大做强,再创辉煌!”余视之甚久,曰:“真乃苟礎也!”
  自同桌以来,礎常用余水卡。余曰:“周二可充卡,一学期之水费,二十足矣。”笑曰:“二十如此之多,吾无力付之。”余视其耐克球鞋良久,笑曰:“所言极是,吾卡为汝所用也。”
  每逢长假,时有同学跪求作业答案于末期。礎因发朋友圈:“吾已完成作业,如有需答案者,价格小窗议。” 余评:“苟也。”
  当然,运用文言文表现自己身边人和事的语言构建能力,也并非一日形成的。学生们大多要经过两三次乃至更多次数的修改,才能在表达上流畅自如。在这个修改过程中,他们一再学习品读经典原文,也一再对行文构思和文章词句进行推敲打磨。例如,很多学生写作时出现了第一人称代词是用“吾”还是 “余”的困惑,于是查找研究,明确了两个代词在使用场合及语法功能的区别:充当主语时,“吾”多用于对话,“余”则多用于文章自叙;此外“吾”可用做定语,一般不用做宾语,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余”可用做宾语。大部分同學表示,以经典传记为范本反复锤炼文章,自己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二、鉴其得失,以增智慧
  唐太宗李世民曾云:“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语文核心素养包含有发展与提升思维的要求,学生在阅读传记中那些纷繁的历史事件,复杂多变的人性并进行审慎思考、分析写作时,也在不断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品质。
  《项羽本纪》是司马迁《史记》的名篇,通过叙述秦末楚汉之争风云变幻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西楚霸王项羽如流星般耀眼而短暂的一生。学生们在学习《项羽本纪》的过程中,既体会到历史兴替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也感受到人性中复杂多变的一面。在完成课文全文学习以后,笔者设置了一个思考讨论环节。首先呈示两首观点截然相反的诗: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然后学生开展思考讨论:如果再给项羽一次机会,他会成功吗?在课堂讨论环节中,赞同和反对的意见各占一半,并且都能有条理地阐述其观点依据。笔者顺势布置周末作业:把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用文字呈示出来,论据材料可不限于课文内容。等下周检查作业笔者惊奇地发现,认同与反对的比例变成约1:3了,当然思考的深度与论据的广度和课堂讨论时相比,明显有了质的提升。
  小夕一直认可项羽的英雄气概:我们是以知晓历史轨迹的后人身份去看待项羽。古往今来,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赢家可以用胜利抹掉所有的污点,甚至每一步都会被后人解读为为了成功进行的铺垫。败方的每一个缺点,都会被后人用放大镜去看待。当我们已经知道他输了后,他的每一步都会被认为是后面战败的导火线。之前的一切因为最后的战败而一文不值。人们只记得他四面楚歌下的垓下悲歌,却往往忽略了他破釜沉舟下的巨鹿之战。正如世人提起拿破仑,想到的是他那滑铁卢之败,却忘了他席卷欧洲时的无数胜战。
  小濠在《霸王不肯过江东》中坚持认为:很多人都不看好项羽能从头再来。但我认为,项羽如果能保存实力,是有可能和刘邦再决胜负的。历史上很多大人物在失败后都会反思并改变自己。像蒋介石败逃台湾后在日记中深刻反省自身不得民心,拿破仑流落荒岛后亦能找机会夺回王位。只要人在心在,并非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小怡在《不配帝王位,只堪虎营首》这样评价:项羽的死是必然的,没有帝王会放任手持大权的西楚霸王活着,没有百姓会同意那般暴戾的人坐上皇位。项羽本身的幼稚性和目光的短浅性注定了在那个时代会被淘汰的结局,就算时光倒流结局依旧不会有太多改变。他的年少轻狂是造成他悲剧结局的根源,从中我们也不得不感叹“教育从小抓起”是多么的重要。
  项羽出生于楚国贵族,自然当时贵族的骄奢肆意的风气,项羽也没有落下。他的性格从他叔父教导他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那叫所谓的“三分热度”。好不容易入关,他居然放弃了关中要地——“起义完了,我该回家养老了”,从中不难看出项羽我行我素的小孩子脾性。面对这位“大龄儿童”,不难猜测当时的范增先生是怎样的心累。项羽这一走,底下谋士的心都凉了,估计心里面都在疯狂咆哮:“我来帮你成就大业,你却是来过把瘾就走的?!”能担重任的人被他这一弄,连夜收拾包袱走人的估计得有不少。再说项羽这暴脾气,二话不说就闯入秦宫,提起剑砍掉人家皇帝脑袋;更大条的是他把人家数朝数代攒下来的东西直接一把火烧精光。百姓几代人攒下来的钱财没了,连心也给他烧没了——这也就难怪你逃跑的时候农民伯伯故意给你指错路了。
  小珊在《英雄末路》如是慨叹:
  出身于军事世家的项羽,哪怕他书剑兵法皆不竟学,其家世所带来的资源也是相当可观的。何况项羽还是个让其叔父项梁惊叹的天赋一等一的奇才。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家世与天赋,养成了他自尊自大的性格。早年无人压制,越长大也越肆无忌惮。这样的肆无忌惮让他从小雄心勃勃欲取始皇而代之,让他在战场上战无不胜,然而也让他在武力中迷失自我而无法自省。……哪怕没有垓下之围,他不必过江东也打赢了,哪怕他最终当上帝王,不得民心,始终是他的致命弱点。为何田父要欺骗他?这是前面种下的因所结出的果。一个独夫当了帝王,又能走多远呢?
  小蕾则站在人性“小我”与“大我”的角度解读项羽生与死的选择:
  相比于卧薪尝胆的勾践,我更为这个叹着“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多情男儿而感动。这或许是人类对于接近本我的事物的不自觉的认同。项羽是一个“小我”,即使他是率领众士破釜沉舟的勇士,是曾经雄踞一方的霸王;可他确实不是一位君主,君主是属于天下人的,而他更多是属于自己的。他可以对与己毫无瓜葛的人大肆杀戮,因为他无情于众生;但他不忍伤害每一个出生入死的兄弟、女子,甚至一匹马,因为他多情于亲近之人。而君主是无情于任何个人的,就像刘邦为了逃脱追杀可以把自己的儿女当做祭祀的羔羊扔出马车外。也许他的理由是丈夫当以天下大业为重,但只要你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就绝对不会赞同他的屁话,即使客观上他确实一统天下结束了乱世。
  ……然后项羽才是一个“大我”。他可以领导士兵赢得巨鹿之战,便说明他是一个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与将帅之才的人。我不想讨论他若东渡乌江能否再与刘邦逐鹿中原,我只知道他在楚军胜利无望,所爱之人一个个在自己面前倒下,故人背叛自己时,是悲伤的,孤单的,但仍然是豪迈的,骄傲的。他的骄傲是他的坚守,就像孔雀宁死也不愿将尾巴曳于泥中,只为守护唯一剩下的尊严。而在这世界上,能为自己的尊严慷慨赴死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千古以来人们对项羽的评价褒贬不一,当然也不可能在一次短暂的讨论,一篇周末练笔中得出一致的结论。但同学们通过一次次的思维的碰撞,一次次将自己的思考的火花變成文字,这样看似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形式,逐渐提高了思维品质,这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在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解读中,有学生认为,“被大部分人忽略的赵惠文,实际也是知人善任的一代明君,他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文武大臣,赵国之强大,足以跟昭襄王所在的秦国抗衡。这是很多外交事件有回旋余地的前提。蔺相如外交场合的胜利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而是因为他背后站着一个强大的后盾。”也有学生提出疑问:“仅解决一次外交危机的蔺相如为何被封为上卿,位于战功赫赫的廉颇之右?这种违背常规的人才选拔方式会不会造成赵国人心离散?”笔者肯定了他的善于质疑,并且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当时赵国朝堂情况和战国几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最后认可度最高的观点是:赵王之所以提拔毫无背景的蔺相如,不仅是他因为立了大功,也是出于平衡朝堂上军方势力的需要。权利制衡,是所有领导都要掌握的一种技术。后来学生在作文中触类旁通,联想解读一系列历史和现当代事件:为何蜀方在华容道放过大败的曹操,隋唐时实行科举制引进寒门人才来压制门阀,明朝时宦官势力和文官势力的对抗,还有现当代各种联盟势力之间的博弈……可见,学生对传记人物命运的深入思考与研究,也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度思考和认知。深入研究中国古典传记文学,实际上是为研究“人”的学问提供重要依据,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开阔了文化视野,提升了文化自觉意识。
  三、鉴其美丑,以养道德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这里的美,不仅仅指艺术之美,同时也包含着伦理道德之美,价值观之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文以载道”,古典传记所塑造的人物,无论是仁人志士,还是奸佞小人,无不具有深刻典型意义。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学习传记文学的过程中,各种真与假的矛盾,善与恶的冲突,美与丑的对立,都会激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教师若能在学生困惑时予以指引,迷茫时加以点拨,就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形。寓教育理念于故事和形象,更容易让学生树立正确辨别美丑善恶的人生观、世界观,而且比直接说教效果好很多。
  以《谭嗣同传》的教学过程为例:因为戊戌变法是为学生所熟知的历史事件,再则主人公谭嗣同又是距离很近的历史人物。当解决了语言知识重难点之后,笔者设置了两个具有争议性的讨论题:
  1.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明智还是失策?
  2.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选择以身殉国,你怎么评价?
  学生们经过思考后纷纷发表见解,且分析都能做到言之有据,其表现远远超出笔者的意料。当然课堂时间有限,每个人的思考都是片段的,表述也是零碎的。于是,笔者趁机要求他们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周末回家还可以上网查找资料以作佐证。等学生们把作文交上来,笔者惊讶于他们超越时空辩证发展思维和眼光,以及对于炽热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
  小坤谈到了他對于谭嗣同选择以身殉国的理解:
  起初我对谭嗣同赴死是极不认同的。我认为赴死是懦夫的行为。只有害怕了,绝望了,才会选择以死这种最简单的方式了结过去。可当我看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时,我才意识到,我错了,彻底地错了。这不是懦夫,而是英雄。这场试图挽救中国的政治运动如塔般高高筑起,却在百日后轰然倒塌。可烈士们的鲜血,如催化剂一般,催生了一批又一批,为了中国革命而奋斗的年轻志士。我想,他一开始便想到了,于是便这样做了。知死而后生,乃大丈夫也!
  ……我们可以说谭嗣同失败了,但他创立了南学会,其中有学生叫杨昌济。我们可以说杨昌济失败了,他好像并没有在史书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有个学生叫毛泽东。毛泽东成功了,毋庸置疑。因为他,中国人民又站了起来,中国又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所以谭嗣同,既是失败的,又是成功的。所有的偶然都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因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小强在其作文《革命的灯》中如是说:
  我愿称谭先生为革命的灯。他是赤子,是愿为祖国奉献自己的英雄。他有别于康梁二人——康有为是政客,他有政治目标要完成,所以在抓捕行动中,他跑了;梁启超是学者,他要向大众传播他的思想,所以后来他也跑了。被称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他有着最纯粹的爱国之心,所以他成为了革命路上的一盏灯。
  他死后,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他的兄弟唐才常发动了自立军起义,他的学生黄兴领导了武昌起义,他学生的学生毛泽东是革命伟人,他学生的部下是开国元帅朱德……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以死明志,舍生取义,唤醒了四万万中国人的爱国之心。“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他是一盏永不熄灭的革命之灯。
  小礎在《我自横刀向天笑》中这样写道:
  谭嗣同的死并不是由行动成败直接引起的。他与光绪帝共同商议变法图强的时候,便应该知道输赢的大概,此时的清政府有情有义有志之士除了他们还有谁呢?而他们除了满腔的热血和干劲,又有多大分量的筹码和慈禧“开台”呢?他们不得不在大战之前,先开一场赌博,那便是拉拢袁世凯。袁世凯何人也?他出身官宦家族,于清末投身淮军,后随军赴朝鲜参与平定壬午军乱,又在朝鲜甲申政变中指挥军队击溃日军,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国组建新军,襄赞洋务运动及清末新政,自道员、巡抚、总督累升,至入值军机处,甚至内阁总理大臣,成为清末头号权臣。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3岁时袁世凯曾制联“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这寥寥数语,充分体现了袁世凯的勃勃野心。当时的光绪帝,无实权无兵力,有的只是一件黄袍和一顶帽。而在谭嗣同拉拢袁世凯时,他们的对话也充分暴露了袁世凯城府之深,明明一心向权贵,却说出如此大义凛然的话,这是值得怀疑的,所以在当时拉拢袁世凯这一举动,无异于将自己架在了审判台上,而这判官,就是袁世凯。
  但是变法的成败并不在于这袁世凯的叛变,而是早已决定了的。朝廷上各处是慈禧的人,他们手握大权,老谋深算,将他们团结在一起的就是共同的利益,在谭嗣同一行人密谋袁世凯前,慈禧已经得知了风声,在袁世凯军队向京城的路上,曾被拦截过,天时地利人和都让别人占了,那你说这还怎么变法?纵使天降猛男,这猛男在半路上还给截胡了,胜负在赌局的开始前便已分出。
  最后的告密,也只不过是顺理成章的谢幕,而真正的英雄气概也正在这时体现的淋漓尽致。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伟大革命的成功是需要鲜血的献祭,谭嗣同是用自己的鲜血,泼醒了沉睡中的人们,献祭给了更伟大的革命!
  其中浩然正气,荡于胸襟;烨然文采,骋于笔端,令身为师长的笔者都叹服不已。
  在学习古典传记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他们从《廉颇蔺相如列传》感受到了宽容、担当和有过必改的勇气;从《徐霞客》中学会了如何在责任与梦想中寻求平衡,和面对艰险百折不挠的勇气;在《苏武传》中折服于苏武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鄙视着卫律的反复无常卖主求荣,也从李陵的痛苦中领悟到做人要坚守底线,一旦动摇放弃原则往往会堕入无法自拔的深渊……关注传记文学里的人物命运,也是对人的内在本质进行深刻认识和反思,并进一步挖掘个体与社会、集体之间的生命关系。他们在课堂与传统文化相遇,汲取着丰厚的精神营养,感受到有根基的文化自信,心田种下了优秀文化的种子。在不久的将来,这一颗颗幼小的种子,终将长成民族复兴路上的参天大树。
  四、结语
  中国古典传记文学蕴含着博大精深、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深度思考与讨论,在课后进行资料整理与写作的方式,确实能有效提升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的语文核心素养。当然,由于初次尝试,教学思路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成果带给我很多惊喜,但各个衔接环节依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搜集资料与整理写作只能放在周末进行。这占用了学生周末的休息时间,但深度思考的作业无形中也降低了他们沉迷于“奶头乐”娱乐节目的机率。另外,这种课堂思辨课外写作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宽阔的视野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很难在学生通过历史观照现实产生问题的时候予以有效指导。这种压力也促使我对于专业以外的领域进行了更加广泛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所谓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莫过于此吧。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地加深,我们对经典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经典,我们就必须让经典走进校园,让学生从小接触,并热爱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其中,古诗词的诵读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朗朗上口,容易背诵,又可以让学生从小学时代开始对古诗词产生印象,增强对经典文化的喜爱。但我们有时对古诗词的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这是语文老师的任务,只要在语文课上完成就可以了。其实,如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和与高考形式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高考艺术考生人数逐年上升。如何为艺术考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生存土壤,一直是我们学校领导、科任教师以及考生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理念,渗透德育思想,在教学中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赤子情怀”,帮助艺术考生圆“艺术梦”,实
新时代对人们心理素质的要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关注重心。这顶新兴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丰富学校教育内涵的重要途径。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完善自我接纳能力;其次,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最后,可以帮助学生保持稳定平和的情绪状态,积极皮对挫折,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健全的人。本文针对小学生班级团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模式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局面。同时,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以及资金投入得逐渐增多,使我国基础教育多媒体教学设备得到充分的配置,如今数字化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因为通过新冠肺炎疫情下线上直播、微课、网课等教学模式的使用,让更多教师、学生、家长认识到了数字化教育的魅力。然而,对于小学体育课传统教学模式,数字化教育多媒体的应用将让体育课更加富有活力
【摘要】2021年将是广东省实施新课程后首次举行高中物理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北京、天津、山东三省市的2020年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物理试题对广东省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分析2020年新高考试题,为备战2021年广东省新高考指明方向。  【关键词】新高考试题;广东省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备考启示  2021年将是广东省实施新课程后首次举行的高中物理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2020年7月第二批实施新课程的北京、天津、山
【摘要】新生入园礼仪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方法和手段,在晨间入园环节对刚刚进入幼儿园生活的幼儿进行良好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培养。在新生入园礼仪教育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加强家园合作,可以有效促进新生入园礼仪教育的质量,从而真正发挥入园环节礼仪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新生入园礼仪教育;家园合作;有效途径  晨间入园环节是幼儿美好一日生活得以有序进行的前提,是展现幼儿园礼
【摘要】根据弗洛姆“爱的艺术理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富有爱心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在师生交往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爱的能力。以爱育人,营造和谐的班集体氛围;严格要求,树立班集体优秀形象;方法指导,帮助家长成为懂教育者,用爱心和智慧为学生、为家长,也为自己搭建一座圆梦的阶梯。基于此,本文探讨如何用爱心和智慧为学生搭建一座圆梦阶梯。  【关键词】爱心;智慧;优秀;圆梦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
【摘要】所谓“地下金矿”就是指历史材料上的隐性知识、隐性关联、历史与现实的隐性连接。善挖、巧挖、深挖这些隐性信息,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和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历史学科学习能力,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初中历史;隐性;形象思维能力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中,由于受教学进度和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按照历史教材提供的知识点和观点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园班级的主题环境创设是一种以教学活动为目标的直观呈现,它是给予环境以一种主题,围绕已定主题来展示教学活动内容一种形式。主题环境创设可以说是体现环境存在着的“隐性的课程”,也是另一种的教育延伸手段,让幼儿既能从环境中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也能运用自己已有经验去影响、作用環境。那么创设一个良
“天天在教育系统内谈论爱心问题,就好像生活中不停谈论吃饭多么重要一样。谈吃饭,没有抓住做人的关键;谈爱心,也没有抓住教师的关键。”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迟毓凯在《学生管理心理学智慧》一书中如是说。笔者认为,饭是我们天天要吃的,爱心也是教师要常常谈的。因为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然而,想对学生说“爱你”,并不容易,因为教师对学生之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