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一篇关于中日青少年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的大讨论,也使人们的目光投向了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不知不觉中,当年被称作“小皇帝”、“小太阳”的孩子长大成人,开始在时代舞台上崭露头角。尽管他们依然饱受争议,但无法否认的是,站在青春最前沿的“80年代生人”(又称“80后青年”)开始起飞了。
谁是“80后”的代表?
2004年2月2日,一位被称为“80后”代表的中国女孩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她直视前方的冷峻面孔。春树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时代》周刊认为是“中国80年代后的代表”,并将其与美国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文章以“ling lei”(另类)来称呼他们,认为他们是中国的新激进分子。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春树和韩寒都表示对《时代》的说法颇不以为然。春树说:“我代表不了什么,也不想代表什么。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只能说我可以代表与自己类似的一部分人……而且我觉得自己和美国所谓‘垮掉的一代’根本不具有可比性。”而韩寒则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被贴标签是我最痛恨的事”。
一位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表示,大多数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走的是一条建设与创业的成才之路。《时代》的说法有些以偏概全,也不合情理。叛逆、孤独、困惑、伤感之类的形容词,只是任何一代人都曾有过的“青春综合症”,而症状厉害的毕竟是少数。
另一位80年代后出生的大学生则呼吁媒体,别光把目光盯在春树、韩寒等所谓“另类”的身上,别忘了千千万万在西部默默奉献青春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大多也是80年代生人中的一分子。
或许,青春本应该有不一样的绚丽。而春树、韩寒的出现,也只能说明我们的社会更开放、更宽容了。
“80后”是“垮掉的一代”吗?
五颜六色的乱发,松松垮垮的多袋裤,片刻不离的随身听,喝星巴克,泡酒吧,谈恋爱,像谈论吃饭、喝水、听音乐一样谈论性,这是很多成年人眼中的“80后”的形象。无论春树、韩寒,还是冯艾、黄勇,他们都热切地追逐时尚和前卫,怪异的外表常常让年长者摇头叹息,这年轻的一代到底在干些什么?
就如同“垮掉的一代”在美国备受争议一样,当代中国社会对“80年代后的青年”也有不同的看法:赞赏或谩骂,肯定或嘲讽,对“80后”的争论在媒体的炒作下愈演愈烈。
2003年4月25日,网友“菜园子张清”在一个论坛发表了《为8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感到羞耻》一文。在文章中,“菜园子张清”说:“8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们终于要登上历史舞台了。而且历史确实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尽管是中国人的一场灾难,让他们展现自己的风采。然而——SARS来了。他们跑了。”“我真为他们感到羞耻。SARS病让他们现了原形,把这批新一代的大学生吓得抱头鼠窜。当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你们是我所知道的最无耻的一代。”“菜园子张清”的这篇文章迅速在各个论坛上被转载,对1980年后出生的这代人的“声讨”也由“出逃事件”延伸到对他们方方面面的批判,批判者把“80年代生人”定位为“自私、没有责任感”的一代。
“80年代生人”果真如此吗?应该怎样看待这一代青年?他们究竟是“垮掉的一代”还是“充满希望的一代”?
面对关于“80后”的种种批评,“80年代生人”纷纷回应,有抗议,有争辩,也有反思,但更多的是希望得到社会的理解与信任,并表达了担起社会重任的决心与自信。
“80年代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挑起社会的重担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现在的我们正处于一个过渡的阶段,我们会适应社会的改变,社会也会因我们而改变!”
韩寒说:“外人或许会觉得我叛逆另类,可是我自己知道自己,我是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中国男人。……我只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普通人执著一点,也更懒一点,要做的事情都是真正喜欢的不得不做的事情。”
而透过春树的小说,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个热爱摇滚、热爱诗歌、热爱小说的孩子。性爱、朋友、摇滚、逃学、出走、辍学……这混乱的人生并非春树的追求。通过写作,她毫不留情地剖析着自己的生活,表达着对无爱而盲目的人生的厌恶。她只是一个渴望爱,渴望理解,渴望交流和表达的青春少女。
青春需要引导
未来属于青年,这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改变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标志,独特的价值世界和独特的行为方式。任何一代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并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一概否定或者肯定都是不理智的。
青春需要引导,需要关怀,更需要理解与信任。社会应该给予这代人更多的关心和尊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理解他们的快乐、痛苦、孤独与困惑。
生活阅历简单,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是“80后”一代的特征,也是所有在常态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的共同特点。对于“80后”青年来说,需要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生活的本质,经历更多的磨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舞台的扩大,“80年代生人”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考验。他们将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在风雨中学会坚强,在挫折中体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学会共处与合作,在奋斗中体会人生的价值与责任。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那些经历过怀疑、探寻和思考的“80后”青年,将会最终走向成熟,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
(韩 冰综合自《人民网》)
谁是“80后”的代表?
2004年2月2日,一位被称为“80后”代表的中国女孩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她直视前方的冷峻面孔。春树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时代》周刊认为是“中国80年代后的代表”,并将其与美国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文章以“ling lei”(另类)来称呼他们,认为他们是中国的新激进分子。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春树和韩寒都表示对《时代》的说法颇不以为然。春树说:“我代表不了什么,也不想代表什么。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只能说我可以代表与自己类似的一部分人……而且我觉得自己和美国所谓‘垮掉的一代’根本不具有可比性。”而韩寒则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被贴标签是我最痛恨的事”。
一位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表示,大多数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走的是一条建设与创业的成才之路。《时代》的说法有些以偏概全,也不合情理。叛逆、孤独、困惑、伤感之类的形容词,只是任何一代人都曾有过的“青春综合症”,而症状厉害的毕竟是少数。
另一位80年代后出生的大学生则呼吁媒体,别光把目光盯在春树、韩寒等所谓“另类”的身上,别忘了千千万万在西部默默奉献青春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大多也是80年代生人中的一分子。
或许,青春本应该有不一样的绚丽。而春树、韩寒的出现,也只能说明我们的社会更开放、更宽容了。
“80后”是“垮掉的一代”吗?
五颜六色的乱发,松松垮垮的多袋裤,片刻不离的随身听,喝星巴克,泡酒吧,谈恋爱,像谈论吃饭、喝水、听音乐一样谈论性,这是很多成年人眼中的“80后”的形象。无论春树、韩寒,还是冯艾、黄勇,他们都热切地追逐时尚和前卫,怪异的外表常常让年长者摇头叹息,这年轻的一代到底在干些什么?
就如同“垮掉的一代”在美国备受争议一样,当代中国社会对“80年代后的青年”也有不同的看法:赞赏或谩骂,肯定或嘲讽,对“80后”的争论在媒体的炒作下愈演愈烈。
2003年4月25日,网友“菜园子张清”在一个论坛发表了《为8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感到羞耻》一文。在文章中,“菜园子张清”说:“8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们终于要登上历史舞台了。而且历史确实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尽管是中国人的一场灾难,让他们展现自己的风采。然而——SARS来了。他们跑了。”“我真为他们感到羞耻。SARS病让他们现了原形,把这批新一代的大学生吓得抱头鼠窜。当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你们是我所知道的最无耻的一代。”“菜园子张清”的这篇文章迅速在各个论坛上被转载,对1980年后出生的这代人的“声讨”也由“出逃事件”延伸到对他们方方面面的批判,批判者把“80年代生人”定位为“自私、没有责任感”的一代。
“80年代生人”果真如此吗?应该怎样看待这一代青年?他们究竟是“垮掉的一代”还是“充满希望的一代”?
面对关于“80后”的种种批评,“80年代生人”纷纷回应,有抗议,有争辩,也有反思,但更多的是希望得到社会的理解与信任,并表达了担起社会重任的决心与自信。
“80年代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挑起社会的重担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现在的我们正处于一个过渡的阶段,我们会适应社会的改变,社会也会因我们而改变!”
韩寒说:“外人或许会觉得我叛逆另类,可是我自己知道自己,我是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中国男人。……我只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普通人执著一点,也更懒一点,要做的事情都是真正喜欢的不得不做的事情。”
而透过春树的小说,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个热爱摇滚、热爱诗歌、热爱小说的孩子。性爱、朋友、摇滚、逃学、出走、辍学……这混乱的人生并非春树的追求。通过写作,她毫不留情地剖析着自己的生活,表达着对无爱而盲目的人生的厌恶。她只是一个渴望爱,渴望理解,渴望交流和表达的青春少女。
青春需要引导
未来属于青年,这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改变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标志,独特的价值世界和独特的行为方式。任何一代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并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一概否定或者肯定都是不理智的。
青春需要引导,需要关怀,更需要理解与信任。社会应该给予这代人更多的关心和尊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理解他们的快乐、痛苦、孤独与困惑。
生活阅历简单,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是“80后”一代的特征,也是所有在常态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的共同特点。对于“80后”青年来说,需要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生活的本质,经历更多的磨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舞台的扩大,“80年代生人”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考验。他们将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在风雨中学会坚强,在挫折中体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学会共处与合作,在奋斗中体会人生的价值与责任。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那些经历过怀疑、探寻和思考的“80后”青年,将会最终走向成熟,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
(韩 冰综合自《人民网》)