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明:让科技与美相通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wenpi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周文明开发出一款用于高清打印的软件,软件很快被一些印刷企业购买。循着自己的想法,周文明又用ASP语言开发了“QQ秀”,用户可以上传文字、照片、音频,展示个性化的自己,也略有小成。
  此后,随着互联网浪潮袭来,周文明相信,网络科技发展,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将会大不一样。10年前,周文明决定创业,南京优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那一天,他就为企业定下了目标:让科技与美相通。
  “每台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要解锁手机115次,为什么不让这115次更动人呢?”周文明想到,要把艺术家的创作搬上手机屏幕,让每一次解锁变成奇遇。2015年12月18日,花花美屏应用发布书法、绘画、摄影、茶艺、服饰……一张张美轮美奂的原创图片,一行行清新文艺的文字内容,让人们耳目一新。周文明带着书画家找到了与年轻人交流的新方式,也带着手机用户从锁屏图文中探索到了内心诗意空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近了每个人的身边。这是周文明对科技与美的一次探索。
  青年要有志,就需要有百折不回的精神。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敞越开,越来越多分享照片、体验的产品涌入,周文明的企业面临了不小的市场竞争压力。周文明却说:“有一個物理学概念叫“熵增”,指的是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自然演化过程必然趋于无序企业发展要想摆脱熵增的诅咒。摆脱这种诅咒的唯一方式,就是接受市场竞争,不断打磨自身。”于是,在中国和世界接轨越来越充分的时候,周文明也扯起了远航的风帆。“放眼世界,前程一片锦绣。”如今,南京优通在巴西、乌拉圭、阿根廷等国都建立了分公司,服务更广泛的区域,参与到更充分的竞争中。反过来,不同地区的文明,又反哺产品研发,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如今,周文明又开发了一款新程序。用户只需选择图片,应用就能迅速识别图片特征,同时可以生成富有诗情的文字。张张都能在朋友圈传播分享。“人人都是艺术家”,这是这款小程序想要做的事情。“让科技与美相通。”周文明正在不断努力。
其他文献
打招呼  在超市碰见初中政治老师,我很热情地走到她面前,因为一时想不起来她姓什么,便故作惊讶地喊道:“哎?政治老师!”  她抬头看看我,扶了一下眼镜,也惊讶地说:“呀,这不是学生吗?!”  捡钱  去过桥米线店吃饭,就近坐到收银台旁边的位子上。  突然,我看到地上有50元钱,立马一脚踩了上去,假装在系鞋带,悄悄地把钱拿到手里,再从容地直起身。  这个时候,老板在收银台后面说:“小伙子,别紧张,那是
期刊
百年前,风起云天,潮涌东方,五四精神照耀国家独立、民族崛起的道路;百年岁月里,五四精神是旗帜,也是火种,播撒在探索未来的一代代青年心中。  百年来,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  不同的时代,相似的青春。每个人都从青年走来,也将永远是青年,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共同构筑成中华民族生气勃勃、高歌猛进的靓丽风景。这就注定了五四精神永恒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是可以触摸到的亲切,是薪火相传的理想信
期刊
刘绍周1914年毕业于俄国圣彼得堡大学,俄国二月革命后从事办理救济华工事务,是中华旅俄联合会(1918年改组为旅俄华工联合会)创办人。  1919年2月11日,刘绍周代表旅俄华工联合会出席莫斯科工兵代表苏维埃全会的会议,他走上主席台,热情致词:“实现国际理想的时刻到了,不仅对于西方的无产阶级,对于东方无产阶级也一样。”当年3月2日,刘绍周又以中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名义,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
期刊
在全民族抗战的浩大声浪中,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于黑夜中擎起火把勇敢地踏上征程,高唱抗日歌曲,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在烽火硝烟中不断成长,用自己的赤子之心书写华美的人生篇章。万长林就是其中一位。  万长林出生于江苏淮安,孩童时代参加过站岗放哨、传送情报等活动。1945年4月,16岁的他参加了新四军。虽然他个子比较小,但跑得很快,被挑选担任通讯兵。  1947年,莱芜战役中,18岁的万长林所在部队的四连顺利
期刊
1914年,袁咨桐出生于贵州赤水县。10岁时,舅舅张华封将他托付给好友黄齐生,并在其创办的达德学校学习。袁咨桐进校后,学习勤奋,手脚勤快,深得黄齐生夫婦喜爱。  1926年3月31日,国民党在重庆屠杀共产党人,黄齐生的学生王景任等组织了“三?三一救援会”,并发表进步宣言。目睹了这些代表社会进步的事件,袁咨桐深受影响。1927年,黄齐生先被学校解职,接着又被国民党反动派以接近共产党嫌疑等罪名通缉。黄
期刊
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是现年79岁的董加耕每晚都不会错过的头等大事。新闻中报道现代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的新闻,总能唤起他18岁时和乡亲们一起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回忆。去农村,是他这辈子都不会后悔的决定。  董加耕生于江苏盐城农村,他从小品学兼优,14岁加入共青团任少先队大队长,初中毕业考进了龙冈高中,18岁被推荐入党。1961年5月,董加耕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哲学系。  去首都最好的大学读书,是
期刊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江苏共派出数十万名知青,其中有2万名知青去往新疆边陲小镇和大漠戈壁开垦农田,建设工厂,屯垦戍边长达数十年,有些人甚至终身都扎根在了那里。  1965年9月3日是南京各学校学生行动最集中的一次,人数有2000多人。他们一路上激情高歌,“让生命发出光和热……”  李兵当时只有16岁,他是写血书立志投身新疆建设中的一员,跟他坐同一排、立志“吃大苦耐
期刊
1940年,18岁的吴良镛亲历了一次日本飞机的猛烈轰炸。那天,刚考完试的吴良镛正在午休,日本飞机就轰隆隆地飞了过来。一番轰炸后,整个城市浓烟滚滚,大半个重庆陷入火海。  望着满目疮痍的城市、流离失所的民众,吴良镛体会到国破家亡的痛楚。无论世事多艰难,民众总要生活下去,他立志学建筑,学成后重建家园。  考入中央大学建筑系后,吴良镛对中国的传统建筑非常感兴趣。毕业时,他写了一篇追溯汉朝建筑的论文。著名
期刊
1913年,郁达夫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学过医学、法学和经济学。  留学期间,郁达夫接触到新思想、新环境,对日本“私小说”尤其痴爱。“私小说”多为作者描写身边琐事与心理活动,这是中国宋元话本、明清小说所没有的叙事文学创作模式。  郁达夫很快掌握了“私小说”的精神和写作技巧,并化为己用。他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创文学团体“创造社”,1921年,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文
期刊
常州技师学院的传技广场上,红铜鲁班锁雕塑落座其中,这件巧工之作,让人不禁想起诞生过鲁班、墨子、李春等巨匠的时代。近代工业革命后,从詹姆斯?瓦特到亨利?福特,西方现代工业催生了一批能工巧匠,而曾经辉煌的中国匠人却一度式微。  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下,中国迎头赶上,正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格外受到重视。一个匠心回归的青春时代正潮涌向前。  如果不是事先了解,很难把“江苏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