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墓人

来源 :时代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H395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守墓人夜半醒来,他是被哭声惊醒的。虽说是惊醒的,也并非表明他被吓到了。守墓人马上就八十岁,还能怕个啥?离群索居,独身守墓三十余年,早已由外而内霜一身沉郁气色,倘不使别人怕他,已经千恩万谢了。
   守墓人睁开双眼。虽处盛夏,山中夜半依然凉沁沁的,也恰满月,小小的一间门房,窗子大,月光就大大方方将高壮的樟子松枝条影儿,印在床上和墙上。守墓人的头隐在墙角的黑暗中,起初以为自己刚刚从梦境返回,纳闷,想,无梦好多年了呀,可是那女人的哭声真真切切,到底是谁?怎么哭得那么惨?他呆了一下,静静心神,这时候哭声再次响起,守墓人一惊,夜深人静,稍稍有点动静,那来路都清清楚楚,不带丁点儿误差。他马上判断出这哭声不虚也不飘,实实在在来自墓地。
   这三十余年,守墓人还是第一次遇到。
   那哭声用一个字形容:悲。
   守墓人什么样的哭没见识过?这之前他还真敢这么说。真哭的,假嚎的,他样样门儿清。可是,半夜墓地的哭声他还是第一次领教。怕不怕?还是那句话,不怕。哪有什么野鬼孤魂狐狸精黄皮子,没有那些玩意儿!一个人一旦变成撮骨灰,就妥妥地彻底安生了。
   守墓人起床,披衣,轻轻开门。他瞥一眼大门,并没有异样,他就知道,女人必定不是从门而入,那只有从围墙跳入了。三十几年的职业生涯,守墓人对这座远离城市的公墓,熟悉得如同自己的手。这座公墓从山脚建起,一直扩展到半山上去。外面看是一座白墙黑瓦、气势宏大又肃穆的大院套。围墙砌成大波浪状,守墓人在日常的巡视中,早就发现“大波浪”的低谷处,有那么一两处恰好遇上一个小丘,这就显然地降低了围墙的高度,甚至,在守墓人仔细的打量中,仿佛贴着围墙放了一张敦实可靠的凳子一样。他脑子一闪,也曾经想过,如果有人想跳墙,这里最合适方便了,只消一步迈到黑瓦上,然后鼓起勇气跳下去,毕竟院内的一侧还有一人多高的距离才接地面呢。不过,守墓人也想,谁没事儿跳墙呢?里面是墓地,可不是什么好地方。
   守墓人静悄悄地往碑林而去,他必须去,他对整个墓地负有责任。但他并不想惊扰到那個女人,他只想看看女人目前所处的环境,是不是安全。
   女人的哭声紧一阵慢一阵,守墓人懂。那听起来紧凑细密的哭声倒是表明她保有一口完整的气息,至少还畅通,而喑哑之处,丝丝缕缕,将断未断的饮泣,才是大悲恸,说明那悲已经堵塞了气流,痛和苦凝滞、冲动又抵触,直等到那猛地涌上心头的悲恸渐渐消退下去,哭声才能重新响亮起来。然后一切再重新来过。这个女人就是这样,哭啊哭,哭啊哭。
   守墓人远远站定。月光下的墓地其实是美的,守墓人总会在有月光的晚上延长巡视墓地的时间,只为着在墓地里多走一走。守墓人觉得,一个个墓碑虽说都是冰凉的石头做的,可在有月光的夜晚,这些墓碑就和山上的石头不是一回事了,它们不再是死石头,而是一个个故事,缓缓倾诉着,尤其是,墓地四周沉静的樟子松林,衬着。月光清虚虚地抚慰着那无声的倾诉,守墓人是乐意倾听的,而且也总是在这一刻想起自己的妈妈。但此刻,守墓人什么也没想,他远远地站定,并不能更清楚地确定女人的具体行动,他连女人的影子也没看到,他想那伤心人一定是伏在地上了。他能确定的就是女人并没有点香或者烧纸。守墓人侧耳细听,一缕带着月光的清风拂过:“你……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了……我……你告诉我啊……”这低语消失之后,哭声再起。
   守墓人心一动,定定地站了一刻才慢慢转身,像来时那样静悄悄地往回走。回去的路是一个逐渐向下的慢坡,他小心地控制着步伐,不让脚步发出响声。一边想,这女人是怎么来的呢?夜半,公交车早就停了,而这一段十几公里的乡村公路,别说汽车罕见,就是村庄也都是稀稀落落的,又全都被森林和大地遮蔽,在深夜里一概变成死物了。她不怕?哪有女人不怕的?想到这一层,守墓人心里回响起一声长长的叹息:这女人得遇到多大的难处呢?什么都不怕了什么都不顾了!
   守墓人走到墓园大门,隔着铁门上的栅栏,他看了看停车场,停车场空无一物,只有月光微微颤动。守墓人轻手轻脚将角门的铁锁打开,把门开到最大,用铁钩挂牢。这才回到自己的小屋,他没有忘记把门房雨搭下面的小灯点亮。守墓人知道那伤心人只要站起来,打算回家,就会发现大门口的光亮。做好了这一切,守墓人慢慢爬到床上去,躺下了。
其他文献
1996年的夏天,我不满六岁,已经在村办育红班上了两年。   那年,爹所在的水泥厂效益下滑严重,半年没发出工资。娘每天絮絮叨叨数算着外欠的债务。有一天,娘托邻村一个亲戚给在北镇油田工作的大舅捎话,问能不能帮娘在北镇找个营生做做。收到大舅来信的那天,我倚着娘坐在马扎上,靠着床沿儿,听比我大两岁的哥哥磕磕绊绊地念着大舅的来信。   大舅说五妹妹(娘在家排行老五)拉扯两个孩子不容易,妹妹日子过得艰难
再过十天,男人就出狱了。为了这一天,梦瑶等了整整十年。十年,女儿已经上小学四年级;她也已三十五岁,由于劳累,看起来至少四十多岁了。   十年前,男人因为挪用公款,被判了十一年。   男人挪用了四百多万,钱却一分没拿回家,全部亏进了股市。不仅如此,还把借朋友的十多万亏光了。   在男人服刑的日子里,梦瑶一直在想,男人那么做,真的仅仅是为了让她和女儿过上好日子吗?   好日子的标准是什么?以前
曾任山东省文化局创作办公室主任、省作协副主席的郭澄清先生去世已经28年了。可在我和许多了解理解他的亲友弟子心中,他并没有远去,而是像天上的星辰一样,始终闪烁着明亮的眼睛,关切地望着我们。  一  说起来,在我走上文学道路遇到第一位真正的著名作家,就是郭澄清先生。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还是德州齿轮厂一名不到20岁的青年徒工,酷爱读书作文,开始在当地报纸上发表诗文。1975年夏天,震撼山东乃至全
老王上高中和大学时喜欢打乒乓球,水平不低,参加工作之后一直没有放下,这成为他最大的业余爱好。随着职务不断提升,他走到哪儿,就把这个爱好带到哪儿,身边总是有一批乒乓球爱好者。  老王当县委书记时,省里一位领导来县里检查工作,领导也喜欢打乒乓球,酒足饭饱之后,提出和老王比试比试。陪同的市委书记悄悄提醒老王,悠着点,不能赢了领导,但也不能输得太难看,关键时刻,到高潮处,输他个三分两分的,就可以了,这样刺
老友来电,春茶出来了,要给我寄一点。收到的茶叶冲泡之后,清香呢喃,我却突然想到了东紫同学的小说《春茶》。   一叶一芽是春茶中的上品,也是一位陷入婚外情的女人的爱情信物。那位曾经用“万条闪电罩住她”的他,却又亲自把她信奉的爱情击碎。他淡淡一句“假的,寄回去吧”,是拒绝爱情、斩断情缘,还是虚情假意、全身而退。东紫实则道出的是爱情在世间呈现的方式,虽有千万种,但绝不会有简单的恒久。在生活的泥淖中,爱
对于17岁之前的温亚军来说,他的生命空间仅限于那个叫四原的小村子及周边。17岁的他参军入伍,来到了遥远的新疆,并一待就是16年。人生孤寂中他选择了文学,因此与最初当兵为了学开车的梦想已相去十万八千里。经过漫漫人生孤旅的艱辛攀爬,命运在不懈的努力中得以改变。最终,他走进了北京。而数十年来一直不变的,是对文学的坚定信念。如果说故土给予了他敦厚淳朴的底色与永不褪色的人文情怀的话,新疆则给予他生命的冷峻、
队长即生产队长。生产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体制下的一个农村生产劳动、经济分配的集体单元。  队长石福身高不到一米六,但身板结实有劲儿,爱剃个平头, 精明能干。未当队长时,他是一个快乐的青年,爱唱革命歌曲,爱打牌,爱骑单车去公社礼堂看电影、去永和墟看戏,还会拉二胡。俗话说“千日二胡百日箫”,他小学都没读完,何时学得这一技艺大家不得而知,文化室里常见他很投入地拉。队里有个采茶戏小剧团,他是不可
一   大约十六七年前,我曾写过一系列的青年作家论。这批作家的年龄都没过四十,恰是年富力强、风头正劲的时候。我也刚刚三十出头,大概还有点生猛轻狂的样子,往往只顾快意纵笔,写出的论总免不了剑走偏锋,结果就可能打碎了一些需要小心应对的玻璃心。现在想来当年下笔立论定是少不了唐突浅疏,可也未必不值得顾念,至少,那时的率直犀利是要终生莫失莫忘的。所以,时光尽管飞逝,做评论的好像并未早早油腻,写小说的更也壮
一   林燕眼见着苏婉把一瓶赤霞珠顺溜地喝了个底朝天。   怎么没了?苏婉瓶底朝天地把酒瓶子里最后一滴赤红的液体滗进高脚杯里,有点意犹未尽地说。   林燕看得出苏婉已经喝高了。她眼神发飘,说话已经开始反复,动作也不那么稳当了。但她不想阻止她,她知道,一年里,她也就这么一次放纵的机会。   又他妈立夏了!苏婉晃了晃酒杯,头也跟着晃悠着说。   对。立夏了,马上可以去游泳了。林燕故意把话题往
从我记事起,煎饼就成为庄户人的主食了。记得自己还吃过地瓜面摊的煎饼。常记得娘坐在鏊子一边,用手在鏊子上滚地瓜面团,一圈又一圈,然后用摊煎饼专用的耙子刮几下,之后把它揭起来放在盖垫上。姨就坐在鏊子前边烧火。后来我也干过烧火的活儿,在星期天或者是放学后。再后来我的作业多了,娘不忍心占用我的时间,就把鏊子搬到地上,用柴草自己烧,自己摊。  玉米的产量高了以后,家家就光吃玉米面煎饼了,因为玉米特有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